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捐助

慶安帝聖旨一下,戶部兵部又忙碌起來。兵部要調撥購買戰馬,準備養馬需要的大批草料豆料,戶部的任務更要命,得從空虛的國庫裡擠出一百萬兩的銀子來。

天子不肯加派賦稅,令宮中削減用度,從內務府裡提出三十萬兩銀子送到了國庫裡。

說來,慶安帝自登基之後,一直節衣縮食。既不選妃,也不充宮人進宮,也沒建行宮,宮中飲宴少之又少,反而一直在削減宮中的各項開支用度。堪稱是一代明君。

做臣子的,皆爲天子的舉動感動不已。

袁大將軍主動上奏摺,袁家願意捐助十萬兩銀子充做軍餉。慶安帝十分感動,在朝會上褒獎了袁家的忠心仁義。

七十多歲髮鬚皆白的袁大將軍拱手應道:“皇上爲了邊軍練騎兵,從內務府裡拿了銀子出來。有如此賢明天子,是大齊百姓之福,是所有官員臣子的福分。老臣做這些,略盡綿薄之力,只盼着邊軍早日練出鐵騎雄兵,護我大齊邊關安寧。”

慶安帝十分感動,親自走下龍椅,扶起了袁大將軍:“大將軍是大齊的肱骨之臣啊!”

趙王心裡狠狠呸了一聲。

慶安帝和袁大將軍搭臺唱戲,一唱一和的,他眼不瞎心不盲,豈能看不出來?

袁家身爲臣子,都能捐助邊軍十萬兩軍餉。他一個堂堂親王皇上胞弟,不出血是不行了。

趙王忍着心痛,一臉慷慨激昂地上前,拱手朗聲道:“皇上,臣弟也願捐助十萬兩軍餉。”

慶安帝陡然動容:“三弟!趙王府也算不得如何寬裕,忽然拿出這麼多銀子來。朕如何忍心!”

趙王府的豪奢在京城赫赫聞名。趙王父子時常設宴作樂,窮奢極欲,人盡皆知。慶安帝這一番話,臉皮但凡薄一些的,都得心虛。

當然,以趙王的城府,絕不會臉紅,只見趙王殿下一臉正氣地慷慨陳詞:“邊軍練兵迫在眉睫,皇上領頭節衣縮食,擠出三十萬軍餉來。臣弟不才,跟着皇上學一學,以後節省些花用就是了。”

趙王一張口,福親王也不能縮頭了,張口捐了五萬兩。

閣老尚書們,皆紛紛出言,捐助兩萬三萬不等。

素來威嚴冷素的慶安帝,今日被臣子們的感慨解囊舉動感動得紅了眼眶:“國有忠臣,是大齊之幸,是朕之幸事啊!”

戶部尚書也激動得紅了眼。

太好了!

軍餉終於有着落了!

不用他愁得整日掉頭髮了!

戶部尚書做事講究行事仔細,散朝會立刻去戶部,召集戶部所有人,宣佈朝臣們捐助軍餉一事。令戶部上下從現在起住進官衙裡,以備官員們隨時來戶部。

每一筆捐助,都要清楚地記錄在冊。

三天後,戶部尚書拿着厚厚的冊子進了宮。這三天裡,戶部尚書睡的時間加起來最多四五個時辰。兩眼都是血絲,精神卻出奇的亢奮。

“皇上,這是朝中官員們捐助的軍餉,每一筆都記錄妥當。”戶部尚書嘶啞着聲音稟報:“共計一百二十三萬五千兩整。”

“這筆銀子,臣已經令人送了五十萬兩去兵部,其餘的都送去邊軍做軍餉。”

慶安帝舒展眉頭,目中滿是欣慰:“好!好!大齊朝堂皆是忠臣!”

戶部尚書又笑着稟報:“還有,皇商崔家也來了戶部,要捐贈軍餉二十萬兩。”

大齊的鉅商不少,被封爲皇商的共有八家。其中資歷最老的是羅家,在慶安帝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已暗中投誠。資歷最淺的,是崔家。在六年前,崔家暗中捐了一半的家業給燕王。燕王去江南的時候,就下榻在崔家的園子裡。

在外人看來,崔家是因爲外孫女婿沈祐搭上了燕王這條龍舟。

只有寥寥幾人知曉,真正的功臣是馮少君。

慶安帝聽聞崔家要捐助軍餉,眉頭又舒展幾分:“崔家雖是商戶,卻一片忠義。戶部可以另立一冊,將崔家捐助的軍餉列在第一。”

得,崔家帶頭捐助軍餉了,其餘皇商還不得跟上捐助一波?而且,皇商們個個家大業大,這一捐助就不是三兩萬銀子了。

戶部尚書按捺住心裡的激動振奮,拱手領命。

……

不出所料,崔家捐助二十萬兩軍餉的事還沒傳開,羅家家主就去了戶部,張口就要捐助三十萬兩,務必要壓崔家一頭。不然,皇商之首的面子要往哪裡擱?

其餘的皇商也紛紛捐助銀子。

有崔家在這兒比着,每家多是捐助十萬兩到二十萬兩不等。

至於普通鉅商富戶,想捐銀子買個好名聲都不行。戶部可不是誰的銀子都要。只有皇商,纔有捐助軍餉的資格。

短短几日之內,戶部的庫房裡又多了一百五十萬兩銀子。

這麼一來,軍餉足夠支應練一萬騎兵了。慶安帝立刻下了一道聖旨去邊軍,令孟將軍挑選一萬精兵訓練。

孟將軍接到聖旨後,大爲振奮,對着京城的方向重重磕了三個頭。旋即立刻着手訓練騎兵事宜。

捐助鉅額軍餉的皇商們,也得了天子褒獎。第一個挺身而出的崔家,得了一塊天子御筆親提的匾額。崔元翰在內務府的官職也升了兩級。

對崔家來說,這也是意外之喜了。

馮少君人在宮中,消息最是靈通,匾額還沒送到崔家,馮少君已經告假離宮,將這件喜事告訴許氏和崔元翰。

許氏喜不自勝,連連笑道:“這真是再沒想到的好事。”

羅家捐的銀子更多,羅家的嫡長子在內務府裡也升了官職。不過,這御筆親提的匾額,崔家可是獨一份。

這其中,不僅有崔家身爲第一個捐助軍餉的皇商之功,也有馮少君盡心當差的功勞。

後一條無人知曉,只有許氏崔元翰心裡明白了。

崔元翰容光煥發精神奕奕,對馮少君笑道:“等匾額送來,家裡得設宴親朋,風風光光地將匾額掛上。”

馮少君也由衷地高興:“這是自然。這麼大的喜事,我也得親眼看一看纔是。”

第327章 收網(三)第611章 番外之太孫(一)第132章 雙福第342章 改變第128章 探望第402章 母女第527章 衝突(二)第587章 番外之手足(五)第364章 後事(二)第529章 恣意第173章 秘密第158章 離京第380章 苦戰(二)第119章 故人第116章 義父(二)第248章 書信第441章 病重第262章 喜事第250章 身退(一)第558章 相見(二)第576章 番外之靜好(二)第411章 郡主第427章 百日(一)第492章 隱憂第313章 登門(二)第543章 成雙第77章 繼父第604章 番外之進宮(一)第388章 喜信第517章 厚賜第58章 心儀(二)第420章 滿月(二)第531章 安頓(二)第594章 番外之示好(四)第508章 決定第207章 休沐第150章 憤怒第551章 歸來(一)第439章 喜事(二)第135章 大功第574章 番外之趙王(二)第580章 番外之建功(四)第405章 殞命第344章 麻煩(二)第44章 投誠(一)第264章 恩寵第223章 相守第443章 請戰(一)第386章 告假(一)第321章 收網第131章 辦差第38章 亂麻第11章 沈祐第211章 驚險第120章 傳信第544章 歡聚第157章 重逢(三)第613章 番外之太孫(三)第634章 番外之沈好(二)第457章 浮動(一)第375章 作亂(二)第558章 相見(二)第472章 大勝(二)第484章 太子(二)第626章 番外之姻緣(四)第332章 紛亂(二)第89章 入宮(一)第427章 百日(一)第618章 番外之定親第288章 春風第183章 坦誠(一)第388章 喜信第268章 新婚(一)第214章 及笄(一)第153章 憤怒第130章 來了第34章 憤怒(二)第456章 喪信第625章 番外之姻緣(三)第635章 番外之沈好(三)第472章 大勝(二)第267章 拜堂第127章 敲詐第274章 覲見第556章 回宮(四)第110章 姨母(二)第211章 驚險第280章 洗三第183章 坦誠(一)第258章 恨嫁第34章 憤怒(二)第70章 姑母第498章 驚覺第633章 番外之沈好(一)第54章 母子(一)第124章 夜會(二)第460章 覲見第529章 恣意第138章 驚變(二)第299章 殞命(一)
第327章 收網(三)第611章 番外之太孫(一)第132章 雙福第342章 改變第128章 探望第402章 母女第527章 衝突(二)第587章 番外之手足(五)第364章 後事(二)第529章 恣意第173章 秘密第158章 離京第380章 苦戰(二)第119章 故人第116章 義父(二)第248章 書信第441章 病重第262章 喜事第250章 身退(一)第558章 相見(二)第576章 番外之靜好(二)第411章 郡主第427章 百日(一)第492章 隱憂第313章 登門(二)第543章 成雙第77章 繼父第604章 番外之進宮(一)第388章 喜信第517章 厚賜第58章 心儀(二)第420章 滿月(二)第531章 安頓(二)第594章 番外之示好(四)第508章 決定第207章 休沐第150章 憤怒第551章 歸來(一)第439章 喜事(二)第135章 大功第574章 番外之趙王(二)第580章 番外之建功(四)第405章 殞命第344章 麻煩(二)第44章 投誠(一)第264章 恩寵第223章 相守第443章 請戰(一)第386章 告假(一)第321章 收網第131章 辦差第38章 亂麻第11章 沈祐第211章 驚險第120章 傳信第544章 歡聚第157章 重逢(三)第613章 番外之太孫(三)第634章 番外之沈好(二)第457章 浮動(一)第375章 作亂(二)第558章 相見(二)第472章 大勝(二)第484章 太子(二)第626章 番外之姻緣(四)第332章 紛亂(二)第89章 入宮(一)第427章 百日(一)第618章 番外之定親第288章 春風第183章 坦誠(一)第388章 喜信第268章 新婚(一)第214章 及笄(一)第153章 憤怒第130章 來了第34章 憤怒(二)第456章 喪信第625章 番外之姻緣(三)第635章 番外之沈好(三)第472章 大勝(二)第267章 拜堂第127章 敲詐第274章 覲見第556章 回宮(四)第110章 姨母(二)第211章 驚險第280章 洗三第183章 坦誠(一)第258章 恨嫁第34章 憤怒(二)第70章 姑母第498章 驚覺第633章 番外之沈好(一)第54章 母子(一)第124章 夜會(二)第460章 覲見第529章 恣意第138章 驚變(二)第299章 殞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