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童話

入夜,景壽宮。

葉傾懷單穿一件中衣,外面披着一件黑緞的袍子,她坐在塌邊,看着手裡的詔書出着神。

她這副模樣已有一個時辰了。

所幸夜已深,芳華姑姑和李保全都已睡下,只剩下幾個小太監守在殿外。若是芳華姑姑和李保全在,必要在她耳邊嘮叨些保重龍體的話。

她手中的詔書是顧世海在大理寺草擬的,下午由內閣送了上來。上面寫着王立鬆的罪行和三司會審的庭審結果,只差皇帝的一方璽印,就可以將王立鬆革職流放的決策詔告朝野了。

這個印她必須得蓋。縱然她心知肚明這場三司會審有多荒謬。

葉傾懷雖然向來無心朝政,但畢竟是生在皇家長在皇家的孩子,十幾年的耳濡目染培養了她敏銳的政治嗅覺,女扮男裝瞞天過海的成長經歷更是養成了她謹慎的性子。

如今的朝局與她所以爲的大相徑庭,更可怕的是,她甚至不知道這潭水有多深。

但局勢只會比她能想到的更艱難。顧世海能當着她與一衆朝臣的面上演一出指鹿爲馬,足見這個朝堂早就不姓葉,而是姓顧了。

或許朝中尚有幾個忠君直言的硬骨頭,可如今的局勢下,他們也發不出聲,葉傾懷也不願讓他們此時站出來發聲。他們此時站出來,不過是徒增幾個“李文清”罷了。

顧世海在朝中的聲望,是在壬申之亂中樹立起來的。

壬申之亂中,禁軍統領受到了大皇子的鼓動發動宮變,太子以保皇爲名調動京畿九門衛殺入宮中鎮壓叛亂,大皇子黨與太子黨通宵廝殺,最後大皇子黨盡數伏誅。然而,讓老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太子並不是來清君側的,剿滅了叛軍的太子掉轉矛頭,將手中染血的劍指向了皇位上的父親。

若非時任刑部侍郎的顧世海帶着刑部緝查司的幾十名巡捕死戰不退,力保皇帝,只怕順平帝早已死在自己兒子的劍下了。

顧世海自此一戰成名。

聽說那一日夕陽染血,年逾不惑的顧世海手持長刀立於太和殿外,身中數箭,滿身血污,卻猶如戰神般屹立不倒。他面對十倍於他的敵人毫無懼色,大喝道:“鷹巢飛將顧世海在此,爾等蛇鼠膽敢寸進,必身首異處!”竟將敵人喝得一時無人敢於上前。

壬申之亂後,順平帝感念顧世海護駕有功,對他頗爲賞識和倚重,短短一年間便將禮部、刑部、兵部都交到了他手中,甚至在殯天之際還欽點了他作爲輔政大臣扶保幼帝。

顧世海升官之快,可謂是一步登天,縱觀大景兩百年曆史也無人能出其右。

而對於這位次輔,葉傾懷也一向是信任有加,敬仰有餘。一方面是因爲父親的認可和託付。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壬申之亂中顧世海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實在是令人唏噓,葉傾懷雖是女兒家,卻也不禁爲他的膽魄所折服。

所以,時至今日,她怎麼也想不通,昔日捨生取義的大英雄,是怎麼變成翻雲覆雨的竊國者的。

“權力真的有這麼可怕嗎?”葉傾懷不禁喃喃自語道。

葉傾懷想起順平帝駕崩前,曾警示過她,朝臣就如同弓弦,用得再順手,用久了也得換掉。因爲權力會腐蝕人的內心,讓人的內心變得鬆弛。

她看着手中的詔書,詔書上一筆一劃都出自顧世海筆下,鐵畫銀鉤,遒勁有力,一看便是出自武家之手。顧世海的內心,當真也已變得鬆弛了嗎?

她不知道。

葉傾懷將那張詔書合了起來,起身放到了書案上。她並不打算蓋印,至少今天不打算。

她不甘心,不甘心就這樣低頭退怯,做一個權臣手中的提線傀儡,一輩子退居在這後宮的方寸之地裡。她想再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朝局一個轉變的機會。

她要去找王立鬆,無論死活,只要能在這紙詔書發告前找到他,那麼萬事皆有可爲。

但這談何容易?王立鬆是一切的癥結所在,顧世海勢必會將他關在最隱秘的地方。以葉傾懷一己之力,就算掘地三尺,恐怕也難覓得半點蹤跡。

她需要人手。

但她畢竟纔剛剛親政,朝中多是父親留下的老臣,並沒有她自己的近臣。不說前朝,便是在後宮中,她所能信之人也寥寥無幾。

她手中能用的棋太少了。葉傾懷有些懊惱。枉她在位兩年,卻是虛度光陰毫無建樹,還自以爲朝野太平,是君臣互信的局面。其實她不過是豢養在皇宮裡的一個寵物,所見所聞都是旁人刻意編織給她看的童話罷了。

也是,若是朝中當真都是忠君之士,君臣一心,大景又怎麼會那麼輕易就亡了?

只是她總把目光放在陸宴塵身上,一心怨他恨他,覺得是他亡了大景,以至於根本沒有注意到近在眼前的朝堂裡有多少隱患。

若大景朝野清明,兵強馬壯,又何懼叛軍?

她想起前世臨死前她曾執着地要問陸晏塵一句,在他的心裡,自己可是當真如他檄文中所寫那般昏聵不堪。而陸晏塵的回答也言猶在耳。

“自古以來,只有被推翻的昏君,沒有被推翻的明君。”

或許,在陸晏塵眼中,彼時的自己當真是忠奸不辨的昏君吧。

想到這兒,葉傾懷心中升起了一個有些荒謬的猜測:若是陸宴塵所言非虛,當真是對她這個皇帝寄望頗深,那他後來起事,該不會因爲見她昏庸無能,所以大失所望,纔要逼宮讓她退位吧?

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便被葉傾懷否定的。叛亂是何等大事,怎麼可能因爲這麼可笑兒戲的理由?

念及陸宴塵叛亂的由頭,葉傾懷很快想到了另一件事。

前世的顧世海,也是死在陸宴塵手中,甚至可以說,顧世海正是陸宴塵起義的導火索。

前世陸宴塵回鄉丁憂後,葉傾懷女子身份走漏,而後過了不久從允州傳來消息說顧世海的長子在允州例巡時遭襲,同行十幾侍從無一生還,犯案者正是在允州丁憂的陸宴塵。

陸宴塵殺了朝廷命官,橫豎都是一死,索性舉起了反旗。顧世海因痛失愛子,對他深惡痛絕,幾番主動請纓,均被朝臣以大局爲重攔了下來。然而,最後陸宴塵殺到盛京城下,顧世海力戰不降,還是死在了陸宴塵手中。

當年看到允州送來的呈報時,葉傾懷的震驚猶如今日會審之時。她怎麼也想象不出儒雅斯文的陸宴塵拿刀的模樣,不僅拿了刀,還一口氣殺了十幾人,殺的還是當朝次輔的長子。

是什麼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飽學之士提起了刀,犯上殺人的?

葉傾懷不知道。

但她知道,陸宴塵一定不是和顧世海一條船上的人。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顧世海的事上,陸宴塵或許是可用之人。

葉傾懷決定試探一下陸宴塵。

第六十一章 爭論第252章 破局第93章 開支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第156章 薛鬆第73章 番外——秦寶珠5第五十三章 宮變第131章 陳菊連第182章 夢魘第157章 濁水第113章 憂心第77章 困獸第131章 陳菊連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252章 破局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143章 戰事第132章 殿試第248章 取捨214.第214章 戰略第118章 案卷226.第226章 寒暄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十七章 買賣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219.第219章 改變第85章 苦心第三十八章 重逢第203章 蝶舞第73章 番外——秦寶珠5第106章 陶二龍第247章 壓力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95章 進退第111章 陳情第三十五章 暗潮第198章 貪墨第134章 爲難第245章 陷阱210.第210章 返京第205章 夜色217.第217章 盛怒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118章 案卷第183章 再請第十七章 買賣第134章 爲難第176章 敗仗第134章 爲難第179章 秦陽第五十六章 短兵第238章 懷疑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十三章 秦寶珠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十五章 明路第五十三章 宮變第160章 無眠第140章 裂痕第107章 結餘第209章 戰書第141章 覲見第100章 非人第86章 演戲第132章 殿試第173章 杜荊第97章 惡人第183章 再請第147章 請命第十九章 回宮第四十三章 位分第156章 薛鬆第135章 狀元第六十三章 聖旨210.第210章 返京第79章 靈堂第83章 楚定國第五十二章 困局第108章 遺詔第88章 鷹衛第253章 聖旨第191章 截殺第236章 潁州第96章 較勁第二十九章 復課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85章 苦心219.第219章 改變第144章 封爵第88章 鷹衛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四十一章 入宮第145章 軍情第239章 判斷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十四章 求親第238章 懷疑
第六十一章 爭論第252章 破局第93章 開支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第156章 薛鬆第73章 番外——秦寶珠5第五十三章 宮變第131章 陳菊連第182章 夢魘第157章 濁水第113章 憂心第77章 困獸第131章 陳菊連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252章 破局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143章 戰事第132章 殿試第248章 取捨214.第214章 戰略第118章 案卷226.第226章 寒暄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十七章 買賣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219.第219章 改變第85章 苦心第三十八章 重逢第203章 蝶舞第73章 番外——秦寶珠5第106章 陶二龍第247章 壓力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95章 進退第111章 陳情第三十五章 暗潮第198章 貪墨第134章 爲難第245章 陷阱210.第210章 返京第205章 夜色217.第217章 盛怒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118章 案卷第183章 再請第十七章 買賣第134章 爲難第176章 敗仗第134章 爲難第179章 秦陽第五十六章 短兵第238章 懷疑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十三章 秦寶珠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十五章 明路第五十三章 宮變第160章 無眠第140章 裂痕第107章 結餘第209章 戰書第141章 覲見第100章 非人第86章 演戲第132章 殿試第173章 杜荊第97章 惡人第183章 再請第147章 請命第十九章 回宮第四十三章 位分第156章 薛鬆第135章 狀元第六十三章 聖旨210.第210章 返京第79章 靈堂第83章 楚定國第五十二章 困局第108章 遺詔第88章 鷹衛第253章 聖旨第191章 截殺第236章 潁州第96章 較勁第二十九章 復課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85章 苦心219.第219章 改變第144章 封爵第88章 鷹衛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四十一章 入宮第145章 軍情第239章 判斷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十四章 求親第238章 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