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意外之喜

康熙亦是微覺詫異,老十四是何意圖,眼下這種情形,他站出來,着實不宜,難道真想逼迫自己立儲?不可能,老十四在通州索要太子之位時,很是委婉,以他的性格,豈能不留餘地?想到這裡,他眉頭微微一揚,老十四不會是想倡議秘密立儲吧?

這也不可能,康熙眉頭又微蹙起來,老十四雖然贊成秘密立儲,但在通州就曾明確反對在他這一朝秘密立儲的,不過,他很快就反應過來,此一時,彼一時,如今老十四已經完全勝出,對他而言,是否立儲,如何立儲,根本就已經沒有意義了,想到這裡,他不由有些期待起來。

胤禎略微沉吟,便揚聲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儲君乃國之根本,立儲之道淵源流長,爲歷代不易之道,兒臣亦懇請皇阿瑪早日立儲,以固國本,以安民心。然本朝皇子培養、分封制度與歷朝皆有差別,不可一味沿襲前朝之立儲制度。”

聽到這裡,康熙很是配合的露出了一副深思的神情,實則心裡卻是開懷不已,這個老十四,着實不錯,不認死理,知道因時因勢而變通,就他這個年齡而言,着實不容易。

滿朝的皇族宗親、王公勳貴,文武大臣卻是被胤禎這番話給震住了,十四阿哥革新上癮了,連立儲制度也要革新?可是這一革新,豈不是把到手的儲位往外推?十四爺是什麼意思?

李光地、張鵬翮聽到這裡,不由都鬆了口氣,對胤禎是大爲歎服,拋出一個立儲制度革新,就輕易化解了眼前這危局,實在是高。

八阿哥胤禩亦是佩服的無以復加,老十四這一手漂亮,既不傷羣臣擁戴之心,又能讓康熙進退自如,給他給康熙都留下了足夠的迴旋餘地,現在倒要看看康熙究竟是何心意。

胤禎瞥了一眼康熙,見他一副深思的神情,不由暗自腹誹了一句,卻不得不打起精神,配合康熙將這場戲演下去,當下又接着說道:“本朝皇子,年滿十五,便分旗賜府,辦差歷練,時日一長,俱各成體系,於國家於宗室而言,皆是大利,獨對儲君構成極大威脅,是以,本朝方有兩度廢立之事,此實乃沿襲前朝立儲制度所致。

兒臣竊以爲,凡事皆不能一成不變,前朝立儲制度既不適用於本朝,便自當革新,制定出適用於本朝的立儲制度,儲君廢立,實傷國本,亦有傷皇阿瑪如天之仁,兒臣懇請皇阿瑪慎慮。”

八阿哥胤禩聽的暗歎不已,老十四這奉承的本事,堪稱爐火純青,竟然將康熙廢立太子的過失都推到立儲制度上去了,如此善解人意,難怪康熙對他青睞有加。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卻是大失所望,好好一場戲,卻被老十四連消帶打,消彌於無形,反倒還可能更受康熙器重。至於立儲制度如何革新,他們卻是沒興趣關注,所謂革新,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沒有實力,就是立自個爲太子又如何?最終還不是落得跟老二一個下場。

眼見一場轟轟烈烈的百官公推太子在半途便將匆匆落幕,一衆皇族宗親、王公勳貴,文武大臣不免有些失落,都齊齊望向康熙,看康熙究竟是何態度。

見胤禎及時打住,並未將秘密建儲說出來,康熙不由微微頜首,老十四這是想將秘密建儲的功勞讓給自己,倒是難爲他一片孝心了,與胤礽相比,老十四強的可不是一星半點,略微沉吟,他便開口道:“皇十四子胤禎所言,實乃老成謀國之言,本朝皇子之教育,迥異於歷朝,而立儲卻又沿襲舊制,此乃胤礽兩度廢立根本原因之所在。

自古無一成不變之法,現有立儲之制度,實不適用於本朝,朕意先行革新立儲制度,再議立儲之事。”

一衆皇族宗親、王公勳貴,文武大臣聞言都不由一怔,康熙這是不欲立十四阿哥爲太子,以此爲藉口,還是真要革新立儲制度?

八阿哥胤禩心裡則是一喜,康熙這態度實在是耐人尋味,看來,自己不是沒有希望。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聞言亦是大感振奮,康熙不立太子,是不是意味着對老十四不滿?那大家就都還有機會,別看老十四如今勢力強大,財力雄厚,若是康熙誠心要對付他,根本就不夠看的。

康熙頓了一下,又接着道:“皇十四子胤禎,天資粹美,器量宏偉,沉毅簡重,謙恭慎密,臨大敵而不懼,有大功而不矜,禮賢下士,寬惠待人,事君父能至其孝,待兄弟能至其愛。

不獨富於謀略,長於政務,於經濟之道亦無人能及,更兼忠心爲國,全心爲民,堪爲諸皇子之表率,羣臣之楷模,着賞冠頂飾東珠十三顆。”

一聽這話,滿殿皇族宗親、王公勳貴,文武大臣都不由一呆,而後便暗自腹誹,直接封個太子不就完了,偏偏要弄出這許多的花樣出來。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三人頓時就絕了爭儲的念頭,天資粹美這個詞,不是臣子能用的,諸皇子之表率,就更直白了,冠頂東珠十三顆,那也完全是太子的標準,朝廷極重禮儀,冠頂東珠是極重要的標誌,康熙冠頂東珠是十五顆,原太子是十三顆,親王是十顆,郡王是八顆,貝勒七顆、貝子六顆,那是絲毫不能僭越的。

康熙如此封賞老十四,實際上也就是明白告訴衆人,老十四就是他屬意的太子人選,這還爭個什麼勁?

胤禎卻是未料到,康熙竟然以這種方法來斷絕其他兄弟的爭儲之心,這可真是意外之喜!這與立儲有何區別?看來,康熙還是蠻厚道的,他忙上前跪奏道:“兒臣只是恪守臣子的本分,實不敢受皇阿瑪如此讚賞及賞賜,還請皇阿瑪收回成命。”

“胤禎不必謙遜。”康熙滿臉含笑的說道:“賞罰分明,方能彰顯朝廷之公正,爾功勳卓著,理該受此封賞。”

胤禎推辭,無非是應景,康熙話音一落,他便叩頭謝恩,不管康熙是何意圖,有了這份封賞,至少能夠讓八哥他們徹底死了爭儲的心,這纔是最重要的,太子不太子,無非就是一個稱號而已,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433章 航線專營第617章 不搶白不搶第722章 解惑第268章 肥水不落到外人田第186章 述職第99章 立威第180章 朝會(一)第561章 入營第130章 刺殺下第19 忽悠康熙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205章 糾結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251章 亂了第99章 立威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721章 大清銀元第242章 出征第464章 應對第596章 平衡第141章 江寧織造府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129章 刺殺(上)第307章 朝陽門第591章 反應第511章 工人?第455章 宴請第391章 毫無價值第694章 規劃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720章 貞武新錢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177章 破除文字獄後記七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429章 打出威風第346章 二廢太子第350章 花錢買太子第331章 十四出招第79章 食色性也第612章 爭執第370章 嚴打?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680章 民富國弱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708章 空頭支票第98章 白費勁後記十第349章 開禁採金第101章 獎罰分明後記5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351章 試探第12章 匯通天下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560章 考覈第277章 僱傭軍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42章 女人是要追的第463章 糊塗康熙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453章 最好壽禮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583章 從諫如流第496章 徵日(五)第496章 徵日(五)第623章 晉封第698章 失控?第272章 京報發展第508章 出手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151章 招撫第607章 想不通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622章 棘手第600章 有雨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67章 可憐的二世祖第587章 準備
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433章 航線專營第617章 不搶白不搶第722章 解惑第268章 肥水不落到外人田第186章 述職第99章 立威第180章 朝會(一)第561章 入營第130章 刺殺下第19 忽悠康熙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205章 糾結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251章 亂了第99章 立威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721章 大清銀元第242章 出征第464章 應對第596章 平衡第141章 江寧織造府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129章 刺殺(上)第307章 朝陽門第591章 反應第511章 工人?第455章 宴請第391章 毫無價值第694章 規劃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720章 貞武新錢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177章 破除文字獄後記七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429章 打出威風第346章 二廢太子第350章 花錢買太子第331章 十四出招第79章 食色性也第612章 爭執第370章 嚴打?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680章 民富國弱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708章 空頭支票第98章 白費勁後記十第349章 開禁採金第101章 獎罰分明後記5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351章 試探第12章 匯通天下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560章 考覈第277章 僱傭軍第513章 俄羅斯館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42章 女人是要追的第463章 糊塗康熙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453章 最好壽禮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583章 從諫如流第496章 徵日(五)第496章 徵日(五)第623章 晉封第698章 失控?第272章 京報發展第508章 出手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151章 招撫第607章 想不通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622章 棘手第600章 有雨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67章 可憐的二世祖第587章 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