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再重視嘉穀也不爲過(2/2)

一根甘蔗,一頭連着國民的糖罐子,一頭連着主產區蔗農增收的希望。

在桂省最大的食糖生產地區——重左。

嘉穀糖業進入桂省後,首先關心的不是糖廠,而是甘蔗種植。

齊政和鍾華志深入蔗田間,實地考察乾旱對甘蔗種植的影響,“桂省大力發展糖產業,真是優劣條件疊加下的必然選擇!”

紅土之上,遍植甘蔗。

當然,這個時節,地裡的甘蔗已經被砍收,只在地裡留下宿根,等待在新的生長期裡繼續長出新一茬的甘蔗。

這種甘蔗不是用來吃的“果蔗”,而是業內人所稱的“糖料蔗”,比果蔗的糖含量更高,牙齒咬不動的,只能送到糖廠榨糖。

桂省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種蔗條件得天獨厚;與此同時,全省48%以上面積爲岩溶地貌,結構性、季節性缺水嚴重,對糧食作物“卡脖子”的旱災頻發,甘蔗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

但乾旱依然是影響甘蔗生產的頭號因素,尤其是去年以來的連續乾旱,嚴重製約着本地甘蔗生產能力的提高。

不過,相比於氣候,還有更多的難點是“海歸”嘉穀糖業需要重新適應的。

“國內糖業與國際食糖出口大國的差距,主要是糖料蔗種植業的差距。”這一點在剛從巴西回來的鐘華志眼裡,最爲直觀。

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普遍實現了糖料蔗種植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成本低;而我國糖料蔗種植,不客氣地說,仍停留小規模的傳統農耕階段。

當然,對比國內外的國情,這一點是早有預料的。

鍾華志最大的感慨反而是,“和在澳洲、在巴西的市場調節不一樣,國內甘蔗收購是由政府指導的,這意味着糖企要承擔更重的責任……”

想在市場好時不管蔗農大撈好處?或者在市場低迷時甩手不收購甘蔗不管蔗農的死活?

不可能!

因爲政府會給出指導價,糖廠要按照政府給出的指導價收購甘蔗。

這樣一來,市場好效益好,可能糖廠與蔗農就大家都好。

但如果糖價低迷,如果糖廠仍按指導價收購甘蔗,可能每生產一噸的糖,就會虧一噸的本,而且生產越多,虧本就越大。

成本降不下去,但糖廠又不能歇着——糖廠歇着的時間已經夠多了。

要知道,以蔗榨糖,糖廠一年四季只有大概5-6個月的時間在榨糖,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底止,這半年時間就叫一個榨季。

也就是說,這些糖廠每年將有一半的時間是處於停榨期間,只能將部分工人放假,組織對機器進行維修保養。要想榨糖,只能再等到下一個榨季的到來。

由於榨糖生產的不連貫,但又要全年都養着全廠的工人,工資照樣要發放,使得這一產業的發展難度,有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特殊性。

有哪一個行業企業,只生產半年卻要全年養着工人?

在商言商,毫無疑問,沒有錢賺的生意是做不長久的。

所以,熬不下去的糖廠或被兼併,或悄無聲息地倒閉,最後“剩者”爲王——最高峰時,桂省各地共有上百家糖廠,如今只剩不到一半。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端,真正的行業大洗牌正在到來。

“要麼加強甘蔗種植基地建設,從源頭降低糖業生產成本;要麼延長產業鏈,提高甘蔗加工效益;或者,兩者兼具!”淡淡的幾句話,齊政定下了嘉穀糖業在國內的破局方針。

按照這一原則,嘉穀糖業和當地政府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利用重左地區甘蔗資源,投資建設精製糖及其他高端糖和配套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政府則推動了嘉穀糖業收購3間糖廠,深化產能整合。

……

嘉穀糖業落戶桂省,一衆早已紮根本地的國內糖業企業心情複雜。

譬如國內最大的甜菜糖生產商國糧屯河;譬如收購了滇省最大的製糖企業從而一步邁入全國十大製糖企業行列的光明食品……

這兩家不但朝着國內食糖行業龍頭的目標奮進,還做夢都想進入海外優質的食糖產區,進行全球化佈局。

因此,對於已經在海外市場擁有不俗實力的嘉穀糖業,反向而行,跑回國內競爭,兩家是既羨慕又警惕。

當然,再怎麼警惕,目前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畢竟,各大糖廠只能在劃定的區域進行糖料收購,想“井水犯河水”都犯不上。

在桂省召開的年度糖業工作會議上,光明糖業的負責人瞄了瞄嘉穀糖業的代表,撇撇嘴對旁邊的老熟人國糧屯河負責人說道:“嘉穀糖業運勢賊好,趕上了這麼個牛市入場。”

國糧屯河負責人不以爲然:“人家在海外早就入場了……”

光明糖業負責人搖搖頭:“我承認國外食糖生產效率更高。但國外是國外,國內是國內,在國外玩得轉不代表着在國內也能玩得轉。”

“嘉穀糖業在澳洲,在巴西,都是機械化作業,這一套在國內可未必好使……”

誰不知道,一直以來,機械化水平低是國內甘蔗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以收割環節爲例,人工砍蔗、裝車每噸成本達180元,而改用機械僅需80元/噸,這意味着畝產6噸的甘蔗田,使用機械化可以節省600元/畝!

但甘蔗機械化可不是買一臺收割機就行了——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經營模式要與技術模式相輔相成,才能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舉個簡單例子,目前我國甘蔗種植行距多數爲0.4~1.2m,與收穫機械並不匹配。要機械化,首先要進行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研究,推行寬行種植。

糖企不是不知道機械化種植的好處,但一來不少糖企沒有這個資金實力,二來……真沒有這個研究能力和精力啊!

“再說了,國內食糖產業的牽涉面更大,如何與蔗農打交道,嘉穀糖業還沒經歷過呢……”光明糖業負責人有些幸災樂禍地說道。

桂省至少有1200萬農民參與糖料蔗的種植,如果連上砍蔗、機耕、運輸、加工等產業鏈環節,涉及農民2000萬!

衆口難調,素質不一,讓不少糖廠在處理與蔗農的關係上頗爲頭痛。

比如說進廠原料蔗的扣雜問題,在下過砍蔗的通知書明明規定了要求,符合要求的基本不用扣雜或是控制在1.5%以下。

但偏偏就是有的蔗農投機取巧增加蔗重,隨便修修故意將蔗葉留下,或是故意將蔗尾留得太長留到了葉梢,或是故意將蔗頭砍得太低連頭帶泥一起砍收……

爲了警告其他投機者,糖廠不得不對個別蔗農或業主下達重罰措施,但這樣又容易打擊到蔗農的積極性。

“如果一家一戶地發動農民種蔗,一家一戶地指導農民管護甘蔗,到了年底再一家一戶地組織農民砍收甘蔗、拉運甘蔗,這得需要多大的人員與精力?我可不信在國外幾乎全程機械化操作的嘉穀糖業有這能力。”

但國糧屯河負責人一臉認真:“不,它真的可以有!”

不比很少與嘉穀體系打交道的光明糖業負責人,國糧集團上下對嘉穀可是一點都不敢小覷了,甚至可以說,對於嘉穀體系,再怎麼重視都不爲過!

“嘉穀就是這樣起家的,你說它有這樣的組織管理能力不?”

……

第699章 打造護城河(2/2)第717章 盟軍在……蹭光(1/2)第166章 落後的焦慮(1/4)第146章 坑了一把還不夠?(諸君元旦快樂!)第590章 “奉旨腐敗”(1/2)第23章 休斯敦(週末求支持!)第230章 閒棋冷子,疑神疑鬼第424章 “鮎魚”與“鹹魚”(1/3)第225章 三方的魄力第65章 大嶺村新貌(求收藏!)第59章 一攬子投資協議(求收藏!)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639章 誰掌握着鑰匙(1/3)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7章 坦白第304章 物價上漲帶來的營收暴增(1/3)第667章 羣衆的呼聲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213章 破產的鄰居纔是好鄰居第52章 嘉穀戰略(上)第429章 幹不過,就加入(3/3)第183章 人蔘雙雄聯盟(3/4)第45章 食品佈局(求收藏!)第450章 這是對定價權的爭奪(第一更)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174章 真·人蔘當蘿蔔賣(2/3)第534章 不可思議的順利開局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215章 永遠不可能超越第61章 因人成事(求收藏!)第26章 一個油藏?是兩個!第137章 東邊,暴雨傾盆(2/3)第659章 放衛星(2/3)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205章 有錢和沒錢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578章 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2/2)第297章 首秀:做有情懷的農業第374章 大漠“風機之王”(1/2)第418章 嘉穀在行動(2/2)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652章 太張揚(2/2)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165章 衛星照進農田第234章 地圖開疆第86章 林江鎮的兩張王牌(上)(求收藏!)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736章 我來負責(4k章)第141章 攀科技樹的奠基(下)第152章 外資公關戰反擊(1/3)第148章 步步緊逼(3/3)第630章 打腫臉(1/2)第387章 一個豬場富一方(3/4)第323章 灰頭灰臉的沙漠找水第22章 又一頭大牛(求收藏!)第320章 震驚世界的奇蹟(3/3)第596章 嘉穀的方案(1/2)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660章 成功的秘訣(3/3)第200章 避其鋒芒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20章 該收穫了(上)(求收藏!)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10章 合股經營第197章 聯合殺蟲,滅子絕孫(3/4)第499章 人品爆發(3/3)第456章 嘉穀這樣的草根啊(1/3)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487章 國際糧商的新江湖時代第636章 契機(1/3)第90章 兩個村子(求收藏!)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238章 國家層面的支持第210章 再反轉之狂風突飈(除夕快樂)第170章 你怎麼能拒絕(1/3)第458章 是誰讓喝奶變平等?(3/3)第110章 敗露(8/10 求訂閱)第20章 該收穫了(上)(求收藏!)第496章 以身立法?(2/2)第120章 一企對一國(2/3)第105章 這貨是誰(3/10)第584章 對不起,滾遠了(2/2)第532章 海上養殖航母(2/2)第377章 看上嘉穀土豆的百事公司(2/4)第40章 說服(上)(求收藏!)第734章 逼宮之路(1/2)第616章 當中國大豆衝擊市場(1/2)第520章 第一份答卷(1/2)第606章 南方大豆新位勢第457章 嘉穀的牧草大業啊(2/3)第209章 反轉之霸主的表態第186章 嘉穀再整合(下)第603章 不服的國際大豆聯盟(2/2)第405章 《舌尖上的大米》(3/4)
第699章 打造護城河(2/2)第717章 盟軍在……蹭光(1/2)第166章 落後的焦慮(1/4)第146章 坑了一把還不夠?(諸君元旦快樂!)第590章 “奉旨腐敗”(1/2)第23章 休斯敦(週末求支持!)第230章 閒棋冷子,疑神疑鬼第424章 “鮎魚”與“鹹魚”(1/3)第225章 三方的魄力第65章 大嶺村新貌(求收藏!)第59章 一攬子投資協議(求收藏!)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639章 誰掌握着鑰匙(1/3)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7章 坦白第304章 物價上漲帶來的營收暴增(1/3)第667章 羣衆的呼聲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213章 破產的鄰居纔是好鄰居第52章 嘉穀戰略(上)第429章 幹不過,就加入(3/3)第183章 人蔘雙雄聯盟(3/4)第45章 食品佈局(求收藏!)第450章 這是對定價權的爭奪(第一更)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174章 真·人蔘當蘿蔔賣(2/3)第534章 不可思議的順利開局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215章 永遠不可能超越第61章 因人成事(求收藏!)第26章 一個油藏?是兩個!第137章 東邊,暴雨傾盆(2/3)第659章 放衛星(2/3)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205章 有錢和沒錢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578章 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2/2)第297章 首秀:做有情懷的農業第374章 大漠“風機之王”(1/2)第418章 嘉穀在行動(2/2)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652章 太張揚(2/2)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165章 衛星照進農田第234章 地圖開疆第86章 林江鎮的兩張王牌(上)(求收藏!)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736章 我來負責(4k章)第141章 攀科技樹的奠基(下)第152章 外資公關戰反擊(1/3)第148章 步步緊逼(3/3)第630章 打腫臉(1/2)第387章 一個豬場富一方(3/4)第323章 灰頭灰臉的沙漠找水第22章 又一頭大牛(求收藏!)第320章 震驚世界的奇蹟(3/3)第596章 嘉穀的方案(1/2)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660章 成功的秘訣(3/3)第200章 避其鋒芒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20章 該收穫了(上)(求收藏!)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10章 合股經營第197章 聯合殺蟲,滅子絕孫(3/4)第499章 人品爆發(3/3)第456章 嘉穀這樣的草根啊(1/3)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487章 國際糧商的新江湖時代第636章 契機(1/3)第90章 兩個村子(求收藏!)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238章 國家層面的支持第210章 再反轉之狂風突飈(除夕快樂)第170章 你怎麼能拒絕(1/3)第458章 是誰讓喝奶變平等?(3/3)第110章 敗露(8/10 求訂閱)第20章 該收穫了(上)(求收藏!)第496章 以身立法?(2/2)第120章 一企對一國(2/3)第105章 這貨是誰(3/10)第584章 對不起,滾遠了(2/2)第532章 海上養殖航母(2/2)第377章 看上嘉穀土豆的百事公司(2/4)第40章 說服(上)(求收藏!)第734章 逼宮之路(1/2)第616章 當中國大豆衝擊市場(1/2)第520章 第一份答卷(1/2)第606章 南方大豆新位勢第457章 嘉穀的牧草大業啊(2/3)第209章 反轉之霸主的表態第186章 嘉穀再整合(下)第603章 不服的國際大豆聯盟(2/2)第405章 《舌尖上的大米》(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