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六章:自廢武功

張正書摸出一片金葉子,輕輕拋給這個攤主,說道:“回去告訴王慶,想盯梢記得輪換人過來,每次都是你,有心人誰不知曉你就是暗探了?”

這個攤主臉色倒也不錯,無端端多了一筆橫財,笑意總是難以藏住。“小官人,你又不是細作,爲何要那麼嚴苛?”

“是你們做得很不專業,這路上都沒多少顧客,你還來這裡賣香飲子,行跡太可疑了!換個貨郎過來吧,還能說得過去……”張正書丟下了這句話,然後就走回了報社裡。表面看上去,張正書好像波瀾不驚一樣,但誰能知曉他內心此刻是激動不已。

“看來,要給趙煦寫封信了,這封信他還不理,那隻能說他是爛泥扶不上牆!”

張正書也是服了趙煦,他提了那麼多建議,希望能一舉滅了西夏,可趙煦倒好,不該激進的時候激進,現在到了要激進,賭上國運的一戰的時候他卻慫了。張正書真的懷疑,宋人是不是脊樑骨被打散了,所以連血性都沒了?

大宋的習慣性慫了,估計是太宗一脈的特性。想當年大宋幾乎是橫掃了六合,就差燕雲沒拿下了。結果被契丹人打敗了兩次,趙光義就慫了。後來宋真宗也是這樣,契丹人南侵,要不是寇準拉着他親征,宋真宗都能把都城南遷了!哪怕是宋真宗御駕親征贏了契丹,但還是簽下了“澶淵之盟”。雖然是有內情的,因爲這時候宋朝恰好處在一個小冰河時期,黃河是能封凍的,上面可以跑馬。一旦契丹人揮軍南下,進攻汴梁,那就是無險可守。

可就算是怕這種事發生,但“澶淵之盟”簽得真的沒啥道理,就因爲這個服軟的“屈辱條約”,直接讓大宋斷了脊樑,骨頭都軟了好幾分,妥協派得勢就是因爲這樣。

當然,這只是宋朝高層軟了骨頭而已,漢人可沒有軟。

只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宋朝高層軟了,那麼宋朝對外的戰爭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是苦哈哈的西夏,宋朝都拿它沒辦法。要不是有個憤青皇帝趙煦,說不定現在宋朝還要跟西夏“握手言和”,稱兄道弟……

不是張正書惡意揣測,而是宋朝文官的節操你真的無法期待太多。

寇準厲害吧?然而,還是給妥協派給淹沒了,最後還是簽下了“澶淵之盟”。

如果說宋太宗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風氣,那麼“澶淵之盟”則徹底閹割了宋朝的血性,從此富庶的大宋就成了周圍國家予取予求的錢袋子,誰都能來攫取一點好處。最能體現這個的,就是“慶曆增幣”了,遼國也叫“重熙增幣”。宋仁宗慶曆年間,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稱帝,北宋與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發生了三次大規模邊戰,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這時候,遼國就動了心思,想要宰宋朝一刀。

遼興宗耶律宗真做樣子想打宋朝,結果宋朝君臣都被嚇壞了,只能增幣以求平安。結果,正中遼國下懷。

所以,直到趙煦做皇帝,宋遼兩國之間的“澶淵之盟”可不是什麼歲幣三十萬貫了,而是六十萬貫,也就是銀子二十萬兩,還有二十萬匹絹布。

本來宋朝就財政赤字了,又加上這麼沉重的負擔,要不是熙寧變法給朝廷增加了一點點稅收,宋朝還真的就揭不開鍋了。

很奇怪是不是?宋朝是歷朝歷代稅收最多的,但是財政問題也是最重的。這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可細究起來,還真的就是宋朝自己作死。

“唉!”

張正書嘆了口氣,然後下筆給趙煦寫信,希望他不要有什麼婦人之仁,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要給西夏任何機會。他太清楚宋朝的尿性了,以爲達到了戰略目的就開始固守,殊不知防禦從來不是什麼固若金湯的,總會給人攻破的。而在正史上也印證了這個說法,一旦宋遼間發生戰事,西軍北調,那麼西夏必然會捲土重來。

最關鍵的是,張正書給出了一個徹底瓦解西夏的辦法——那就是把當地的党項人遷入中原,把中原漢人遷入西北。

以漢人超強的相融性,同化党項人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張正書估計趙煦不會採納,因爲那些文官是不會把党項人當人看的,而這也正是漢人文化倒退的象徵,丟掉了自己文化的最大優勢。試想一下,如果漢文化沒有同化這一招,歷史上那些少數民族都哪裡去了呢?比如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羌、氐、吐蕃……或多或少都被漢人融合了,真正成了大一統。可惜,宋朝文人卻把自己最大的武功給廢了,導致党項人成了心腹之患。

試想一下,如果宋朝能對契丹人、党項人,甚至羌人、吐番人好一點,西北地區還會這麼亂嗎?

再說到正史上,如果明朝不是這麼妄自尊大,還有後來的清朝嗎?

漢人在宋朝之後,因爲文化上的盲目自信,已經出現了妄自尊大的念頭。也確實是,在宋朝人的認知裡,就沒有一個另外的文明可以達到漢文化的高度,自大地把其他文化視作“夷蠻”也是正常的。

可張正書知道,漢文化最大的優勢不是排外,而是同化。可惜趙煦也好,那些朝中諸公也罷,沒有一個人能想得到這個。甚至對他們來說,要他們平等對待什麼党項人、羌人、吐番人,那就是在自貶身份!

“現在只能寄希望於趙煦能聽得進去了……”

張正書的這封信,很快就被皇城司送到了趙煦手上,可惜趙煦根本沒時間看。

因爲前段時間,也就是七月末的時候,汴梁城地震了。房屋雖然倒塌得不嚴重,可是宋朝這時候財政危機太過嚴重,所以趙煦已經愁白了頭。幸好是在汴州地震,地處京師,百姓生活富足,倒也不虞有誰會造反。

即便是這樣,趙煦日理萬機都沒辦法處理好政事,更別說看張正書的上書了。甚至前段時間張正書給他的密信,都不知道給丟到哪裡去了。要是張正書知道是這樣,他估計要鬱悶得吐血。

第六十五章:分工合作第六百九十六章:工業母機第五百一十四章:世間奇女子第八百九十七章:宴後第四百二十三章:收購土地第八百七十四章:尷尬的時間點第三百二十二章:女人的錢最好賺第六百一十九章:繁瑣的禮儀第兩百章:凡事怕對比第九百零五章:不捨第四十五章:肥料第八百五十八章:秋夜長第九百五十一章:飄了第四百一十八章:競賽性蹴鞠第五百八十一章:鋌而走險第四百二十一章:四輪馬車第八百零四章:說不清第六百零五章:給錢!第五百二十五章:義利之爭第六百九十八章:技術活第兩百八十五章:打地基第六百七十五章:造儒家的反第一百零七章:爲政績第六百四十六章:有事相求第六百四十七章:隔牆真有耳第兩百五十八章:果真好膽第十七章:若桃第八百三十六章:討價還價第九章:小官人被打傻了!第七百五十八章:連環陰招第九百六十一章:出征第三百零三章:起底第七百八十八章:給皇帝都不換第三百六十二章: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第八百一十四章:自污第兩百一十章:挑明第六百五十八章:水上討生活不容易第九百一十四章:治理地方第六百七十六章:中國人的土地情結第三百四十二章:一月不見第五十六章:撩逗第九百八十九章:回京述職第一百九十七章:吃醋第一百五十二章:缺一不可第三百九十六章:能做官和會做官第一百六十章:彈劾第三百八十章:艱難的決定第八百一十六章:瞎指揮第八百八十六章:有一個瘋狂的想法第一百二十一章:兩手準備第四十六章:諸事繁忙第六百零一章:風帆技術第七百四十六章:無官不貪第六百二十八章:毒計第一百六十八章:收割蔬菜第八百五十四章:這都啥事!第三百八十二章:吹噓第兩百零二章:代言第兩百八十八章:誰獲利?第四百零四章:推崇第六百零九章:目瞪口呆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第一百三十章:人性第九百二十七章:特製馬車第五百一十章:各懷心思第四十七章:繼續敗家第七百三十四章:建城設想第三百五十二章:細水長流第十五章:無禮第七百四十七章:敲山震虎?第五百四十一章:時尚達人第八十八章:忠良之後第兩百三十章:妙到巔毫第三百四十三章:眼波如水第六百三十九章:不祥之地第七百九十五章:借雞生蛋第七百章:范蠡也比不上我!第一百六十三章:擔憂第一百六十九章:白灼生菜第五百七十五章:遇險第四百九十章:定下基調第兩百五十九章:死衚衕第兩百一十章:挑明第九百二十三章:交通基礎建設第六百一十二章:東流、北流之爭第九百六十三章:不同尋常的攻城第兩百五十八章:果真好膽第五百八十六章:治理河患第七百二十二章:自誇自贊第三百四十三章:眼波如水第六百五十七章:六分儀的弊端第三百九十一章:有人眼紅了第兩百四十八章:憤青惜憤青第八百五十五章:被贖身了第四百九十二章:指一條明路第兩百零八章:何方神聖第兩百二十九章:神乎其技第兩百六十三章:大宗貨物第七百七十七章:新聞署第五百五十二章:申王府
第六十五章:分工合作第六百九十六章:工業母機第五百一十四章:世間奇女子第八百九十七章:宴後第四百二十三章:收購土地第八百七十四章:尷尬的時間點第三百二十二章:女人的錢最好賺第六百一十九章:繁瑣的禮儀第兩百章:凡事怕對比第九百零五章:不捨第四十五章:肥料第八百五十八章:秋夜長第九百五十一章:飄了第四百一十八章:競賽性蹴鞠第五百八十一章:鋌而走險第四百二十一章:四輪馬車第八百零四章:說不清第六百零五章:給錢!第五百二十五章:義利之爭第六百九十八章:技術活第兩百八十五章:打地基第六百七十五章:造儒家的反第一百零七章:爲政績第六百四十六章:有事相求第六百四十七章:隔牆真有耳第兩百五十八章:果真好膽第十七章:若桃第八百三十六章:討價還價第九章:小官人被打傻了!第七百五十八章:連環陰招第九百六十一章:出征第三百零三章:起底第七百八十八章:給皇帝都不換第三百六十二章: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第八百一十四章:自污第兩百一十章:挑明第六百五十八章:水上討生活不容易第九百一十四章:治理地方第六百七十六章:中國人的土地情結第三百四十二章:一月不見第五十六章:撩逗第九百八十九章:回京述職第一百九十七章:吃醋第一百五十二章:缺一不可第三百九十六章:能做官和會做官第一百六十章:彈劾第三百八十章:艱難的決定第八百一十六章:瞎指揮第八百八十六章:有一個瘋狂的想法第一百二十一章:兩手準備第四十六章:諸事繁忙第六百零一章:風帆技術第七百四十六章:無官不貪第六百二十八章:毒計第一百六十八章:收割蔬菜第八百五十四章:這都啥事!第三百八十二章:吹噓第兩百零二章:代言第兩百八十八章:誰獲利?第四百零四章:推崇第六百零九章:目瞪口呆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第一百三十章:人性第九百二十七章:特製馬車第五百一十章:各懷心思第四十七章:繼續敗家第七百三十四章:建城設想第三百五十二章:細水長流第十五章:無禮第七百四十七章:敲山震虎?第五百四十一章:時尚達人第八十八章:忠良之後第兩百三十章:妙到巔毫第三百四十三章:眼波如水第六百三十九章:不祥之地第七百九十五章:借雞生蛋第七百章:范蠡也比不上我!第一百六十三章:擔憂第一百六十九章:白灼生菜第五百七十五章:遇險第四百九十章:定下基調第兩百五十九章:死衚衕第兩百一十章:挑明第九百二十三章:交通基礎建設第六百一十二章:東流、北流之爭第九百六十三章:不同尋常的攻城第兩百五十八章:果真好膽第五百八十六章:治理河患第七百二十二章:自誇自贊第三百四十三章:眼波如水第六百五十七章:六分儀的弊端第三百九十一章:有人眼紅了第兩百四十八章:憤青惜憤青第八百五十五章:被贖身了第四百九十二章:指一條明路第兩百零八章:何方神聖第兩百二十九章:神乎其技第兩百六十三章:大宗貨物第七百七十七章:新聞署第五百五十二章:申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