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議和

第285章 議和

楚王啓這話是有深意的。

楚王啓曾經位至秦國的相邦,自然知道這其中的重點。

沈兵那邊的確重要,但那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沈兵作證讓嬴政知道楚王啓從陳城造反起就是計,楚王啓從始至終沒有背叛過嬴政……雖然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其中楚王啓也掙扎過,只是掙扎之後發現不可能而已。

但楚王啓依舊可以這麼說,這其中的掙扎只需要解釋成“勸說項燕及各貴族”的過程就可以了。

於是楚王啓就能獲得嬴政的信任,甚至楚王啓還是大功一件,嬴政想殺他都沒借口。

但這些僅僅只是個開端。

之後就像項燕說的,楚王啓是王室血脈,秦王又豈能容楚王啓擁兵十萬據守江東?

所以楚王啓想活命只能靠項燕。

只有項燕在江東建起了足夠強大的防禦,且項燕還自始自終忠於他楚王啓而不是降了之後就轉向秦國……

這麼一來江東對秦纔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於是江東纔會是另一個安陵城,楚王啓纔有可能活命。

項燕也明白這些,當下就向楚王啓表明了忠心,這讓楚王啓放心了些。

接着,楚王啓就暗中派使者去壽春交涉。

這使者表面上是與楊端和談判討論休戰的,但實際上卻是去暗中尋沈兵的。

來出使的卻是項燕的兒子項梁……項梁是楚國將軍,原本身爲一名將軍是不適合出使。

這倒不是因爲擔心被殺,戰國雖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還是有的。

問題是這時的國家很擅長“軟禁”,也就是來了就不讓你走,沒殺就不算壞了規矩,於是楚國就少了一名大將。

但楚王啓和項燕這也是沒辦法。

因爲這使者是要知道內情且偷偷去見沈兵並與之商議降秦一事,這事要是透露出去就非同小可。

於是只能派項梁這有勇有謀的自己人去才放心。

項梁與楊端和之間談了什麼,沈兵就不去關心了。

這些事都是些門面上的問題,國與國之間講的是利益,不可能談出什麼來的。

甚至沈兵已經猜到楚國這時派使者來的原因了……在這點上,而且還是派出項梁這重量級人物,那不是楚王啓妥協了還能有啥?

沈兵猜的沒錯,項梁在與楊端和談停戰的問題時也是有一茬沒一茬的,最後直接問楊端和:

“爲何不見沈副將?”

楊端和有些不解:

“項將軍爲何要見沈副將?”

項梁“哦”了一聲,回答:

“無它,不過是久聞其名想見見本人而已。”

楊端和一想就明白了……這項梁當初在陳城偷襲大梁軍卻被大梁軍打得大敗,此番定是想看看打敗他的沈兵了。

一念至此,楊端和就對親衛說道:

“去把沈副將喚來。”

項梁趕忙阻止道:

“且慢……還是我親自登門拜訪!”

楊端和點頭回道:

“也好。”

項梁走進沈兵的帳蓬時,沈兵正對扶蘇講解淮北田地的分配。

此時屯田時間已過,再往後來降的楚民便要種五菜了。

不過種五菜也不見得要餓肚子,五菜收成時就可以和屯田種糧的交換糧食。

於是楚民集中地便需要一個集市,另外還要規劃舂米水車、排水系統等等,差不多就是新建一座城邑。

但完全由楚民新建一座城池又不是好事,因爲這些楚民很可能拉幫結派組成小團體。

雖說不至於造反,但很容易與其它地區私鬥。

於是沈兵又建議將壽春城內的農民遷一部份出去與這些楚民混雜在一起……

這其中有許多學問,而且還需要遠見。

其實沈兵並沒有這樣的遠見,只不過是這些問題在現代都發生過屬於地理上很平常的問題,古人通常沒有整理及系統的學習於是知道的不多。

這讓扶蘇對沈兵的敬佩又上升到一個新層次。

這時就有親衛來報:

“公子,副將,楚國使者項梁求見。”

扶蘇不由一陣疑惑,他作爲秦國公子自然也聽過項梁這個楚國將軍。

他之所以疑惑是因爲項梁這使者有什麼事跟楊端和談就成了,爲何還要來見沈兵?

不過扶蘇當然不能拒人於門外,當下點頭道:

“見!”

項梁卻不知道扶蘇在帳內……扶蘇是秦國公子,其行蹤自然不能隨意讓外人知道,此時卻是被項梁給撞見了。

項梁見帳見案前有兩個年輕人,正中一個十餘歲少年當然不會是沈兵,另一個若是沈兵……爲何還對這少年如此恭敬?

於是第一時間便覺得這少年身份非同一般。

沈兵拱手代爲介紹道:

“項將軍,這位是大秦公子扶蘇。”

項梁腦袋“哄”的一聲,當下就施禮道:

“項梁不知是公子,失禮之處請公子恕罪。”

公子扶蘇舉了下手,道:

“無妨,項將軍此來可有要事?”

項梁望了沈兵一眼。

沈兵開門見山的問道:

“項將軍可是爲降秦而來?”

項梁面帶慚色拱手不言,扶蘇聽了卻吃驚的望向沈兵許久都說不出話來。

沈兵笑道:

“項將軍若是有意降秦,此時正是大好時機。”

項梁哪裡還會不知道沈兵說的“大好時機”指的就是扶蘇,於是趕忙朝扶蘇一拱手:

“公子在上,請受項梁一拜。”

“楚王與項氏無意與秦國爲敵。”

“若秦、楚能就此罷戰,楚王啓願俯首稱臣,與項氏一同遠避江東。”

“望公子爲秦楚軍民着想,在秦王面前爲我等美言幾句以免殺伐。”

扶蘇從沒處理過這樣的大事,一時手足無措,用求助的眼神望向沈兵。

沈兵沒有插手,他認爲這也是扶蘇歷練的一個過程,而且扶蘇必須要有自己主見及判斷力和應變能力。

扶蘇也從沈兵的眼神中讀懂了這些,然後強自鎮定下來,想了想就回答道:

“秦、楚兩國若能休兵自是好事。”

“但此事滋事體大非扶蘇能下定論。”

“不過扶蘇可就此事稟明大王,再由大王定奪!”

“此事若成,對秦、楚兩國都是件好事,扶蘇自是責無旁貸!”

(本章完)

第34章 勸降第17章 攻大於守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224章 叛秦第112章 浮橋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184章 包圍第241章 援軍第449章 改革第489章 茲陽公主第373章 農業第361章 封禪第81章 高田第56章 北地騎兵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126章 水網第378章 交集第490章 重甲騎兵第12章 身卑力微第296章 弩第500章 接敵第202章 棄城第368章 制高點第120章 承功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104章 好奇心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14章 首級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4章 矛盾第544章 真相第276章 傳單第137章 圍城第320章 高人第143章 降兵第433章 復國第75章 樂趣第371章 控制第405章 市場第189章 上將軍第238章 狼煙第361章 封禪第156章 官大夫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495章 嫁衣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473章 分裂第163章 藤甲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525章第532章 西域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47章 變數第85章 水車第382章 獵人第6章 眼見爲實第23章 劓刑第132章 最強虎狼第502章 騎戰第373章 農業第214章 較勁第101章 荊軻第18章 主動防禦第476章 勸降第485章 遷移第269章 狼 鹿 花第504章 援軍第546章 水源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268章 仁義之道第366章 礦第159章 希望第537章 楊端和第325章 騎軍第52章 李牧亡第199章 蒙武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318章 售賣第125章 心理第121章 蒙良第391章 炒麪第398章 肅州第413章 射程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104章 好奇心第305章 反包圍第101章 荊軻第447章 恨鐵不成鋼第277章 結果第359章 通道第145章 楚軍
第34章 勸降第17章 攻大於守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224章 叛秦第112章 浮橋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184章 包圍第241章 援軍第449章 改革第489章 茲陽公主第373章 農業第361章 封禪第81章 高田第56章 北地騎兵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126章 水網第378章 交集第490章 重甲騎兵第12章 身卑力微第296章 弩第500章 接敵第202章 棄城第368章 制高點第120章 承功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104章 好奇心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14章 首級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4章 矛盾第544章 真相第276章 傳單第137章 圍城第320章 高人第143章 降兵第433章 復國第75章 樂趣第371章 控制第405章 市場第189章 上將軍第238章 狼煙第361章 封禪第156章 官大夫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495章 嫁衣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473章 分裂第163章 藤甲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525章第532章 西域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47章 變數第85章 水車第382章 獵人第6章 眼見爲實第23章 劓刑第132章 最強虎狼第502章 騎戰第373章 農業第214章 較勁第101章 荊軻第18章 主動防禦第476章 勸降第485章 遷移第269章 狼 鹿 花第504章 援軍第546章 水源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268章 仁義之道第366章 礦第159章 希望第537章 楊端和第325章 騎軍第52章 李牧亡第199章 蒙武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318章 售賣第125章 心理第121章 蒙良第391章 炒麪第398章 肅州第413章 射程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104章 好奇心第305章 反包圍第101章 荊軻第447章 恨鐵不成鋼第277章 結果第359章 通道第145章 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