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千秋

田氏只所以能在貴州數百年不倒,甚至又在前明因爲謀反被滅門後現在又一次站起來,自然有他們的處身之道。其實說起來也不希奇,田氏的處身之道就是有奶便是娘,誰強大就依附誰而已。

明軍攻進四川,清廷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已面臨土崩瓦解,在這種時候田仁統再傻也根本不會繼續跟着清廷一條道走到黑,更何況他原本就同各方勢力私下眉來眼去,這時候哪裡還會傻傻地繼續支持清廷?

田仁統的決定和意願甚至可以代表着貴州大部土司和頭人,所以在這時候田仁統開始對清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在地方有些出工不出力了。而且他私下還派人去聯繫了趙弘燦和高進,向兩部表達善意,主動讓開道路供對方通行,同時還又重新找關係搭上了大明的線,再一次當上了二五仔。

貝和諾等人也不是傻瓜,很快就察覺到了這情況。氣得咬牙切齒的貝和諾試圖以商議軍事的理由招田仁統來貴陽議事,藉此機會把田仁統抓起來,但誰想到田仁統直接以自己身體歉佳爲由拒而不來,早就躲得遠遠的了。

田仁統這一手又讓貝和諾無可奈何,對於田仁統這樣的地頭蛇,如果是在平日裡他貝和諾自然有幾百種辦法收拾他,最簡單的就是調集大軍進行直接圍剿抓捕。可是現在,貴州各地打成一團,田仁統作爲四方勢力中的一員,雖然力量最弱但也不是隨手可以滅掉的草雞,而且清軍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去抽調兵力去對付他,一旦這麼做了,田仁統直接和趙弘燦、高進一起聯手而動,其後果不堪設想。

鑑於如此,貝和諾只能咬緊牙關強嚥下這口氣,想盡辦法穩定貴州局勢。可這時候城親王卻一意孤行,強行要回川救援,相對其他人貝和諾還能擺出雲貴總督的架子,但對誠親王卻是絲毫無能爲力。

誠親王是當今皇帝的弟弟,更是當年八爺黨的骨幹,自己又是親王爵,無論地位還是身份遠高於貝和諾。苦勸沒有效果,誠親王直接帶着部隊向四川返回,可誰想在進川路上嶽鍾琪早就等着他了,幾仗下來非但沒能強行入川,反而損兵折將,最後無奈領着折損近半的兵力返回貴州。

回到貴陽,誠親王對嶽鍾琪是破口大罵,更是恨得不行。不過這也不奇怪,當年江北之戰,嶽鍾琪被迫提前撤離,令誠親王孤軍在山東差一點兒被明軍包了餃子。之後中原大戰,嶽鍾琪突然改旗易幟投了大明,導致清廷在中原大敗,使得誠親王和隆科多等人狼狽而逃,差一點兒丟了性命。

而現在,他又一次在嶽鍾琪手下吃了如此大虧,使一直自視甚高的誠親王心中憤怒萬分。要知道作爲康熙之子,誠親王一直就以知兵聞名,甚至還曾被康熙封爲大將軍王,這對於誠親王來說放眼天下以軍事論之,自己都是拔尖的。

可誰想,一次接着一次在嶽鍾琪手裡吃憋,如今又被困貴州,心中的鬱氣別提有多少了,再想到四川丟失,道路截斷,誠親王心中更是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隨着嶽鍾琪入川,清廷最後的幾塊地盤已風雲飄搖,在董大山看來只要守住四川,西南三省落入大明手中恐怕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

至於嶽鍾琪能不能守住四川,無論是朱怡成還是董大山都不擔心,嶽鍾琪之將才是有目共睹的,更何況他對於川中極其瞭解,以明軍的力量牢牢掌握四川根本不在話下。

除了西北和西南外,接下來的就是山西了,山西也是離直隸最近的一個區域。清軍在山西駐紮重兵,這點大明非常清楚,再加上之前羅剎國的參與,使得大明在未能完全解決西南的情況下暫時沒有展開針對山西的戰略。

但現在不同,隨着朱怡成這一次還都,大明的戰略部署會進行調整,接下來山西就是大明最重要的攻擊目標。除去山西外,朱怡成的目光就是陝西,等這兩片地方平定後,可以說長城之內的神州大地就能完全恢復,然後就是朝着四邊擴張。

董大山向朱怡成詳細介紹了在北方的兵力佈置,同時講了講北方的各處情況。仔細聽完後,朱怡成微微點頭,一切都在預料之中,至於接下來的戰略部署,朱怡成打算等到了北京安頓下來後再由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進行制定,然後再由他來做最後定奪。

當天,朱怡成就在行宮休息了一日,第二日一早朱怡成在地方官員的相送下離開了天津,由董大山親自護送,再由來迎接的官員陪同下朝着北京進發。

由於提前做好了安排,再加上儘量避免道路耽擱以增加不確定的因素,朱怡成一行速度很快,下午時分御駕就到達了離北京三十里地的地方,這時候以廖煥之爲首的各級官員已迎了出來。

御駕稍作停留,繼續前進。按照禮儀,朱怡成先入外城,然後再由大明門進入北京內城。

所謂的大明門是當年依南京洪武門而建,天子入城當以此門而去。滿清竊取江山後,曾把此門由大明門改爲大清門,當然現在已經又改了回來。

說到改名字倒也有個趣事,原本孫嘉淦在恢復北京城模樣,去掉滿清遺留的痕跡時,對於更換名字的大明門是打算把門前的青金石匾拿下來,然後翻個面重刻大明門三字再掛上去的。

但孫嘉淦怎麼都沒想到,當他讓人取下門匾後才哭笑不得的發現,這門匾的背後居然就是當年大明門三個大字。鬧了半天當時滿清改大明門爲大清門時爲了省事直接就用了這個辦法,這一下倒是也省了孫嘉淦的麻煩,他當即下令抹去原來大清門三字,然後把原來藏在後面的大明門三字重新當成正面掛了回去,從而完成了這個任務。

當朱怡成抵達大明門時,早就等候着的禮部官員立即按照天子入城的儀式迎接聖駕,這時候整個北京城的官員和百姓也全在御道旁等候着,所有人帶着無比興奮和期望還有虔誠的心情迎接朱怡成正式還都,這樣的大事幾乎全北京城的老百姓全來了,雖然外圍裡三層外三層被擠得水泄不通,可所有人依舊翹首以待,拼命地踮起腳朝着御駕方向望去,試圖以目睹一下聖顏。

要知道大明覆興,皇帝正式還都,這可是數千年難得的大事。綜觀中華幾千年來,恐怕也只有東漢的光武帝做到這點,可要知道光武中興後卻未回去長安,而是去了洛陽定都,這又比不上現在的場面。

這種大事,誰不想讓自己成爲見證歷史的一員,就算無法親眼看見皇帝的模樣,看看這個入城場面就足夠了,別的不去說,僅僅今日所見恐怕就能夠讓普通人吹上一輩子的了。

“這就是我的北京城……。”朱怡成的御駕並非是正式御車,畢竟正式的御車太過笨重,行動又極其緩慢,不適合快速而便利地趕路。所以他的御車是特製的,其實以朱怡成看來,自己作爲復興之君不同於普通皇帝,就算是騎馬入城也沒絲毫問題,但考慮到安全和威嚴,在廖煥之和禮部官員相勸下,朱怡成最終還是選擇了這輛特殊的御車。

在大明門門口,朱怡成突然揭開了車簾,直接從車內探出身來望着面前高大宏偉的城門,心中發出無比的感慨。

後世的北京城他去過,但那時候的北京城早就不是原來的北京城了,一些歷史的記憶早就被人爲破壞,至於這個大明門也不復存在,僅僅留下一些老人記憶的痕跡而已。

“請皇爺入城……。”廖煥之作爲重臣此時此刻陪伴在朱怡成車駕邊,見朱怡成探身眺望着大明門,雖然明白朱怡成此時此刻的感受,不過依舊輕聲提醒了一句。

雖然現場有着無數明軍和錦衣衛維持秩序,但同樣也有着無數百姓前來觀禮。這是朱怡成提前告知的,他這個皇帝還都不可能把百姓驅離,他要所有人知道他這個大明皇帝是如此還都又是如何入城的,這代表着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整個大明的威嚴。

但廖煥之實在是擔心會出現意外,尤其是現在朱怡成的舉動。見到如此連忙提醒道,朱怡成自然明白他的擔心,再深深看了一眼後說了聲“入城”這才放下簾子坐了回去。

在坐回去的一瞬間,朱怡成心中突然間想到了一段歷史,那就是當年始皇帝巡遊被劉邦遇見的那一幕,那時候還是小小亭長的劉邦望着始皇帝的車駕,由心裡升出一種“大丈夫當如是”的感覺。

也許現在,在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羣中,也有人會如此想吧。不過他朱怡成不是始皇帝,他的大明也絕對不會是二世而亡的大秦,這個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劉邦更不會有項羽,所以他的大明帝國必然會千秋萬代永存。

第七百三十二章 衆商雲集第五百二十四章 棋子第六百二十一章 謙虛的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曼薩尼約第一百四十七章 誓言第九百九十三章 常朝第五百九十六章 復仇的呼嘯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艦隊集結第七百五十二章 國家之間的利益第一千六十二章 黃剃頭第五十章 狡猾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又一次變化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勒馬第二百零四章 猛衝第九百一十九章 北地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聖人?第二百四十章 嶽鍾琪第一千三十七章 大救星第七百三十一章 聰明人的對話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九百零一章 沒奈何第八十五章 四海第四百零一章 興奮的錦衣衛指揮使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半島海戰3第九百零四章 當年之仇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契機第二百章 調虎離山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墜落的勇士第二十二章 出兵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探望第九百三十九章 取捨第六百二十七章 不甘第六百一十二章 膽寒第七百七十八章 大雪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動搖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兩難第四十章 杭州大戰6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西聚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緬甸第五百八十八章 馬長寶第一百八十七章 挑撥第三百章 流血的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西進和南下第七十二章 加派第六百四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文明和野蠻第五百一十一章 羅剎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太倉大案第八百三十五章 前往第二百零三章 釣魚第一千二十六章 誘惑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憐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挑動第九百八十三章 羅剎人的信第一百二十七章 可惜第三百零八章 鴨王出京第二十章 走風第九百四十二章 如芒刺背第九百九十章 老汪修史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舉薦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路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百二十三章 身份第一百一十九章 台州之戰4第五百七十九章 斷尾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暴怒第六十章 危急第一千二十五章 詫異莫名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穩固(繼續求票!)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海闊天空第一百五十一章 三個問題第一千四十章 大局已定第八十一章 資本的猶豫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衛第八十七章 水師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戰俘第三百八十三章 火器新軍第三百零四章 林娘子獻策第九百三十九章 取捨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五章 我真傻,真的!第一百八十五章 故人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二十七章 激戰縣衙第六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百六十章 狼性勃發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實習申請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狡猾的托爾斯泰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衛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慘案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明野望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蒙古之戰(完)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停戰?
第七百三十二章 衆商雲集第五百二十四章 棋子第六百二十一章 謙虛的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曼薩尼約第一百四十七章 誓言第九百九十三章 常朝第五百九十六章 復仇的呼嘯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艦隊集結第七百五十二章 國家之間的利益第一千六十二章 黃剃頭第五十章 狡猾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又一次變化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勒馬第二百零四章 猛衝第九百一十九章 北地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聖人?第二百四十章 嶽鍾琪第一千三十七章 大救星第七百三十一章 聰明人的對話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九百零一章 沒奈何第八十五章 四海第四百零一章 興奮的錦衣衛指揮使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半島海戰3第九百零四章 當年之仇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契機第二百章 調虎離山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墜落的勇士第二十二章 出兵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探望第九百三十九章 取捨第六百二十七章 不甘第六百一十二章 膽寒第七百七十八章 大雪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動搖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矢口否認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兩難第四十章 杭州大戰6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西聚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緬甸第五百八十八章 馬長寶第一百八十七章 挑撥第三百章 流血的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西進和南下第七十二章 加派第六百四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文明和野蠻第五百一十一章 羅剎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太倉大案第八百三十五章 前往第二百零三章 釣魚第一千二十六章 誘惑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憐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挑動第九百八十三章 羅剎人的信第一百二十七章 可惜第三百零八章 鴨王出京第二十章 走風第九百四十二章 如芒刺背第九百九十章 老汪修史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舉薦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路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百二十三章 身份第一百一十九章 台州之戰4第五百七十九章 斷尾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暴怒第六十章 危急第一千二十五章 詫異莫名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穩固(繼續求票!)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海闊天空第一百五十一章 三個問題第一千四十章 大局已定第八十一章 資本的猶豫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衛第八十七章 水師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戰俘第三百八十三章 火器新軍第三百零四章 林娘子獻策第九百三十九章 取捨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五章 我真傻,真的!第一百八十五章 故人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二十七章 激戰縣衙第六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百六十章 狼性勃發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實習申請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狡猾的托爾斯泰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衛第七百八十七章 心焦的總督閣下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慘案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明野望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蒙古之戰(完)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