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

潘季馴之前的行程,是巡視賈魯河新河,但沒提巡視舊河這個想法,這突然改變行程,對於安排接待的地方官員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本來潘季馴是要視察,朱仙鎮下游的周家口,周家口南通江淮,北聯山陝,因爲賈魯河新河貫通,人口日增,成爲商業重鎮。

當地知州聞知潘季馴要來視察,正是大張旗鼓地張羅着,沒料到人家卻突然改變了行程,令這位知州吐血三升,一番媚眼做給了瞎子看。

但潘季馴改變行程,突然北上視察,對於歸德府地方官員而言,纔是更糟心的。唯一比陳州官員“幸運“的是,他們現在仍“矇在鼓裡“,對於潘季馴的到來一無所知。

賈魯河上水波滔滔。

潘季馴及衆河南官員的座船在河面上行船十分平緩。

賈魯河,潘季馴不是第一次前來,而是來了兩三次,最近一次是萬曆七年時。

潘季馴想起他萬曆七年主治黃河時經歷,之前他因政見與張居正不和,在河道總督任上被張居正趕回浙江養老。

但後來張居正知道治水非潘季馴不可,於是又打臉自己寫信懇請潘季馴出山治河。

潘季馴答允張居正出山,但條件是治河之事,我一個人說的算。

張居正答應了,潘季馴復出後,向朝廷奏請以“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潰決“之策治河。

當時潘季馴用了一年功夫,堵塞黃河決口一百三十九處,用伕役不過八千人,工部給銀八十萬兩,他只用了五十六萬,爲朝廷節約二十四萬兩。

至此他主修的黃河徐揚河段,再也沒有出過任何差池,面對潘季馴的功績,連目中無人的張居正也是寫信來道,百年大計皆仰賴公之英段,公之功不在禹下。

張居正對潘季馴是有知遇之恩的,後來張居正身後遭到清算,潘季馴站出來爲張居正說話。

這倒也不是潘季馴感念張居正的知遇之恩報答,他與張居正交情沒那麼深,只是有什麼說什麼罷了,根本沒有想太多。

潘季馴爲官之道只有一條,直道而行,不問是非。

最後潘季馴受到牽連罷官,本以爲自己從此歸老林下,但是申時行顧念舊情,天子也想起他三度治河的功績,讓他重新出山,總督漕河。

官居一品的潘季馴對於仕途上早已沒有別的念頭,事實上他的身子也已大不如前,他一心只想在最後的任上能治理好黃河,終結大禹後延續幾千年的河患。

想到這裡潘季馴覺得肩頭上有千斤重擔,他現在爲朝廷漕運,河道最高的官員,可以調動沿河沿漕任何人力,物力,在內天子,首輔又對他十分信任。

前幾次治河,朝廷人事肘制,故而自己從未獲得如此大的權力,但現在大權在握,但對於治河,結束幾千年河患,他卻沒有把握。

原因在於,人力焉能勝天。

想來想去,潘季馴也唯有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至於這賈魯河的水情,他再明白不過了。

當年黃河數度奪道賈魯河,導致新河舊河都淤塞十分嚴重,所以潘季馴在“塞決口以挽正流“的思想下,就是打算截斷賈魯河的黃河入口,讓舊河自己淤塞就好了,所以根本沒有想去疏通。

賈魯河只留下新河貫通河南,徐州就好了。

現在林延潮重新疏通舊河,一旦大水,河水奪道,將沿着賈魯河舊河南下,如此徐,淮就危險了。

提及徐,淮又是潘季馴心頭一根刺,徐淮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鳳陽祖陵也在那。

對於歷任漕督,河督而言,保護鳳陽祖陵安危,又高於治河,保漕兩件事。一旦鳳陽被淹,不說他潘季馴要完蛋,就是天子也必須到太廟裡跪求先帝的原諒。

所以對於林延潮更改他之前治河主張,疏通賈魯河,潘季馴心底是十分不滿的。

林延潮這人他是清楚,年輕,一心要作出政績,故而開封府官員形容他好大喜功,應該是沒錯的。

現在賈魯河舊河已經疏通,他潘季馴必須去看看,看看林延潮到底在搞什麼名堂?若是破壞了他潘季馴治河大計,或者林延潮將治河之事,搞得一塌糊塗。

那麼潘季馴會直接奏請天子,將林延潮罷免。

至於申時行的面子,以及官場上的人事關係,從來不在潘季馴考慮之中。他爲官之道只有八個字,直道而行,不問是非。

河水滔滔,潘季馴的座船已是進入賈魯河舊河河道。

以前舊河淤塞時,兩百石以上的船不能在賈魯河上行船。

但舊河貫通,不說他潘季馴所乘的五百料大船,就是從舊河上游而來的幾艘吃水甚深的千石,甚至數千石糧船,也在河上暢通無阻。

潘季馴心知舊河兩百餘里,若是千石糧船能達到暢通無阻的地步,那麼說明賈魯河已是全線疏通。

據潘季馴所知,疏通賈魯河並非是朝廷撥款,而是河南省裡的藩庫支出,聽說是從修建潞王府的經費裡摳出來的。

還要扣去一半疏通新河之用,這筆錢最後到了林延潮手裡,只有不到十萬兩。

用不到十萬兩的銀子,疏通兩百多裡的舊河,換了一般庸碌的官員沒有二十萬兩打底辦不下來。所以不說其他,僅說才幹能力二字,林延潮稱之能吏,可謂是當之無愧。

不過在潘季馴眼底,如此越是有能力,反而越是辦壞事,一旦黃河大水,將來大河奪道,就是順流直下,直接灌入河南,淮徐的腹心之地。

朝廷河工是不怎麼樣,但好歹面向黃河兩岸修了不少大壩,這些大壩能不能擋住大水暫且不說,但至少還能有點用。

但萬一河水奪道,就好比敵軍有一路人馬繞開了我軍重兵佈防的正前方,而襲擊後方的糧草重地。

如此就是能力越大,辦的壞事越大,林延潮強行疏通賈魯河的後果,還不如那些貪污河工銀的貪官污吏。

想到這裡,賈魯河疏通的效果愈好,令潘季馴皺眉越甚。

潘季馴看到一段河堤上面正有人修壩,對左右道:“停船上壩看看!”

船靠碼頭停了,一衆官員隨着潘季馴上岸。單知府等看潘季馴面色陰沉,心底都是暗喜。

潘季馴衆官員走上堤壩,這幾十名河工都停下手,柱起鐵鍬鋤頭看了過來。

潘季馴先是問道:“何人讓你們修堤的?”

衆百姓見潘季馴這樣的大官,都嚇的不知如何說話,下面官員正要質問。

這時候突然有一人叫道:“這莫非是潘大人嗎?”

潘季馴看去,但見一名老者,嘴脣發抖。

潘季馴看了絲毫不記得此人是誰,問道:“你是什麼人?竟認得本督?”

那老者抹淚道:“潘大人貴人多忘事,十幾年前,堵張家店口子的周驢子您記得嗎?”

潘季馴一下子想起那個周驢子,當時黃河決口,河水倒灌,有水淹開封之危。

潘季馴身爲河督,當即招募熟悉黃河水勢的老船伕,讓他們開着幾十條載滿石料的船,直接沉在決口之處。

當時這周驢子就是他招的老船伕,冒着生命危險,開船堵住了缺口。當時潘季馴大喜下,拿出自己的俸祿賞了他五兩銀子。

潘季馴想起十幾年自己治河的時,軺車所至,更數千裡,日與役夫雜處畚鍤葦蕭間,沐風雨,裹風露的情景。他感慨萬千,撫須笑着道:“記得,本督怎麼不記得周驢子,他可是能伏在水裡三天三夜不上岸。”

“哦,你是他兄弟,長得有他三分樣子,周驢子現在怎麼樣了?”

那老頭嘆了口氣道:“去年害了病,沒過冬天。”

潘季馴聞言感嘆道:“那可是響噹噹的好漢啊,這幾百裡黃河沒人水性比得上他,沒料到斗的過龍王,卻鬥不過閻王。”

“潘大人,你也老了。”老頭也是開口道。

潘季馴聞言倒是哈哈一笑:“是啊,沒料到在這裡還能見到故人。”

老頭道:“潘大人,小人給你引見,這是我兒子,當年也隨你修過河的,還有這是周驢子他外甥,水裡岸上都是一條好漢,來,都給潘大人磕頭。人家潘大人是真正的好官啊,給咱們老百姓修了多少好堤,辦了多少好事。”

幾個年輕人跪下去給潘季馴叩頭。

而衆百姓們聽說是當年治河的潘季馴,紛紛都是擁了上來,一口一個潘大人。

而左右官兵要阻攔,潘季馴擺了擺手道:“爾等不要攔着他們,他們昔日都隨本督治河,本督要與他們說說心底話。”

官兵們這才撤開了。

潘季馴與老者問道:“你們與我說說,這堤是誰讓你們修的?不要擔心什麼,與本督說實話。”

臧惟一等衆官員都是一旁聽着,表面上若無其事,但暗中一個個卻豎起耳朵來。

這老者笑呵呵道:“潘大人,這是哪裡話,當然是給官府修了,怎麼還給咱們自家修呢?咱們都是官府僱來的。”

“僱來的?”潘季馴心底有數,朝廷役法,他是知道的,有力差有銀差。

一條鞭法變法,就是鼓勵官府以銀差取代力差。也就是讓本來要應役的老百姓交錢,然後官府拿這筆錢僱老百姓來作役,而不是勞役老百姓。

原來如此,林延潮爲了疏通賈魯河,那麼藩庫撥的十萬兩銀子肯定不夠用,所以將這修河之費攤派在老百姓的頭上,再來僱役修河。

這是好大喜功,不顧老百姓死活啊。

潘季馴心底暗怒,面上不動聲色,手指着其他人笑着問道:“他們都是僱來的?是官府僱,還是你僱?”

老者點點頭道:“都是官府僱的,都是賣氣力活的,一個月五錢銀子,另外管飯。”

“五錢銀子,還管飯,這可不少嘍。那你這麼大把年紀還能賣力氣?”

老者笑着道:“潘大人,前幾年小人傷了腰,連袋土都扛不動了。不少小人算是老河工了,官府僱着來管後生辦事。”

“還有這等好事?那官府一個月給你多少錢?”

老者笑着道:“不是按照一個月給,是按照一年給,一年一大錠銀錁子,二十兩紋銀。”

“二十兩?”

在場官員都是吃了一驚。

單知府上前一步冷笑道:“老漢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朝廷命官一年纔多少俸祿?你一年修個破河,能值二十兩銀子?”

一人道:“是啊,聽聞歸德府都拖欠治下官吏兩年俸祿了?怎麼給一名百姓二十兩銀子?”

那老頭漲紅了臉道:“怎麼不行呢?林青天又不會騙我們,再說了這河工署僱這二三百個老河工,不少人拿的錢比小人還多呢。”

衆官員聞言都是不信,林延潮怎麼可能給老河工如此高薪,聽說他給自己身邊的幕僚,一年才十二兩銀子呢。

若是河工署裡養着兩三百個老河工,那麼一年就要支出好幾千兩銀子,哪個官府有這個財力。

潘季馴聞言卻明白了什麼,多年治河的經歷,讓他深感治河人才的匱乏,特別是如這老者這樣的老河工。

這樣一個富有經驗的老河工,在有時候一個人可以頂的上十幾,幾十號人的,在治河上,這些人的經驗,可以使得他們少走不少彎路。

可是百姓們都不願意去服役,甚至都不敢與官府說自己熟悉河工這一塊。萬一官府知道這些人對河工的事有經驗,那麼年年徵役都找他,這些人不是要累死在河上。

不過兩三百人太誇張,歸德不過是一個府啊。

潘季馴問道:“河工署裡這些老河工都擅長什麼呢?”

“多着呢?像小人這樣擅長打壩的就幾十個,還有擅長測水勢,擅長打窩,能塞決口,此外最多就是會淤地的!不少人都是能人啊,也不知道官府想什麼辦法把他找來的。”

衆官員聽了都是笑了,心想這老頭胡吹大氣,還說的煞有介事的樣子,就當樂子來聽吧。

不過潘季馴倒是有些放心,若歸德府真的投入認真修河,那麼至少賈魯河安危倒是可以保住。

“走!領着本督去壩上看看去。”

當下老者帶着潘季馴到堤壩上去視察,潘季馴如此熟悉河工的官員,堤壩修的有問題沒問題,官府有沒有用心在修,自然是一眼可以看出。

潘季馴放眼看去,每一處堤頭都蹲下來,認真看了,再用腳踩了踩。

而單知府他們也是沿途找茬。

潘季馴這裡看看,那裡看看,越看臉色越是舒展,然後對左右道:“你們自己看,老人家隨我到壩頂上看看。”

二人走到壩頂上,潘季馴放眼眺望,賈魯河以及兩岸的堤壩都盡收眼底。

堤壩大多已是修成,上面已是覆上了土,而且還長起了草。堤壩他方纔看過了,就如同小山一般結實,這樣的大堤比許多建在黃河岸邊的堤壩還結實,是能抗住百年一遇的大水的。

至少沿着河邊還種起了沙柳。那柳樹苗子剛剛栽下去,看看去景色甚是一般,但潘季馴可以想象出來年這賈魯河河兩岸,必然是一片綠柳成蔭,絲絛垂河的景象。

潘季馴撫須十分欣慰,這老河工對潘季馴道:“潘大人,這大壩上的土,都是從這河裡挖出的河泥,用來築壩再好不過了。”

“河泥?河泥築壩是最好的,但取土很費功夫吧?”

老河工笑着道:“不費不費,事先都是挖好了引河,河道都幹後,我們下去將河泥挖起來,然後堆在兩岸作爲堤土,如此既疏河又築壩。”

“還有明年還在堤間修閘口,待到六月河水一起,就將水都引至堤兩旁,灌溉農田,如此即可以減緩大河水勢,又可以拿河水淤田,一舉兩得。”

潘季馴點點頭道:“看來你們這知府還真是一位好官了。”

老河工聽了訝道:“潘大人,這是哪的話?林青天當然是一位好官了。”

潘季馴笑了笑。

老河工連忙道:“潘大人,我不是吃了幾口皇糧,這才替人家說好話。你若不信,就親自去歸德看一看,瞧一瞧,說起林青天,只要是咱們歸德老百姓沒有心底不佩服。”

潘季馴道:“我這不是來歸德看一看,瞧一瞧了嗎?”

老河工斬釘截鐵地道:“那你可要好好看一看,林青天爲我們老百姓辦的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你去看看那大堤,那淤田,就會知道林青天真的是能爲我們老百姓做主的好官。”

潘季馴笑着:“你說的本督尚未看過,而且外面的人也不這麼說。”

老河工激動地道:“外面的人?那些當官的?當官說的話能聽?”

“是啊,我知道我是老百姓,咱們老百姓說的話,屁用都沒什麼,說得再大聲,誰也聽不見。否則沿河那麼多貪官污吏,皇上不會到現在仍矇在鼓裡。但是潘大人你可是大官,是好官,能夠在皇上面上說得上話,你若告訴皇上林青天是個好官,他一定會信的!”

潘季馴聞言略有所思,然後手指着河邊問道:“那你老老實實告訴我,這引黃灌淤,一共惠及賈魯河邊多少畝田?”

“真明的田畝小人也說不上來,但三十多萬畝是有的,明年河閘修好了還會更多。”

潘季馴皺着眉頭問道:“三十萬多畝是什麼樣子的?都是打壩淤地?好,你先帶我去最近的淤地看看。”

“潘大人你的身子?”

潘季馴擺了擺手道:“沒事,不親自看一看,本督做夢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六百六十三章 掌握全局第一章 少年和媳婦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三十八章 老童生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六百四十章 天子心意七百四十九章 乃左中允林延潮(兩更合一更)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乘舟夢日月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一千三十九章 大奸似忠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第兩百七十二章 功名在身九百一十一章 赫赫兇名(二合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萬曆皇帝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第三百零六章 竟敢理直氣壯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大筒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八百二十四章 河道來人第兩百八十九章 會試之日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五百七十二章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一百五十五章 首題五經題(二更)六百零七章 怒起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六百一十章 拿人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九十五章 師徒問答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五百一十五章 一個小目標第兩百八十章 人情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一千一百零六章 栽培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參聽朝政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五百六十三章 親自上陣第六章 離家求學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七百二十七章 走馬薦良才(第一更,求月票)六百八十章 人走位冷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四百七十章 牛人第一百三十章 筵宴(二更)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
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六百六十三章 掌握全局第一章 少年和媳婦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三十八章 老童生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六百四十章 天子心意七百四十九章 乃左中允林延潮(兩更合一更)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乘舟夢日月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一千三十九章 大奸似忠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第兩百七十二章 功名在身九百一十一章 赫赫兇名(二合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萬曆皇帝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第三百零六章 竟敢理直氣壯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大筒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八百二十四章 河道來人第兩百八十九章 會試之日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五百七十二章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一百五十五章 首題五經題(二更)六百零七章 怒起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六百一十章 拿人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九十五章 師徒問答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五百一十五章 一個小目標第兩百八十章 人情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一千一百零六章 栽培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參聽朝政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五百六十三章 親自上陣第六章 離家求學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七百二十七章 走馬薦良才(第一更,求月票)六百八十章 人走位冷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四百七十章 牛人第一百三十章 筵宴(二更)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