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抗日援朝

這名辰國使者的漢語說得不是太好,加上對文言文的研究也不是很在行,連說帶比劃,足足用了三個時辰纔將整件事情的經過描述清楚。在聽完了整件事情的經過之後,楊奉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這小日本不能不打,可這渤海也不是那麼好過的,畢竟現在是漢朝,當年忽必烈的十萬東征大軍便是遇到了海嘯,全軍覆沒在渤海之內。忽而楊奉又想到了徐盛,當年自己給徐盛留了一份大型艦船的草圖,並專門從漢中將馬鈞調過來製造這種船,只是不知道徐盛的大船造得怎樣了,如果造成的話,或許……

想到這裡,楊奉急忙書信一封,派人快馬送給駐守在青州的韓烈,同時楊奉好言安撫辰國來使,讓其下去休息。

四日後,韓烈的回信到了,看過信之後,楊奉大喜過望,原來楊奉設計的巨型戰艦早已經被造成了,而且目前已經具有了八十艘這樣的巨型艦船,青州水軍在徐盛的訓練下也已經頗具戰力,出海殺敵自是不在話下,只是由於楊奉一直處理各方的戰事,更是還不涉及海戰,是以韓烈並沒有向楊奉彙報。

既然得到了韓烈的回覆,楊奉對於出兵辰國就更有把握了,急忙命令郭嘉、徐庶二人前來商議,此時楊奉已經將田豐派到了徐州,以防袁術,將徐宣派到了袞州,輔佐太史慈駐防袞州,以擋袁紹,所以冀州之內便只剩下郭嘉和徐庶這兩大謀士了。

郭嘉雖然不知道楊奉爲什麼一定要去援救辰國,但是四日前郭嘉便已經看出了楊奉的心思,知道他是鐵了心了,此刻楊奉向二人問計之後,郭嘉便默不作聲,開始思考起出兵方案了。但是,徐庶卻不知道楊奉爲何要去救毫無相關的辰國,而且陸路還走不通,只能穿越寬廣的大海。

徐庶見郭嘉默不作聲,便起身勸道:“主公,如今袁紹迎奉了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近聞袁紹又開始進軍雍州,一旦其得到雍州之後,實力將可與主公相抗衡,而且袁紹與公孫瓚、丁行、孫堅結成了同盟,中原形勢已經對主公大大不利,此時遠救辰國,實是不明智之舉,請主公三思。”

但是,徐庶又豈能知道後世的中國人對日本的仇恨,楊奉此時只有一個念頭,這一次一定要將邪馬臺國滅了國,因此對徐庶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

只見楊奉手一擺,極爲霸道地說道:“元直不必多言,出兵辰國之事已定,還請元直在具體作戰計劃上細爲謀略。”

徐庶知道楊奉的脾氣,楊奉一旦認定的事情,任誰也是說不動的,遂暗歎一聲,不復多言,也開始和郭嘉一樣,望着牆上的地圖,思索用兵之計了。

良久,郭嘉和徐庶幾乎是同時眼睛一亮,兩人似乎都發現了對方的舉動,相視一笑。

楊奉也發現了二人的異動,知道兩人都想到了妙計,於是道:“奉孝和元直是否已經思得妙計?”

郭嘉微微一笑道:“還是請元直說吧。”

徐庶見郭嘉不願和自己搶這個風頭,於是也不客氣,道:“我青州與之跨海相鄰,距離辰國不可謂不遠,然而此次辰國對外求救,竟然跨海而來,可見其必然也向幽州公孫瓚處求救,甚至於還向北方高句麗國求救。根據辰國使者的描述,邪馬臺國宰相田什麼藤乃是多謀之人,公孫瓚與高句麗大軍未必是其敵手,因此我軍不必現在便攪入辰國國的戰爭中。邪馬臺國統一不久,國內並不安定,而且兵力大多被派到辰國,國內空虛,主公可派出水軍奇襲邪馬臺國本土,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其拿下,然後封鎖消息,等待辰國國內戰爭結束的消息。“

楊奉接口道:“倘若邪馬臺國兵敗,必然會倉皇逃回本土,我等正可來個甕中捉鱉,一舉將邪馬臺國滅國;倘若公孫瓚兵敗,便可令趙雲率大軍攻打幽州,得到幽州之後,便與水軍兩路夾擊,則辰國國可得也,此乃一石二鳥之計,元直此計果然妙哉。”

徐庶也爲自己的這個計策感到滿意,微笑點了點頭道:“主公說得不錯,正是如此。”

“好”,楊奉一掌重重排在案几之上,起身道,“倘若此計成功,不但邪馬臺國落入我等手中,就連辰國也將成爲我之新地也。”

這時候郭嘉突然道:“此計還有一點需要補充,就是有關冀州、袞州、徐州三州的防守問題,一旦主公率軍出征,而且是跨海作戰,消息不如陸上通靈,所以這三州的防守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否則的話,一旦三州有什麼異變,主公將會回援不及。”

“對,這一點不能不考慮。”楊奉來回踱了幾步,考慮了一會,注視着二人,稱身道,“徐州有符皓與子虛、袞州有伯識與子義,這兩州自然自是沒有問題,只是這冀州……冀州……冀州乃是我方之根本萬不可有失,我看非是奉孝和元直任一不可擔此重任。奉孝身體虛弱,這次又是海上作戰,就留在冀州輔佐子龍吧,元直隨我前去。”

二人聽了楊奉的安排,齊聲道:“謹遵主公安排。”

前文也曾提過,本章再重複一次,因其中略有調整,目前楊奉的兵力和人員的部署爲:韓烈爲青州牧,領軍八萬鎮守青州,管亥、徐盛、武安囯爲副;趙雲爲冀州牧,領軍十萬鎮守冀州,張郃、高覽、夏侯蘭、褚燕、黃敘爲副,田豫、華歆爲謀;太史慈爲袞州牧,領軍十二萬鎮守袞州,成廉、臧霸、華雄爲副,徐宣、荀諶、辛評爲謀;甘寧爲徐州牧,領軍十萬鎮守徐州,李典、姜景、橋蕤、郝昭、糜芳爲副,田豐爲謀。

楊奉每次出征,都是從防守各州的將領中選人,這次也不例外。此次跟隨楊奉一起出徵的有徐庶、典韋、許褚、甘寧、徐盛、華雄、黃敘,由於甘寧隨同楊奉出戰,由郝昭暫時代替甘寧統管徐州事務。

這一次楊奉起兵五萬,從青州東萊郡最東北角處的海港成山腳出發,共用了三十艘巨型戰艦,每艘巨型戰艦能納人兩千,其中五艘是裝備軍用物資備用。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辰國的歷史。

辰國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前身,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公元前82年,因爲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爲中心的辰國,這便是辰國的由來。

就在楊奉率領三十艘巨型戰艦駛往邪馬臺國的時候,紇貝城的戰爭也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留在紇貝城抵禦邪馬臺國大軍進攻的是辰國的名將柳之岎,紇貝既然是辰國的京師數十年,又經過歷代翻修,自然高大,易守難攻,邪馬臺國雖然在人數上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在柳之岎的有效抵抗下,損失了近一萬五千人也沒能將紇貝城拿下。

卑彌呼女王大怒,沒想到十萬大軍竟然被擋在了紇貝城,於是命令大軍圍住紇貝城,不分晝夜,日夜攻城,無論傷亡多少,一定要將紇貝城拿下來,而且卑彌呼女王還親自來到城前指揮。

如此一來,邪馬臺國的軍隊士氣大增,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紇貝城終於失守,卑彌呼女王滿意地踏入了辰國的京城,這也代表着辰國的正式滅國。在田邊藤的建議下,邪馬臺國的軍隊乘勝向北推進,除了漢城之外,辰國所有的疆土都落到了卑彌呼女王的手中。

攻克漢城的難度要比紇貝城還要艱難,因爲這已經是辰國的最後一片領土,一旦漢城失守,辰國將會真的滅國。金國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自己已經是退無可退,於是金國運硬着頭皮,披甲上陣,親自來到城頭,激發守軍的士氣,並且還同士兵一起守城,這使得漢城一萬守軍的士氣無比旺盛,使得邪馬臺國在攻打漢城的時候傷亡慘重。

金國運也知道單憑漢城的這一萬守軍是阻擋不住邪馬臺國的十萬大軍的,金國運心中最期待的便是幽州、高句麗或者青州能夠及時出兵。但是,直到漢城被邪馬臺國的軍隊攻破,金國運揮劍自刎的那一刻,都沒有看到一個援兵的影子。

辰國滅亡了,卑彌呼女王終於控制了這一片土地。在田邊藤的建議下,卑彌呼女王派人帶着一份價格不菲的厚禮到幽州和高句麗,以示結交。本來公孫瓚和高句麗國王還有出兵的想法,但是在邪馬臺國的使者到了之後,兩人均是打消了出兵的念頭,欣然同意邪馬臺國的建交條件,只是暗中增加了邊界的防禦力量。

但是,足智多謀的田邊藤和卑彌呼女王萬萬沒有想到金國運還向隔着渤海的青州發出了求救,而且更沒有想到楊奉竟然會採用圍魏救趙之計,遠渡重洋去攻打邪馬臺國的本土,使得邪馬臺國遭受到了同辰國一樣的滅國之災。

第七十章皇甫兵敗(1)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二百八十五章鬥智鬥勇第二百二十六章奇兵殺出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2)第七十三章深入虎穴(1)第二百七十四章 張遼兵敗第一百二十五章換州毒計第一百七十一章兩敗俱傷第六十三章陷陣精兵(2)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2)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六十六章廣宗易帥(1)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二百二十九章 塞北雙姝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2)第二百九十四章 反地道戰第四十二章 泄密之因(2)第三十九章張任獻計(2)第二百八十九章 攻陷洛陽第七章不老神仙(1)第一百三十五章兩處求救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2)第二百零九章益州生變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三章蛻皮重生(1)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2)第二百三十章同化政策第二十八章宋卿往事(3)第七十一章張角託孤(2)第五十九章絕妙計劃(2)第七十章皇甫兵敗(2)第二百五十四章 終得益州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五十四章 終得益州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三十二章 內政人才(2)第二百五十三章 是戰是降第六十章張角後手(1)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四章山盟海誓(1)第二百一十二章避禍之策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2)第三十四章啤酒問世(1)第一百九十三章忽悠徐庶第二百八十四章水淹平陽第二百六十八章 楊奉稱帝第十五章 一場陰謀(1)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二百八十一章兩路伐袁第二百七十六章郭許之爭第十七章 天降姨母(3)第二百九十章 小將卞秉第二百四十六章 陰謀敗露第七十七章美女間諜(3)第三十二章 內政人才(1)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1)第二百一十二章避禍之策第七十三章深入虎穴(3)第五十七章誘敵劫營(1)第二十一章認祖歸宗(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一百八十八章 奉迎天子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七十四章刀下留人(1)第四十七章戰局平衡(2)第二百三十四章 信以爲真第四十九章峽谷伏擊(1)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1)第二百六十三章 馬超降袁第八十八章 一統青州(2)第四十三章何進表現(2)第一百五十八章 豫州戰火第一百七十六章家中劇變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2)第一百四十章三人謀劃第二百零八章鳳雛龐統第十章成了楊奉(2)第一百一十八章 曹操發跡(2)第二百八十章再添三妃第七十五章局勢變化(1)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豹受傷第六章殺雞駭猴(1)第一百七十一章兩敗俱傷第三十七章結交衛家(1)第二十六章力勸皇后(3)第二百二十章 張法心思第二百九十六章 潼關失守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1)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1)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1)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豹受傷第二百六十章密謀涼州第二百四十章孫策攻荊第一百八十一章攻打壺關第六十章張角後手(1)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3)第二百零一章荀諶降曹
第七十章皇甫兵敗(1)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二百八十五章鬥智鬥勇第二百二十六章奇兵殺出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2)第七十三章深入虎穴(1)第二百七十四章 張遼兵敗第一百二十五章換州毒計第一百七十一章兩敗俱傷第六十三章陷陣精兵(2)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2)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六十六章廣宗易帥(1)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二百二十九章 塞北雙姝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2)第二百九十四章 反地道戰第四十二章 泄密之因(2)第三十九章張任獻計(2)第二百八十九章 攻陷洛陽第七章不老神仙(1)第一百三十五章兩處求救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2)第二百零九章益州生變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三章蛻皮重生(1)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2)第二百三十章同化政策第二十八章宋卿往事(3)第七十一章張角託孤(2)第五十九章絕妙計劃(2)第七十章皇甫兵敗(2)第二百五十四章 終得益州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五十四章 終得益州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三十二章 內政人才(2)第二百五十三章 是戰是降第六十章張角後手(1)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四章山盟海誓(1)第二百一十二章避禍之策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2)第三十四章啤酒問世(1)第一百九十三章忽悠徐庶第二百八十四章水淹平陽第二百六十八章 楊奉稱帝第十五章 一場陰謀(1)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二百八十一章兩路伐袁第二百七十六章郭許之爭第十七章 天降姨母(3)第二百九十章 小將卞秉第二百四十六章 陰謀敗露第七十七章美女間諜(3)第三十二章 內政人才(1)第二十章 南下平亂(1)第二百一十二章避禍之策第七十三章深入虎穴(3)第五十七章誘敵劫營(1)第二十一章認祖歸宗(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一百八十八章 奉迎天子第一百零一章 董卓迎駕第七十四章刀下留人(1)第四十七章戰局平衡(2)第二百三十四章 信以爲真第四十九章峽谷伏擊(1)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1)第二百六十三章 馬超降袁第八十八章 一統青州(2)第四十三章何進表現(2)第一百五十八章 豫州戰火第一百七十六章家中劇變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2)第一百四十章三人謀劃第二百零八章鳳雛龐統第十章成了楊奉(2)第一百一十八章 曹操發跡(2)第二百八十章再添三妃第七十五章局勢變化(1)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豹受傷第六章殺雞駭猴(1)第一百七十一章兩敗俱傷第三十七章結交衛家(1)第二十六章力勸皇后(3)第二百二十章 張法心思第二百九十六章 潼關失守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1)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1)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1)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豹受傷第二百六十章密謀涼州第二百四十章孫策攻荊第一百八十一章攻打壺關第六十章張角後手(1)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3)第二百零一章荀諶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