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父子鬥

宗翰軍久攻太原不下,但聲勢影響甚大。太原被圍,有人訛傳宋兵欲盡殺投附人。河東人稱宋改編的義勝軍爲投附人,是以在平陽府的義勝軍四千餘人不自安,義勝軍首領劉嗣初乃縱兵劫掠平陽城,降於金。宗翰軍一方面圍攻太原城,另一方面在降金的義勝軍引導下,攻破隆德府,兵至高平縣,遊騎遠到澤州。

不久,宗翰聞金東路軍已與宋政權訂盟議和,乃兵回太原,繼續圍攻,不時侵掠山西之地。可宗翰聽說完顏斡離不從宋朝得到了大量金銀,也派遣使節到東京來勒索。剛剛給了完顏斡離不大量金銀騾馬,現在完顏粘罕的西路軍尚在太原,勒索錢財的人就先到了東京,北宋朝廷覺得這實在是欺人太甚,拒絕了他的要求。

大宋朝中在金軍退兵後,輿論沸騰,對割讓給金中山、河間與太原三鎮抨擊激烈。大臣晁基上書論三鎮不可棄,他指出:“凡君天下者,得河北則得天下矣,失河北則失夫下矣。凡有國者,得河北則其國興,失河北則其國弱。又有其國雖不正,得河北則強,其國雖正,失河北則弱。其國雖無道,得河北則強,其國雖不至無道,而失河北則弱。”強烈反對割棄三鎮。

其他諸人也紛紛上書反對割讓三鎮,譴責主和派,在廣大輿論的壓力下,也爲鞏固自己的統治打算,趙桓下詔要河北三帥固守三鎮,晉升上述三鎮的知府爲資政殿大學士,調集勤王兵馬支援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在這種抗金策略的指導下,宋軍姚古部將王德生擒金知府姚璠,收復了隆德府和威勝軍。當時河北也比較安定,种師道部與金兵戰八十餘次,殺俘金兵五百九十九人,奪牲畜八千五百五十三頭,雲梯、鵝車、洞子、器甲、旗鼓等一萬七千四十六副、件。燒奪糧草四十三車,奪得金銀布帛等,奪回掠去京畿及諸州軍人口五千二百一人,宋軍勢復振。

翰離不仍欲攻佔三鎮之地,遣使催促宋方迅速交割太原、中山和河間三鎮並所屬州縣,而宋知太原府張孝純、知中山府陳遘、知河間府詹度三條硬漢仍然堅守城池,軟硬不吃。趙桓同時採用了耿南仲等大臣意見。又致國書與金,請求免割三鎮,以租稅代替。

另一面,趙桓加封种師道太尉銜兼河東河北宣撫使,帶大軍駐守滑州,以統制官郝懷帶兵兩萬屯守河陽天險防止金軍渡河。种師道接旨後。請求朝廷准許召集天下軍馬齊聚黃河岸邊,避免重蹈斡離不東軍兵臨城下的悲劇,趙佶覺得是個好主意,便批准了种師道的申請。

不料僅過了半日,因爲又有宰臣對皇上說我們把天下兵馬都調過來,費用太大,萬一西路金軍不渡河來攻。我們不是白費銀兩麼?趙桓又覺得有道理,便又下旨,取消原來的決定。种師道被欽宗折騰了幾個來回,實在是受不了了,便上表說自己年歲大了,現在還得了重病,請求致仕得到了照準。於是种師道在當了兩天宣撫使後,便再次罷官。

趙桓對待外敵真是標準的騎牆派。做好了兩手準備,但是趙桓蛇鼠兩端的做法,結果搞得底下的臣子們迷迷糊糊,無所適從,主和、主戰兩派明着不打了,但暗鬥依然不斷…

形勢逐漸好轉,趙桓通過頻繁的更換宰執。將朝中大權逐漸歸於己手,這時他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了他爹太上皇趙佶身上。權力是迷人的,一旦擁有便會上癮,不想再度失去。何況趙桓忍辱負重十八年,怎麼會甘心他爹復辟,而在江南遊蕩的趙佶又怎麼願意拱手想讓。

父子兩人心裡都明白當日禪位不過是一場戲!趙佶本來就不想禪位,原本只是想擺一擺認錯的姿態,藉此收復人心,但吳敏、李綱真地上書請他禪位,在內外壓力之下,他不得已而退位。既然趙桓那麼不願意接皇帝的班,那麼好,現在金兵撤退了,你把位子再還給父皇吧,可他不僅從無這個念頭,而且竭盡全力地保全皇位!

當日趙佶在金兵圍城的前夜匆匆禪位,連夜潛逃江南,他心中其實已經斷定東京城必定失守。而等到京師陷落,趙桓和那些勸自己下臺的主戰派朝臣們必定是死的死、忘的亡。到那時,趙佶便可以太上皇的身份理所當然的再次稱帝,憑藉東南半壁江山再建朝廷。

所以趙佶到了江南後連發三道詔令:截遞角、止勤王、留糧綱。這三道“聖旨”都事關重大,將使朝廷不能號令東南,都城處於既缺兵又缺糧的絕境,東京政權難以維持,而東南將由朱勔的“小朝廷”躍升爲太上皇的“大朝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趙桓不但守住了東京城,還把女真人哄走了,這下趙佶的地位就尷尬了。而他手下一幫隨行的寵臣蔡攸、童貫、朱勔等人也明白的很,金兵退了對他們君臣卻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蔡京、童貫等人,普天下之人都想將他們殺之而後快。太學生和朝廷的大臣們已屢次上書趙桓,請求誅殺這些禍國殃民、罪大惡極的國賊。

此前趙桓一方面出於平民憤,一方面爲了報私怨,將李彥、王黼、樑師成、樑方平相繼誅殺,並大舉改革政事。如果太上皇稱帝,他們可以依然在小朝廷中高官厚祿,頤養天年,但是如果現在回京,那肯定是凶多吉少,所以蔡京、童貫等人也揣摩到了趙佶的復辟的心思。

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趙桓當然不會束以待斃,他明白一旦處理不好他爹自立朝廷,事情將更加棘手。東南地區是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財富最豐厚的地區,同時也東南諸路也是蔡京、朱勔父子經營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區。如所周知,朱勔是其老家平江府乃至整個東南地區的地頭蛇,有“東南小朝廷”之稱,杭州是蔡京的老巢,此時趙佶身邊還有童貫統領的勝捷軍伴隨在側,儼然在東南新立了朝廷,發號施令,又過上了帝王生活。

金兵圍城時。不經朝廷批准,擅自前往東南的官員爲數甚多。竟然出現了“去朝廷者,十已三四,班綴空然,衆目駭視”的局面,險些把朝廷整的關門歇業,相反。道君的行宮以及江南地區則百官麇集,如果這些前朝君臣一旦以東南作爲根據地,振臂一呼,迎者必然如雲。

趙桓召集羣臣商議對策,有人建議讓聶昌率領一支勁旅前往鎮江,接趙佶回東京。如果童貫等人膽敢領兵阻撓,則起兵擒殺這幫奸賊;有人認爲派兵接駕不妥,到時童貫必會率兵相抗,如果一戰不勝,他們會挾持太上皇於東南,或者入蜀,則陛下將難以處置。不如。先請太上皇自己下詔懲治,罷去這幾人之官職;又有人說,如果擅自處理太上皇朝中重臣,那就傷了太上皇之心,太不孝了,不如先將幾人貶官,等將來平靜之後,再下一詔書懲治諸人。天下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趙桓也知道這事兒‘只能誘,不能逼’,此時恰好東南傳來消息,太上皇在江南的日子有些難過…

東南地區富庶不假,但也正因爲富而招禍,成爲被盤剝最嚴重的地區,尤其是花石綱把大家害慘了。始作俑者就是到此避難的太上皇趙佶,而他來了也不知收斂施恩,遊山玩水不說,更是騷擾地方。要吃要喝要錢,到達鎮江之後,大興土木,興建樓堂館所。

後來鎮江知府都受不了了,上報朝廷叫苦說,太上皇太能花錢了,僅行宮一個月的開銷就要二十萬貫,護衛的官兵一天也要六千貫,我這小廟是在是養不起了,再這麼下去,兩浙地區極有可能再度釀成民變。而趙佶手下的幾個人也不招待見。童貫徵方臘塗炭東南,殺良冒功,民憤極大。朱勔根基雖深,但在東南也結怨最深,兩浙之民畏之如虎欲食其肉。

這些人素來彼此勾心鬥角慣了,南逃之後把毛病又帶到江南了,仍舊相互傾軋。在到達泗州之初,童貫便於高俅發生衝突,一陣亂箭把高俅嚇跑了。在得知金軍退兵之後,一些難逃的官員又不告而別悄悄的回家了。而爲趙佶保駕護航的勝捷軍官兵大多數是西北人,他們在東南,語言不通,生活不便,還思鄉心切,也鬧着要回家。

可以說此時趙佶在東南日子很難過,不但衆叛親離,陣腳大亂,危機四伏,而且兵變、民變一觸即發。趙桓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便向他爹伸出了橄欖枝,盛情邀請老爹回京。

趙佶現在正陷入困頓之中,地方官員不奉詔,自己就沒錢花,沒錢花就要餓肚子了,見兒子遣人來迎,一番解釋和做作之後便答應率隊北上。趙桓趁熱打鐵,立刻任命了迎奉使前去迎接,同時下詔貶蔡京爲秘書監,分司南京,致仕,河南府居住;童貫以左衛上將軍致仕,池州居住;蔡京之子蔡攸以太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加上先前宰了的樑師成和王黼,他爹的左膀右臂就被收拾的差不多了。

畢竟自己是在國家最危難之時棄國都而逃,把危險扔給了兒子,兒子會不會給自己算這筆帳,會把自己怎麼樣?趙佶感到返回開封並非上策,走到半道便在應天府徘徊不進,前去亳州上清宮燒香。可又覺得既然已經答應了要回朝,出爾反爾也不太好,於是讓太上皇后鄭氏返回汴梁去打前站,如果能得到兒子的厚待當然就回去了,否則就前往西京洛陽落腳。

趙桓不動聲色,恭恭敬敬地把太上皇后接進了京城,改擷景園爲寧德宮,修葺一新,請其居住。並下詔給追隨趙佶的一衆人,稱“隨太上皇巡幸東南的官吏,等回到京城之時,均優加賞賜,以獎勵護從之功。除有罪之人,迫於公議已予貶官外,今後臺諫大臣對其餘官吏不得追究彈劾。”

趙佶得知一切並無異常,才慢慢啓程返回。到達了南京,趙佶還是覺得心裡沒底,又停了下來。他寫了一封信問趙桓大舉改革政事的原因,並且指名召吳敏、李綱到南京覲見。

吳敏、李綱是力主趙佶禪位的,朝廷中人都在揣測趙佶的用意,多數人覺得吳敏、李綱此去可能有不測之禍。吳敏覺得此時去南京,只怕是自投羅網。李綱經過這幾個月,已經是相當地瞭解趙佶、趙桓這兩個皇帝。他料定人心盡失的趙佶,不到被逼得萬不得已,是不敢輕易發難的。

再者,如果吳敏和自己都不去,趙佶勢必不敢回京,這是把他往復闢的路上推,而趙佶一旦復辟。則國家必然要分裂、內戰。李綱覺得縱使有危險,個人的生死只能再次置之外了,李綱鎮定請命,自己先單獨前往南京見趙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趙佶感動之下答應回京。李綱回東京後,將趙佶的話帶給趙桓,趙桓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四月三日,趙佶一干人等悠然自得返回京城,似乎什麼戰爭都沒有發生過,他只是做了一次江南之旅。趙桓率領文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迎駕,父子見面抱頭痛哭。然後將爹送進了龍德宮居住。

次日趙桓在紫宸殿正式接受羣臣朝賀,並起駕去龍德宮向道君請安,道君自稱老拙,稱長子爲陛下,臣前稱道君,好一幅父慈子孝,君臣盡歡的感人畫面,而趙佶似乎也接受了自己退居二線的事實。

既然魚已入網。那就該收網了,趙桓現在的事情就是要鞏固帝位,他下詔任命親信大臣耿南仲爲門下侍郎。四月六日,又急勿勿地立不足十歲的長子趙諶爲皇太子,這時衆人恍然大悟,原來皇上早有準備。

早在靖康元年正月十六日,金軍圍城之時。趙桓連忙將生於政和七年十月,不到十歲的兒子趙諶封爲大寧郡王。秘書省校書郎餘應求實在難以理解,上奏提出異議,認爲此時不合時宜。而趙桓置若罔聞。現在道君返回京城的第四天,便急不可耐地舉行冊立趙諶爲皇太子的典禮,其意完全是杜絕道君任何復辟的可能。

隨後,趙桓又把趙佶身邊的侍衛全部換成了自己的心腹,將其親近之人陳思恭、蕭道、李琮等十內侍全部驅逐出宮,敢跨進一步則斬。世上總有見風使舵之人,立刻從皇上的言行中看出了風向,上奏揭發宦官王仍、張見道、鄧文誥,還煞費苦心的爲他們羅致一堆罪名,說他們妄圖挑撥離間太上皇和皇帝的關係,傳播謠言,搬弄是非,結果不用問。如此一來,趙佶身邊再沒有了可以倚重和得力的使喚人,趙桓把他置於自己嚴密監視之下!

這些奸宦相繼受到嚴懲之後,正如趙桓所願,朝野上下的聲討之聲並沒有停息,而且有擴大化的趨勢,這正合趙桓的下懷,藉助舉國憤怒的呼聲,下詔將蔡京、童貫、王黼、朱勔、等人的爪牙全部削官奪爵。幾場狂風暴雨般的大清洗之後,先朝權臣及其黨羽舊臣幾乎全部在朝堂上消失了。

趙佶的生活變成了每天呆在龍德宮中,除了飲酒就是作畫了,他從前總覺得政事辛苦,渴望過一種文人的詩酒人生的生活。等到真的實現了人生願望,可是再沒有一呼百應的威勢,身周既少了諂侫之人,也缺了知冷知熱的伺候人,他又悵然若失,變的心有不甘了,這也是如今致仕養老的公僕們的通病。

讓一個習慣於生活在萬衆矚目、鮮花掌聲包圍中的人去過獨孤寂寞的日子,會比殺了他還要難受,可趙佶除了唉聲嘆氣,悔不當初之外,就只有回思從前種種風光無限的日子了,而大宋也又真正的完成了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但對於國家百姓是福是禍也只有天知道了!

………

京中誅奸臣,迎太上,鬧得轟轟烈烈,可對遠在西北的趙檉似乎沒有什麼影響。陳東帶領一幫投奔他的太學生在情報司的接應下已輾轉到了河中,這些人的到來改變了他手下缺乏文官幕僚的窘境。

而太學是專門培養國家中級官吏的教育機構,只要能畢業就能當官,進入國家的領導階層。這些太學生學習了多年,理政的知識是有了,缺乏的是實踐。現在西京朔州、寰州、應州、德州和新收的東勝州都缺少官員,正好可以頂上,正好也可積累經驗。

白溝一戰,使自己多了份資金積累,他拿出一筆錢重賞了參戰的水軍,其餘的皆儲存在程僖綬處以留後用,至於自己的兩個親戚就讓他們現在海邊療養吧,此時放他們歸京還不是時候。而趙檉更多的精力現在全部放在了太原,靜等時機…(未完待續。。。)

第523章 遊擊有術第116章 血肉磨坊第39章 算計第236章 屁事太多第524章 無可挽回第113章 二戰大和堡第170章 戰和又起第71章 大事件第69章 選擇戰爭第185章 應州第92章 激發第123章 攻虛擊弱第76章 手足無措第189章 奇兵第148章 利弊得失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213章 滿載而歸第155章 各有所第155章 各就各位第146章 無可挽回第63章 金錢爲王第352章 頭破血流第206章 康王第178章 欲速則不達第534章 勤王之軍第341章 漫漫西征路(六)第458章 密立儲君第160章 真真假假第67章 一條藤上的瓜第9章 清洗第31章 財源滾滾第52章 徵用官船第273章 ‘佛子降世’第212章 誰稀罕你第180章 初嘗苦果第173章 要命的舌頭第406章 當前大計第20章 蔫壞第69章 沒見過這麼說親的第9章 解套第428章 遊刃有餘第18章 聰明愚魯第197章 選擇第159章 魔高一尺第97章 挺進中原第222章 官場鬥第517章 悍勇之將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445章 兀朮的憂慮第294章 鬧劇第191章 察哥的噩夢第52章 徵用官船第481章 反敗之計第181章 以靜制動第128章 難題第33章 托出第81章 馭下無方第327章 定論第222章 官場鬥第153章 步步艱難第532章 風言如刀第98章 覆滅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94章 小題大作第145章 勇謀之將第82章 世事難料第12章 新家第53章 他沒出現第187章 必有一戰第129章 近衛第260章 居心第304章 截擊第273章 猶豫鑄錯第93章 定型第118章 碰撞第32章 側翼的奧妙第235章 震動第86章 不簡單第44章 截殺第66章 櫃坊第29章 陣斬敵將第124章 敲山震虎第227章 亂中取勝第56章 吞併第58章 滄浪之密第312章 回馬槍第336章 漫漫西征路(一)第75章 集訓第340章 漫漫西征路(五)第449章 舉國同慶第272章 入城第242章 攻似雷霆(一)第319章 愕然第147章 新生活第139章 歸京路(五)第92章 軍號第328章 嘴仗第454章 ‘通風報信’第342章 漫漫西征路(七)第506章 各有目的
第523章 遊擊有術第116章 血肉磨坊第39章 算計第236章 屁事太多第524章 無可挽回第113章 二戰大和堡第170章 戰和又起第71章 大事件第69章 選擇戰爭第185章 應州第92章 激發第123章 攻虛擊弱第76章 手足無措第189章 奇兵第148章 利弊得失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213章 滿載而歸第155章 各有所第155章 各就各位第146章 無可挽回第63章 金錢爲王第352章 頭破血流第206章 康王第178章 欲速則不達第534章 勤王之軍第341章 漫漫西征路(六)第458章 密立儲君第160章 真真假假第67章 一條藤上的瓜第9章 清洗第31章 財源滾滾第52章 徵用官船第273章 ‘佛子降世’第212章 誰稀罕你第180章 初嘗苦果第173章 要命的舌頭第406章 當前大計第20章 蔫壞第69章 沒見過這麼說親的第9章 解套第428章 遊刃有餘第18章 聰明愚魯第197章 選擇第159章 魔高一尺第97章 挺進中原第222章 官場鬥第517章 悍勇之將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445章 兀朮的憂慮第294章 鬧劇第191章 察哥的噩夢第52章 徵用官船第481章 反敗之計第181章 以靜制動第128章 難題第33章 托出第81章 馭下無方第327章 定論第222章 官場鬥第153章 步步艱難第532章 風言如刀第98章 覆滅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94章 小題大作第145章 勇謀之將第82章 世事難料第12章 新家第53章 他沒出現第187章 必有一戰第129章 近衛第260章 居心第304章 截擊第273章 猶豫鑄錯第93章 定型第118章 碰撞第32章 側翼的奧妙第235章 震動第86章 不簡單第44章 截殺第66章 櫃坊第29章 陣斬敵將第124章 敲山震虎第227章 亂中取勝第56章 吞併第58章 滄浪之密第312章 回馬槍第336章 漫漫西征路(一)第75章 集訓第340章 漫漫西征路(五)第449章 舉國同慶第272章 入城第242章 攻似雷霆(一)第319章 愕然第147章 新生活第139章 歸京路(五)第92章 軍號第328章 嘴仗第454章 ‘通風報信’第342章 漫漫西征路(七)第506章 各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