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濮陽呂氏

大梁尉雖是布衣,卻不似衆人着短褐布裙,而是着長襦青衫。另外還有兩人,也一般打扮,一人在先,大梁尉和另一人在後,彷彿是前一人的隨從。三人在掌櫃的引領下進到後院,衆人一起立起,很自然地列成兩排,差點又要行禮,卻被大梁尉攔住。大梁尉上前一步道:“吾等今晚與這兩位掌櫃同行。”說得衆人一臉茫然,也不知該如何應答。那兩人卻也只一笑置之,似乎也不想多言,前行的先生只拱手道:“多有得罪,萬乞寬恕。”隨後望了大梁尉一眼,對米鋪掌櫃道:“吾等已齊,船貨可已齊備?”

米鋪掌櫃道:“看天色還未大暗,還需稍待。”

先生道:“吾等欲往一觀,願掌櫃引路。”

米鋪掌櫃道:“那裡甚是褊狹,且多鄙人,恐有衝撞。”

大梁尉隨道:“不妨。”於是前行的先生道::“目下坊內閒人已盡,哪裡找不到個清閒之處。”

米鋪掌櫃道:“如此,請隨我來。”

於是米鋪掌櫃前頭帶路,大梁尉一行十餘人在後跟隨。由於已經收市,坊間人跡已稀,偶遇幾個,也都是米鋪掌櫃上前搭話,只說是自己的大客戶;前行的先生也上前答應,都是商人間的自然熟,也沒有人多問。一行人過了橋,來到市坊北邊,再拐進一條街巷,盡頭是高牆大門,與衆不同。門口有武卒守衛。米鋪掌櫃上前搭話,一位着深衣的先生上前驗過節符,隨手往武卒手中塞了幾枚銅錢。武卒打開一扇小門,放衆人進去。裡面卻是別有洞天。

這裡是市場的碼頭。鴻溝邊上被挖開一個大湖,湖中各色船隻繫泊在碼頭上。岸上則是好幾排倉庫,臺基高築。門邊、道旁、碼頭上,到處都有衣甲鮮明的武卒持戟而立。各個碼頭都有人伕或卸船,或裝船,貨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在米鋪掌櫃的帶領下,一行人沿着一條蜿蜒的小道,來到一個比較偏遠的碼頭上,碼頭上的人伕正在往船上運貨,不用仔細看就知道,那是一擔擔糧食。米鋪掌櫃將一行人帶到碼頭上一名穿長襦的人那裡,點頭哈腰了幾句;前行的先生也上前,拉扯寒喧了一番。穿長襦的望了隨行的人一眼,便他們領到一艘客船上。這條船艙內陳設並不華貴,但卻十分寬敞,四圍有席,中間有案,甕罐碗盞,十分齊備,收拾得也很潔淨。碼頭上的對前行的先生道:“按先生之意,但以簡淨爲要。不知中意否?”

前行的先生道:“甚勞甚勞。”邊從懷中掏出一錠黃物。碼頭上的掂了掂,道:“還有找贖。”前行的先生道:“聊備一茶,何言找贖。”碼頭上的一笑,把那黃物揣進懷中,殷勤請衆人進艙入坐。取出一隻碗,頃出一碗水,放於前行的先生身前案上。

前行的先生道:“尚要幾時方備?”

碼頭上的道:“不多時了。”又自傲道:“千擔白米,非尋常可辦,先生要找第二家,可是沒有了。”

前行的先生道:“非如此,何以樑粟之名滿天下。某自是慕名而來。”

碼頭上的道:“豈敢豈敢。先生一擲千金,豪爽,令人敬佩。”

前行的先生道:“某初入道,即得樑粟豪俊相助,幸甚幸甚!”

碼頭上的道:“先生初入道?如此做派,雖老手不如也。”

米鋪掌櫃道:“先生初入米道,此前販鹽馬,亦是老手。”

碼頭上的道:“難怪難怪,難得難得。非是某說嘴,販鹽馬畢竟不如販粟米安穩妥貼。”

前行的先生道:“若非如此,某何以轉行。今後倒是要樑粟家提攜幫帶。”

碼頭上的道:“先生之行,豪爽灑落,必非常人,樑粟家倒是要仰賴了。”

前行的先生端起案上的水碗,一飲而盡;隨從甕中再頃出一碗,奉於碼頭上的先生前,道:“多感盛意,聊備一敬。”

碼頭上的接過碗,道:“豈敢豈敢。”也一飲而盡,隨即說聲“我去監船”,告辭而去。衆人都起,三位先生直送到艙口,執禮而別。

本來一行年輕人已經不再拘禮,今見幾位先生仍是執禮如儀,都不知該如何是好。進到艙中,只能拘謹地跪坐在席上,不發一言。前行的先生哈哈一笑,對大梁尉道:“布衣俱皆如此禮儀,可見貴邦禮教之盛!”

大梁尉知道先生是在說笑,便對衆人道:“都不要拘禮,都不要拘禮。”隨對前行的先生道:“若非先生指教,吾等哪裡思得此計。非但各氏公子,便是卑賤,亦是手足無措,貽笑大方。”

前行的先生對衆人道:“某,濮陽呂氏。先祖太公曾侍文王。子孫不肖,於商賈中寄生。來日得旺門楣,幸諸公子相助。”

諸公子一起行禮道:“敢不從命!”

呂先生擺手道:“布衣從不言‘敢不從命’,只應‘喏’而已。”

諸公子又一齊道:“喏!”

呂先生轉向另一位隨行的先生:“仲臺且到艙外高坐。”仲臺起身,出艙到船尾,親熱地招呼船家水手席地而坐,不多時便飲水閒談,相遇甚歡。

呂先生在仲臺出艙後,端起水碗,滿上清酒,從座上大梁尉開始,諸公子逐一相敬。一巡下來,見船家水手已被仲臺引離船艙,心思全在閒談上,全不在意船艙內的事;而仲臺也神色自若,一邊閒談,一邊留意着岸上的動靜。呂先生遂再次歸座,對諸公子深深一禮,道:“事出有因,不及相告,諸公子休怪。現舟中再無外耳,請以實相告。”

大梁尉道:“呂伯昆仲實信陵君門下,新近委質,多不爲人知。”

呂伯道:“蒙魏公子謬敬,叨列門下,實無寸功可進。大梁尉至魏公子府言糧獻事宜。魏公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滿天下,富比一國。一身出關,無糧可隨身,非力不能辦,勢不可也。吾等何人,能爲公子不可爲之事?”

大梁尉見衆人面現疑惑,解釋道:“爾等不知。信陵君出陣,只有隨身餱糧,並無餘資。門客隨從三百人,亦皆如此。故吾等出陣,首當爲信陵君運糧。”

衆人臉上或恍然,或驚異,或茫然,不一而足。

大梁尉又道:“爾等以爲,信陵君出陣,爲何不備足糧草?蓋秦軍咫尺,軍機之危,千鈞一髮。身至陣前已是蹈刃履險,再無餘裕可運資糧。”

許多人臉上又露出驚懼神情。

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4章 信陵君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6章 囿中第366章 寧治第17章 奸細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113章 計糧第240章 蓋聶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147章 尉氏第70章 蔡澤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170章 遠迎第88章 武卒第358章 夜聚第245章 入韓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22章 俠客第194章 追蹤第16章 巡哨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91章 美酒美姬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44章 入城第151章 匯合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0章 陷城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61章 席議第302章 報喪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61章 席議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3章 芒家父子第165章 破臉第85章 軍市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4章 又見屍身第177章 點軍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二章 戰警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229章 初戰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46章 入國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169章 誘供第132章 晉見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73章 樽俎折衝第302章 報喪第121章 豪強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5章 升帳第52章 私議第74章 將相和第294章 陰謀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40章 蓋聶第二章 戰警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69章 賜婚第358章 夜聚第263章 密議第77章 聚兵第372章 巴姊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44章 神蹟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96章 張祿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08章 救暴鳶第293章 韓援第30章 陷城第105章 夜談
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4章 信陵君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6章 囿中第366章 寧治第17章 奸細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113章 計糧第240章 蓋聶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147章 尉氏第70章 蔡澤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170章 遠迎第88章 武卒第358章 夜聚第245章 入韓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22章 俠客第194章 追蹤第16章 巡哨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91章 美酒美姬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44章 入城第151章 匯合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0章 陷城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61章 席議第302章 報喪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61章 席議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3章 芒家父子第165章 破臉第85章 軍市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4章 又見屍身第177章 點軍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二章 戰警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229章 初戰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46章 入國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169章 誘供第132章 晉見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73章 樽俎折衝第302章 報喪第121章 豪強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5章 升帳第52章 私議第74章 將相和第294章 陰謀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40章 蓋聶第二章 戰警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69章 賜婚第358章 夜聚第263章 密議第77章 聚兵第372章 巴姊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44章 神蹟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96章 張祿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08章 救暴鳶第293章 韓援第30章 陷城第105章 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