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

鮮美的魚湯,在李薇兒的帶頭下,幾小瞬間你爭我搶,好不熱鬧。

李嘉也不阻擋。

平日裡在皇宮大內之中禁錮太多,如今能出來緩解一下,疏通孩童的天性,還是難得的機會。

或許是長江魚鮮美吧,湘江與洞庭湖的魚總是比不了的,李嘉也多吃了一碗飯,就自制地停下來筷子,看着三小吃完魚湯後,也停下了。

“你們爲什麼不多吃?”李嘉好奇道。

“哥哥,只有這魚湯好吃,其他的都不及家裡呢!”

李薇兒六歲多,已經懂得很多,知曉出來不能亂叫,回答的很得體,看來皇宮的教育還是不錯的。

李賓和黑牛二人,也連忙點頭附和,好似兩個跟屁蟲。

得,指望這養子和弟弟幫忙打天下,還是得十年後吧!

唉,十年後,恐怕已經統一天下了,還打個屁哦!

周英兒乖巧地爲皇帝夾菜,待發覺皇帝不吃後,這才小心地吃着,似乎嚐到好吃的,小眼睛都眯了起來,可愛極了。

嬰兒肥初現,還未消減,臉蛋細膩,細小絨毛還能看得清,小荷才露尖尖角,不曾被採摘,腰肢纖細,少女感十足。

李嘉感覺自己快忍不住了。

但,年歲太小,只能把玩,而不能吃掉。

見其小口吃着,李嘉就派人去買了幾根糖葫蘆與三小,三小瞬間樂了合不攏嘴,笑嘻嘻地吃着。

一刻鐘後,李嘉感覺時間差不多了。

“走吧,玩也玩夠了,咱們回去吧!”

隨即一行人就出了包廂,瞬間熙熙攘攘地聲音傳入耳朵,吵鬧的,聊天的,調笑的,不一而足。

“你們說,這郭家皇帝到底死了沒?”

“姓柴,改姓柴了,應該沒死吧,聽說封王了!”

“對呢,還賜丹書鐵捲了呢!”

李嘉下樓梯的腳步瞬間一緩,皺起眉頭。

“陛下?”吳青來到跟前,低聲道。

“不用,走吧!”李嘉搖搖頭,繼續下樓,坐上馬車,回到了衙門。

坐在椅子上,李嘉陷入了思考,一旁的李威及吳青二人,靜候在一旁,不敢打擾。

“你們說,這郭宗訓,受封了鄭王,現在在哪?”

“陛下,末將聽聞,其被迫禁錮在房州!”李威對這倒是略知一二。

“小的知曉也是一般!”吳青笑着說道:

“郭宗訓被封鄭王,賜下丹書鐵卷,與符太后一起,被送往後房州,如今已有三年,宛若囚徒,失國之人,如此也算是不錯了!”

“房州?”李嘉嘀咕着:“可是在荊南府的周邊?”

“陛下所言未錯!”吳青連忙答道:“在僞宋的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在之前,三國時乃是上庸郡,王翦滅趙後,趙王遷被徒於此地而死!”

“此地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所以得房州之名,宋主將其安置與此,既遠離京城,又看護得力,再是方便不過!”

聽到這,李嘉點點頭,四面八方都是山,果然是一處囚牢,上庸他也很熟悉,三國孟達所在,與劉封一起沒有救援關羽,然後投降曹魏,然後再叛,被殺。

“可憐世宗打下來的大好江山,不僅兒子改姓柴後,江山社稷也改姓了!”

李嘉搖搖頭,頗爲感慨地說道。

“有沒有辦法能將郭宗訓給救回來?”

“這、”吳青皺起眉,低聲道:“射聲司並無這等手段,除非有大軍配合!”

“陛下,慕容延釗乃北地老將,不可小覷!”李威也連忙說道。

“好了,我知道了!”李嘉嘆了口氣,只能選擇放棄:“來日方長,到時候獲得這面旗幟,對於朝廷而言,擁有莫大的好處!”

畢竟郭家坐了十年的中原,郭威和郭榮二人又不是昏君,都是英明神武的主,而且愛惜民力,南征北戰,威名遠揚,雖然大家都不說,但思念郭榮的聲音依舊不斷。

到時候把郭家的旗幟一豎,爲郭氏討回江山,定然讓趙匡胤手忙腳亂,那些郭家舊臣不說叛亂,但肯定我不會救援了。

這就是大義,比亡國五六十年的大唐來說,更得民心。

畢竟,後周才亡國三年不到,禁軍裡還是那羣跟隨郭榮打遍天下的人。

兩人也曉得皇帝的意思,心中默默記下,這可是大功勞。

林玳兒得知去了嶽州樓後,懊悔不已,纏着皇帝再去一次,但李嘉哪裡慣她,在牀上狠狠地教訓一頓,這才安生許多。

由於皇帝大駕光臨,嶽州內其他的一些,接受過朝廷旌表的孝子、孝女、舉孝興廉等等,紛紛趕來覲見。

這本書應有之義,提倡孝義,這是李嘉繼位以來不斷地聲明的,畢竟國朝以孝治天下,由上及下,方是形成了一些趨勢。

如今親自接見這些孝子賢孫,更是大大提升了民間孝義。

孝子、孝友、孝廉由禮部的官員逐一登記造冊,然後由嬤嬤負責,教給衆人君前演禮,如何行走,如何答話,賜座時如何行禮,都有着萬般挑剔的規矩。

這就是必要的規矩。

也是皇帝應盡的義務。

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能覲見皇帝的,太醜的不行,有礙觀瞻。

要是嚇到了聖人娘娘怎麼辦?公主、王爺們還小着呢!

如此一來,呈現到李嘉面前的,要麼模樣周正,要麼體態輕盈,模樣俊俏,就跟選美似的。

當然,李嘉也沒法子,這是歷來的規矩。

在前唐時,參加吏部詮試,樣貌端正可是重要的一環,跟字一樣,畢竟太醜了,沒有官威。

沒有官威,怎麼統治百姓,那麼刁民們見着威嚴的,天然就矮一層。

“家中幾口人?”李嘉聞着眼前這個十七八歲的少年。

“五口!”

“聽聞你孝順爹孃,鄰里盡知,好樣的!”李嘉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我朝以孝立國,上自朕躬,下到小民,以聖人傳益而下的孝道,平日不了怠慢,此方爲立國、守家、持身之本,天下大治一統,在可期也!”

“這些孝子孝女們,每人賜下牌坊,再賞錢百貫!”

隨即,一陣萬歲的呼聲。

自此,嶽州孝義之風驟起,成南國之首。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應對第四百章捉拿第九百四十六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結果第八百四十二章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七百五十五章第九百五十一章勉強第1278章拉薩第九百七十三章下城第九章(重發)第1371章三路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七十八章喪盡天良。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十三章江南國主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五百五十二章朝議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1231章開藥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七百四十七章燕雲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九百七十一章棺材(上)第八百三十二章恩賞第九百二十五章第1387章最後的抉擇第1375章傳響第五百二十六章來也匆匆,去也……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第六百零七章搪塞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一千零二十二章土地問題第三百九十八章潛移默化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七百二十七章夏糧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二十九章第1349章小子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1301章技藝第一千零七十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八百二十六章戰事頻繁第1169章太上皇李維特別編——越南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第七百一十一章求授第九百三十四章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九百二十章白重贊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四百六十九傳播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一千零五十六章謝師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八百六十四章第九百二十二章氛圍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六百四十七章陰謀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1205章首相之缺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1183章草原律法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五百四十七章滅蜀前的猶豫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八百二十章來事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應對第四百章捉拿第九百四十六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結果第八百四十二章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七百五十五章第九百五十一章勉強第1278章拉薩第九百七十三章下城第九章(重發)第1371章三路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七十八章喪盡天良。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十三章江南國主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五百五十二章朝議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1231章開藥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七百四十七章燕雲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九百七十一章棺材(上)第八百三十二章恩賞第九百二十五章第1387章最後的抉擇第1375章傳響第五百二十六章來也匆匆,去也……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第六百零七章搪塞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一千零二十二章土地問題第三百九十八章潛移默化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七百二十七章夏糧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二十九章第1349章小子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1301章技藝第一千零七十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八百二十六章戰事頻繁第1169章太上皇李維特別編——越南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第七百一十一章求授第九百三十四章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九百二十章白重贊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四百六十九傳播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一千零五十六章謝師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八百六十四章第九百二十二章氛圍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六百四十七章陰謀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1205章首相之缺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1183章草原律法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五百四十七章滅蜀前的猶豫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八百二十章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