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稱帝(3)

崇禎十六年十月初一是黃道吉日,蘇天成稱帝的日子,也就選擇在這一天了。

朱審烜、楊嗣昌、範景文、洪承疇、盧象升、張溥、孫傳庭、宋一鶴、李覺斯、吳偉業等人,多次的上奏摺建議了,懇請蘇天成稱帝,自從二月十五蘇天成自封爲德王,迄今八個月不到的時間,衆人早就將蘇天成視爲皇上了。

蘇天成沒有過多的推辭,接受了衆人的建議。

當然,稱帝可不僅僅是蘇天成成爲皇帝那麼簡單,這裡面還有國號和紀元的事情,還有分封文武大臣的事情,還有冊封皇后和貴妃的事情,都需要在稱帝的那一天內完成。

蘇天成答應了衆人的懇求之後,朱審烜、楊嗣昌和範景文等人,就忙得收腳不沾地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籌備了,登基的地點當然是選擇在南京的皇宮裡面,時間也確定下來了,剩下的就是登基稱帝的當天應該做一些什麼事情了。

登基稱帝儀式是非常繁瑣的,按照一般的規矩來說,首先是選擇黃道吉日,日子確定下來之後,到了登基的那一天,由專人宣讀登基詔書,這個宣讀登基詔書的人,也就是新任的內閣首輔,接下來皇帝在內侍的攙扶之下,登上皇位,接受百官的朝賀,之後新登基的皇帝會宣佈大赦天下。

這些儀式只是在皇宮裡面進行,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儀式,包括新登基的皇帝祭告宗廟社稷和萬民,若是來得及的情況之下,還要舉行封禪儀式,也就是祭天的儀式。

登基需要的時間。一般都是在半個月左右。

不過蘇天成早就發話了,登基儀式不需要弄得那麼繁瑣,也就是在皇宮之內進行的儀式走一道過場就可以了,他很清楚,這些儀式都是做給外人看的。儀式越是隆重,越是勞民傷財,歷史經驗表明,儀式越是隆重的皇帝,在位的時間越短,儀式越是簡單的皇帝。越是能夠創出來盛世。

登基只是一種形式,但登基儀式背後的情況是複雜的,這裡面最爲關鍵的就是分封百官的事宜了,這是權力鬥爭之中的博弈,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蘇天成也必須要正確面對這種局面。牢牢把握這種局勢,任用賢能,才能夠保證王朝的興旺。

至於說官吏的設置事宜,以前早就做出來了決定,以精幹使用爲主,不需要有什麼其他的變動,朝廷官吏的設置。蘇天成不會完全照搬大明王朝的規矩,朱元璋以前撤掉了丞相,目的就是要鞏固皇權,讓所有大權集中在皇帝的手裡,這是蘇天成不贊成的,若是國家的興旺,完全都壓在皇帝一個人的身上了,這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所以蘇天成準備恢復三省六部的設置,設立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但是在相關的職責方面。肯定是有所偏重的,即以尚書省爲重,中書省和門下省相對超脫。

穿越的蘇天成,對於體制方面的好壞,有着自身的看法。歷史上任何的一個體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爲了統治階級的需要,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關鍵在於統治階級是想着爲老百姓服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還是以自身的統治利益爲重,這纔是關鍵所在,圍繞這樣的思路確定的諸多制度,纔是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設立三省六部的體制,宰相的權力就很大了,有些時候甚至可以限制皇權,故而這方面是需要着重進行考慮的。

蘇天成不打算廢除內閣制度,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長官,悉數都進入內閣,是實實在在的宰相,包括都察院的長官,一樣進入內閣,一樣是宰相,他們偏重於自身的職責,重點考慮自身一塊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必須在一起進行商議。

從這個角度考慮,蘇天成確定的三省和都察院的長官人選,基本都確定下來了,每個省設立長官一人,尚書令朱審烜,爲百官之首,中書令楊嗣昌,門下侍中張溥,都察院都御使範景文,這四人全部都進入內閣。

蘇天成另外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提升了軍隊的地位。

明朝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這幾乎形成了痼疾,戰場上廝殺出來的軍官,因爲文化水平的缺陷,在文官的面前是擡不起頭來的,而且科舉出身的文官,很快就能夠執掌軍隊,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優秀的人才,最終能夠脫穎而出,但更多的是不懂軍事的文官來指揮戰鬥,導致了很多戰鬥的失利,也導致了軍官的積極性被嚴重的挫傷。

在如今這個時代,軍隊的作用是巨大的,就是在幾百年之後,軍隊的作用也是絕對不能夠忽視的,軍隊是國家的柱石,若是軍隊得不到重視,軍官的地位普遍偏低,想要軍隊有着巨大的戰鬥力,那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了。

關於軍隊的構建,蘇天成是耗費了很多精力的,大明王朝表面上有上百萬的軍隊,這裡麪包括有正規的軍隊,還有設立在各地的衛所軍隊,若是按照配置,算起來有幾百萬了,可惜真正能夠調遣的軍隊,少的可憐,而且衛所軍隊,基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這樣的情況是必須要避免的,軍隊的人數絕對不能夠太多了,否則將是國家的巨大負擔,蘇天成崇尚的高薪養廉的制度和政策,軍隊也是一樣,不管是軍官還是軍士,待遇都應該是很不錯的,至少養活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也只有這樣了,才能夠讓軍士安心呆在軍隊裡面,國家遇到危難的時候,軍人才能夠衝鋒在最前面,捨棄自身的生命來保衛國家和人名的安全。

關於軍隊的設置和待遇等等事宜,蘇天成甚至與朱審烜、楊嗣昌、範景文等人發生過爭議,甚至連身在軍隊之中的洪承疇和盧象升等人,都沒有多說話,朱審烜等人一直都是以前的認識,認爲軍戶制度還是要保留的,認爲軍隊的俸祿不能夠太多了,否則軍士就會開始懈怠,就會不思進取等等。

蘇天成堅持自身的看法,認爲軍人最爲主要的是要有榮譽感,要能夠感覺到自身肩負的責任,能夠在關鍵的時候發揮重大的作用,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基於這樣的認識,蘇天成堅持廢掉軍戶制度,實行招募制度。

其實實行招募制度,這就決定了軍士的待遇必須要大幅度的提升,否則是沒有誰願意去當兵的,僅僅招募那些混日子的人進入軍隊,戰鬥力也是不能夠保證的,一旦軍人有了尊嚴和地位,有了充足的軍餉,就會有不少優秀的青壯選擇進入軍隊了。

其次是軍隊之中軍官的設置問題,蘇天成的意見,隨着形勢的發展,必須要設立專門的學堂,對軍官進行培訓,而且這個學堂的職責,還在於教育和培訓新的軍官,軍官升遷的途徑,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是根據自身的戰功升遷,另外就是從學堂出來的軍官,能夠得到升遷,這樣的升遷模式必須要固定下來,那些因爲軍功得到升遷的軍官,在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夠的情況,必須要進入到學堂裡面進行專門的培訓。

最後是軍隊的建制單列,設立都督府,直接負責軍隊的調動,六部之中的兵部,主要負責軍隊建設事宜,屬於雙重領導,同樣也要服從都督府的領導,都督府設立大都督一人,進入內閣,位列宰相之職,設立都督一人,協助大都督管轄軍隊的事宜,軍隊的調遣,皇帝親自負責,不管任何時間,調動軍隊必須要得到皇帝的許可,或者是皇帝的授權。

至於說軍隊裡面的軍官,或者是大帥等等,今後一概不兼任朝廷的其他職務,也就是說,軍官將成爲專業的軍人,於此相對應的,軍隊一般情況下,不準干預地方上的行政事務,獨立爲一個系統,軍隊的餉銀以及所有的開銷,朝廷直接撥付,與駐紮的地方無關。

地方上的治安等事宜,巡檢司專門負責,軍隊不參與維持地方上的治安。

軍隊人數的設置,暫時確定爲五十萬人,不能夠突破這個限制,普通軍士每月的俸祿,確定爲五兩白銀,各級軍官的俸祿,都督府和兵部詳細商議,儘早確定。

至於大都督的人選,自然是洪承疇了,都督的人選,是盧象升。

蘇天成對軍隊的重視和變革,令朱審烜等人感覺到了一種思路,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路,也就是軍事與民生處在同樣重要的地位。

民生是關鍵,這是歷史上的規律,任何的一個君王,只要不是昏君,都是要注重民生的,可重視軍隊到這樣的程度,這是很少見的,這至少說明了,軍隊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的,統一天下不是結束,恐怕是開始。

軍隊提到了如此的高度,不僅僅是朱審烜等人沒有想到,就連洪承疇等人都沒有想到,洪承疇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居然能夠進入內閣,成爲丞相之一,這也預示着,軍隊不再受朝廷的節制,直接聽命於皇帝了,這也也就能夠很好的獨立發揮軍隊的作用了,避免軍隊受到地方上的干擾,可洪承疇等人也明白,身在什麼位置,就要負多大的責任,恐怕很長的時間之內,軍隊都是有着不少開疆擴土的任務的。(未完待續)

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625章 寧遠局勢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494章 宿命論(3)第538章 朝廷的建議第110章 家人的態度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353章 特殊的權力第337章 血色殘陽(2)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31章 我相信事實第558章 目的終於明確第630章 山海關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692章 水落石出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1218章 滄州血戰(12)第593章 鬥智鬥勇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423章 炮兵營的威力(2)第1165章 苦嶺關第967章 非凡一戰(1)第903章 代善的思慮第114章 在路上(1)第1130章 眼見爲實(4)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212章 再遇吳三桂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388章 敲定人選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338章 血色殘陽(3)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1134章 目不忍睹(3)第1166章 迅雷(1)第512章 運動的定義(1)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899章 絕非末日第854章 醒悟的太晚第681章 佔領蓬萊第56章 下狠手(1)第1048章 朱審馨的擔憂第342章 冰火兩重天(1)第1188章 行動(5)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117章 秦淮河(1)第120章 東林四公子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312章 霸氣外露第917章 朱審烜的決定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1202章 不可能的事情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575章 白桿兵的慘敗(3)第518章 互市的警報(2)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86章 朝廷嘉獎第494章 宿命論(3)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586章 真真假假第108章 恩榮宴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1080章 暗戰(1)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251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1)第536章 棋逢對手(2)第1005章 平凡的開始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1163章 展現強勢第687章 不惜代價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017章 朱審烜的考慮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647章 夜襲(2)第1197章 化敵爲友?第335章 中都鳳陽第1096章 口服心服(2)
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625章 寧遠局勢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494章 宿命論(3)第538章 朝廷的建議第110章 家人的態度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353章 特殊的權力第337章 血色殘陽(2)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31章 我相信事實第558章 目的終於明確第630章 山海關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692章 水落石出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1218章 滄州血戰(12)第593章 鬥智鬥勇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423章 炮兵營的威力(2)第1165章 苦嶺關第967章 非凡一戰(1)第903章 代善的思慮第114章 在路上(1)第1130章 眼見爲實(4)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212章 再遇吳三桂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388章 敲定人選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338章 血色殘陽(3)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1134章 目不忍睹(3)第1166章 迅雷(1)第512章 運動的定義(1)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899章 絕非末日第854章 醒悟的太晚第681章 佔領蓬萊第56章 下狠手(1)第1048章 朱審馨的擔憂第342章 冰火兩重天(1)第1188章 行動(5)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117章 秦淮河(1)第120章 東林四公子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312章 霸氣外露第917章 朱審烜的決定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1202章 不可能的事情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575章 白桿兵的慘敗(3)第518章 互市的警報(2)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86章 朝廷嘉獎第494章 宿命論(3)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586章 真真假假第108章 恩榮宴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1080章 暗戰(1)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251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1)第536章 棋逢對手(2)第1005章 平凡的開始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1163章 展現強勢第687章 不惜代價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017章 朱審烜的考慮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647章 夜襲(2)第1197章 化敵爲友?第335章 中都鳳陽第1096章 口服心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