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紡織

第313章 紡織

鉢一上來就給沈兵澆了盆冷水:

“將軍,大王雖派我等來探礦,但小民初步詢問之後,以爲在雲中郡能探到礦的可能性並不大。”

沈兵疑惑的問:

“爲何?”

鉢回答:

“只因礦脈多處於深山之中,而云中郡卻地處平原,山脈分別在北部及西部處在匈奴控制之中……”

沈兵想了想就明白鉢這話的意思了。

鉢所說的山脈指的是北部陰山、大青山及西部的狼山、賀蘭山。

前者一直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便是李牧時期也沒推到陰山,直到蒙恬出兵才趕走匈奴控制那片區域。

後者則是被沈兵放棄的後套及西套周邊。

而云中郡,則的確像鉢所說的,大面積平原一路空曠,黃河以南甚至是沙漠。

只不過沈兵還是不明白。

“敢問老丈。”沈兵不解的問:“爲何探礦需要在深山中探?”

鉢一臉懵:

“若不在深山中探,又有何處能探?”

沈兵這是被問住了。

後來沈兵才搞明白這個問題。

這其實是現代人與古代人對銅、鐵、錫礦認識的差距,甚至涅石礦也是如此。

現代人是知道銅、鐵、錫等礦物不一定只在深山纔有,包括涅石礦(煤)也是如此。

但現代人之所以會知道這些,是因爲有現代更先進的探礦設備和理論鋪墊,比如打個孔從地表深處鑽出土石來然後分析其成分。

古時沒有這些設備,探礦總不能隨便找塊地就往下挖吧!

除非是像沈兵一樣知道河曲有煤礦於是一挖一個準,否則累死了也找不到鐵礦在哪。

因此古時所說的“探礦”,其實更多的應是“尋礦”。

也就是去深山中尋找裸露的鐵礦石。

這不需要什麼技術,也不需要知識鋪墊,只需要能認得鐵礦石就成了。

至於爲什麼要去深山中尋,則是因爲通常只有在山上纔會有裸露的礦……因爲山體滑坡、塌方等原因裸露出土層於是被發現,平原處想要礦石裸露出地面十分困難也十分罕見。

因此戰國時有明確記載的37處鐵礦均爲“產鐵之山”,包括涅石也是在山上發現。

於是古時的人就想當然的以爲這些礦物都是山生長出來的東西必須在深山中尋找。

因此就有鉢的這種說法……雲中郡無山,又哪能尋到礦?

不過這還真是個難題。

沈兵之前是粗略的知道煤礦覆蓋地且山西這片地區是產礦大省,所以要挖到煤還相對容易。

此時要找這銅、錫、鐵礦而又沒有設備,難道真要讓兵士一鋤一鋤的滿地挖?

又或等打下陰山或是收復後套、西套後再考慮礦的問題?

想了想,沈兵就說道:

“若是要深山……雲中郡確是沒有。”

“但不知老丈可否沿河探礦?”

鉢一臉迷糊:

“沿河探礦?小民從未聽聞有此探礦之法……”

沈兵則回答:

“老丈不妨一試。”

“沈兵會造舊支付費用,若是探得礦產則另有重酬!”

鉢沒有多想就點頭答應了。

鉢等一行人要的並不是礦,礦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他們只要報酬。

只要報酬到位,就算讓他們去沙漠裡探礦他們也樂意。

沈兵又交待了一句:

“尤其是在河道拐彎處。”

“有可能被淺層淤泥覆蓋。”

“若在河道某處發現礦石,則礦地未必是附近,有可能自上游衝涮流至該地!”

鉢半信半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沈兵這其實也是“死馬當活馬醫”。

既然古時因爲設備所限探礦只能限定在表層裸露礦,那麼除了山體有可能裸露礦脈之外就是河道了。

河道其實就是河水往下挖了一條深溝……原本該處應是平的,長期經河水衝涮於是河道越來越深,兩岸則突顯出來。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黃河含沙量大,帶來的泥土會一層層的往地面上覆蓋結果越來越高。

但河套地區的黃河與下游的黃河不盡相同。

河套地區的黃河只是部份經過黃土高原……西套附近通過一小段黃土高原,接着到雲中郡附近往南直至“幾”字形第三拐角處一大段黃土高原地區,由此含沙量大增。

於是雲中郡一帶黃河含沙量並不高。

不過能否找到露天礦還是要看運氣,實在找不到就只能等收復後套再說。

紙、鐵兩項都因關係國之命脈過於敏感暫時無法放手生產。

於是就只剩下紡織這一項了。

紡織就沒什麼問題了,而且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紡織開始。

原因無它。

紡織是解決“衣食住行”中“衣”的問題。

古人將“衣”排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爲“衣”是解決“溫飽”中“溫”的問題,尤其地處寒冷的北方這一點尤爲重要。

而古人制衣程序繁瑣極爲耗時:先要種植苧麻,接着要將其剝皮浸泡取其纖維紡成麻線,再將麻線織成布,最後才能將布製成衣。

正如之前所言,古時女人並不是不會幹活只會呆家裡做家務。

而是古時的家務極爲繁重,只舂米、織布製衣兩項就幾乎是起早貪黑的成天勞累了。

如果沒有解決“衣”的問題,勞動力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幾乎所有人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吃和穿上,這兩樣不解決連生存都成問題,又如何去工廠幹活?

紡織業的好處就在這,它既解決了“穿”的基本生存問題解放了大批的勞動力,同時又是工業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更重要的一點是……紡織業相對於大機器生產要簡單得多,它初期只需要水力就可以完成。

而其它的機器生產首先得有蒸汽機。

所以毫無疑問,沈兵將重點工業區商業化生產的重點放在紡織業上。

於是一具具水車製作出來……初時澮等人以爲這些水車還是用來舂米的。

他們不知道的是,舂米作坊根本不需要放在工業區內。

一來舂米作坊不污染水源可以放在城內。

二來舂米作坊更適合在城內分散分佈以方便百姓。

紡織作坊就是另一回事了。

(本章完)

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09章 火炮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254章 突圍第31章 火攻第271章 敵人第20章 精銳之師第372章 西套第517章 文明第414章 炮彈第41章 福禍相倚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525章第481章 試探第136章 紅燒第127章 魏獒第376章 籠絡人心第337章 發展第431章 利益第35章 馬頭山第224章 叛秦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53章 軍心第454章 大將軍第81章 高田第337章 發展第114章 首級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6章 變局第229章 閃電戰第41章 福禍相倚第170章 收購第281章 稅率第29章 兒女私情第214章 較勁第542章 補給第11章 上坡下坡第183章 水戰第404章 教育權第291章 二選一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184章 包圍第504章 援軍第355章 圍城第81章 高田第483章 汗血馬第31章 火攻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44章 通敵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254章 突圍第40章 阻敵第143章 降兵第54章 休整第314章 織布機第21章 火力封鎖第170章 收購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276章 傳單第444章 沙塵暴第458章 夜襲第329章 訓練第264章 舂米換屯田第476章 勸降第232章 補給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162章 鋸子第353章 學習第307章 索箭第412章 試炮第176章 藤甲第337章 發展第310章 遷民第399章 三危山第51章 錯有錯着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499章 出兵第422章 樓蘭王第61章 火彈第429章 榜樣第42章 見坑往下跳第463章 馬鐙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73章 榨醬面第292章 涅石第48章 定滑輪第281章 稅率第63章 王翦第437章 人心第70章 番木鱉第237章 圍城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14章 織布機第35章 馬頭山第450章 控制第87章 翻車第220章 撤軍第448章 聯軍第191章 點兵第302章 鳴鏑弒父
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09章 火炮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254章 突圍第31章 火攻第271章 敵人第20章 精銳之師第372章 西套第517章 文明第414章 炮彈第41章 福禍相倚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525章第481章 試探第136章 紅燒第127章 魏獒第376章 籠絡人心第337章 發展第431章 利益第35章 馬頭山第224章 叛秦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53章 軍心第454章 大將軍第81章 高田第337章 發展第114章 首級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6章 變局第229章 閃電戰第41章 福禍相倚第170章 收購第281章 稅率第29章 兒女私情第214章 較勁第542章 補給第11章 上坡下坡第183章 水戰第404章 教育權第291章 二選一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184章 包圍第504章 援軍第355章 圍城第81章 高田第483章 汗血馬第31章 火攻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44章 通敵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254章 突圍第40章 阻敵第143章 降兵第54章 休整第314章 織布機第21章 火力封鎖第170章 收購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276章 傳單第444章 沙塵暴第458章 夜襲第329章 訓練第264章 舂米換屯田第476章 勸降第232章 補給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162章 鋸子第353章 學習第307章 索箭第412章 試炮第176章 藤甲第337章 發展第310章 遷民第399章 三危山第51章 錯有錯着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499章 出兵第422章 樓蘭王第61章 火彈第429章 榜樣第42章 見坑往下跳第463章 馬鐙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73章 榨醬面第292章 涅石第48章 定滑輪第281章 稅率第63章 王翦第437章 人心第70章 番木鱉第237章 圍城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14章 織布機第35章 馬頭山第450章 控制第87章 翻車第220章 撤軍第448章 聯軍第191章 點兵第302章 鳴鏑弒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