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軍隊數量都是有很大水分的。
鄧肯這邊的戰爭動員令剛剛下達,很快康沃爾郡、漢普郡、倫敦等地都紛紛響應,他本來是預計徵召兩萬人就夠了,但是沒想到不列顛民衆這麼支持他,居然有很多人主動參軍,甚至是拿着一根短矛木盾就趕來了。
這一下子,部隊增加到了兩萬五千多人。
那多出來的五六千人,大部分都是流亡者青壯,他們剛剛抵達不列顛島,分配了土地,但暫時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許多人想要依靠戰功直接拿下土地所有權。
只要戰場上斬首一級甲士。
戰功就能頂他們全家苦幹三五年,而且還有額外的賞賜。
耕戰。
鄧肯玩得其實是秦國那一套,只不過屬於弱化版本,沒有那麼極端,順便還迭加了分田的狀態。
多賽特郡。
一隊拿着長矛木盾的流亡者青壯就在村落裡面集結,這地方有點荒涼凋敝了,附近都是那種很古老的圓頂木屋,漏風漏雨,外面圍牆抹着泥巴,土不拉幾的,村莊連個像樣的平地都沒有,外面一圈盡是爛泥地。
他們遷移過來的時候,附近就只有幾十人口的原住民,水井都爛的不行,晚上還得小心野獸襲擊。
撒克遜海盜可把不列顛島禍害慘了。
“頭兒。”
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快步跑來,朝着爲首神色混不吝的青年道:“人到齊了,一共三十二個人。”
羅林是這羣流亡者的小頭目。
流亡者都是山寨分佈,他只是其中的一小股,只見他看了看其他人,沉聲道:“乾糧都帶上了嗎?”
很快有人回答道:“帶上了。”
羅林滿意點頭:“很好。準備出發。”
“快點趕路。”
“慢點就趕不上大部隊了。”
鄧肯的戰爭動員令就是三個輕騎兵帶來的,什麼抓壯丁,那三個薩爾瑪提亞騎兵勒馬停駐,連這破爛的小村莊都沒有進去,就在圍欄外面喝了口水,等羅林趕到,匆匆宣佈了戰爭動員令後,便立刻趕往下一個城鎮村落了。
不來?
沒關係。
土地不想要了?
根本就不用擔心人不來,甚至有點擔心來得人太多了,影響村莊開墾荒地,就只是給了他們三十人的名額。
羅林還是耍了小聰明,偷偷多加了兩個,一個隊長,一個副隊長。
“走。”
這支流亡者民兵全是步兵,村子窮得連頭驢都沒有,開墾土地都是人力拉,這段時間開墾工作很大,他們來得晚了,牛馬都被別人分走了。
羅林心裡那叫一個失落啊!
來得早的流亡者,安置在漢普郡,靠近倫敦的地區,土地好,有水源,明年就能有一個好收成。
他們這些來得晚的,只能往山區分佈了。
當然,也可以去倫敦,但土地不是自己的,是爲不列顛帝國軍團的士兵耕種,等於是佃農的身份,可以餬口,但給別人耕地,終歸是差了那麼一點意思。
不列顛地區最好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軍田。
士兵們不耕種。
全部由市政廳出面,僱傭佃農耕種,或者由他們自己家人耕種,收成直接扣稅,甚至可以換成錢交到軍團士兵手中。
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極少,大概也有三千多人的樣子。
他們算是職業軍人。
羅林不想當佃農,倫敦的好地也輪不到他,於是他咬了咬牙,在統計完人口名冊後,直接帶着族人去了多賽特,哪怕是開墾荒地,至少未來土地是屬於自己的。
苦就苦他們這一代人,後輩子孫就有好地種了。
倫敦啊!
那裡簡直就是他們的夢想家園,有肥沃的平原,有泰晤士河,港口便利,商業繁榮,甚至還有學校,羅林做夢都想立功,直接搬進不列顛島的精華所在。
一行人趕路許久,終於是進入了大道。
羅馬的道路系統非常發達,不列顛島在四百年的時間裡,修建了將近五千英里的羅馬大道,最重要的華特靈大道和埃爾邁恩大道,一個直通威爾士地區,另外一個直達約克郡。
帝國的三大標誌,第一位的是羅馬大道,第二位的是城市化,第三位的是羅馬法。
不過羅馬大道年久失修,早就已經不是四方大道了,也就四五米寬,這是當年爲了帝國軍團快速調度才修建的道路,保存的還稍微完好一點。
羅林等人準備沿着福斯路趕往集結點,一路上不斷有人匯合,基本上都是自帶乾糧,但是整編入軍團後,就可以包吃包住了。
“那邊好像有德魯伊的祭石。”一個小個子青年坐在路邊道。
羅林啃着乾糧和小魚乾,瞧了一眼,拍拍屁股起身。
“走。”
他招呼幾人道:“我們去弄點吃的。”
不列顛島有個好處,鹽便宜,魚也便宜,他們吃不起好魚,日常肉類攝取,全靠一點菸薰小魚乾,梆硬,好在沒那麼腥。南安普敦的漁業發達,順帶惠及周邊地區,將魚肉價格打下來了不少,都是買鹽連帶魚一起買了。
至於其他的肉類,他們一行人是別想了,全部窮得叮噹響。
但來到不列顛行省後,他們確實氣色好了不少。
靠海的島嶼,還能餓死不成?
一個機靈的小夥子跟上,看着羅林,疑惑道:“頭兒。你不是前不久才皈依了教會嗎?”
“現在去德魯伊的祭石不太合適吧?”
啪。
羅林擡手就給了他一巴掌,翻了一個白眼道:“那是爲了讓牧師送點吃的。”
“奉獻懂不懂?”
“待會兒我們裝可憐一點,這些祭司牧師什麼的都會施捨點吃的。”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智慧。
羅林在高盧地區混,信仰的就是阿里烏斯派的教會,因爲牧師爲了傳教時不時會接濟一下窮人,也就是給口飯吃,一般都是一頓飯,他趁機拉人多吃點,連吃帶拿,能頂一兩天。
但既然來到不列顛島了,那麼自然要懂得靈活變通,德魯伊信仰嘛,他也可以信,順便看看能不能討點什麼吃的。
誰有用,就信誰。
羅林效忠的是不列顛總督,至於信仰教派什麼的,等到了下一個城鎮,他還得去教堂混一混,看看能不能蹭一點聖餐。
他主打一個務實主義,信仰不要浪費,誰給好處就信誰。
這是一個小型的阿瓦隆祭石。
阿瓦隆信仰大部分都是在偏遠地帶,不列顛原住民部落,靠近康沃爾郡、多賽特、威爾士等地的山區林地。
負責維護的德魯伊就只有一人,還帶着兩個見習祭司,因爲地方比較偏,沒有太多信徒來,看到羅林等人前來後,立刻便大喜過望,這些人一看就是流亡者,要是能讓他們皈依阿瓦隆信仰,那可是不小的傳教功勞。
阿瓦隆信仰也有自己的教派,正式化,組織化,全名是‘不列顛德魯伊祭司教團’,派上戰場還能鼓舞士氣,屬於特殊神廟兵種。
羅林混吃混喝熟得很。
他裝模作樣表達對阿瓦隆信仰的崇敬,然後一套簡單的祭祀儀式,還摳摳搜搜,非常心疼,從破爛的衣兜裡面摸出一點小魚乾,雙手託着五六個指頭大的小魚乾獻給了那德魯伊祭司。
真慘。
真窮。
那德魯伊祭司嘴角抽了抽,都不忍心收下,不列顛天主教會經常佈施,德魯伊教團雖然窮一點,但也不能太小氣。
於是沒過多久,羅林便美滋滋地回來了,連吃帶拿,用衣服兜着,手裡面還拿着一個木梨在啃,就是那種皮很硬的梨,產自美索不達米亞,然後通過希臘羅馬傳播到不列顛島,德魯伊信仰經營山林野地,阿瓦隆祭石周邊就有大片山林果園。
其他人各自分了一點。
一個小個子的流亡者少年扛着長矛,啃着木梨,朝着羅林狠狠地豎起了大拇指。
真有你的。
當年阿里烏斯派牧師傳教,羅林就時不時打秋風,現在到了不列顛島,他照樣混吃混喝。
那德魯伊還高高興興地送他們離開阿瓦隆祭石。
並表示過段時間,就帶弟子去他們的村莊,不但教他們種地,還給他們送一些農耕工具,甚至可以想辦法借一頭牛來。
阿瓦隆信仰最近也在發生一些變化。
許多的德魯伊都得兼修種地知識,並且傳播信仰的時候,必須加上‘農業’神職,阿瓦隆信仰最盛大的節日,也變成了‘豐收祭’,整個教派信仰都在轉變,甚至德魯伊的形象,都在朝着精通農業的專家變化,主打一個以‘農業’爲核心,構築阿瓦隆信仰的神職聖域。
耕戰。
耕自然是阿瓦隆信仰,戰就得是勝利女神了。
小小插曲。
羅林帶人沿着大道趕路了兩天,終於是抵達了集結營地,其他人啃了一路的乾糧,他路過教堂祭石連吃帶拿,看着氣色都比出發前還要好。
不過他覺得不列顛的牧師沒有阿里烏斯派的牧師大方,所以他決定以後皈依阿瓦隆信仰了。
絕對不是爲了德魯伊祭司許諾借給他們的那一頭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