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白天,郝運跟着瑪姬修修補補,敲敲打打,總算大致瞭解了維德尼本土世界機甲的大致構造。
一具AC分成幾個模塊化構件。
首先是頭部,這個AC最高的部位,裡面主要集成了機載電腦和目視鏡頭。被厚實裝甲包圍的鏡頭主要針對可見光和紅外線的成像,圖像信號通過通用數據插槽連接在駕駛艙的屏幕上。
機載電腦有幾個關鍵性能,包括平衡演算性能,鏡頭性能,掃描演算性能和抗干擾性能。
AC整機的姿態控制由遍佈全身的慣性反饋組件提供實時數據,交由機載電腦的平衡演算來實現。機師在駕駛艙中做各種大幅度機動時,姿態控制系統會分配權重,調整主噴射器的矢量噴口角度,和周身十幾個關鍵位置的輔助噴口的出力。這樣可以大致讓高速機動的AC保持平衡。
要知道AC畢竟不是人體,平衡可以由小腦自動調整。哪怕開車,轉彎過速也會飛出去,更何況激烈戰鬥中的AC。如果沒有姿態控制系統,沒準一個突進就趴窩了。
鏡頭性能影響駕駛艙屏幕的可視性能和機載電腦的圖像識別性能。AC作戰要求全環境適應,在強光,微光,無光的環境中,可視鏡頭要迅速捕捉到視野中的各種細節,上傳機載電腦分析這是敵機還是無意義的障礙物。
掃描演算性能配合火控雷達的掃描模式,根據過載雷達波的反饋,以3D線條重構整個戰場的透視環境,顯示在機師面前的屏幕上。
抗干擾性能電子對抗的一部分,AC使用的火控雷達功率相當高,無論是敵機還是本機的強力雷達波,都會損傷機體內的敏感元件。
所以除了在敏感區域安裝防護層外,許多高級頭部構件還會搭載主動抗干擾組件。這些組件會捕捉來襲的雷達波,在其法線角度發射調製好的另一組雷達波。利用波的干涉效應,可以偏斜一大部分電磁脈衝,讓電磁敏感元件能夠有個相對穩定的運行環境。
不過來襲電磁輻射太強的時候照樣抓瞎,永夜星集團出品的JAM系列就是這個方面的專精武器。
以JAM-DL302爲例,這支電磁榴彈炮射程高達兩千碼。在這個範圍內,持炮AC可以從容佈置8枚(一個蛋夾)JAM電漿留彈。這些半穩態的電漿團會在12秒內持續釋放狂暴的電磁輻射,在半徑50米內暴露的電子元件不超過一秒鐘就會全部燒燬。
在頭部下方,類似人類頸椎的地方鑲嵌的是火控雷達,有兩種運行模式。第一種是火控模式,可以根據火控雷達信號引導鎖定敵機。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導肩載島彈,另外也可以大幅修正實彈類武器在近距離上的準星。
第二種模式是掃描模式,在這個模式下AC的視覺呈像系統將大幅加強,探測距離成倍上升,甚至可以捕捉到隱藏在建築物後的敵機。
但此時動力爐會將絕大部分的能量供應到雷達天線上,AC整機僅能做常規機動。並且,過載的雷達系統會嚴重干擾火控系統,此時所有的武器只能離線待機。
可以說還是蠻危險的,一般只有在接火之前配合探針進行戰場數據蒐集。不過兩個模式切換起來非常快,戰鬥中也不是完全不能換着玩。
火控雷達的關鍵性能分別是鎖定範圍,鎖定距離,鎖定演算速度,鎖定數量和僚機支持數量。
鎖定範圍實際上就是機師頭盔瞄具上的雷達鎖定框,這個框越大,越容易鎖定敵機。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屏幕顯示的問題,不是說想做多大的框就能有多大的鎖定框。其中涉及到鏡頭的識別性能和雷達的反饋性能。
鎖定速度就是框中敵機之後,需要多久才能完成火控瞄準,同時影響雷達告警機的響應速度。這些當然是越快越好。AC戰鬥時機動幅度比戰鬥機空戰有過之無不及之,如果鎖定速度超過一秒,基本上必輸無疑。
當然機師也可以選擇完全手動,關閉武器自動火控系統,用肉眼瞄準,用大腦計算提前量。
這麼裝B的操作,當然也可以,比如說爆了種的基拉大和。再比如我們熟悉的,正在跟好姬友嘿嘿嘿的小白軟妹。
當小白以西斯形態接入金雀花號的戰術中樞時,可以同時引導全艦十萬計的各類艦載武器。前面介紹過,小白是正兒八經的武器大師,難道你們對武器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路燈上?
鎖定數量,實際上是數據鏈通道數量。一般而言,AC作戰都是單挑,很少出現一對多的情況,所以大多數AC的火控雷達只有一條數據鏈通道。畢竟這玩意,多一條,整個機載演算性能就需要提升一倍,複數的鎖定數量有些太奢侈了。
不過肩載導彈是個例外,在導彈的瞄準引導時,許多新一代的火控雷達會提供額外一條火控通道。因爲導彈自帶鎖定雷達,對機載火控的演算資源需求較低。而且肩載導彈艙一般載彈數十枚,一發一發的來,恐怕交火結束也沒法打空整個彈艙。
僚機支持數量,這個有必要提一下。這個系統主要服務雷達探針,或者自律武器,兩者共用胸部格納庫,而且不能共存。
雷達探針主要彌補雷達探測能力的不足,許多AC會在胸部格納庫中搭載2-4枚雷達探針。
以法尼迪旗下戰爭蜂鳥生產的STK-16/ER爲例,這枚枕頭大小的探針,可以飛到14公里內的指定地點就位。
由於體積很小,又專門進行了僞裝設計,這些蜂鳥有着優秀的戰場生存能力。它們可以在電池的支持下,至少運行180秒,精確捕捉半徑500米內的戰場信息。
探測數據會經由加密信號,以定向激光傳輸給AC,所以不虞被敵機捕獲或摧毀。
當本機AC在探測範圍內進行戰鬥時,STK-16/ER還可以配合主機雷達進行輔助掃描,鎖定效率能得到顯著提高。
所以很多有經驗的機師不會一次性發射全部的雷達探針,他們會在格納庫中保留一枚,留待和敵機照面時再打出去,這樣可以提高一大截的勝算。
和雷達探針相比,幾乎不會有機師帶自律武器。儘管帶着4架KO3-K2僚機伴飛真的很帥,但是這些浮空速射機槍,無論在火力上還是續航上,甚至售價上都坑得不行,還會消耗大量的本機演算資源,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除非是燒包的二世祖爲了撩妹或者撩漢,人家連燃料都不心痛,更何況區區幾架自律僚機。
整個AC的正中間是胸部構件。
胸部構件在功能上相當簡單,主要提供各類其他構件,武器,動力爐和散熱器的標準插槽,起到連接戰鬥諸元的作用。
在永夜星,法尼迪和家園三大集團簽訂AC標準框架協議後,再也不會出現構件不兼容無法接入的情況。
三代後的胸部構件全部使用通用插槽,理論上可以隨意搭配三大集團的任何設備。
只不過通用是一回事,實用是另一回事。設計上的側重不同會造成性能上的各種衝突。根據戰術要求,選擇不同的構件進行磨合調試,使之發揮最大的戰鬥性能,這是這個世界的AC機械師們的主要工作。
胸部構件的內部鑲嵌駕駛艙,在最緊急的時候駕駛艙可以帶着機師彈射逃逸。維德尼世界的AC價值連城,與之相對的機師卻是一抓一大把。所以戰鬥以摧毀敵方AC爲主,除了深仇大恨,沒什麼人會有興趣對逃逸倉趕盡殺絕。
至於在戰場上捕捉AC,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架AC貼身時異常兇險,哪怕全武器系統下線,主機雷達宕機,僅僅是衝擊裝甲來一發都可以瞬間逆轉勝負。
駕駛艙的下面是動力爐,其實“動力”兩個字有些名不副實。事實上,維德尼世界的AC使用的是雙動力結構。
第一個是動力爐,這其實就是一個冷核聚變反應堆,磁流環中的四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釋放的熱量在熱機中轉化,形成供應戰鬥諸元的充沛電力。
但是充沛也是相對而言,機載動力爐提供的電能並不能通過機械結構轉換爲支持AC做出高速衝鋒、規避、甚至短暫懸浮的動能。純粹靠電能帶動的AC僅僅能做出一些低速的慢跑動作。
第一代AC最主要的缺陷就在於此,它們雖然武器掛載豐富,甚至可以跨過不少地形障礙。但是它們並不比傳統坦克更加實用。
幾發坦克主炮照樣可以重創一具AC,而兩者的造價簡直是天壤之別。
維德尼世界的研發人員進行了幾十年的長期攻堅,終於,動力爐-噴射器兩級動力方案,在永夜星執行委員會推出的第二代AC上橫空出世。
該動力方案在保留冷核動力爐的基礎上,在AC腰部加裝一具主噴射器,實際上就是一具噴射發動機。這樣,動力爐負責AC的常規供電,而噴射器只負責爲AC提供瞬間高速性能。
搭載了雙動力系統的第二代AC在戰場上大放異彩。配合雷達告警機,被重炮鎖定的AC可以瞬間啓動噴射變速,在一秒內做接近一百米直線距離的機動,甚至還能短暫飛行。
這已經超過了傳統重型武器的能力範圍。
從那時起,AC正式成爲這個世界的戰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