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三楊

第386章 三楊

詔獄外,聞訊趕來營救孔希路的勇敢士子們將大門堵得水泄不通。

他們聽說,國師和錦衣衛指揮使,都來到了詔獄。

他們不知道,孔希路這個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此時已經走在了叛變理學的危險路上。

這些士子想要鼓譟聲勢營救孔希路的行動並沒有成功,因爲錦衣衛的繡春刀已然準備出鞘。

“放肆!”

看到士子們越過警戒線企圖靠近詔獄大門,守着木質柵欄的錦衣衛們看向了領頭的百戶。

“再敢向前踏出半步,格殺勿論。”

百戶模樣的錦衣衛頭領手舉令牌,厲聲喝道。

士子們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露出遲疑神色。

“爾等速速離去!”

他們很清楚錦衣衛是什麼人,洪武時期錦衣衛是親軍上十二衛裡,最接近皇帝的部隊之一,而在如今的永樂時期,在谷王謀反失敗後,朱棣對錦衣衛進行了徹底的換血,現在的錦衣衛負責京師要害之地守衛的基本都是由燕軍老卒擔任,可以說,站在他們眼前的每一名錦衣衛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悍卒。

這些錦衣衛,手持長刀和弓弩對準了那羣勇敢的青年士子們,眼神凌厲而充滿肅殺之氣,這讓士子們更明白,若是自己等人今日強闖詔獄,越過了這道木柵欄,錦衣衛是真的敢殺人的。

士子們被他們嚇住了,紛紛後退了回去,但卻依舊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着孔希路。

——他們站在詔獄大門口高呼孔希路的名字。

錦衣衛的頭領見狀冷笑起來。

他們還算識相,如果這幫士子真敢硬闖詔獄,恐怕會屍骨無存。

然而就在這時,忽然有人發了瘋似地往前走來,他揮舞着胳膊。

人羣在他的鼓譟下,又有了開始躁動的趨勢。

“你們不能帶走孔公,必須讓陛下下旨才能.”

當他跨過木柵欄後,話音未落就迎來了數把利刃。

血花綻放在空中,鮮血噴灑出去濺到其餘士子臉上和脖頸上。

他們驚愕地看着自己同伴倒下的屍體,難以置信地看着繡春刀那滴着血的刀刃。

“膽敢擅闖詔獄者,死。”錦衣衛頭領收回長刀,淡漠說道。

這一刻所有士子都噤若寒蟬,再也沒有了任何的爭議與反抗,但他們也不願意就此離去,而是全部默默地轉過身,安靜地等待詔獄內的結果。

片刻之後,在紀綱等人的簇擁下,姜星火熟門熟路地從裡面緩步走出,拔刀的錦衣衛們立即給他讓開一條道路。

士子們並非都是變法的反對者,有不少人也被姜星火在長街上的表現所折服,此時倒是也維持了基本的秩序。

“國師大人,錦衣衛爲什麼要關押孔公?”

“是啊,孔公威孚海內,怎麼可能參與謀逆呢?”

“孔公只是受邀來國子監講學,他有什麼錯?”

“還望國師大人能給我們一個解釋!”

他們圍攏上去,七嘴八舌地說道。

姜星火當然不能直接告訴這些年輕的士子,孔希路是他用來釣魚的魚餌,若是把魚餌放跑了,魚也就不咬鉤子了。

“孔希路觸犯了律法。”

姜星火沉聲回答道。

“什麼樣的律法,會令南孔家主淪爲階下囚?”

“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呢?”

士子們不解,他們覺得事情絕不應該如此簡單。

“僞帝建文餘孽與之或有勾結,若是確實調查無罪,錦衣衛自然會釋放。”

姜星火的語速平緩而有力,彷彿在敘述一件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事情:“錦衣衛奉陛下旨意辦事,我無權插手,爾等若是對此有異議,儘管可以上告天聽。”

“那國師是來做什麼的?”

“自然是確保孔希路不受到任何傷害。”

說罷,姜星火便在侍從甲士的簇擁下揚長而去。

衆多士子們呆愣在原地,久久沒能反應過來。

不過很快就有士子對錦衣衛大聲喊了起來:“孔師何罪之有?伱們無權對他施刑!”

紀綱黑着臉讓人關死了詔獄大門。

孔希路在國子監講學時被抓,此消息瞬間驚爆南京城的每一條街巷,整個城市頓時炸鍋了。

“怎麼回事,孔希路怎麼會突然被錦衣衛抓走?”

“孔希路不是南孔的家主嗎?他是怎麼得罪了錦衣衛?”

“聽說孔希路和新學的首倡者姜星火鬧矛盾了,具體原因不知,出頭的椽子先爛,孔希路反正是遭殃了。”

“新學,什麼新學啊?我怎麼沒聽說過。”

“姜星火那套學問唄,難怪孔希路會被錦衣衛抓起來,這肯定是和姜星火脫不開關係!”

“不可胡言亂語,孔公威望如此之高,這種謠傳一旦傳揚開,不僅僅是姜星火,就連整個新學都要遭殃!”

“這有何妨?難道理學不是國朝正統學問嗎?理學的學子就不是人嗎?我就是理學的忠實擁躉!”

南京城裡,人心浮動,各種謠言四散,有人說是孔希路所代表的的理學和姜星火所代表的新學之間的爭鬥,也有人說是錦衣衛想要借題發揮,還有人說是因爲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無論哪種版本,對輿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姜星火的新學從誕生開始,便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愈演愈烈,彷彿一場席捲天下的暴風雨即將降臨。

孔希路是孔子的後人,也是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士林中,絕大多數人都尊敬他、信服他。

現在,這個他們尊敬、信服的人卻被錦衣衛抓走,幾乎讓人感覺自己的精神支柱動搖了。

不管是誰,遇到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都會害怕和惶恐,特別是剛剛從快樂的建文時期走來的國子監的學子們,他們對未來也充滿了迷茫。

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這件事情就像是一粒石子扔進湖水中,湖水濺起的漣漪擴散開去。

新學是一門剛剛興起不久的學問,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但是也惹怒了很多人。

在大明,學者和文官密不可分,學術上的事情,嚴格地來說,就是廟堂上的事情。

這是一股龐大而複雜的廟堂漩渦,一旦新學冒頭,其實便註定不可避免的要成爲弄潮兒,之所以現在才越滾越大,乃至於跟變法攪在一起,只能說是風雲際會到此時了。

而這一切,都源於姜星火看似極不理智的舉動。

錦衣衛抓人的說法,糊弄糊弄士子們還行,在官員的眼裡,永樂帝肯定不會有任何表態,而沒有姜星火的授意,剛官復原職的紀綱敢抓孔希路這樣的人嗎?

▲ттκan▲¢ o

本來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來應對孔希路的進京,然而此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姜星火此舉不止引起了士林輿論沸騰,還使得朝堂之上的形勢微妙變化,這使得很多文官也感受到了威脅,甚至連內閣都隱隱有些顧忌。

——————

“大皇子殿下,今日姜星火惹出禍端,陛下必然會召對詢問,到時您打算如何應對呢?”

朱高熾的府邸裡,楊士奇問道。

作爲大明的常務副皇帝,朱高熾如今實際上履行着皇帝的職責,負責處理天下大事,對於孔希路進京早有耳聞,但因爲顧及太多,加上很多人對孔希路頗爲推崇,所以他覺得並無什麼大礙,並未插手此事。

“先靜觀其變吧。”

朱高熾坐在椅子上,咳嗽了兩聲道:“軍中鬧騰得很,父皇最近心情不佳,我想這個時候沒人敢跳出來蹦噠,而且或許是父皇默許姜先生來做這件事的。”

以楊渤爲正使前往安南調查的使團,在姜星火解決完番使傷人案後兩天就已經回來了,帶回來的消息準確無誤,胡氏確係權臣篡國,並且僞造了一系列東西來欺瞞大明。

大明的戰爭機器已然開動,徵安南是個板上釘釘的事情,在此之前最讓朱棣煩心的就是將軍們的將階評定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棘手,燕軍裡的不同派系的平衡,原本南軍的降將們的情緒,這些都是要考量的,畢竟現在朱棣是坐天下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而評定等級本身就蘊含着某種排序,正所謂“凡有血性,必起爭心”,怎麼樣才能讓這些血氣方剛的將軍們服氣.最起碼得表面服氣,是要仔細權衡考量一番的,中間還少不了各種暗示和勸說以及妥協。

只能說,姜星火給他找了個好活。

楊榮在一旁沉吟了幾息,方纔謹慎地說道:

“不過我倒是有些奇怪,按照常理來說,姜星火做事是很周全的一個人,爲什麼會幹這種冒失的事情呢?會不會是有什麼謀劃在裡面?”

原本往日還算是門庭若市的大皇子府邸裡,此時其實並沒有幾個人。

這便是說,永樂內閣原本有七人,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楊榮。

如今解縉已經交卸了內閣差事,去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當他的《明報》總編,專業對口,乾的是有滋有味;原本在內閣裡排序僅在解縉之後的黃淮,則是調任到了跟他重名的黃淮布政使司任由參議(從四品);而胡儼也在這一輪文官職位調整中升官去了國子監擔任祭酒;“二金”裡面的金幼孜一貫是永樂帝的孤臣,跟內閣玩不到一塊去,也很少來大皇子朱高熾的府邸上登門拜訪。

所以內閣實際上就剩下了胡廣、楊士奇、楊榮,跟着朱高熾幹活。

可胡廣是個牆頭草,大家都知道不能跟他交底的,所以親近些的,就剩下“二楊”了。

朱高熾見楊士奇沒給楊榮接話,曉得兩人的觀點不一致,倒也沒再說什麼,而是岔開了話題說道:“父皇之前交代我,要尋些賢才補充進入內閣,二位可有推薦的人選啊?”

楊士奇想了想說道:“大皇子殿下可聽過楊溥?”

朱高熾幾乎是未加思索便答道:“自然聽說過,跟勉仁(楊榮字)和金幼孜都是庚辰科(建文二年)的進士,如今是在翰林院作編修吧?”

“正是如此。”

楊士奇點點頭,說道:“楊溥爲人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恭敬謹慎,乃是不可多得的賢才,殿下若是有意,可以親自考察一番。”

朱高熾看向話不多的楊榮:“勉仁覺得呢?”

“其人可靠。”

見楊榮也是這般說法,朱高熾大略有了定奪,若是能解決如今內閣嚴重缺員的事情,那可真是能讓他輕鬆不少。

“楊榮、楊溥、楊士奇。”

“倒是湊了個‘三楊開泰’!”

朱高熾也開起了玩笑。

見朱高熾心情不錯,楊榮和楊士奇也紛紛笑了起來。

就在氣氛逐漸和諧的時候,朱瞻基忽然拿着個什麼東西出現在了門口。

見兒子懂禮貌,知道自己跟閣臣議論事情的時候不能進,甚至不敢出聲打擾,朱高熾心裡也很欣慰,他招了招手說道:“進來吧。”

朱瞻基步伐端正地走了進來,先是衝着朱高熾行禮,又衝着楊榮和楊士奇行禮,然後才躥到了朱高熾的懷裡。

“剛從大本堂放學?”

“是的父親大人。”

朱高熾看着兒子手裡反光的玩意,隨口問道:“這是什麼東西?”

朱瞻基脆生生地答道:“這叫放大鏡,是水晶石磨出來的,先生送給我們每個人一個,說是能用來更好的觀察事物,要格物致知。”

朱瞻基記憶力不錯,大略說了一下姜星火方纔從詔獄回到大本堂講的東西。

當然了,由於是教小孩子,在大本堂講的肯定跟在詔獄裡與孔希路講的,從難度上不是一個等級的。

朱高熾接過水晶石放大鏡,發現果真如兒子所說,只要照到的東西都被放大了,映在眼睛上,可謂是纖毫畢現。

楊士奇也接過來仔細瞧了幾眼,點頭讚賞道:“你們的先生確實有點本事。”

這裡便是說,姜星火那麼忙,肯定不可能天天過來給小孩子們開蒙上課,只是隔幾天去一次,所以大本堂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先生,大多數是從翰林院裡選出來的飽學之士,而朱高熾等人知道姜星火今日去了詔獄,所以壓根沒往姜星火身上聯想。

聽到這話,朱瞻基立刻昂首挺胸起來,得意地說道:“那當然了!姜先生可厲害了呢!而且他做出來的東西都很有趣!”

“哦?”

聽到是姜星火給朱瞻基的,朱高熾和楊榮、楊士奇的神態,頓時有了變化。

“父親大人,怎麼了?”

朱瞻基聰慧,很有眼力見,自然曉得說了姜星火的名字,氣氛便變得不一樣了。

“沒什麼,你先去你娘那裡玩,你舅舅(張安世)從江南迴來了,現在正跟你娘敘話呢,這小玩意先給爹把玩片刻,稍後再還你。”朱高熾哄着兒子說道。

朱瞻基聽說張安世回來了,倒也有了些興奮,朱瞻基雖然早熟,但終歸是小孩子,他只曉得整個家裡就舅舅能跟他玩到一起去,舅舅還會帶着他鬥蛐蛐,帶他去街上,給他買各種各樣好吃的、好玩的,所以把放大鏡留了下來,便徑自離去了。

看着兒子難得有幾下蹦跳的身影,朱高熾也是笑了笑。

當朱瞻基的身影消失不見,朱高熾的笑意收斂了起來,目光掃向楊士奇和楊榮,輕聲說道:“你們覺得,這個東西如何?”

兩人的臉色變了變,他們這種聰明絕頂的人,當然曉得大皇子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屋裡的三個人,對理學都是有着不錯造詣的,他們很清楚理學格物論和認知論的缺陷到底在哪裡,所以朱高熾能想到事情,他們也能想到。

“姜星火絕不是無的放矢,這個放大鏡,是有些說法的。”

楊榮沉默了半晌,緩緩道:“新學.確實是有些超出想象,但也有可取之處,我聽胡儼說,國子監裡,新學的學術氛圍很好,有一部分監生們是真心喜歡新學這種格物致知的方法,譬如前段時間風靡南京的製造熱氣球的熱潮,國子監裡的生員,但凡有些家底,能承擔得起絲綢等物花費的,都會湊個熱鬧。”

“你們認爲,新學能取代理學嘛?”朱高熾扭頭繼續向楊士奇詢問道。

姜星火行事異乎尋常的激進,讓人不由地想到,他會不會走最激烈的極端,也就是直接廢除理學,所以朱高熾在私人場合裡的擔心,不無道理。

事實上,朱高熾也確實聽到了一些風聲。

“不錯歸不錯,但理學還是瑕不掩瑜,我不認爲新學能夠取代理學。”

楊士奇斟酌用詞,說的委婉。

楊榮則翻了翻手裡的放大鏡,也是面露難色,他想了想才說道:“理學固然有些地方讓人詬病,但也不失爲一門好學說,太祖高皇帝定理學爲大明的官方學問是極有說法的,若是貿然將其廢黜,必然引發天下震盪。”

見說到了關鍵處,楊士奇起身關了門。

隨着“吱呀~”一聲輕響,房間內的氛圍迅速地嚴肅了起來。

“理學不可廢,至少現在不能廢!這個念頭動都不能動,姜星火做的事情很危險!殿下必須去勸勸陛下,這也是我一開始說的意思。”

楊士奇嚴肅地說道:“不管怎麼說,理學現在是我大明的官學,理學可謂是如一條滾滾東流的大江一般,匯聚了天下的士人學子,如果貿然將其毀掉,就彷彿是大江改道一般,必然會引發嚴重後果,到時候天下大亂,對朝廷不利,甚至直接會影響到陛下的統治根基。”

楊榮也是眉毛皺起,理學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影響力無與倫比,雖然他個人對新學沒什麼成見,但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如此的明顯,楊榮不認爲姜星火有一絲一毫的取勝希望。

“殿下可是收到了什麼消息?”

在兩人凝重的目光中,朱高熾點了點頭。

“陛下有意扶持新學,與姜星火私下承諾過,若是在這次論戰裡,新學能夠戰勝理學,那麼就要動一部分選官相關的制度。”

“難道是要恢復三舍法?”楊士奇失聲道。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顧名思義是把太學分爲外舍、內舍、上舍三舍,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學生依據一定的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最後按科舉考試法,分別規定其畢業成績並授以官職,也就是“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相當於官員資源的傾斜,這也是王安石試圖培養變法得利階層的努力。

除此之外,三舍法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學生是以在舍讀經爲主,以濟當時科舉偏重文詞之不足.而這就意味着,單獨的一套教育-選官體系,如果放到今天,也一樣能起到單獨開闢新賽道培養學習新學的官員的作用。

而在宋哲宗紹聖年間,甚至曾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直到宣和三年才詔罷此法,也就是說,這是有過歷史經驗的,是可以代替科舉的另一種取士制度。

“不錯。”

朱高熾點了點頭,說道:“國師有意設立大明行政學校,不僅用來培訓官吏學習變法相關政策,還想要在其中恢復三舍法,培養一部分學習新學出身的官員。”

“這”

楊榮和楊士奇的面色都變得凝重無比。

動科舉制度,這是要掀了天的大事,可比抓孔希路性質嚴重多了。

畢竟科舉制度,是當下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國子監的衰落,是必然的。

而姜星火恢復三舍法,自己搞自己的官員培養體系,這是很犯忌諱的一件事,而且幾乎觸動了所有官員的現實利益。

“殿下怎麼看?”

沉默良久之後,朱高熾才悠悠地吐露了內心的真實想法:“程朱理學是孔孟之道的延伸,而且理學的核心便是三綱五常,若是將理學視爲禁錮的枷鎖,那麼其實同樣也可以看做是保護的圍牆,科舉制斷然不可更改一旦更改,天下的讀書人怕是會寒心,這些人皆是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怎可一朝廢棄十年苦功?”

說到底,朱高熾跟朱高煦是不同的。

從小朱高熾接受的就是理學教育,而朱高煦退學後,接受的是拳腳教育。

理學在朱高熾的心中,有着非同尋常的地位,而且他本身就非常熱衷於研究學問,經常召集一些大儒講經,這種固化在人的腦海裡二十餘年的東西,是很難被抹除的,不代表朱高熾本人有什麼問題。

而且實話實說,站在朱高熾的立場上,他要爲整個大明的穩定考慮,朱高熾支持變法,是因爲永樂帝支持變法,他需要順從永樂帝的主張,而不是他本身有多麼信姜星火的東西。

朱高煦則不然,他本來就是白紙一張,還討厭理學,被姜星火的東西塞滿了以後,脾性和學識跟以前相比,又確實有了不小的進步,自然是越學越信,而且基於對文官集團的相看兩厭,朱高煦也天然地支持對廟堂的改變。

學問和政治,在大明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如今到了變法的關鍵期,也就是兩種不同學問的殊死鬥爭的時候,誰堅定,誰動搖,就能看出來了。

“臣懂了,只是如此一來,殿下和陛下之間怕是產生矛盾,畢竟姜星火已經成功的挑起兩邊的爭端,這個時候若是姜星火再想我們所想的那樣,向陛下公然提出廢除理學或是恢復三舍法.”

楊士奇欲言又止,這次道統之爭,導致天下的有名的大儒都涌進了南京城,每一日來求學的讀書人也隨之絡繹不絕。

楊士奇甚至聽說了,遠在關中的大儒曹端,都千里奔波趕了過來,只爲捍衛理學的榮耀。

在這種背景下,理學若是被廢除,必然掀起軒然大波,整個大明的局勢必然變得緊張。

“這纔剛消停不到半年。”楊榮也在心裡哀嘆了一聲。

“我會入宮勸諫父皇,防患於未然的。”

朱高熾輕舒了一口氣,下定決心道。

他停頓了一下,忽的無奈地笑了:“只是我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父皇的腳步。”

“嗯?”

楊榮和楊士奇一愣,旋即明白了。

經過姜星火的蠱惑,陛下的野望已經不僅限於大明周邊了。

陛下想要“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陛下想要成爲千古一帝。

這個想法在文官們眼中,那就是燒錢,那就是破壞穩定那就是窮兵黷武,簡直太瘋狂了。

可是在現在的朱棣眼中,他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隨着姜星火變法的推進,與處理日本、朝鮮、安南等國家相關事務的初顯效果,他的雄心壯志已經徹底顯露了出來。

朱棣的偶像是李世民,剛剛登上帝位的他,下定決心是要跟李世民一較高下的。

李世民少年戰神,“一戰擒兩王”安定天下,擊敗突厥和吐谷渾開疆拓土,建立貞觀盛世,朱棣想要超越他,不增強國力怎麼行?

眼見着姜星火以霸術強國卓有成效,江南大批的棉紡織品被製造了出來,等待着大明軍隊開拓市場賺取利差,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在對內變革上,朱棣怎麼可能不支持姜星火?

在朱棣這種狠人眼中,過去理學衛道士們就對他口誅筆伐,現在成了絆腳石,阻礙了他前進的腳步,恢復三舍法還好,就算是一腳踢開直接廢了理學的官學地位,也他真能幹出來的事情。

——————

當朱高熾來到不遠處的皇宮裡時,卻意外地發現,除了姜星火,自己的二弟和三弟都在。

“胡儼那邊新報上來的,不是前幾天報給你的,這都是些什麼玩意?!”

朱棣把一摞子撕下來的壁報摔在了地上。

孔希路被錦衣衛抓進了詔獄,立即、馬上,就引發了大規模的反彈。

三皇子朱高燧也抱着一堆文書,這都是在南京城街頭巷尾傳播的帖子。

輿論反映很大,即便是朱棣也不得不重視起來。

而這件事是姜星火一手操辦的,所以朱棣只能問姜星火。

在皇帝和三個皇子面前,姜星火倒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他坦然說道:“孔希路已然敗於我手。”

朱棣蹙眉道:“你說孔”

說到一半,朱棣有些不可置信地望向姜星火,姜星火點了點頭。

“什麼?!”朱高燧的反應有些驚訝。

而朱高煦則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畢竟在他的心裡,師父簡直就是超脫凡俗的存在,贏纔是正常的。

“怎麼贏得?”

姜星火原原本本地複述了一遍兩人辯經的主要過程。

朱棣的神色有點複雜。

雖然有些東西聽不太懂,但孔希路的名聲,他是聽過的,既然能把孔希路辯贏了,那想來天下大儒,怕是真沒人能贏姜星火。

而姜星火的這套理論,顯然解決了理學解決不了的東西。

如此說來,姜星火是真的不聲不響,又幹了一件大事。

朱棣費解道:“既然贏了,那爲何不把孔希路放出去?好讓這些士子也都心服。”

“未必心服,甚至口服都困難,畢竟不是當衆辯贏得。”朱高燧提醒道。

朱高煦這時候也問道:“那爲何師父不選擇當衆贏了孔希路?他是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當衆贏了,豈不是能省很多事情?”

不選擇當衆,自然是因爲姜星火在開始前也沒有百分百必勝的把握,是朱高煦以爲他十拿九穩而已。

但這話不能說,都已經贏了,說了掉逼格。

姜星火則是答道:“一是他自己現在也不願意出去,二是不到時候,還需要孔希路這個誘餌。”

“誘餌?國師打算怎麼辦?”

朱棣有點感興趣了。

“文人難心服,辯經亦是如此,與其舌戰羣儒,倒不如省些力氣,如今孔希路被關進了詔獄,羣情洶洶都嚷嚷着要救他,正好能把所有理學宗師都匯聚在一起論戰.我的想法是乾脆以孔希路爲誘餌,放出風聲去,設三座擂臺,讓理學一方自己選人當代表前來論戰,若是能贏三座擂臺,自可以進來看望孔希路。”

“三座擂臺?”

“不錯。”

姜星火點點頭,說道:“一曰王霸,二曰義利,三曰古今,讓卓敬、張宇初、姚廣孝,分別鎮守。”

朱棣明白了姜星火的意思。

變法,所涉及最重要的三個理論難題,就是王霸義利古今三辯。

到底是行與民(士紳)休息的王道,還是行快速強國富民的霸道?

到底是重義,維護作爲社會秩序基石的道德體系,還是一切以利爲先,追求利益?

到底是師古還是師今?到底是法先王還是法后王?祖宗之法能不能變?

這些問題,若是一一辯論過去,未免太慢,人也太雜,就算有的理學宗師輸了,還有會大把人不服。

而如今卻簡單了。

孔希路是四海名望之所在,他在這個敏感的時間節點上,高度疑似因爲道統之爭被抓進了詔獄,如果真搞這麼一個擂臺,那麼想救他來出名,甚至以此成爲下一代理學執牛耳者的大儒級人物,可不要太多。

如此一來,讓他們內部推選出代表來闖擂,推選的自然是綜合了資歷和能力考量的人選,輸了那就得心服,因爲是你們自己選出來的。

而如果無人能辯贏新學派出守擂的卓敬、張宇初、姚廣孝三人,那麼變法所面臨的主要學術難題,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如果能贏,後面還有姜星火等着他。

事實上,守擂的三人可都不是白給的,無論是“老年版解縉”的卓敬,還是“道門碩儒”張宇初,亦或是“學貫三教”的姚廣孝,哪個放在儒家,也都是大儒級別裡面的佼佼者。

“這倒是個妙計。”

朱棣微微頷首。

姜星火繼續說道:“當然,這還不夠。”

“還不夠?”

“還要再加一把火,讓本就激憤的輿論,徹底燃燒起來。”

姜星火從袖中抽出了一封奏疏,遞給了朱棣。

朱棣接過,擡眼一看題目:《請申飭學風以振興人才疏》

“近來理學者高談玄論,究其歸宿茫無憑依,大都臆度之路熟,實地之理疏,只於知崇上尋求,而不知從禮卑處體究,徒令人凌蹴高遠,長浮虛之習,是所謂履平地而說相輪,處井榦而談海若者也。

比來士風人情,漸落晚宋覆轍,近時學者,皆不務實得於已,而獨於言語名色中求之,故其說屢變而愈淆。聽其議論然巍其處,則皆以聚黨賈譽,行徑捷舉,所稱道德之說,虛而無當,似是佛氏所謂‘蝦蟆禪’耳。”

這兩段說的是理學家講學只務虛不務實,高談闊論以求名聲,全是道德之學,卻是空虛得很,就像是池塘裡魚蝦和蛤蟆亂叫一般,姜星火描述的甚是辛辣,想起理學家講學滿口仁義道德的那副場景,朱棣都笑出聲來。

笑完過後,朱棣繼續看了下去。

“自漢唐以來,名卿碩輔,勳業煊赫者,大抵皆直躬勁節寡言慎行之人,而講學者每詆之曰:‘彼雖有所樹立然不知學,皆意氣用事耳’,如此種種,豈不謬哉?此風漸漲,將令後生小子何所師法耶?”

這段朱棣很滿意,漢唐英雄,在儒教理學家嘴裡,都成了“不知學”的意氣之人,可朱棣不就是這種人嗎?姜星火要打擊這種學風,其實是在給朱棣塑造正面形象,朱棣自然滿意極了。

“學問既知頭腦,須窺實踐,欲見實踐,非至瑣細,至猥俗至紛糾處調查,則不得穩貼,此乃‘火力猛迫,金體乃現’之理。”

這說的是姜星火一貫主張的調查與實踐,算是老調重彈,朱棣看向了最後一段。

“聖賢之學,始於好惡之微,而究於平治天下,究其根本,當見與人情物理相合否?有裨實用否?有益強國富民否?士子學人當身體力行,以是虛談者無容耳。”

姜星火的奏疏寫的相當不錯,朱棣能想象,一旦公佈出去,那就是在滿是魚蝦蛤蟆的爛泥塘,又砸進去了一塊大石頭,定然掀起一地污泥。

而這種思想,其實就是事功之學,也就是實學的思想。

思想的改變與廟堂的變革緊密相連,姜星火提倡的東西,是與他的政治實踐緊密結合的,也就是一切變法的東西都要受到事功成敗的驗證,天然地排斥迂腐的高談闊論。

而此時經歷了建文四年,風靡朝野的空疏學風大行其道,如果在學術層面不扭轉這種歪風,永樂新政自然是無從談起的,而南宋末期,也正是因爲理學的興起,大家都在搞存天理滅人慾,消極厭戰,以至於雖然有很多忠勇的將士,但還是因爲朝政的耽誤讓四川丟失、襄陽失守,最終蒙古人馬蹄南下神州陸沉,直到朱元璋時期,漢人才重新收復天下。

而南宋時期,理學是主導思想,把這種兩者綁定起來打靶子,顯然也是姜星火的計劃之一。

“看來國師是有計較的。”

朱棣對於姜星火的計劃,整體而言還是滿意的。

事實上,跟外界猜測的不同,朱棣對於眼下的論戰,其實投入的心思遠沒有評定將階要多。

只要姜星火能處理好這些事情,朱棣不介意適當放權。

畢竟對於朱棣來說,刀把子握在手裡,任何人都翻不了天。

今日給你的,明天我還能收回來。

等處理完了輿論上的煩心事,朱棣看了看自己的好大兒,問道:“怎麼了?內閣的事情忙完了?”

朱高熾猶豫了片刻,還是說道:“兒臣今日有些不同意見還請父皇允兒臣陳述。”

姜星火似乎是想到了什麼,他只是沒料到今天來的這麼快。

“你說吧。”朱棣心情還可以,他對着好大兒說道。

“父皇,兒臣認爲,理學是國朝根基所在,絕對不可以輕易動搖。”

朱高熾咬了咬牙,最終還是把這句話說了出來。

“嗯?”

朱棣沒有發怒,而是饒有興趣地看了看朱高熾,他又看向姜星火。

“國師什麼意思?”

(本章完)

第562章 立儲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380章 四策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第119章 姜星火出獄後怎麼辦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63章 富可敵四百國!第466章 呂宋第162章 一起改變世界吧,夏尚書!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343章 炸湖【第四更求月票!】第422章 攻克第567章 上洛第439章 算賬第500章 入港第43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第474章 求見第383章 辯經第442章 內幕第553章 脫困第536章 登門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172章 地球儀第157章 皇權下鄉的終極武器第303章 尚方第523章 南北第444章 潛龍第273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385章 認負第10章 君不見第435——436章 抉擇第61章 白銀貨幣化第295章 磊落第272章 欲挽天傾【求月票!】第131章 世界島戰爭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166章 掃盲班艱難開課第484章 漣漪第95章 煉丹?不,這是化學第488章 總結第568章 京都第526章 經學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556章 閱艦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542章 震動第334章 豪情第57章 免蘇鬆嘉湖的賦稅?第507章 革新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339章 火種第66章 白銀跟紙有何區別?第22章 恐怖王朝第441章 反水第358章 與共【7K大章求月票!】第78章 開始懷疑人生的李景隆第308章 一躍第390章 認輸第465章 諸事第323章 審判第492章 禮物第243章 蹇義的奇怪舉動【求月票!】第461章 誤會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480章 弟子第80章 朱高煦:亡國俺也修黃河!第64章 什麼神風?那叫亞熱帶低氣壓第395章 龜甲第91章 燕軍扛纛,朱高煦是也!第385章 認負第466章 呂宋第430章 光學第294章 一怒第345章 誅邪第8章 原來跟道衍水平差不多啊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502章 元宵第258章 剪刀差與比較優勢學說【求月票!】第392章 尋思第435——436章 抉擇第68章 姜星火的八世穿越之旅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305章 二女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400章 反擊第557章 建交第561章 師徒第86章 姜星火帶來的歷史偏移第284章 冷暖第568章 京都第508章 驗收第476章 礦藏第264章 推牆而出【求月票!】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325章 談判第112章 朱標之死,關中風水不好?第410章 地球【感謝金主“暖陽1314”的白銀第40章 于謙分魚,稱量天下
第562章 立儲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380章 四策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第119章 姜星火出獄後怎麼辦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63章 富可敵四百國!第466章 呂宋第162章 一起改變世界吧,夏尚書!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343章 炸湖【第四更求月票!】第422章 攻克第567章 上洛第439章 算賬第500章 入港第43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第474章 求見第383章 辯經第442章 內幕第553章 脫困第536章 登門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172章 地球儀第157章 皇權下鄉的終極武器第303章 尚方第523章 南北第444章 潛龍第273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385章 認負第10章 君不見第435——436章 抉擇第61章 白銀貨幣化第295章 磊落第272章 欲挽天傾【求月票!】第131章 世界島戰爭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166章 掃盲班艱難開課第484章 漣漪第95章 煉丹?不,這是化學第488章 總結第568章 京都第526章 經學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556章 閱艦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542章 震動第334章 豪情第57章 免蘇鬆嘉湖的賦稅?第507章 革新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339章 火種第66章 白銀跟紙有何區別?第22章 恐怖王朝第441章 反水第358章 與共【7K大章求月票!】第78章 開始懷疑人生的李景隆第308章 一躍第390章 認輸第465章 諸事第323章 審判第492章 禮物第243章 蹇義的奇怪舉動【求月票!】第461章 誤會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480章 弟子第80章 朱高煦:亡國俺也修黃河!第64章 什麼神風?那叫亞熱帶低氣壓第395章 龜甲第91章 燕軍扛纛,朱高煦是也!第385章 認負第466章 呂宋第430章 光學第294章 一怒第345章 誅邪第8章 原來跟道衍水平差不多啊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502章 元宵第258章 剪刀差與比較優勢學說【求月票!】第392章 尋思第435——436章 抉擇第68章 姜星火的八世穿越之旅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305章 二女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400章 反擊第557章 建交第561章 師徒第86章 姜星火帶來的歷史偏移第284章 冷暖第568章 京都第508章 驗收第476章 礦藏第264章 推牆而出【求月票!】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325章 談判第112章 朱標之死,關中風水不好?第410章 地球【感謝金主“暖陽1314”的白銀第40章 于謙分魚,稱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