第422章 翻案(一)

金鑾殿。

大朝會上,刑部劉尚書上了一道奏摺。奏摺裡列舉曹氏一族犯下的累累惡行,諸如強佔良田萬頃,強搶民女,暗中設私刑草菅人命等等。

可謂罄竹難書。

其中,還提起了曹振昔年犯下的惡行:“……曹振任江南總督多年,暗中勾連鹽商,貪墨鹽稅,每年的數額高達兩百萬兩。十一年前,兩淮鹽道御史馮綸赴任,馮御史察覺到此事後,暗暗查探收集證據,被曹振察覺。”

“曹振先派人暗中警告馮御史,馮御史不肯同流合污,意欲上奏摺彈劾曹振,將罪證送至朝廷。曹振搶先一步下手,令揚州鹽商魏家誣陷馮御史貪墨索賄。馮御史被押送進京途中,遭一夥綠林匪盜刺殺身亡,這一樁命案匆匆了結。曹振做過的惡事,也就此被掩蓋。”

“其實,那一夥綠林匪徒,是受曹振指使,殺人滅口。”

“這裡是曹振的口供,請皇上過目。”

金鑾殿裡百官都被這一道奏摺驚住了,紛紛看向劉尚書。

劉尚書早有心理準備,神色沉凝,半分不亂,將奏摺和厚厚一摞卷宗呈上。

站在禮部尚書身後的馮侍郎,似被一道天降的驚雷劈中,面容僵硬,腦海中思緒混亂。

這是怎麼回事?

怎麼忽然就爲馮綸翻案了?

對了!曹家暗中支持漢王作亂,天子隱忍了幾個月,這是要徹底清算曹家。拔出蘿蔔帶出泥,曹振做過的惡事也就翻了出來……

不對,看劉尚書這架式,分明是着重嚴查了曹振,特意爲馮綸翻案,洗刷惡名。

他一個禮部侍郎,顯然沒那麼重的分量和那麼大的顏面。到底是因爲誰?

馮侍郎震驚之下,甚至忘了君臣之禮,擡起頭直愣愣地看着慶安帝。

慶安帝沒計較馮侍郎的大不敬之罪,目光一掠。

“這樁陳年舊案,事關馮御史身後清名。”慶安帝緩緩道:“馮侍郎,朕想先問一問你的意見。”

衆臣齊刷刷地看向馮侍郎。

馮侍郎此人,才幹不算出衆,卻是一等一的油滑,擅長逢迎。這樣的官場老油子,比比皆是。也因此,馮侍郎平日沒太多存在感。

今天,忽然衆目所矚。

馮侍郎僵硬的臉孔不自然地抽動,忽地跪了下來,嚎啕痛哭:“皇上,馮綸是老臣幼子,也是臣最喜愛最得意的兒子。當年事發,臣悲慟難當,也難以置信。”

“馮綸曾寫信給臣,信中屢次提起曹振。曹家是先太皇太后的孃家,樹大根深,勢力龐大。臣屢次寫信勸他,不要再繼續查下去。可他不聽臣勸告,一直暗中查探鹽稅賬目……”

塵封在心底數年的痛苦回憶叫囂着呼嘯而來,馮侍郎眼睛通紅,老淚縱橫:“後來,臣等來的是馮綸被檢舉揭發押送進京,等來的是他橫死匪徒刀下的噩耗。白髮人送黑髮人,臣痛心疾首,滿腹冤屈無處可訴。不得不含淚嚥下。沒曾想,還有真相大白於天下這一日。”

“臣代死去的馮綸,謝皇上隆恩。”

一邊哭,一邊咚咚磕頭。

馮侍郎也是一把年歲的人了,不顧體面當衆哭成這樣,真是令人見者傷心。

文武百官們紛紛面露悲慼和同情。

慶安帝嘆了一聲:“馮侍郎快請起身。這一樁舊案,是薛凜經手查辦結案。朕當年掌管刑部,也未能插手。今日既要徹查,就要一查到底。朕絕不會令忠臣揹負着惡名枉死。”

然後下旨:“雷指揮使,立刻領五百錦衣衛去薛家,將薛凜帶進錦衣衛詔獄審問。”

雷指揮使拱手領命。

刑部劉尚書扶起痛哭不已的馮侍郎,低聲安慰:“馮侍郎切勿傷心過度。天理昭昭,報應不爽。這樁舊案,很快就能查個明明白白。馮御史也能洗刷惡名,含笑九泉了。”

徐閣老沉聲接了話茬:“劉尚書所言極是。皇上英明,定會還馮御史清白。”

“曹振貪墨鹽稅,誣陷殺害朝廷命官,罪大惡極。臣奏請皇上,嚴懲曹振。”鄭閣老慷慨激昂地接了話茬。

袁海沉聲道:“薛凜定是暗中和曹振勾連,纔會匆匆結案。請皇上嚴懲薛凜。”

先帝當然不會包庇曹振。有錯的人一定是曹振和薛凜。

所謂牆倒衆人推。

以前曹家勢力龐大,人人敬讓三分。如今新帝登基,要清算涉及謀逆案的曹家。衆臣附議,也不稀奇。

這一日的大朝會,以馮侍郎傷心激動過度昏迷而告終。

慶安帝令太醫爲馮侍郎施針急救。馮侍郎醒後,又大哭一場,去太和殿謝恩後,才蹣跚着出了宮。

在宮門外等了半日的長隨蘇全,焦急如焚,遠遠地迎了過來,扶住主子:“老爺!你這是怎麼了?”

他伺候主子數十年,還從未見過馮侍郎這般狼狽模樣。

馮侍郎紅腫着眼,聲音沙啞:“快,立刻去崔宅,我要去見少君!”

蘇全一驚,卻沒敢多問,立刻扶着馮侍郎上馬車。馬鞭聲一響,馬車疾馳向前,直奔崔宅。

……

“小姐,紅妝閣送胭脂來了。吉祥端着熟悉的錦盒進來了。

馮少君略一點頭。不必吩咐,吉祥已經悄然退了出去。

馮少君熟稔地打開錦盒,取出胭脂盒,以特製的手法打開,取出紙條,迅速看了一遍。素來冷靜沉穩的手,顫了一顫,溫熱的液體,悄然涌出了眼眶。

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爲了這一刻,付出再多也值得。

爹,如果你黃泉地下有知,也能釋然了吧!

如果有下輩子,爹你一定要投個好胎,有疼愛自己的爹孃,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

馮少君以手捂着臉,無聲地哭了起來。淚水從指縫溢出,慢慢滴落在衣襟上。

不知過了多久,門被敲響了,吉祥的聲音在門外響起:“小姐,老爺來了。”大概是怕馮少君沒聽出“老爺”是誰,忙又補了一句:“是馮侍郎。”

馮少君深呼吸一口氣,用帕子擦了眼淚,起身去開門:“將他請進院子來。”

第94章 驚險(二)第240章 負荊第474章 盼歸第316章 隔閡第177章 心意第604章 番外之進宮(一)第260章 來信第588章 番外之手足(六)第446章 花燈第342章 改變第447章 兄妹第432章 陌路第299章 殞命(一)第220章 兄弟(二)第481章 袒護(一)第107章 退親?第361章 隱秘第415章 生子(二)第475章 歸京(一)第99章 憂心第135章 大功第151章 探望(一)第257章 商議第94章 驚險(二)第489章 表態第479章 憤怒(一)第257章 商議第171章 離去第555章 回宮(三)第545章 新年第95章 “內鬼”第445章 歷練第499章 審問第492章 隱憂第3章 交鋒第489章 表態第354章 美人第523章 遠行(一)第403章 慶安第484章 太子(二)第618章 番外之定親第202章 提醒第230章 親事(二)第541章 喜事(二)第572章 番外之父子第542章 秘密第393章 養胎第192章 禁足第106章 威逼(三)第371章 驚馬(一)第424章 舊事第606章 番外之進宮(三)第66章 皇子第6章 箱籠第45章 投誠(二)第300章 殞命(二)第25章 閒氣第471章 大勝(一)第214章 及笄(一)第205章 驚馬(一)第582章 番外之敲打(二)第561章 一見第180章 慪氣(三)第379章 苦戰(一)第179章 慪氣(二)第24章 做客(二)第570章 番外之死路(四)第358章 算計(二)第570章 番外之死路(四)第139章 風光第613章 番外之太孫(三)第487章 酒醉第566章 完結第388章 喜信第606章 番外之進宮(三)第136章 鐵證第87章 命案(一)第202章 提醒第297章 好戲(一)第59章 落水第19章 巧遇第231章 悶棍(一)第384章 後續(一)第318章 厭棄第283章 出征第428章 百日(二)第262章 喜事第230章 親事(二)第513章 齊心(一)第261章 母子第375章 作亂(二)第560章 喪事(二)第296章 攆客第213章 佈局第547章 喪信(二)第632章 番外之親事(四)第373章 扶棺第6章 箱籠第425章 祖孫第605章 番外之進宮(二)
第94章 驚險(二)第240章 負荊第474章 盼歸第316章 隔閡第177章 心意第604章 番外之進宮(一)第260章 來信第588章 番外之手足(六)第446章 花燈第342章 改變第447章 兄妹第432章 陌路第299章 殞命(一)第220章 兄弟(二)第481章 袒護(一)第107章 退親?第361章 隱秘第415章 生子(二)第475章 歸京(一)第99章 憂心第135章 大功第151章 探望(一)第257章 商議第94章 驚險(二)第489章 表態第479章 憤怒(一)第257章 商議第171章 離去第555章 回宮(三)第545章 新年第95章 “內鬼”第445章 歷練第499章 審問第492章 隱憂第3章 交鋒第489章 表態第354章 美人第523章 遠行(一)第403章 慶安第484章 太子(二)第618章 番外之定親第202章 提醒第230章 親事(二)第541章 喜事(二)第572章 番外之父子第542章 秘密第393章 養胎第192章 禁足第106章 威逼(三)第371章 驚馬(一)第424章 舊事第606章 番外之進宮(三)第66章 皇子第6章 箱籠第45章 投誠(二)第300章 殞命(二)第25章 閒氣第471章 大勝(一)第214章 及笄(一)第205章 驚馬(一)第582章 番外之敲打(二)第561章 一見第180章 慪氣(三)第379章 苦戰(一)第179章 慪氣(二)第24章 做客(二)第570章 番外之死路(四)第358章 算計(二)第570章 番外之死路(四)第139章 風光第613章 番外之太孫(三)第487章 酒醉第566章 完結第388章 喜信第606章 番外之進宮(三)第136章 鐵證第87章 命案(一)第202章 提醒第297章 好戲(一)第59章 落水第19章 巧遇第231章 悶棍(一)第384章 後續(一)第318章 厭棄第283章 出征第428章 百日(二)第262章 喜事第230章 親事(二)第513章 齊心(一)第261章 母子第375章 作亂(二)第560章 喪事(二)第296章 攆客第213章 佈局第547章 喪信(二)第632章 番外之親事(四)第373章 扶棺第6章 箱籠第425章 祖孫第605章 番外之進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