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四策

第380章 四策

榮國公府,帷扆四閉,明明是白日,但卻半點光都透不進來,陰森極了。

一間偌大的房間裡,地板潔淨無塵,姜星火盤腿坐在上首,雙目微闔,呼吸沉靜。

穿着黑色袈裟的和尚和羽衣鶴氅的道士依次魚貫而入,偏偏卻都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當最後一個人進來的時候,姜星火緩慢睜開眼睛,眸子深邃幽暗,如同夜幕下漆黑的潭水般令人看之生畏。

“開始吧。”

朱高煦撓了撓頭,問道:“師父,咋弄?”

這一聲徹底破壞了神秘的氛圍。

事實上今日卻非是在舉行什麼奇奇怪怪的儀式,而是在開會,關於如何準備論戰的會議。

帷扆被拉開,光線照射了進來,塵埃在陽光中翻涌。

“今日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乃是因爲如今時局艱難,我們既要統一思想,又要羣策羣力,商討出一個完整的對策。”

姚廣孝的話語倒不是客套,而是真的時局頗爲艱難。

在勘破了“番使傷人案”後,永樂帝龍顏大怒,狠批了鬧出大笑話的禮部,唯一在位的左侍郎王景被臭罵了一頓,讓他專心主持即將到來的【太祖忌日】,而鴻臚寺少卿郇旃倒是沒被下獄,而是被降半級扔到了國子監當司業輔助祭酒胡儼,卓敬因此順利走馬上任禮部尚書,算是給變法派暫時穩住了陣腳。

一兩日的工夫,姜星火做完了接下來關於安南和南洋的幾手佈局,自然也是達到了目的,算是不虛此行。

但隨後緊接而來的,變法派便開始了止不住的頹勢。

原因也很簡單,不是變法派變弱了,而是對手變強了。

——南孔這一代的儒宗孔希路,出山了。

在這個聖人不出的時代,南孔雖無衍聖公之名,但威望卻遠超北孔,乃是海內清譽之所在,孔希路除了洪武朝舉行的三教大會出過一次山以外,其餘時間專心在衢州書院教書育人、鑽研學問。

如今孔希路的出山,使得本就佔據士林輿論話語權的保守派,氣勢開始急劇地攀升了起來。

在孔希路的號召下,南方許多有名的大儒離開家鄉,開始向南京進發,試圖與剛剛崛起的變法派在輿論和理論上做最後的對抗。

這樣一來,本就岌岌可危的局面頓時雪上加霜,更讓人絕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居中樞的姜星火等人也難免陷入到焦頭爛額當中,好在老和尚及時趕了回來。

姚廣孝秘密抓捕了一大批建文餘孽,但由於暴昭行事隱秘,許多人都是單線聯繫,身份並未暴露,所以眼下到底還有多少暴昭串聯的敵人,尚且不得而知。

總體來看,還是“敵在暗我在明”的形式,而且建文餘孽與保守派混在一起,朝廷中絕大部分文官都是繼承自“洪武-建文”時代的官員,具體的身份確認工作很困難,並不能準確地分清楚,某些人到底是基於何種立場反對變法。

總不能說人家就是反對變法,就要給扣個“建文餘孽”的帽子。

若是求個痛快,倒是可以想想全抓起來審問是個什麼場景,但如此一來,怕是朝堂都要空了。

洪武三大案都沒達成的成就,顯然眼下是做不到的。

而且眼下雖然時局艱難,但終歸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恰恰相反,姜星火不怕有人站出來反對變法,而是怕沒人反對變法,都默默地憋着使壞。

“不能避戰嗎?”張宇初還是本能的心虛,洪武朝時面對孔希路一敗塗地的挫折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袁珙拈了塊海盜們進貢的糕點,入口清涼,頓時精神一振,又喝了口茶方纔說道。

“避不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怎麼避?退無可退,只能決戰。”

初戰即是決戰。

何等慘烈,卻又是何等無奈。

儒教統治了百姓的思想已有上千年之久,如今代表儒教的理學可以輸無數次,但新學一次也輸不起。

輸一次,滿盤皆輸。

當然,這一次新學也不是沒有幫手,最起碼,佛道兩教的領袖人物們,都跟姜星火站在了一條戰線上。

“我覺得在思想、輿論層面,打這次論戰,是極有必要的。”

卓敬也緩緩說道:“敵人已經打上了門,就算我們力量還不夠強大,可還有給我們壯大的時間嗎?敵人不會給的,這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方能開戰的規矩。”

“同樣,打贏這一仗的意義也很大。”

“只要能挫敗儒教理學來勢洶洶的進攻,那麼變法與新學,在天下人心中,就不再是倏忽可滅的風中微燭,而將真正地成爲一棵參天巨樹!”

說罷這些,卓敬長舒了一口氣。

現階段最主要的事情,莫過於應付眼前這個棘手的難關。

他們需要一個強硬的態度來短暫地統一內部的思想,哪怕是暫時性的。

畢竟他們不僅僅是現在在戰鬥,而且是要將這場戰鬥持續地打下去,直至將整個儒教理學都徹底覆滅爲止。

所謂的勝利,從來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但眼下團結一心打贏第一仗,纔好繼續凝聚士氣、壯大隊伍,如滾雪球般直至取得最終勝利。

張宇初皺眉沉吟片刻,說道:“那咱們該如何做?”

這個問題問得好啊

這也是姜星火一直以來都比較糾結的事情。

按照計劃的話,新學應該先穩固根基,然後再慢慢圖謀,把理學打落塵埃,取而代之。

可如今孔希路的突然出山,使得新學原本憑藉祈雨在京城所積攢的微弱優勢蕩然無存,反而被迫迎接儒教的挑戰。

這樣一來,姜星火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就不得不提前發動論戰,甚至還有很大概率會失敗。

但如果失敗了,又或者出現失誤導致了不必要的意外,那麼他們之前積攢下來的一點本錢,恐怕都會毀於一旦,到時候再談什麼變革、推翻舊制,就太遲了。

所以,究竟該怎麼辦呢?

姜星火深吸了一口氣,閉上雙眸,腦海裡不停地閃過無數念頭。

儒教理學實在是太過於強大,它彷彿一個吸附在所有人腦海中的寄生藤一般,不斷汲取抽空着每個人心靈裡渴望變革的東西,同時又灌輸着“三綱五常”的那一套理念來禁錮人性,使得不管是陸九淵的“心學”,還是永嘉、永康學派的“事功之學”,都不成氣候。

“所以說,只要有辦法擊敗儒教這一次來勢洶洶的聲勢,那麼咱們就有希望贏得勝利。”剛剛回京的宋禮緩緩說道。

姚廣孝笑眯眯道:“那不如先拿那位在世孔聖人祭旗吧。”

衆人皆是一怔。

姚廣孝又補充了一句:“你們看這位在世的孔聖人多厲害,洪武朝時,光靠幾篇《論語》便將天下挑戰者殺的得人仰馬翻,不贏他一局,豈非是讀書人之憾?”

“話雖是這麼說.但孔希路畢竟是南孔這一代的儒宗”卓敬也是搖了搖頭。

放狠話當然容易,但嚴格地來說,姚廣孝、張宇初這種佛道兩教的領袖,都是孔希路的手下敗將,若是論辯經,天下之人未有能出其右者,委實令人畏服。

看這些人三言兩語議論半天也沒個說法,朱高煦不禁煩躁了起來。

“看來只有師父纔是他的對手了。”

“師父且說怎麼做,我們去做便是,嘰嘰歪歪有個什麼勁兒?”

聽了朱高煦的話,大家倒也不惱,一是修心養氣的功夫都到位,二是也都知道朱高煦的作用不可或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一個合格的團體,既要有提筆桿子的,也要有拿刀把子的,光靠其中任一一方都成不了事,必須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直沒說話的姜星火心中念頭抵定,卻是忽然開口說道。

“這一次,不妨就用最激進的方式,來反擊儒教理學的進攻。”

“哦?”

宋禮頗爲詫異地看了一眼姜星火,問道:“意思是?”

姜星火平靜道:“變法革新,歷朝歷代都有不斷嘗試的例子,但這個革新的過程往往伴隨着血與火,但大多數變法最終都化爲泡影,消散在歷史的煙雲裡。”

“究其根本,便是思想層面的變革沒有跟上,那麼問題來了,怎麼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思想變革?這絕非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可以概括。”

說到這裡,姜星火頓了頓,擡眸環視了一圈在場的衆人,最終落在姚廣孝身上:“這一次,我們得做些不一樣的事。”

卓敬捋了捋鬍鬚,笑道:“願聞其詳。”

“諸位還請仔細想想,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敵人有哪些人?能被從社會身份上劃分爲哪幾類?”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在大明,儒教這個大而化之的概念,最頂層自然是對聖人的祭祀與崇拜。

因此,孔孟等儒家聖人,乃至北宋五子的後人,都享有着崇高的社會地位與輿論話語權,這一批聖人之後,是儒教堪稱萬世不變的受益者.君不見,衍聖公靠着孔子已經富貴了多少代了?勳貴尚且只是與國同休,衍聖公簡直是與儒教同休。

第一類敵人,聖人之後。

緊接着,就是在次頂層,是從受教育直到入仕都深受儒教理學影響的文官們,他們充斥着廟堂乃至天下各處官府。

理學被定爲科舉考試的考試標準,是由官府頒佈律法、編撰典籍、引導民衆,並控制着文教的流向。

反過來說,官僚機構也受儒教理學的操縱,各個衙署、學宮都被儒教理學滲透。

第二類敵人,文官。

在儒教的中層,則是文官的預備役,也就是士子,以及相應的書院、私塾。

很多書院,在地方上擁有超然地位,甚至連當地的官員在一些相關事情上都得聽他們的。

這便是因爲,書院的院長、先生,通常都是致仕的官員亦或是在科舉路上無法再進一步的士子。

文官是士子的上一層,而文官同樣也會在致仕後來到這一層,以儒者的身份教導士子,被儒教理學培養出來的他們,會繼續培養下一代,如此一代又一代,循環不休。

第三類敵人,士子。

在儒教的底層,便是天下不可計數的百姓們,他們拼盡全力地勞作,只爲讓自家的孩子,也踏上這條路,努力往上爬,從而徹底改變命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第四類敵人,信衆。

正是因爲如此複雜、極爲龐大且能上下流通的關係網絡,儒教的理學才能維持近乎二百餘年的繁榮昌盛,始終壓得所有學派都擡不起頭來。

儒教理學是以孔孟之學爲核心的理論,但儒教理學卻並非全是純粹的孔孟之學,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被縫合出來用來自圓其說的部分,還涉及到了更加深遠的哲學領域。

見衆人已經思考完畢,姜星火開口道。

“聖人之後、文官、士子、信衆。”

“諸位覺得,對付這四類敵人,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手段?”

“這”

聽到姜星火問出的話語,房間內再度陷入沉默當中。

他們雖然基本都曾經深刻鑽研過儒教理學,現在或曾經也都擔任過朝廷的重要職位,但要是馬上讓他們拿出具體的方案來,卻也沒那麼容易。

最終,還是宋禮先行打破沉寂:“我們可以從這四類敵人當中找出突破點,比如文官,若是能將變法的勢頭壓過守舊的勢頭,那麼很多文官對於理學的信仰其實並不堅定,只是將其當做通過科舉走入仕途的敲門磚而已,一旦變法勢大,恐怕也難免要爲了自身利益而改換門庭,投向我們這邊吧?”

宋禮的思路固然沒錯,但這卻不是姜星火想要的。

“我說過,我們這一次要做跟以往歷代變法都不一樣的事.要全面出擊。”

姜星火正襟危坐,說道:“第一個,便是削減聖人崇拜與聖人之後的特權。”

宋禮驚訝道:“那豈不是要跟天下人作對?”

“我等本就是逆流而動。”

卓敬捻鬚道:“可以這麼幹!不過在做之前,需得先查清楚情況,想明白對策。”

張宇初亦附和道:“正該如此。”

姜星火微微頷首,說道:“不錯,這件事需得謹慎,不過眼下確實有一個契機。”

“說來也是機緣巧合。”

姚廣孝擡首笑道,三角眼中精光熠熠:“諸位可還記得李至剛是倒在哪封奏疏上?”

“自然記得,黃信那封諫書,文風可謂犀利.君子爲國不爲身,故犯顏諫淨死且不避;小人爲身不爲國,惟讒韜面艘,以苟富貴。明君樂諫淨而國以興,昏君樂才韜而國以亡。桀紂殺龍,逢比干,明效具在”

還沒等卓敬複誦完畢,姚廣孝輕輕地吐出了幾個字。

“我派出去的人挖到紂王墓了。”

“啥?”朱高煦愣了愣。

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驚住了剎那。

姚廣孝笑吟吟地看着衆人,似乎早已預料到他們會如此表情。

張宇初張大嘴巴,幾息後才緩過神來,他連忙問姚廣孝:“沒弄錯吧?這種事兒可不能亂開玩笑!”

“隔了幾千年,紂王墓是怎麼發現的?”

姚廣孝伸手捋了一把鬍鬚,慢吞吞地說道:“因爲要給姜聖挖墳。”

別誤會,不是詛咒,是真的字面意義上的“挖墳”。

姜星火在出獄時,爲了確定自己之前在不同歷史線上的七次穿越,究竟是不是跟此方世界的大明處於同一條歷史線上,或者說,自己改變的歷史到底受不受到未來既定事實的影響,所以委託老和尚派人去挖自己在北宋時期留下的墳冢。

很遺憾,自己的墳頭沒挖到,反而把紂王他老人家的墳給刨出來了。

紂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戰失敗後,登上鹿臺自焚,商朝由此滅亡,周朝建立後周武王爲顯示他不絕人祀的仁君風範,允許紂王的後代葬其遺骨,紂王的兒子武庚遵照紂王“死後葬於淇河之中”的遺命,命人截斷淇水,在河牀上鑿豎穴而葬,封口後河水照流,而後河流偏移,墓穴便與河牀埋在了一起,也正是因爲如此,埋藏在河流故道下的紂王墓始終沒有被人發現。

紂王墓在姜星火前世,是20世紀才發掘的,發掘的時候,便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了,出土的物品並不完整。

而此次姚廣孝發掘,卻發現了不少好東西。

“當初我收到派出去的人回信之時,便感覺蹊蹺,於是命人暗中查探,果真發現了古怪的事——裡面有很多的龜甲,龜甲上面還記錄了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些文字形態複雜,筆畫粗壯,筆畫數目繁多,形式上粗獷、自然,並不能辨認出具體的含義。”

“那時候我還不能確定,於是跟在江南的姜聖通信,方纔確認,這就是傳說中的上古文字!”

事實上,在姜星火的前世,甲骨文最初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已經發現了一些甲骨文的文字,但是並無有名的研究者留下記錄,直到清朝中晚期,隨着甲骨文的大量發現,才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

這就意味着解釋權在我啊!

非但如此,商朝墓葬,尤其是商紂王的墓葬,對於論戰有着極爲重要的特殊意義,衆人都意識到了這件事的重大價值所在。

爲什麼商紂王的墓,對論戰有特殊意義?

是因爲變法也好,守舊也罷,爭論的核心命題就是:王霸、義利、古今。

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朱熹代表的理學與陳亮代表的事功之學,在數百年前的那場“王霸義利”之爭,到底爭論的是什麼?

事實上朱熹與陳亮所爭的“王霸”,歸根結底是歷史觀的問題,只不過將歷史觀上升到了政治哲學的高度。

朱熹認爲上古時期及至夏商周三代,統治者爲聖王,聖王之間以道心相傳,心術純正,所以社會天理流行,是“王道政治”。

而三代之後,由於道心的失傳,所以漢唐的帝王沒有道心,只知道利益和人慾,他們所做的仁義之舉,只是恰好與上古聖王的道心一致的偶然之舉,因爲沒有道心,所以漢唐是“霸道政治”。

其中夏、商、週三代之治作爲王道政治,對朱子來說是一種基於孔子的哲學設定、政治理想,或者說,道統。

這種道統,實際上折射了理學想構建的理想政治社會,也就是聖人當政、賢者被用,如此一來則道與勢統一起來,在三代以後的儒者心目中,三代之治最有誘惑之處就在於此。

朱陳的王霸義利之辯的焦點在於,朱熹與陳亮兩人對三代之治歷史評價的不同,以及從中體現的對“道統”的解釋的不同。

而陳亮則認爲需要“王霸並用,義利雙行”,陳亮還說明即便是三代的帝王,也不完全是以王道治天下,中間也有霸道,王道需要霸道爲自己開闢道路,便是所謂的“湯放桀於南巢而爲商,武王伐紂取之而爲周”。

兩人在三代之治歷史觀,也就是“王霸”問題的爭論上,基於此,又引出了更深層次的“義利”之辨。

也就是說,怎麼區分“王道”與“霸道”?

朱熹區分王霸的標準,就在於講仁義還是倡功利,仁義爲王道,功利爲霸道,他認爲三代統治行仁義不計功利,而漢唐統治一切都基於利慾。

而陳亮認爲仁義和功利是相輔相成的,利也是義,義要通過利來體現,陳亮指出即便是在三代之治的時期,同樣也是追求功利的,便是所謂“禹無功,何以成六府?幹無利,何以具四德?”。

那麼關於這個論戰最核心的問題看到這裡,聰明人一定會問了,朱熹憑啥這麼確信,三代之治就是好的?他又不是姜星火這種穿越者,他也沒親眼看過夏商周三代是什麼樣。

答案是,孔子說的。

孔子在《禮記》中明確表達了因循和弘揚三代治國之道的志向,便是所謂“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周鑑於三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等等。

孟子更是言必稱三代,朱熹以孔孟正統自居,其他孔孟沒解釋的東西他可以縫合、自己解釋,但這種反覆提及、說的清楚的東西,卻是萬萬不能自己解釋的,這是他的學術根基乃至立身之本所在,自然要堅持這一觀點。

所以明白了嗎?

三代之治—王霸之爭—義利之辯。

歸根結底,都在夏商周這“三代”上。

而姚廣孝誤打誤撞,本來是給姜星火挖墳,沒想到把商朝這個上繼夏、下啓周的中間朝代的最後一位帝王的墳給挖出來了,而且還伴隨着大量甲骨文的出土。

這相當於,可以直接通過甲骨文這個反應當時商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記錄媒介,來肯定/否定三代之治。

而甲骨文的解釋權,在姜星火的手裡。

換言之,姜星火現在拿到了“王霸義利之辯”最關鍵的證物!

還是天上地下獨一份的那種!

這是足以一擊制勝的撒手鐗!

最最最關鍵的是,沒有其他人知道這個秘密了,只有在座的這些已經被牢牢綁定在了變法派戰車上的高層剛剛知曉。

這就意味着,姜星火完全可以出其不意,把這個決定性的撒手鐗留在最重要的決戰上面!

變法,本質上就是要用霸道的手段,來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國家的現狀,強國富民!

強國富民,必須要扭轉如今“義絕對大於利”的理學思維觀念,至少要做到像陳亮主張的那種“王霸並用,義利雙行”的狀態,否則不圖利益,如何開展貿易?還要建設老朱自給自足的大農村社會嗎?

“也就是說,我們能用事實證明,即便是孔孟那樣的聖人,關於三代之治的判斷是錯的?”

朱高煦終於後知後覺了起來,雖然他很努力地在學習提升,但基礎太差,對於這些事情的反應速度,自然不能跟這些一輩子玩腦筋的人相比。

“是的。”

姜星火重重頷首,說道:“王霸義利可以此作爲解法,而古今之辯,更是平添了一份勝算,如果能把商代那些駭人聽聞的貴族習俗揭示出來,而非把黑鍋都扣到紂王一個人頭上,那麼想來到底是‘古’好還是‘今’好,自然有了對比。”

張宇初的眼眸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不由得張宇初不興奮,正所謂“最瞭解你的人往往是伱的對手”,作爲有道門碩儒之稱的龍虎山天師,他太清楚儒教到底厲害在哪裡了。

若是真能做成,孔孟聖人的威權必將受損,由此,或許真的能夠辦到姜星火所說的“削減聖人崇拜與聖人之後的特權”。

“再結合把荀子擡入儒家五聖,一加一減,形勢易也。”

“真妙計也!”

宋禮忍不住讚歎道。

衆人之前略顯悲觀的情緒開始被點燃。

之前儒教理學帶給他們的壓迫感,實在是太過強烈了。

正是因爲他們瞭解理學,知曉儒教對這個世界方方面面的掌控,他們纔會覺得悲觀。

而如今姜星火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一個有着絕對實證的突破口,眼前便頓時豁然開朗了起來。

“等等,還有一個問題。”

袁珙蹙眉道:“那就是甲骨文翻譯出的結果,或者說解釋出不利於儒教傳統觀念裡‘三代之治’的結果,別人要是不認,該怎麼辦?”

“自然是有辦法的。”

姜星火笑吟吟道:“別忘了,如今站在明處,站在臺上的是我們,站在這裡會被暗處所中傷,但同樣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發號施令。”

“天下龍骨(中藥藥材名,即古代動物化石)這麼多,總有刻着甲骨文的龜甲,傾天下之力,四海之財,難道還找不到佐證嗎?”

事實上在姜星火的前世,大量刻有甲骨文的龜甲,都是從藥材店或是收藏品裡翻出來的,眼下時間線更早沒有被煮爛或損壞的龜甲肯定更多,這一點是不用擔心的。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付文官呢?”

關於如何對付第二種敵人,姜星火其實在江南治水的時候,便有所感悟。

“需要建立一所新的學校,大明行政學。”

“大明行政學校?是做什麼的?”宋禮對此頗爲感興趣,眼見着卓敬變成了卓尚書,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他不眼紅那是假的,於是熱切地問道。

姜星火說道:“自然是教文官如何當官、行政的,既有每次任職不同官位前的培訓,也有定期的專題輪訓,譬如學習荀子聖王學說、學習考成法實操條例,以及後續推出的各種變法措施。”

聞言,衆人陷入了短暫的思索。

其實仔細想想,以理學爲考試標準的科舉,是大明選擇人才爲官的重要手段。

但是,理學確實不教怎麼當官啊!

所有文官,都是在長期的爲官生涯中,琢磨出了當官的秘訣,但是也僅僅是“當官”,是爲了仕途而非爲了行政。

“行政也是一門學問嗎?要怎麼教呢?”

“萬事皆學問,行政也是如此。”

姜星火笑道:“一個儒生,從入私塾開蒙,唸詩三百,到學四書五經,考童生、秀才,乃至舉人、進士,他學的都是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真給他一個縣,你覺得他能治理的好嘛?不可能的,這便是因爲,理學教的不是行政,行政要有專門的學問來教,名爲《行政管理學》。”

從姜星火的話語裡,其實在座的衆人,還品出了更深一層的涵義。

這個大明行政學校,是用來篩選並掌握文官的。

即便學校內培訓學習的結果,與文官的考成法評價、晉升結果等事項不沾邊,也沒關係。

因爲這個學校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形成自己的圈子,而這個圈子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在學校裡站在最高層的姜星火。

這一點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不需要引申開來講。

由此,在文官體系內,變法派將獲得一個源源不斷的轉化基地,此消彼長之下,或許數年,或許十數年,雙方力量的對比將徹底失去平衡。

“國師深謀遠慮,在下佩服!”

宋禮想通了這一點後,心悅誠服地拱手道。

卓敬卻是捻鬚急促地問道:“可是對於第三類敵人,也就是士子,又該如何呢?之前國師說過要整頓國子監的學風,到底是怎樣一個整頓的辦法?”

姜星火開口道:“我認爲,整頓國子監的學風,是整頓士林學風的一個開始,也是典型代表,主要從兩方面下手,得雙管齊下。”

“一方面是通過國子監裡的科學廳,拓展監生的學習範圍,學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的視野拓展了,自然就不會拘泥於過去的空談,而是對通過親自動手的實驗來探求世界的真理更感興趣。”

“另一方面則是恢復洪武舊制。也不是所有嚴格的制度都恢復,而是恢復其中較好的一些。要知道,政治革新的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和考試製度的改革,目前倉促改動科舉制度極容易引起巨大反彈,這個暫時不能輕易變,只加入荀子內容即可.但作爲上游的廟堂、學校,一旦徹底改變,其實最終考試製度的徹底變化,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姚廣孝點了點頭:“學校培養人才,人才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所以學校學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官場風氣,這條路是正路,變革學校與考試製度,本質上就是變革政治。”

“我這裡有一封奏疏,大本且念念。”

姜星火掏出了一封奏疏,遞給了宋禮朗讀。

這便是他那天與卓敬、解縉提出了整頓國子監學風后,認真思慮,對症下藥,總結的具體措施。

包括了對國子監等各級學校的辦學目的、辦學方向、學規管理、教材範圍、督學檢查、教官職責、學生名額、入學條件、裁減生員標準、學生待遇、學校考試標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憋了這麼久憋出來的東西,是真的能直接拿出來用的一套守則,或者說標準。

宋禮輕聲念道:“辦學目的,要求以實踐爲準,在學生員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着實講求,躬行實踐,以需來日之用。因此決不可別標門戶、聚黨空談,亦或者羣聚徒黨,及號招他方遊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敗壞學風。”

“學規管理,以太祖高皇帝所規之法爲基準,在學生員不許議政干政,不許結衆滋事。”

“入學條件,在資格上要嚴格把關,不許詐冒籍,儒學生員升貢太學,更要務求名實,反覆考覈。”

“裁減生員標準,通過考覈促進國子監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如果在學生員考試多次不合格,則根據具體情況,予以發配充吏或革黜爲民,取消學籍。”

“考試標準,不論是何種考試,都須嚴加管理,如有考場作弊者,概‘問罪革黜’,繩愆廳(國子監內的執刑機構)視情況施以太祖高皇帝所規定的刑罰,杖刑、充軍,乃至死刑。”

“除此之外,國子監後勤相關,需公示收支明細,諸如校舍損壞,要量工修理,以及相關後勤人員和後勤物資,諸如其齋夫、膳夫、學糧、學田等項,朝廷相關衙門俱要以時撥給,不許遲誤克減。”

“.”

毫無疑問,要是真的這麼搞的話,剛從建文時代快樂沒幾年的國子監生員,乃至天下所有學校的學生,都要重新遭重了。

不過姜星火的準備,顯然讓他們開始安心了下來。

有一個把所有事情都想好對策的領袖人物,確實可以省掉很多麻煩和顧慮,尤其在他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之後,衆人更是感覺到了輕鬆。

“最後一類敵人,信衆,又該如何對付呢?”

張宇初皺眉道:“要掀起風潮讓民衆抵制儒教嗎?”

姜星火擺了擺手:“不,我們要利用民智。”

衆人紛紛側耳傾聽。

姜星火繼續說道:“我們要創辦《明報》,具體章程我已經給陛下提了,解縉這位大筆桿子來做總編,以後《明報》將是我們宣傳科學、變法的主陣地。”

“至於落到具體的宣傳口徑上,那就是孔聖人是一個仁慈寬厚的哲人,他也有一些受到歷史侷限性的認知不足,但這是很小的一方面,孔聖人,或者說傳統儒學包括荀子在內的幾位聖人,他們的心是好的,只是後來的人把經給念歪了,卻沒有將他們的思想用在正途上所謂‘理學’,只不過是宋儒自己縫合出來的東西罷了,真正的儒生之學究竟是怎麼樣的?或者說,孔孟之道的本來模樣又是什麼?這都是我們可以去鑽研、探討、宣傳的地方。”

“而且具體的宣傳方式,也決不能重複《邸報》的那套,要用民衆喜聞樂見的種種形式,現在白話文已經很成熟了,有很多話本作家寫的都很好,《三國演義》、《水滸傳》,你們可能沒聽過,但都是我們可以選擇刊登連載來推廣的我們可以自己寫小說,來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否定理學嘛,同時推廣白話文,推廣通俗文學也是一種變革,不要小瞧民衆在推進歷史進程中所能迸發出的力量。”

姜星火輕聲說道:“理學的核心,是儒家傳承,是聖賢的理念,因此這些是它的根本,絕不能丟掉,否則,理學就會失去立足之本。”

從先秦時期,到西漢獨尊儒術,再到中間經歷種種風風雨雨,儒學,或者說儒教,就像是一艘忒修斯之船,在不斷的更換理念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

北宋五子,曾經接力一般,對儒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改變、加固,可這依然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事實上,所謂“孔孟之道”,便是儒教理學的基礎。

它是從孔子、孟子一脈傳承下來,並延續下去的理念,但迫於歷代政治環境變化的事實,孔子的繼承者,後世儒家弟子爲了維護這份理念,選擇了偏離正統,它被迫走入了一條越走越歪的路線,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儒教理學已然淪爲政治鬥爭的工具,不復昔日的孔孟之道,反倒有一股濃郁的封建統治色彩。

在這個時代,一切都在往壞的方向發展,儒教理學的影響越來越糟糕,已經難以控制。

但是在另一面,儒教理學始終存在着這個巨大的弊端,就是“儒教理學”是由傳統儒家思想衍生出來的。

換而言之,只需摧毀儒教理學的核心傳承部分,就能讓理學徹底衰敗。

所以,姜星火提出了這個主意,將儒教理學和原始儒學拆分開來,把北宋五子和孔孟區別開來。

“打蛇打七寸。”

張宇初恍然:“所以說,咱們要打掉這一點,否定理學和原始儒學的關聯,讓儒教理學失去信仰之源,從而失去支撐點。”

姜星火點頭道:“就像我們要變革,不可能將自己的意志強行塞進別人的腦袋裡轉移給別人,只能通過種種手段改變他人的思想,並通過改變別人的思想來實現變革。”

宋禮讚嘆道:“妙哉!”

姜星火看向張宇初,問道:“張真人以爲呢?”

張宇初沉吟幾息,點頭道:“確實,這是唯一解決的辦法,否則咱們不可能打贏儒教理學,只能坐以待斃了。”

姜星火見此,總算稍許鬆了口氣,說道:“所以,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迎接這一次挑戰,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反擊,那就這麼定了,諸位覺得如何?”

“善!”

“同意。”

“贊成。”

“那還等什麼?”

“你說的那件事就交由你處理吧。”

姜星火嘆息道:“若是真到萬不得已。”

“沒問題。”姚廣孝與他並肩而立,頷首答應了下來。

因爲這是他一早就想要做的事情,並且他有絕對的信心可以順利地實施。

姚廣孝的這個想法,不過是加速了姜星火的計劃執行而已,這是他早就準備的後招了。

走出房門後,姚廣孝轉過身看向揹負雙手,望着窗外的姜星火:“姜聖,此番道統之爭,你真的有信心嗎?”

“有!”

姜星火鄭重道。

“你知道這一步邁出去,就沒有收回的可能了嗎?”姚廣孝認真地問道。

“我明白,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會遭遇各種質疑,但只要能讓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我姜星火甘願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姜星火堅定道。

“拭目以待。”

姚廣孝欣慰的說道:“若是姜聖你能成功了,我們就能在這大爭之世中搏出一片未來,倘若失敗”

他看了看姜星火語氣帶着濃重的悲憫道:“你也可以趁早離開這是非之地,進入第九次輪迴。”

姜星火的臉上的皮肉,不可遏制地跳了跳。

姚廣孝剛纔說謊了,在山西太原城邊,按照姜星火說提供的線索,他找到了一處墳冢。

在衆人離去之後,一副棺槨擺在了他的面前。

揭開棺槨的瞬間,姜星火整個身軀都輕微地顫抖起來。

棺槨裡面躺着的那張臉孔,他很熟悉。

那是第四世的自己。

他終於確信了一點,至少在某一條連續的歷史線上,他徹底改變了歷史。

棺槨中的肉體已然腐朽,臉頰凹陷的皮膚上所刺的八個大字,卻依稀可見,並未褪色多少。

——赤心報國,誓殺金賊。

(本章完)

第308章 一躍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357章 對策【二合一求月票!】第560章 北上第105章 借你項上頭顱一用第280章 悟道【求月票!】第182章 軍備競賽第385章 認負第466章 呂宋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385章 認負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67章 風暴【萬字大章】第88章 詔獄驚變第302章 軍校第298章 懾服第229章 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倉中一碩鼠【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498章 新始第571章 終章第571章 終章第68章 姜星火的八世穿越之旅第198章 日月爲明【求月票!】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368章 派系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398章 真實第154章 第101枚銀幣七月更新計劃兼求票!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558章 傾向第404章 階段第376章 求榮第318章 民間第557章 建交第457章 斷腕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271章 可惜水太涼【求月票!】第320章 拔刀第290章 孤憤第532章 深意第339章 火種第330章 罪證第388章 預熱第492章 禮物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92章 投奔第310章 俱備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78章 開始懷疑人生的李景隆第463章 伏法第207章 打破內心枷鎖的朱棣【求月票!】第319章 疾苦第225章 是時候苦一苦官老爺們了【求月票!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第317章 黃浦第197章 有請卡文迪許【求月票!】第201章 《大明星空志》【求月票!】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345章 誅邪第518章 中場第435——436章 抉擇第484章 漣漪第379章 揭曉第542章 震動第432章 市場第378章 反轉第386章 三楊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1章 指點江山又不會改變什麼第228章 庸者裁汰之法【求月票!】第155章 王安石都做不到的事情第498章 新始第292章 投奔第512章 思潮第521章 餘波第325章 談判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55章 全都對上了第540章 鎮海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5章 黑衣宰相第310章 俱備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469章 佔領第517章 心性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167章 你們是太陽,不是牛馬第187章 師徒攤牌(二合一)第311章 真兇第338章 雙贏第440章 蛀蟲第296章 叩闕第405章 陷阱【求月票!】
第308章 一躍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357章 對策【二合一求月票!】第560章 北上第105章 借你項上頭顱一用第280章 悟道【求月票!】第182章 軍備競賽第385章 認負第466章 呂宋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385章 認負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67章 風暴【萬字大章】第88章 詔獄驚變第302章 軍校第298章 懾服第229章 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倉中一碩鼠【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498章 新始第571章 終章第571章 終章第68章 姜星火的八世穿越之旅第198章 日月爲明【求月票!】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368章 派系第35章 “明堡宗”是誰?!第398章 真實第154章 第101枚銀幣七月更新計劃兼求票!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558章 傾向第404章 階段第376章 求榮第318章 民間第557章 建交第457章 斷腕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271章 可惜水太涼【求月票!】第320章 拔刀第290章 孤憤第532章 深意第339章 火種第330章 罪證第388章 預熱第492章 禮物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92章 投奔第310章 俱備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78章 開始懷疑人生的李景隆第463章 伏法第207章 打破內心枷鎖的朱棣【求月票!】第319章 疾苦第225章 是時候苦一苦官老爺們了【求月票!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第317章 黃浦第197章 有請卡文迪許【求月票!】第201章 《大明星空志》【求月票!】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345章 誅邪第518章 中場第435——436章 抉擇第484章 漣漪第379章 揭曉第542章 震動第432章 市場第378章 反轉第386章 三楊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1章 指點江山又不會改變什麼第228章 庸者裁汰之法【求月票!】第155章 王安石都做不到的事情第498章 新始第292章 投奔第512章 思潮第521章 餘波第325章 談判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55章 全都對上了第540章 鎮海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5章 黑衣宰相第310章 俱備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469章 佔領第517章 心性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167章 你們是太陽,不是牛馬第187章 師徒攤牌(二合一)第311章 真兇第338章 雙贏第440章 蛀蟲第296章 叩闕第405章 陷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