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盡心

“經國濟民者,天理也;世風奢靡者,人慾也。”

胡儼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搏。

而作爲最後的對策,顯然是經過胡儼深思熟慮的,條理非常清晰。

“經國濟民,合氣質之性,亦需合天地之性。”

“何謂經國濟民與天地之性相合?”

胡儼自問自答道:“仁、義、禮、智、信,此五者也。”

胡儼話語稍頓,衆人卻變得若有所思了起來。

剛纔的核心辯題,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慾”。

現在,眼見着僅靠“天理人慾論”這個防線,恐怕最好的結果,都只是勉強守住。

而總體上來講,由於在本體論上的一敗塗地,太學之會的總體結果,還是反方辯手的大敗虧輸。

而且,“天理人慾論”這條搖搖欲墜的防線,到底能不能夠守住,也很難說。

所以胡儼索性心一橫,直接轉移核心辯題了。

一場論戰的核心辯題,一般來說,不是某一方想轉移,就能轉移的,要得到雙方的認可。

而胡儼所轉移的辯題,既是反方唯一反敗爲勝的機會,也是正方辯手們,需要正面接下來的辯題。

因爲胡儼所拋出來的辯題,其實就是在經濟發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場太學之會,就是因爲隨着變法的進行,商品經濟的發展,引來了思想道德層面的種種變化。

所以,胡儼拋出的新辯題,反倒比剛纔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爲貼近矛盾主旨。

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着,如果沒有可靠的論點,那麼反方辯手們,失敗的概率反而更大。

因爲在這種依託於商品經濟發展下的倫理道德問題上面,傳統的程朱理學,並沒有多少深入研究。

也就是說,全靠胡儼自己的臨場發揮了。

能不能超神爆種,是這最後一搏的關鍵。

其他人,也都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

楊士奇滿懷希冀地看向了胡儼。

曾經,楊士奇並不是很高看這位在內閣裡沉默寡言,做事穩妥的大儒。

因爲胡儼的歲數,比他們大不少,也不是科舉出身,在基層學政系統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是靠着多年積累的名望以及過硬的儒學實力被提拔進內閣的,但胡儼爲人教條,甚至有些死板,是不可不扣的醇儒。

故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事較爲靈活變通的楊士奇,都不太認可胡儼。

但不管是變法開始時胡儼的挺身而出,還是今日胡儼堵上一切所換來的這場太學之會,胡儼強硬的風骨,都讓楊士奇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

而今日胡儼一力擔之的決絕,以及從絕望中不斷尋找希望的勇氣和能力,更是讓楊士奇非常敬佩。

但是胡儼,真的能做到打敗姜星火嗎?

楊士奇的心頭升起了一個問號。

姜星火是如此的強大,這種強大甚至讓他產生了慌亂和絕望。

wωw⊙ ttk an⊙ Сo

但胡儼很快就用自己的爆種表現,給予了楊士奇和所有反方辯手新的希望。

“天地之性,道德也。”

“道德之仁義禮智信,不僅約束天下之人,更可約束經濟關係。”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君子所以爲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

“義者,君子之所喻也。君子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與富貴則不處,於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若有白金遺道中,君子過之,曰: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小人過之,則便以爲利而取之矣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已隨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禮貴得中,奢易則過於文,儉戚則不及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智者,猶識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農,此自然之理也,足食之大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則在乎人君正其心術,以立紀綱而矣。”

“信者,約信也,以實之謂信。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爲惡則易,爲善則難。交易以信,則市易易,反之,則難矣。”

當胡儼停頓的時候,現場響起了不小的驚疑之聲。

顯然,胡儼根據“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觀念來對商品經濟行爲進行約束,是基於程朱理學裡朱熹觀點的一次不小創新。

胡儼的整體觀點,就是認爲財富可以後天獲得,但財富獲得的途徑和手段要符合道德標準,“不義之財”不可以被提倡的,雖然趨富惡賤是社會的現有價值取向,但君子取利要有道。

而在消費觀念上,胡儼也試圖以程朱理學,爲大衆提供一個標杆,主張把個人消費倫理拔高到了脫離世俗物質享受的層次,追求一種精神享受的至高境界。

總得來說,是程朱理學現有的義利觀基礎上的理論突破。

既堅持了儒家根本的道德原則,又顯得不是那麼不切實際。

實際上,由於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人爲了發財不擇手段,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對道德底線的堅守,而胡儼的這種提法,就有點類似於近代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理論假設,而在經濟活動中,誠信等基本原則確實是值得提倡的,以損害道德爲代價的經濟活動,其實對於整個社會風氣都是一種損害。

胡儼的觀點,哪怕是姜星火,也不能說沒有任何意義,這裡面肯定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這是無法否認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胡儼就已經取得了穩住陣腳的作用。

畢竟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下面指指點點,天然就立於某種不敗之地。

但這種改變,對於傳統的程朱理學,或許是一種進步,可對於姜星火的新學來說,卻依舊太過保守和落後,是披着“仁義禮智信”的虎皮的道德綁架。

姜星火思忖片刻,開口道:“仁義禮智信,不待發而始有也,未發之時,此五者未嘗不流行於中,即使發之時,五者有何聲臭之可言乎?若必以不容說者爲頭腦,則參話頭以求本來面目者爲正學矣。”

“宋儒因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在人心,推原其上一層以謂之性,謂之曰仁義禮智信,性反覺墮於渺茫矣。”

姜星火的立場站的很穩,並沒有因爲對方的某種“讓步”而隨之妥協。

因爲從心性論的角度,姜星火壓根就不認爲儒家基於天地之性所衍生出來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是屬於實理範疇,也就是他反對這種在“仁義禮智信”之前先立一性的形而上學,如果是基於這種邏輯去推導一個“天性”,那麼跟佛家成佛的邏輯有什麼區別呢?

說白了,“仁義禮智信”沒錯,道德也沒錯,但理學家將這些東西,定義爲“天理”範疇,屬於“天地之性”,來居高臨下地指導社會經濟生活,在姜星火看來就是錯的。

如果今天他接受了這種對方的“妥協”,承認了理學家的道德準則對於經濟活動的指導地位,那麼其實一切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今天的太學之會,爭到現在,爭的就是到底存不存在“天地之性”這種至高的、凌駕於一切現實之上的概念。

“解大紳方纔所言,蓋赤子之心,見父自然知愛,見兄自然知敬。”

姜星火繼續道:“若是真有一個天理,基於物質遺傳的種種本能,方是天理源頭,何消去存天理,而後發之爲仁義禮智信?如孝子見父赴役,天寒起盥冷水,見之痛哭曰:爲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爲人乎!於是以身代之。此痛哭一念,是從天理而求得的嗎?我以爲,宋儒往往說倒了。”

“《孟子盡心上》所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有親親而後有仁之名,則親親是仁之根也,今欲於親親之上,求其所發者以爲之根;有敬長而後有義之名,則敬長是義之根也,今欲於敬長之上,求其所發者以爲之根.此宋儒所以有‘性中曷嘗有孝悌來’之論,天地之性不明,由此故也。”

針對胡儼所提的“仁義禮智信”這個根本論點,姜星火給予了重點針對迴應。

對於當先的“仁義”兩點,在儒家體系裡,仁的基礎是親親,義的基礎是敬長,這個是孟子明文規定的,而所謂親親,指的就是孝,所謂敬長,指的就是悌。

姜星火認爲,孝悌作爲仁義的根基,非如程朱所理解的那樣仁義爲孝悌之根本、孝悌爲仁義之發用。而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都是虛名,譬如仁義,是先有親親敬長,才後出現的。

從名實關係上看,“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是基於物質遺傳的人倫關係和後天社會關係形成的,孝悌之行爲實,仁義禮智爲名,這就完全顛倒了程朱理學在天地之性所派生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原則問題上的觀點。

而接下來,雙方又是一陣脣槍舌劍。

辯論,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姜星火“理欲統一”的心性論觀點非常牢靠,反方辯手們根本無法駁倒,之前以退爲進的招數,也宣告無效了。

實際上,辯論到了這裡,所有反方的辯手,胡儼、楊士奇、王允繩、高遜志、汪與立、楊敬誠心頭都升起了一股無可奈何之感。

本體論方面,姜星火的物質細胞理論,實在是無可辯駁,所以已經開局輸一半了。

剩下的這一半,也就是心性論,姜星火更是咬死了“理欲統一”的觀點一步不退。

如之奈何?

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楊士奇這時候忽然看到,在負責記錄的楊榮,給他使了個眼色。

“若是真到了局勢爲難的時候,不妨用此法破局。”

楊士奇想起了此前他們所商議的內容。

眼下,似乎就到了不得不用的時候了。 因爲再拖下去,沒有對策的話,那就輸了。

楊士奇又等了等,眼見胡儼也是無計可施,於是咬牙出聲道。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

“性者,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

曹端聞言卻是一怔。

——盡心論。

因爲理學的盡心論是心性論的一部分,全靠心證,而心證的東西,拿來辯論是沒有結果的。

所以,這就是屬於拖時間的無賴打法。

但凡要點臉面的,肯定是幹不出來這種事情的,所以胡儼沒好意思。

而楊士奇今天爲了贏.不,或許只是爲了輸的不那麼難堪,直接把理學的盡心論給祭了出來。

而理學盡心論的基本觀點就是盡心與窮理致知、體認天理這三者,是一併顯發的,只要盡得此心之全,亦即意味着對萬物之理的窮極無餘,在邏輯層次上,萬物之理是天理的顯現。

最終版本的朱熹則認爲,對於人心,想要盡得此心,必須窮理致知,只有這樣才能透顯涵具靈昭明覺之知的本心,並上達天理,最終實現人的氣質之性與天理的天地之性的統一。

解縉此時只道:“謬矣!”

“孟子所謂‘動心忍性、強恕而行’,講的都是盡心,心之在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如此種種,如孺子入井而有惻隱之心,不盡則石火電光,盡之則滿腔惻隱,無非性體也,人與天雖有形色之隔,而氣(物質)未嘗不相通,知性知天,同一理也,何必捨近求遠?”

解縉的意思是,朱熹等宋儒認爲“性/理”是獨立實體,所以纔有“必以知性先於盡心”的盡心論說法,繼而以窮理爲入手工夫,而其所窮所知之理乃天地萬物之理,反失卻人心惻隱羞惡等條理,不說南轅北轍,也可以說是捨近求遠。

汪與立這時候反駁道:“是以聖人設教,使人默識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以爲窮理之本;使人知有衆理之妙,而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以致盡心之功。鉅細相涵,動靜交養,初未嘗有內外精粗之擇,及其真積力久,而豁然貫通焉,則亦有以知其渾然一致,而果無內外精粗之可言矣。”

汪與立的說法,就是典型的理學的“交融貫通之境”,也就是宋儒們總結出的境界法門,是知覺之心體在窮理、致知之後“心理合一”的證成。

此時此刻,反方辯手們已經不指望贏了,只指望輸的不要這麼難看。

而眼見楊士奇用的“盡心論”這招似乎有點效果,反方辯手們也是跟着一擁而上。

高遜志亦是開口道:“專務於內,從心求理,則物不盡;專務於外,從物窮理,則心不盡。物不盡,心不盡,皆是理不盡,故而必心物內外交融,達至於心理合一之境界。”

楊敬誠亦是打起精神來說道:“必其表裡精粗無所不盡,而又益推其類以通之,至於一日脫然而貫通焉,則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君子之聰睿,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盡矣。”

融會貫通之境,這個說法被反覆提及,實際上就是宋儒認爲當爲學致知進至脫然貫通境界,知覺之心知與物之理則一體契合,故本心所具之靈昭明覺之知,不僅能夠究極天下之物的精微義理,也能夠究極此心體之量。

有點類似於“大自在”、“大圓滿”的意思。

胡儼亦是勉力說道:“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慾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篤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屬也。是以平居靜處,虛明洞達,固無毫髮疑慮存於胸中.至於事至物來,則雖舉天下之物,或素所未嘗接於耳目思慮之間者,亦無不判然迎刃而解,仁義禮智信,種種天理,皆由此而證。”

張宇初這時候也開口了,既然涉及到心性,那正是他最近研究的心學所在,他更有發言權一些。

“孟子言良心,何不指其降衷之體(宋儒概念裡的‘性體’)言之?而形容平旦之氣,似落於跡象,不知此即流行之命也。知此即爲知命,猶之太虛何處不是生意?然不落土,則生機散漫,無所收拾。”

這就是繞開宋儒,迴歸到孟子這裡,強調在先秦儒學的哲學體系中,“良心”和“平旦之氣”比“性”更爲根本。

順着這個思路,姚廣孝亦是說道:“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此語即喜怒哀樂未發之體,未嘗不與聖人同,卻是靠他不得,蓋未經鍛鍊,一逢事物,便霍然而散,不妨說‘工夫所至,即爲本體’,盡心而得本體,有違先儒之論。”

破題的思路,基本都是一致的。

既然反方辯手始終強調盡心而得本體的宋儒觀點,那就去先秦儒家的理論上找依據。

反正理論體系上,肯定是古代聖人的觀點,更加有權威性。

而在宋儒這裡,是強調有心體或性體之類的一先天本體,然後經由工夫,復其本體。

正方辯手們,就強調先盡心工夫,工夫精熟,心體流行自然條理分明,此爲性體或者說本體的根本,在這個邏輯框架下,本體不再是一先天本體,而是工夫所至,心的一種良好狀態或屬性。

“不然!”

楊士奇固執道:“人生時浩然之氣,被那氣質混濁頹塌之氣所遮掩,這浩然之氣,乃是工夫後養得。”

解縉笑道:“浩然之氣本非固有,如何養得?與那昏濁頹塌之氣不過是一氣罷了,工夫則點鐵成金,不是將好氣來,換卻此氣去也。”

楊士奇堅持道:“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以爲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而喜怒憂懼,隨感而應,妍媸俯仰,因物賦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無者也。”

這裡就是分別從體、用兩個方面來論說人心,也是程朱理學對於人心的經典論斷。

從本體的一面來講,認爲人心本體、本真的一面如明鑑一般純淨虛明,不染一物,又如衡器(天平)一般公平公正,不著私意;但在發用的一面,則認爲人心不能不因“喜怒憂懼”、“妍媸俯仰”這些外在情緒表現出隨感而應、因物賦形的情感表達和價值判斷。

實際上,這也是程朱理學心性論與盡心論的根子了。

從理學對人心體用兩個方面的闡發不難看出,人心不僅是知覺的主體,且作爲知覺主體的人心本身具有德性色彩和善惡判斷。朱熹所謂人心不僅能知覺,而且有善惡,也就是“心有善惡,性無不善”.由於朱熹的人心在發用一面既已體現爲善惡兩方面的道德屬性,因此從盡心論的角度來看,人的認識就不是純粹的認知問題了,而是心性的道德修養問題。

胡儼亦是說道:“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知有不盡,故其心之所發,必不能純於義理,而無雜乎物慾之私,雖欲勉強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

這裡就是說,程朱理學認爲人心即便通過“盡心”的工夫,也並不能窮極事物之理,究其根本就是人心被私慾遮蔽,而私慾對於“盡心”是有極大危害的,僅會影響和阻礙“盡心”的進一步推進,也會對修身養性帶來直接影響,而朱熹的觀點則是人心一旦被私慾所矇蔽,那麼就算想勉強“盡心”,也很難做到.換言之,“盡心”不是一個靠自身努力所能完全達成的認識過程,阻礙認識活動難以繼續推進的非是人自身之知識能力缺乏的問題,而是認識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也就是人慾的問題。

實際上,雙方激烈爭論的觀點,始終都是基於不同本體論派生出的心性論。

而宋儒以朱熹爲代表的盡心論,正是其分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反映,根本上是理氣二元在心性論上的反映。

正方既然主張物質一元論,那麼自然反對有所謂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別,認爲浩然之氣與昏濁頹塌之氣總是一氣,養得好則昏濁頹塌之氣變而爲浩然之氣,養不好則浩然之氣變而爲昏濁頹塌之氣。

所以,根子上這些心性論派生的說法,還是本體論上的爭端。

只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本體論可以用細胞學來實證,心性論卻不能,所以駁不倒反方。

姜星火靜靜地聽着他們的爭吵。

一場太學之會,眼見着就從上午,來到了中午。

明日高懸。

姜星火方纔開口。

“所以,諸位都認爲,盡心難以致良知?”

胡儼微微頷首應道:“然也,誠如伊川先生所言: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繫於人。”

反方辯手們,並沒有覺得胡儼的回答有什麼不妥。

“良知”是盡心論的一部分,屬於專有名詞。

該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而在宋儒的話語體系中,有進一步的引申含義,朱熹在作《孟子集註》時對“良知”這個詞的“良”作注時,用的事“本然之善”這四個字解釋。

呃,倒也不必一看朱熹做的註釋,就覺得夾雜私貨了。

實際上,朱熹確實縫合了不少東西,也自己爲了理論上的邏輯自洽而夾雜了私貨,但至少在“良知”這個詞上,朱熹所注與孟子的原意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良知”是一種先天的知覺,也就是孟子所謂不必思慮而能知覺的意思。

同樣,朱熹在註釋孔子那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時,寫的註釋是“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這裡面對於“知”的語境,跟之前是完全一致的。

但跟先秦儒家零散地提到良知或知不同,朱熹把這個詞跟之前所重點說的“敬”“誠”之類的一起提高了重要程度。

在朱熹這裡,良知是人生來就從天那裡繼承的東西,是天賦,是天灌注到人心中的東西。

換句話說,還是“天理人慾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良知”在朱熹這裡會高頻率地出現,而且往往跟他的心性論綁定在一起。

朱熹在《大學章句》裡寫了“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在《大學或問》中寫“人莫不有知”,在《孟子集註盡心章句上》對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進行註釋“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良知的意思。

正因爲這種廣泛使用,所以當姜星火提出“良知”的時候,根本就沒人反應過來有什麼問題。

姜星火看着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額頭被陽光照射,已是沁出了幾滴汗珠。

——他有點煩了。

所以,姜星火決定早點結束這場太學之會,給予反方辯手們最後一擊。

“依我看來,經濟社會運行,不需要什麼仁義禮智信作爲高高在上的約束,說到底,既然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那就能使人知善知惡,能使人對自己的行爲做出正確判斷,所以不管是解決盡心還是方纔提到的道德,只需要三個字就夠了,致良知。”

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71章 陛見第215章 朱棣入獄【求月票!】第418章 臣服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563章 歐洲第440章 蛀蟲第474章 求見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第75章 夏原吉的不屑(求首訂!!)第534章 心緒第168章 大事不妙了!第184章 對日本地緣均勢的五條策略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368章 派系第543章 場區第265章 牆塌【求月票!】第431章 濟養第424章 破關第325章 談判第338章 雙贏第111章 華夏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第549章 高煦第568章 京都第316章 四書第455章 圈套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第200章 弦月之距【求月票!】第533章 託付第18章 一百萬石!第295章 磊落第336章 搖人第298章 懾服第521章 餘波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308章 一躍第17章 天人清且安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74章 上架感言第289章 飛天第362章 完勝【一萬字大章求月票!】第27章 臣有辦法第372章 對手第488章 總結第485章 反省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270章 對付文官,信息隔絕就夠了【求月票第100章 如何打壓江南士紳?第257章 帕累托最優狀態【求月票!】第71章 誰贊同,誰反對?第224章 SWOT版考成法【求月票!】第546章 弒君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514章 破窗第318章 民間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43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第406章 經濟【求月票!】第27章 臣有辦法第57章 免蘇鬆嘉湖的賦稅?第318章 民間第422章 攻克第373章 徐家第393章 空戰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289章 飛天第216章 《國家管理學》【求月票!】第383章 辯經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133章 女真人再次統治華夏?第517章 心性第227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求月票!】第292章 投奔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390章 認輸第529章 補藥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568章 京都第546章 弒君第525章 略懂第296章 叩闕第438章 私鹽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487章 攝政第432章 市場第520章 良知第297章 當千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224章 SWOT版考成法【求月票!】第352章 敵我【7K二合一求票!】第497章 除夕第268章 朕的大明是如何滅亡的?【求月票!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04章 化肥神蹟,張天師的提議第560章 北上第511章 論戰第192章 虛假的天人感應
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71章 陛見第215章 朱棣入獄【求月票!】第418章 臣服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563章 歐洲第440章 蛀蟲第474章 求見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第75章 夏原吉的不屑(求首訂!!)第534章 心緒第168章 大事不妙了!第184章 對日本地緣均勢的五條策略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368章 派系第543章 場區第265章 牆塌【求月票!】第431章 濟養第424章 破關第325章 談判第338章 雙贏第111章 華夏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第549章 高煦第568章 京都第316章 四書第455章 圈套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第200章 弦月之距【求月票!】第533章 託付第18章 一百萬石!第295章 磊落第336章 搖人第298章 懾服第521章 餘波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374章 于謙【七月求月票!】第308章 一躍第17章 天人清且安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74章 上架感言第289章 飛天第362章 完勝【一萬字大章求月票!】第27章 臣有辦法第372章 對手第488章 總結第485章 反省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270章 對付文官,信息隔絕就夠了【求月票第100章 如何打壓江南士紳?第257章 帕累托最優狀態【求月票!】第71章 誰贊同,誰反對?第224章 SWOT版考成法【求月票!】第546章 弒君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514章 破窗第318章 民間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43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第406章 經濟【求月票!】第27章 臣有辦法第57章 免蘇鬆嘉湖的賦稅?第318章 民間第422章 攻克第373章 徐家第393章 空戰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289章 飛天第216章 《國家管理學》【求月票!】第383章 辯經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133章 女真人再次統治華夏?第517章 心性第227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求月票!】第292章 投奔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390章 認輸第529章 補藥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568章 京都第546章 弒君第525章 略懂第296章 叩闕第438章 私鹽第360章 交兵【72K大章求月票!】第487章 攝政第432章 市場第520章 良知第297章 當千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224章 SWOT版考成法【求月票!】第352章 敵我【7K二合一求票!】第497章 除夕第268章 朕的大明是如何滅亡的?【求月票!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04章 化肥神蹟,張天師的提議第560章 北上第511章 論戰第192章 虛假的天人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