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

林延潮雖身在書院,但於國事家事天下事也是事事關心。

郭正域提出在遼東設布政司之事,在廷議上被打回。據方從哲所言是沈一貫作梗之故。

郭正域也致信於林延潮,雖說沒有明言是誰阻擾,但郭正獄於信中感慨,事功之難也!

朝廷因黨爭,多方肘制之局已成,滿朝官員只知相互拆臺,而置社稷於不顧。

這麼多年來朝廷成事的少,敗事得多,多少利國利民之策,最後到了廟堂上都被壓下。

如林延潮當初主持的兩淮鹽稅,至今仍在反覆。

而原先議定的於倭國封貢之事,又遭清流反對,縱如兵部尚書石星也只能勉強支撐大局。而議定的封貢貿易之事,原先是開放給梅家及魯蘇閩浙商人,結果反被皇室及河南宗室乘勢而入進行壟斷。

他們在朝鮮強買強賣,吃相極爲難看,弄得朝鮮烏煙瘴氣,不僅是與之貿易的小西行長這些倭人,甚至連朝鮮人也在抱怨。

明朝死傷近萬將士,花了兩百多萬兩銀子打下的朝鮮之役的勝果,盡都便宜了宗室。

郭正域信中多次有言,若是恩師在閣則斷然不至於如此。林延潮見信不由一嘆,郭正域倒是想得太天真了。

但另一事則不同了,那起源自一本書,此書名爲《閨範圖說》。

說得是萬曆十八年,歸德名儒呂坤擔任山西按察使。

期間他採輯了歷史上賢婦烈女的事蹟,著成《閨範圖說》一書。

後陳矩出宮時看到了這本書,買了一本帶回宮中。結果鄭貴妃看到此書,於是命人增補了十二人,以東漢明德皇后開篇,鄭貴妃本人終篇,並親自加作了一篇序文,影射東宮儲位之事。

後來鄭貴妃的伯父鄭承恩及兄弟鄭國泰重刻了新版《閨範圖說》,並於京師大街小巷發行。

結果吏科給事中戴士衡上疏彈劾呂坤,言他進《閨範圖說》,意欲結交宮闈,逢迎鄭貴妃,以爲立儲之事。

由此事可知呂坤是冤枉的。

但是時人分析,此爲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受人指使之舉。

戴士衡萬曆十七年中進士,然後出任新建知縣,當時張位正在新建老家賦閒。

而這幾年戴士衡官運亨通,從知縣一下子升至吏科給事中,都有張位提攜的影子在其中。

張位在閣主事與吏部極爲不睦,他與孫丕揚間可以用宿怨來形容。

孫丕揚去年接替陳有年爲吏部尚書後,大舉改革。

當時滿朝上下對孫丕揚都很認可,認爲他除了有些‘軸’外,絕對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由他來擔任吏部尚書,可以革除吏部的積弊。

而孫丕揚也確實如滿朝文武上下所期望的那樣,他至吏部後公正嚴明,不徇私情,史稱‘挺勁不撓,百官不敢以私幹者’。

爲了杜絕請託之風,孫丕揚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選官辦法,那就是創“掣籤法”。

此法說白了也就是抽籤法!

一切大選急選官員,全部由抽籤決定,如此可以徹底杜絕請託。

此舉一出滿朝上下無不稱爲公允,但是卻惹怒了內閣。

避免干擾?杜絕請託?你這不是明白着指着和尚罵禿子,說得就是咱們內閣干涉你們吏部的人事權嗎?

萬曆野獲編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段子。

說得是官場上避道,官員路上轎子碰到了,級別低的官員要避級別高的官員。

當時六部官員碰到了內閣大學士都要避道,唯獨吏部尚書不用。到了嚴嵩時,內閣勢重,所以吏部尚書也要避道,一直到了申時行爲內閣大學士時,吏部尚書都要避宰相。

而到了愛搞事的陸光祖任吏部尚書時,當時內閣大學士是王家屏。

陸光祖讓人事先探明內閣大學士坐轎的路線,然後迂迴於道上不與內閣大學士相遇,用此來避免閣部爭禮。

而到了張位與孫丕揚分任閣臣太宰時事情就來了。孫丕揚原來也是效仿陸光祖故意繞開內閣大學士的轎子。

但是有一次不小心兩個人的轎子在路上碰到了,於是孫丕揚下轎於道旁作揖,還是盡了禮數。

結果張位看見了卻裝着沒看見,拿着扇子掩面而去。於是兩邊撕破臉,大家公然交惡了。

呂坤與吏部尚書孫丕揚又是極爲交好,稱其爲大賢,將他與郭正域並稱。

因爲戴士衡彈劾呂坤,即是剷除孫丕揚的臂助。這其實是張位與孫丕揚兩位大佬在幕後較量,更深一步說就是內閣與吏部之爭。

但是事情並沒有朝想象中的發展,此事橫生出枝節來。

戴士衡彈劾呂坤,此事牽涉到鄭貴妃,連同給鄭貴妃出書的鄭承恩,鄭國泰受到牽連,一日他們在路上走着,結果被一羣義憤填膺的太學生們給揍了一頓,如此事情就鬧大了。

鄭貴妃跑到天子那哭訴了一番,不知爲何認爲牽涉到皇長子。於是天子就下詔責備太子左右的講官,認爲他們沒有教導好太子。

此詔是經沈一貫所發的,於是陶望齡,袁宗道等人翰林們氣憤不過,前往內閣找沈一貫說理,爲孫承宗,李廷機叫屈,指責沈一貫爲何不封還聖旨,而是幫天子指責皇長子。

林延潮看到這裡,也是爲陶望齡,袁宗道二人直搖頭。

天子下旨指責皇長子,表面上看是爲了鄭貴妃出口氣,但其實意在對皇長子進行敲打。

自從皇長子出閣讀書後,天子對於皇長子的忌憚之心是越來越深。張誠等明着暗着打壓皇長子,在慈慶宮供給的事上作手腳,以爲天子看不出來?

孫承宗等衆講官不忍着,將張誠減少慈慶宮供給的事公之於衆,也不能說是有錯。

畢竟此事過後,他們是在滿朝文武上下獲得了名聲,張誠也得到了天子更近一步的信任,只是唯獨令天子對皇長子忌憚更深。

再加之焦紘又上了一個養正圖解,這都還沒當太子了,就已經按照太子教育了,這樣勸進也太過分了吧。

最後天子抓到這機會對皇長子訓斥一番,也是平復上次鬧事的風波,其實是告訴你,這儲位朕還沒給你呢,你不能搶,你的老師們這一次就代你受過了。

其實事情到了一步也就是了,大家你好我好收工就是。

哪知陶望齡,袁宗道卻挺身而出對着沈一貫批評了一番。沈一貫的態度本就是傾向支持於皇帝,畢竟是王錫爵的現在,豈會無緣無故封駁這聖旨,再說皇長子受訓斥在他看來也是‘咎由自取’。

結果陶望齡,袁宗道到他那邊一鬧,沈一貫肯定是‘驚怒交加’的。

無故背鍋豈是好受?

而且沈一貫對孫承宗早有不滿,此事卻起於袁可立。

袁可立當年在蘇州給申時行後院點火後,雖然被貶,但清正之名卻傳遍了朝堂之上。

到了萬曆二十二年的時候,浙江民變。

起因在於前禮部尚書董份,以及前祭酒範應期。

Www ●ttкan ●¢ o

當時董份在浙江霸佔民田,已是一方暴富,在嚴世蕃時列舉明朝‘福布斯排行榜’,董份就位列大明十七人之一。到了萬曆二十年時,董份積攢錢財已是到暴富的程度。

當時浙江的百姓狀告其侵吞家產的狀書可謂是塞滿了衙門口,這與當年海瑞到應天出任巡撫時,百姓們狀告徐階實有的一拼。

當時範應期也是如此民怨極大,當地知縣迫於民意將祭酒範應期抓起來,結果範應期上吊自殺。此事被董份知道於是指點範家上京告御狀。天子降旨將查辦此案的浙江巡按,烏程知縣問罪,一個被戍邊,一個被革職爲民。甚至連推舉浙江巡撫的吏部尚書孫丕揚,以及浙江巡按的左都御史都牽連問責。

此事一出,浙江官場震動,有範家例子在前,誰也不敢再查辦董份。

但是孫丕揚也是硬骨頭,愈挫愈勇,當即派袁可立出審此案。

在有前任的前車之鑑下,袁可立要徹查此案,可謂揹負壓力極大。

董嗣成不僅林延潮同年,他任禮部郎中時,與林延潮交情也是很好,而且申時行屢次來疏要求林延潮,以及沈一貫關照董份。

林延潮也是寫信給袁可立,讓他手下留情,放人一馬,但袁可立卻是沒聽。

至於沈一貫之言,袁可立更是不理。沈一貫大怒之下放話要找袁可立麻煩,哪知孫承宗站出來替袁可立寬解。沈一貫顧忌孫承宗皇長子講官的面子,這才含怒收手。

因爲此事,董份及長孫嗣成、次孫嗣昭先後過世,最後其多年侵佔的民田也是大半還給了老百姓。

當時袁可立在浙江任官時,正值倭寇來犯朝鮮,當地官員‘過度緊張’,不少豪商被衙門無故安上通海通倭之名。袁可立卻不冤屈一名百姓,經過詳查平反了不少冤案。

因爲這些政績,作爲當初力薦袁可立的孫丕揚,也是毫不吝嗇,以天下官員政績第一的名義將他舉爲給事中。

袁可立離開浙江後,浙江百姓可謂是沿途相送,同時還以兩百年來唯一一位推官的身份入蘇州名宦詞的官員。袁可立到了京師時,天子也是破例召見。

也許是年少得志,袁可立有些沒有把握分寸。

當時一位御史因事觸怒天子,沈一貫遂上意,要將此人廷杖。結果引起了幾十名科道言官一起趕到文淵閣,求沈一貫相救。

沈一貫滿口推脫說這不是我的意思,這是皇上的意思啊,你們就不要爲難我了。

當時袁可立新官上任,在末座笑道:“這不是皇上的意思,而是相公不肯相求耳!”

此言一出,所有御史們都是驚呆了。唯獨袁可立夷然不屑,在衆人面前爲御史叫屈。

沈一貫連連冷笑看了袁可立一眼,對左右問道:“這末座白皙者何人?”

沈一貫知道是袁可立後,於是新仇舊恨就連着孫承宗一併算上了。

而這一次袁宗道,陶望齡爲孫承宗喊冤。從帝黨的角度而言,沈一貫肯定是要站在天子一邊,而不是皇長子一邊,所以他趁勢以退爲進,重新祭起了王錫爵的老套路向天子辭職。

天子出於‘挽留’沈一貫,當即下令重責!衆所周知,也是天子向來的習慣,在爭國本之上,他於罷免官員或推遲皇長子出閣讀書之事時,但凡有言官出來爲罷免官員開脫或反對他的決定,他都是會在旨意上寫一句‘激奏’,‘激朕’。

於是袁宗道,陶望齡此舉當然就是‘激朕’。

先是講官鄒德溥,他其所居爲錦衣衛千戶霍文炳故居。後被人告發鄒德溥私藏霍文炳的金子,然後爲東廠所劾。鄒德溥被革職並追贓。

然後就是上養正圖解的焦竑,在去年順天鄉試之中,焦紘作爲副考官。

而事後有人揭發說焦紘取中數名考生‘文體奇險荒謬’,肯定是暗通關節了,於是被貶爲同知。

鄒德溥竟然私藏一名錦衣衛的黃金然後被東廠揭發。考生有問題,焦竑作爲副主考被問罪,主考官卻安然無恙,這真是應了那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皇長子兩名講官都革職查問,一時人心惶惶,對於朝中‘太子黨’而言當然是一個打擊。

而天子從頭到尾沒有降旨對於袁宗道,陶望齡嚴斥,但最後責任卻是由二人擔了。

這二人的意氣之舉,最後讓皇長子來買單。

二人羞愧不已,請求辭官。內閣二話不說,立即準了二人請求。

而袁可立因屢屢上疏言事,也被沈一貫抓到機會,最後被革職爲民。

革職的聖旨到達時,袁可立正與同僚對弈。聽到自己被革職後,袁可立從容將棋盤上的棋子收入棋盒之中,然後騎了一頭驢離開了京師。

京師裡的官員無不痛惜袁可立的遭遇,爲他鳴冤叫屈!

袁可立,陶望齡,袁宗道都是跟隨林延潮多年的門生,同時也與孫承宗交好,經此一事孫承宗被打落谷底,連帶着林黨骨幹也是受損嚴重。連帶着皇長子一方勢弱。

孫承宗聞此病了三天,然後在病榻上寫信給林延潮,將一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言自己無能辜負了林延潮的託付,自己一人無力在京中主持大局。

林延潮則不知如何寬解,他明白陶望齡,袁宗道去質問沈一貫,並非孫承宗授意的,全然是出於同門義氣,至於袁可立頂撞沈一貫也並非孫承宗的意思,而是他行事張揚,不知收斂,一而再再而三最後被罷官。

但事已如此,又有什麼話好說,孫承宗身爲‘門生長’,卻不能約束他們三人。這說到底還是他的‘領導’責任。

當年林延潮離開京師前往朝鮮時,口中雖對親近的人說要避位,讓孫承宗出一頭之地,其實對於他後來站在皇長子一邊與天子的衝突,也是有所預料,另一個時空的郭正域就是現在的孫承宗,但林延潮明知於此卻並未真正提點過孫承宗,此中用心也是不足爲外人道之。

當然經此一事,孫承宗也見識到什麼是帝王家的無情,打消他當初的幻想。孫承宗於信中向林延潮言道‘恩師昔日之朝之難,事功之艱辛,時至今日承宗方纔瞭解恩師的苦心’。

看到孫承宗迷途知返,林延潮有些欣然,儘管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還是值得的。

至於沈一貫的態度,也讓滿朝上下看到你沈四明也實在是屁股歪的可以啊。然後不知何時官場上又傳出一條謠言,說林延潮不肯進京是因沈一貫多番阻擾之故。

儘管沈一貫四處解釋,又苦於不能吐露真相,所以百官鑑於其人品無人相信他的話。

這些事零零總總說在一起,就是萬曆二十三年裡發生的朝堂之事。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又到了歲末之時。

歲末書院事少,學生們經過歲末考試後,要準備離開書院回家過年。次年學功書院要再度擴招,收一千五百名弟子,其中精一學院要收一千弟子,有貞學院則要收五百弟子。

然後明年年中不再招生,再度招生要到下一年的開春。

饒是書院本着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但報考的讀書人卻超過三千餘人。書院不得不安排筆試面試,兩個學院各自有一套招數的流程,再也不是隻要能寫字就能進了。

現在學功書院附近的鎮子早就租滿了來年要報考書院的讀書人,他們都不準備回鄉過年,打算在此溫書以備來年考試。

賦閒教書之日,林延潮鬚髮漸長。

古人云,毛髮也者,所以爲一身之儀表。

故而有美鬚髯,在顏值上,在官場上是一件很加分的事。

原先林延潮的髯須不過寸許,而今已是三寸有餘,且是根根鬚直,故而以後旁人望見後再也無人說是相貌平平了。

每日讀書,寫文章時林延潮也長作撫須沉吟,有時候想起曾有一個故事,說得是一個相士看到王陽明,於是下斷言,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當然現在林延潮須已拂頸,但可惜未至聖境。

平日學功書院是早上有課,林延潮早上教授弟子,午時回到驛站與家人吃頓午飯,然後一釣竿一蓑衣即去溪邊垂釣。

到了黃昏歸來,吃了晚飯後,林延潮即早早就寢。

呂洞賓曾作了一首詩,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說得就是如此生活。

不過這是林延潮多年來出任京官後養成的習慣。爲京官時最遲四更天就要起牀準備上朝,所以必須早睡,久而久之也就如此。

這日林延潮閒來無事,即僱人駕船出遊。

船到一處浩渺無邊的蘆花蕩,天突降大雪。

風吹雪片漫天飛舞,落雪飄至蘆花叢中,一時分不清到底哪個是雪片哪個是蘆花。林延潮披着氅衣站在船頭,但見落雪瞬間蓋滿了船身,一等遺世獨立的蕭瑟之感,頓時涌上心頭。

船行了數裡,他讓艄公船孃溫了一壺老酒,煮一盤花生,一盤蠶豆,於船艙裡鋪了一層被褥然後坐在上面自斟自飲。

然後艄公船孃又煮了一鍋魚乾粥,端給林延潮一碗後,他們隨意吃了些,即在後艙睡下。

林延潮喝了半壺酒,身子已暖了一半,端起熱粥喝下後,頓時全身上下無不通泰。

粥裡的魚乾被他撥出一小半,正好就着殘酒繼續喝。

一盞油燈孤照艙內,艙外則是漫天風雪,林延潮於艙中細細品之。

入夜之後,萬籟俱寂,林延潮忽聽得有划水聲傳來。

初時以爲自己聽錯,後越來越近,林延潮喊一聲後艙的艄公,然後自己提着油燈走到船頭。

但見一隻小船划水而來,待船到了近處,艄公正欲問訊,林延潮伸手一止原來船頭站着是自己學生陶望齡。

“恩師!”

“進艙說話吧!”林延潮道了一聲。艄公見是熟人,又溫了一壺酒提到船艙再回後艙休息。

陶望齡跳至林延潮船上,脫了披風抖了雪再進船艙。

林延潮給他斟了熱酒,陶望齡喝下後,搓了搓手腳終於臉色好看了些。

“弟子特來此辭別恩師。”

林延潮看着陶望齡道:“稚繩來信都與我說過了,你不要想太多,回鄉以後再過數年再出來做官,朝廷那邊我會替你打點好,不用說心灰意賴之詞,初時大家都會這麼想,時過境遷就不同了。”

陶望齡默然許久然後道:“學生來前想過了,學生這性子不適合於爲官,也無心於仕途,回浙之後此生再也不會出省一步,實在愧對恩師的栽培。”

林延潮明白爲何陶望齡急着來見自己一面。畢竟古時人與人之間際會少,而再遇渺茫多些。

林延潮望了一眼:“你的號取作‘歇庵’,何意啊?”

陶望齡道:“學生自取此號所意,作學問就是歇息,爲官則疲憊。”

林延潮點了點頭。

陶望齡突道:“人之一生就如白駒過隙,要想寸立於世何其難也。恩師的三立,學生是學不來的,餘生只求於能有片言流傳世人足矣!”

“學生出仕前曾路經金陵與焦修撰辯論過,他言吾學之中沒有性命之學,學生與他辯難,以人之入夢辯之。但學生一直記得恩師當年所言下學而上達,時恩師有言未至上達之境,不知今日達否?”

“難道真是如孟子所言,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未見爲真見?這疑難一直徘徊於學生心中,至今不能解,還請恩師明示!”

林延潮笑道:“若我說未至,你是否擔心問道於盲,借聽於聾?”

“學生不敢。”

“其實道在哪裡,我也未曾見的。”林延潮笑道。

陶望齡面露失望之色。

林延潮會心一笑,撫須於頸然後道:“文王一生愛民,將百姓當作受傷之人般體恤,憂心天下故能至道,又因憂心天下故而忘道,這是孟子的真意。當初你辭別我去浙江講學就是說得這句話。”

陶望齡道:“這忘道才能見道,何也?”

林延潮撫須沉吟道:“道理在我心裡,是爲第一義,從我口中道出,是爲第二義,你悟道在心爲第三義。”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爲下學也。這下學即爲有爲法,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陶望齡咀嚼這一句。此言是出自金剛經,在佛經中金剛經地位自不用多說,但金剛經三十二品道盡佛理後,卻將這一句話放在最後一句。

言下之意,本書前面講了那麼多,但都是你看得見,聽得到,說得出,想得到的有爲法。只要是有爲法,就如夢幻泡影般虛無,如朝露閃電般短暫,你不過如是觀之即可。

而無爲法與有爲法相對,指得是不依姻緣,不生不滅,無來無往,非彼非此之法。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句也是金剛經之語。佛學不排他說,認爲並非只有修佛才能成爲聖賢,而聖賢間的差別只在無爲法中。

“那恩師何爲無爲法?何爲上達呢?”陶望齡話音有些發顫,他感覺自己已是接近於一生所追求之事。所謂朝聞道夕可死是也。

聽陶望齡之言,林延潮笑了笑舉起手邊半明半暗的油燈,然後揭開燈蓋一吹。

霎時間,船艙即黑了。

陶望齡下意識眼睛一眨,然後陷入一片漆黑之中。

各家常有以於漆黑之中悟道的說法,大意是人在黑暗中,六識會無比靈敏,更能體悟大道。

而此刻四野寂寥,天地之間只餘簌簌雪落之聲。

好一場大雪!

正待陶望齡揣測林延潮所指時,這時林延潮已是重新點亮了油燈,船艙又恢復了明亮。

陶望齡不由感嘆,這一明一暗之間,禪味盡在其中。

“汝先閉眼再睜眼!”

陶望齡依言爲之。

“再思燈滅一瞬,汝閉眼睜眼否?”林延潮又問道。

“燈滅一瞬,學生確有一睜一閉。”

“爲何眨眼?”

“不曾細想。”

林延潮問道:“那吾要你眨眼與燈滅時眨眼有何不同?”

陶望齡一愕,恍然如電光火石迸發:“恩師要吾眨眼,此爲可見,可聞,口言,可思,而燈滅眨眼,則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言,不可思。恩師以此言上達與下學之別?”

林延潮撥了撥燈芯,船艙裡又亮了幾分:“下學有心,本體到功夫,上達無心,功夫到本體,正如文王心憂天下而至道,也因心憂天下而忘道。事功還來不及,餘者何必去問?若你執意要問道在哪裡?等我兼濟天下時,再來答你吧!”

船艙裡寂靜無聲,兩人不出一言,陶望齡跪坐在旁,則是極力領悟。林延潮看了一眼,合衣睡去。

次日林延潮醒來,先見大雪已停,再看陶望齡但見對方淚水盈眶向己一拜道:“恩師點撥示道之恩,學生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林延潮笑了笑。

天明雪停,船已歸程,去時與來時景色又是不同。

船行於水間,於蘆花叢中時隱時現,師生二人立在船頭討論話別。

林延潮對陶望齡言道:“浙人重讀書,重學問,重實學,重思辨,言商不輕利,事功學派本就起於廝,你回浙之後必能光大吾學,衣鉢於你可謂得人!”

“你天資聰穎,常不言而能得,不必求諸於外,但傳道授業,解惑度人卻不可如此。”

“吾儒學以有爲法爲本,以漸悟爲宗,若求頓悟,則爲離世而覓,世間求兔角,走了傍門。至於發心,不論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皆可。漸頓雖緩,但卻是堂堂正正的大道,切記身體力行,三省吾身,有利人或利己之事立爲之,有行即有功,切勿因善小而不爲!”

陶望齡每字每句都聽在心底:“學生省得。”

林延潮點頭微笑,陶望齡忽道:“恩師,學生改變主意了,此去回鄉學生不會不出省一步?”

“哦?”林延潮心道,莫非改變主意。

陶望齡望着遠方悠然道:“十年後恩師必已是兼濟天下,學生當由鄉進京再向恩師請教至道!”

林延潮:“…………”

陶望齡辭別林延潮登上坐船離去,林延潮目送學生遠去,念起近二十年師生情誼,感嘆人生離合至此。

陶望齡回鄉之後,細心整理文章,致力於講學,正如林延潮事先所言,林學盛行於浙,再由浙爲天下顯學。十年之後,陶望齡本欲與衆門生一併動身進京,但行至半途卻突然染病,遂不能成行。

送別陶望齡後,林延潮回到了書院閉門不出。

哪知歲末時又有一突如其來之事。

當時林延潮從外返回書院,但見書院裡的弟子門生人人皆有悲色。

“何事至於如此?”

徐火勃滿有淚痕道:“恩師,張簡修守節了!”

張簡修,籍湖廣江陵,前首輔張居正第四子,後授官爲錦衣衛指揮

萬曆十年因張居正家人而獲罪,天子降旨將張簡修與其子革職爲民,後充任邊地。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播州楊應龍造反作亂,驅兵攻打餘慶、大呼、都壩,焚劫草塘二司及興隆、都勻各衛。

時張懋修爲餘慶衛千戶,餘慶衛所被破後,於所衙中懸樑自盡,爲國死節。

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義利八百章 微服私訪的欽差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政柄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第三百九十七章 拜見閣臣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諱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七百八十章 進言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第五十六章 其實我想認真做題的(第二更)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劉大刀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第五百二十四章 朱薯的名聲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問詢八百八十四章 衆論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五百九十八章 事功之學(謝午後陽光書友的盟主)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五百一十七章 一家人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五百六十三章 親自上陣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一千一百七十章 非林部堂不可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九百二十六章 視察拓縣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
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義利八百章 微服私訪的欽差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政柄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第三百九十七章 拜見閣臣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諱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七百八十章 進言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第五十六章 其實我想認真做題的(第二更)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劉大刀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第五百二十四章 朱薯的名聲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問詢八百八十四章 衆論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五百九十八章 事功之學(謝午後陽光書友的盟主)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五百一十七章 一家人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五百六十三章 親自上陣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一千一百七十章 非林部堂不可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九百二十六章 視察拓縣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