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科舉(2)

但是馮滬祥對於這些個閒言碎語,卻是絲毫不在意,在他看來,雖然說民族大義當然要講,但是起碼目前看來,段業的大義無虧嘛,人家是漢人,也是在胡人手下當官,可是他助紂爲虐了嗎?沒有吧。如今這麼多漢人幫胡人做事,憑什麼就去苛責段業?這不公平!

更何況對於馮滬祥這種人來說,他不缺錢,不太缺名聲,他想要的,無非是個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罷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這種家境盈實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就是一身所學,能夠有個施展的機會嗎,如今天下方亂,但是各路諸侯,馮滬祥都數了數,卻發現沒有哪家比得上段業這裡。

段業出身平民,這樣他就不會有門戶之見,反而能夠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招攬天下英才。段業不是士族,所以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才學,而不是血緣。更何況,段業今天的一切,天下人都見證了,他是一拳一腳,自己打出來的一片天,沒有任何的討巧,沒有任何的其他因素,完全靠自己。

這樣的人,當然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像馮滬祥這種心氣甚高的人,纔會真正看得上。

再者,段業這次舉行的科舉考試,其實才是最終打動馮滬祥的決定性因素。

人才選拔,從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最開始,任何人肯定都想把位置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尤其是給自己的兒孫,這也是人之常情,誰不會把好東西留給自己呢?

但是很快就發現這不行。越是重要的職位,越是不行。

王位是可以世襲的,因爲王位是一個家族的統治權,需要血緣做傳承,但是即便是血緣都可以,也還要看看嫡庶,看看賢愚呢。

但是官位是不行的,因爲丞相就算很能幹,丞相的兒子卻不一定能幹,就算能幹,國王也不希望讓丞相的兒子接着幹,因爲如果父子都是丞相,很可能丞相就不想當丞相,想當別的了。

無論如何,對於官員的選拔,都有的共識,是不論公私,都得選能幹的人。

秦代之前,辦法很簡單,完全貴族世襲,但是自從秦代之後,不論朝野都有了共識,那一套行不通。

商鞅變法的一個決定性措施,就是今後人才選拔,只看軍功!

你能打仗,人頭報功,那麼爵位,封賞,官職,總之任何你夢寐以求的東西,都可以給你!

從此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打仗時人人拼死,而朝廷也完全信守承諾,不斷加官進爵,從此秦軍成了天下無堅不摧的鐵軍。

但是剛極易折,秦朝二世而亡,也讓接下來的漢朝謹慎了許多。

漢代的主要辦法,是察舉制度,通俗的說,就是舉孝廉制度。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漢高祖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不過這個時候,主要是因爲秦朝剛剛滅亡,民生凋敝,讀書人也大多避禍躲進了深山荒野,上位者急需人才來用,而採用的急就章的辦法,其實並沒有制度化。

漢代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考試製度和相關的衡量標準。換句話說,漢文帝明確確定了選拔人才的範圍,標準,以及考覈辦法,這標誌着察舉制逐漸步入正軌了。

到了漢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年,就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後,他再次下詔策試良才,並且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拔的人數。

當然,察舉制,也還算需要考試的。這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但是更爲廣泛實用的,還是舉孝廉制度,所謂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爲清廉,故稱爲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爲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爲官。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

一般稱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舉過孝廉,大部分是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虛作假、道貌岸然之輩,像漢朝就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其實這些制度,從字面看,是很進步的,但是裡面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考試雖然有,但是隻是供參考用,不起決定性作用。而舉孝廉,權力在地方官手上,這裡面空間就大了。

因爲地方官盡職盡責,那還好點,如果他不盡職盡責,那他肯定會推舉私人,甚至收受賄賂,那舉薦出來的所謂笑臉是什麼素質水平,就是可想而知了。到了後來,各大家族們更是串通一氣,你舉我的兒子,我舉你的侄子,很快就把官場變成了幾大家族的禁臠。

而等到曹丕建立魏國後,由於需要和士族妥協,以尋求他們的支持,鞏固自己的統治,乾脆把這制度更推進一步,實行了所謂的九品中正制。

其實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實際上是和曹丕的父親曹操唯纔是舉的思想南轅北轍的。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昔日曹操在的時候,修理士族太狠,他們多次叛亂。曹操在的時候,還能勉強壓得住。等到曹操一死,曹丕也就不能再繼續武力壓制了。

況且,曹家畢竟曾經和宦官有人,身家不清白,如果沒有士族支持,其實很難站穩。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就是爲了緩和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曹氏父子爲了集中權力,在選官制度改革問題上,之前唯纔是舉的措施對世家大族勢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擊,然而世家大族勢力不斷膨脹發展的客觀形勢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視,只好轉而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設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選舉,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這樣,世族滲透進選舉,中央政權權和世族勢力在選拔人才這個問題上,矛盾開始緩和,士族開始逐漸壟斷大權。

這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馮滬祥這樣的人最最痛恨的一個東西,從內容上說主要有三條。一、設置中正: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九品中正制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這還好點,因爲需要擺平的人比較多,和各方勢力妥協後,這中正官總歸不會太離譜。

但是在現在,中正官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舉,但仍需經司徒任命。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沿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這是爲了保證中央對選舉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對中正事務的干擾。

但是話是這麼說,實際上就造成中正官完全被朝廷裡的人控制,而那當然是各大士族的高官了!於是門閥的人就完全掌握了中正官。

大小中正官還都有名爲“訪問”的屬員。不過這些都是點綴,所有讀書人都知道,真正說了算的還是中正官。

中正官要乾的事情,就是品第人物,這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第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爲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第二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現在的品德評語。當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羣”、“德優能少”等。第三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永遠是這片土地的常態,實際操作中,很快就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晉朝之所以遭遇永嘉之亂,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士族完全壟斷了所有的官職,如果這些人不思進取,蠅營狗苟,那麼國家當然就沒有人才,也就文不能理政,武不能打仗,國家不亡,就沒有天理了!

所有有遠見的人,都知道如果想擺脫這一切,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

第4章 獻策(下)第289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41)第5章 密室會佳人(3)第17章 甕中捉鱉(3)第330章 最長的一天(14)第19章 神秘來客降臨(2)第15章 甕中捉鱉(1)第64章 科舉(19)第19章 變徵(4)第135章 遙控(3)第78章 突圍(38)第3章 軍歌嘹亮第51章 突圍(12)第166章 以君頭爲祭第94章 門第第94章 交易(28)第109章 洛澗之戰(3)第97章 清場第129章 收了算了第55章 科舉(8)第122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24)第74章 突圍(34)第34章 轉折(2)第91章 佈置第126章 美女洗腳第74章 突圍(34)第27章 宮變(2)第5章 長安(5)第153章 敢叫日月換新天(3)第3章 軍歌嘹亮第111章 真實身份第178章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18)第60章 科舉(13)第209章 生死之際的考驗(7)第213章 生死之際的考驗(11)第58章 科舉(11)第137章 遙控(5)第244章 另闢蹊徑取大權(13)第101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3)第67章 英雄末路空悲切(3)第127章 上牀睡吧第45章 貨幣戰爭(21)第69章 交易(3)第57章 勝負已分第40章 考驗(12)第48章 突圍(9)第147章 烽煙滾滾來天半(8)第138章 螟蛉之子勝親生(5)第170章 北伐空遺恨第101章 交易(33)第35章 草蛇灰線伏千里(1)第59章 科舉(12)第138章 風起雲涌(1)第24章 衆雌齊聚敦煌(1)第26章 貨幣戰爭(2)第31章 不得安寧第32章 考驗(4)第154章 敢叫日月換新天(4)第125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27)第36章 喊話攻勢第42章 齊心合力治敦煌(2)第158章 夾縫生存(2)第60章 突圍(21)第123章 鋪牀疊被(上)第134章 借刀報仇第87章 交易(21)第90章 突圍(48)第314章 掀桌(10)第105章 這不公平第113章 聖僧之妻(2)第286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38)第96章 婚姻(3)第89章 華夷之辨第189章 改變命運的時刻(9)第264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16)第59章 突圍(20)第77章 交易(11)第45章 突圍(5)第57章 突圍(18)第106章 先見之明第3章 獻策(上)第221章 閃轉騰挪求新局(5)第58章 誰堪君前三百問(3)第6章 佈局深遠第62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3)第309章 掀桌(5)第171章 決戰(11)第61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2)第61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2)第24章 覲見(3)第69章 作賦第86章 交易(20)第147章 烽煙滾滾來天半(8)第47章 貨幣戰爭(23)第51章 英雄總有末路時(3)第179章 人皆可收買第111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13)楔子第42章 突圍(2)
第4章 獻策(下)第289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41)第5章 密室會佳人(3)第17章 甕中捉鱉(3)第330章 最長的一天(14)第19章 神秘來客降臨(2)第15章 甕中捉鱉(1)第64章 科舉(19)第19章 變徵(4)第135章 遙控(3)第78章 突圍(38)第3章 軍歌嘹亮第51章 突圍(12)第166章 以君頭爲祭第94章 門第第94章 交易(28)第109章 洛澗之戰(3)第97章 清場第129章 收了算了第55章 科舉(8)第122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24)第74章 突圍(34)第34章 轉折(2)第91章 佈置第126章 美女洗腳第74章 突圍(34)第27章 宮變(2)第5章 長安(5)第153章 敢叫日月換新天(3)第3章 軍歌嘹亮第111章 真實身份第178章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18)第60章 科舉(13)第209章 生死之際的考驗(7)第213章 生死之際的考驗(11)第58章 科舉(11)第137章 遙控(5)第244章 另闢蹊徑取大權(13)第101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3)第67章 英雄末路空悲切(3)第127章 上牀睡吧第45章 貨幣戰爭(21)第69章 交易(3)第57章 勝負已分第40章 考驗(12)第48章 突圍(9)第147章 烽煙滾滾來天半(8)第138章 螟蛉之子勝親生(5)第170章 北伐空遺恨第101章 交易(33)第35章 草蛇灰線伏千里(1)第59章 科舉(12)第138章 風起雲涌(1)第24章 衆雌齊聚敦煌(1)第26章 貨幣戰爭(2)第31章 不得安寧第32章 考驗(4)第154章 敢叫日月換新天(4)第125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27)第36章 喊話攻勢第42章 齊心合力治敦煌(2)第158章 夾縫生存(2)第60章 突圍(21)第123章 鋪牀疊被(上)第134章 借刀報仇第87章 交易(21)第90章 突圍(48)第314章 掀桌(10)第105章 這不公平第113章 聖僧之妻(2)第286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38)第96章 婚姻(3)第89章 華夷之辨第189章 改變命運的時刻(9)第264章 日落黃昏涼州城(16)第59章 突圍(20)第77章 交易(11)第45章 突圍(5)第57章 突圍(18)第106章 先見之明第3章 獻策(上)第221章 閃轉騰挪求新局(5)第58章 誰堪君前三百問(3)第6章 佈局深遠第62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3)第309章 掀桌(5)第171章 決戰(11)第61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2)第61章 河湟草灘爭雌雄(2)第24章 覲見(3)第69章 作賦第86章 交易(20)第147章 烽煙滾滾來天半(8)第47章 貨幣戰爭(23)第51章 英雄總有末路時(3)第179章 人皆可收買第111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13)楔子第42章 突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