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

“不過,如今最關鍵的在於,大唐復立,可讓這些軍將們回京敘職,再重新移鎮。”

王溥沉聲道。

“若是有不願者,亦或者拖延,皆可起兵平之,震懾諸將。”

李嘉默然,他眯着眼睛說道:“此法子倒是循規蹈矩,但卻有效,就這般做吧。”

“汴梁十萬大軍,豈有畏懼之理?”

李嘉這般說,還是有底氣的。

歸根結底,還是淮南,源源不斷的糧草到來,讓汴梁錢糧漸漸富足,要知道,在浙江府,江寧府,江西府,夏糧足有上千萬石,如今全部輸送至汴梁,耗費低廉。

有兵有糧,李嘉膽氣格外的壯實。

在這亂世,不就是錢糧兵馬嗎?

一聲令下,河東,河北,關中各大藩鎮,都接到了來自朝廷的旨意。

毋庸置疑,各藩鎮對於這項聖旨,可以說莫名的遲疑。

焉知其不是清算嗎?

遲疑者有之。

如,彰武軍節度使,鎮守延州的趙贊。

他在延州多年,已經是土霸王一般的存在,蠻夷鹹服,壟斷賦稅,雖然貧瘠了些,但日子舒服快活啊

這要是被召集到了京城,弄個閒散的職位,怕是不願意了。

“節度,西北藩鎮,首推鳳翔,再次爲朔方,如今鳳翔已倒,只得看馮繼業了。”

幕僚看出了他的猶豫,不由得說道。

“馮家子不提也罷。”趙贊揮揮手,說道:“其家兩代承襲,已經固若金湯,朝廷一時半會肯定不會動他,唯獨我,以及姚內斌,董遵誨,張鐸,四人。”

“對咱們如今正該沆瀣一氣,同發一聲纔對。”

趙贊恍然連忙吩咐道:“快寫信,我要與這四位,溝通一下關係。”

而在汴梁,李嘉處理關中藩鎮,獨自接見了曾經的鳳翔軍節度使王彥超,詢問其關中藩鎮事務。

後宋年間,關中藩鎮,有通遠軍的董遵誨,朔方軍(靈州)馮繼業,靜難軍的楊廷璋,彰義軍的張鐸,通遠軍的董遵誨,慶州的姚內斌,以及保大軍的李洪義,同州的匡國軍張美,再加上鳳翔軍的王彥超。(作者找資料太辛苦了)

散州的防禦使無算。

換句話來說,大的藩鎮,攏共約有九位。

每個藩鎮兩三州之地,將關中分割的明明白白,除了長安,基本上就沒啥地了。

面對皇帝的疑惑,王彥超沉聲道:“如今鳳翔軍,靜難軍,保大軍,皆入朝廷,剩餘六鎮,只有張鐸,趙贊二人值得注意,其餘諸將不足爲慮。”

“哦?卿家儘可直言。”李嘉很是關切。

“朔方馮繼業,弒兄繼位,又刻薄寡恩,兵卒多有不滿,而且其肆虐蠻夷,掠奪錢財奴婢,讓番蠻苦不堪言,若是得朝廷,其位置定然不保,所以,其內憂外患,不足爲慮。”

朔方從馮暉到馮繼業,已經兩代三人,數十年,可以說把靈州經營成了基業,但其地方狹窄,絲綢之路又不通,所以依賴於鹽業,貪財吝嗇,沒有大志向。

關鍵是太偏遠了,接近河西走廊。

姚內斌不用說,孤家寡人,而且還是契丹降將,董遵誨更是有勇無謀,與趙匡胤還有爭鬥,恐怕他心情複雜。

定國軍節度使張美駐守同州,更是不值一提,他是鬥吏出身,最會謀算錢糧,根本就不是武將。

這與山南東道節度使邊光範一樣。

趙贊不用提,其父趙延壽鼎鼎大名,其能力強大,就是心思不定,所以被派到了延州,鎮守党項人。

張鐸,則從後周開始,就是武將出身,而且在宋初爲人詬病的是,其經常私蓄錢財,厚養親兵牙將。

這是什麼意思啊?這叫培養私人力量,密謀不軌,趙匡胤不知曉,王彥超哪裡不曉得,就在眼前的事。

“趙贊心不定而強,張鐸密謀不軌。”

李嘉陷入了沉思。

“延州一時半會離不開趙贊,党項人不安分,還是得有大將鎮守,況且,其遠在河套地區,不足爲慮。”

李嘉很快就決斷而出:“張鐸距離長安太近,私底下不安分,那就只能讓他移鎮了。”

王彥超不作提議,他只是皇帝瞭解情況的工具人,所以對錯都與他無關。

“王卿勞苦功高,又及時歸正,爵位之事,還得過些時日評定,就賞你一些錢財吧!”

李嘉最後,又深深地說道:“卿家一身才能,可不能辜負了之。”

叩謝之後,王彥超精神振奮地回到了家,這時,已經聚滿了人。

郭從義,郭守文,楊廷璋,皆在他家張望。

顯然他們這些歸順新朝的武將們,多日以來已經被閒置,如今聽聞王彥超被皇帝傳話,瞬間就心思跳動,情緒激動。

“陛下可有言語?”郭從義耐不住性子,連忙問道。

“問了些許關中的事。”

王彥超看了一眼衆人,說道:“不過,陛下並未忘卻咱們,言語如今國事繁雜,待稍微安定些許,再來評定功勳。”

“這般就好!”郭從義貪婪地笑了笑,已經在幻想有什麼位置了。

郭守文則比較謹慎,說道:“朝廷開始召集藩鎮衆將,想必就重新移鎮認命,到時候就能清楚了。”

郭守文比較淡定,他奪下兩關,又拿下河中府,可以說立下大功,板上釘釘的大功勳,肯定是大賞賜。

楊廷璋就比較沉默,一來年紀大了,二來,經受多年來的猜忌,他已經對權力無感,只想在汴梁好好生活,掛個閒職再好不過。

“位置很多,憑功勞而獲。”

王彥超搖搖頭,說道:“就言語洛陽那邊,正在修城挖河的禁軍,七八萬之數,需要的大將難以計量,咱們慢慢等着就是。”

衆人默然,的確,盤子大了,吃食多,就安心等着吧。

託王彥超的福,李嘉終於想起,自己這些天忙着政事,把那些功臣們忘記了,尤其是那些歸順而來的功臣,不賞不足以表彰,算是爲接下來的衆將雲集開個好頭。

錢財什麼自然大方,高者如節度使五千貫,低者如都頭,指揮使,每人兩百貫。

而己方的士兵,李嘉也不敢耽誤,幾乎是每人五貫,外加布帛一匹。

總數,超過了三十萬貫。

第1124章討論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一千零二十五章殺雞駭猴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1150章安北第1288章父子第1204章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一千零九十七章金汁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1323章胡昌翼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七章赫赫李府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1389章彩雲之南第1246章主考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四百六十九傳播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六百零三章吃肉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第1375章傳響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第四百四十九章離別第1253章教訓第四百八十七章爭論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1201章唐旗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七百一十六章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三百九十四章故事第1386章就藩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一千零九十七章金汁第1129章續第六百七十九章二郎神廟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八百一十九章第1348章第四百九十八章無題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1262章陽妃谷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九百六十二章對招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五百四十四章吐血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六百零九章三下五除二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1301章技藝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六十一章反應第1328章第1290章軟肋第1333章收買第三百四十六章道觀第九百一十三章拋石車第九百零七章關係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四百一十八章折騰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七百九十四章第1228章子嗣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
第1124章討論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一千零二十五章殺雞駭猴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1150章安北第1288章父子第1204章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一千零九十七章金汁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1323章胡昌翼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七章赫赫李府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1389章彩雲之南第1246章主考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四百六十九傳播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六百零三章吃肉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第1375章傳響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第四百四十九章離別第1253章教訓第四百八十七章爭論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1201章唐旗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七百一十六章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三百九十四章故事第1386章就藩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一千零九十七章金汁第1129章續第六百七十九章二郎神廟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八百一十九章第1348章第四百九十八章無題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1262章陽妃谷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九百六十二章對招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五百四十四章吐血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六百零九章三下五除二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1301章技藝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六十一章反應第1328章第1290章軟肋第1333章收買第三百四十六章道觀第九百一十三章拋石車第九百零七章關係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四百一十八章折騰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七百九十四章第1228章子嗣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