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不只是趙誠,其餘的相公們也被拜訪個遍,所有人都知曉成爲皇子老師的好處,嶽麓山一下子就人來人往,熱鬧的很。

李嘉感覺夜長夢多,好好的避暑,突然就亂糟糟起來。

“去,到國子監中,讓國子祭酒選幾個才德兼備的老師過來,從博士、助教、直講等中篩選,律學、書學、算學,太學,各一人!”

“喏!”田忠點頭應下,轉身離去。

國子監是唐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其正副主官爲祭酒,品級高達從三品,非德高望重之人難以擔任。

而其下,又設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館、律學、書學、算學等,分別配有博士、助教、直講人數不等。

其中國子學、太學,乃是勳貴官吏之子嗣的學堂,都是研究儒家經典的經學院校,師資力量極爲強大。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韓愈,在其34歲時,在經歷了三次科舉落榜、三次吏選落榜,以及無數次寫信、登門自薦均告失敗後,韓愈第四次參加吏部選舉考覈終於通過,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這是一個負責六品、七品官員及侯爵以下的子孫,以及庶民子弟中的優秀學子教育工作的職位。

所以,他看到這些官吏子弟依靠門蔭,就能走上仕途,輕鬆自在,所以安於享樂,而不願意學習,於是就有了《師說》。

當然,他一個小官,人言微輕,再加上勳貴子弟沉迷遊樂,所以就放棄了國子學,而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四門館、太學,凝聚了一大批張籍、李翱、侯喜、尉遲汾、沈粑等門人弟子。

由此而來,隨着韓愈的名聲愈隆,太學的名聲也越大,以至於太學成爲了國子監的代名詞。

尤其李嘉重建大唐後,第一屆科舉結束,有鑑於其他雜科太過於繁雜,而且明經、明算、明律這三科,參考的人數少,難成氣候。

關鍵是,官場容易拉幫結派,進士科佔據主導地位,以至於其他三科只能屈居末位,從而讓這三科學子越發的凋零。

比如,如今朝廷的三省六部,基本上沒一個其他雜科出來的,要不是進士,要不是門蔭,接受雜科最多的,只有新設的衙門——轉運使司。

所以,李嘉根據事實和未來,將明經、明算、明律這三科,融入到進士科中。

也就是說,考進士,不僅要會作文章,制詔書,寫詩詞,還要會算數、唐律、書法,幾乎是全才。

當然,偏科嚴重的肯定是有的,不過科舉就是這樣,它只是選官的門檻罷了。

其實,李嘉一開始還準備考君子六藝的,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禮和書、數還可以,學習比較廉價。

但若是考究樂、御、射,學習音樂,練習騎馬射箭,這本就是貴族、富商纔有的資本。

那些普通老百姓供養一個勞動力,上學考科舉,能請老師買幾本書已經算不錯的了,還讓他們騎馬射箭學音樂,這就過分了,沒萬貫家財搞不定。

這不就相當於拒絕寒門了嗎?

李嘉本就是爲了務實統治基礎,實現上下階級流通的局面,怎麼可能回到門閥時代。

所以,只能想想,保證公平。

“祭酒,祭酒——”

國子監祭酒田晗,學識淵博,在南漢時,就是國子監祭酒,隨着國子監遷徙到了長沙,他也跟着過來,六十多歲的年紀,鬍子花白,走路都一顫一顫的。

如今年歲大了,他最喜歡捧着一杯茶,默默地欣賞一幅畫,從白天到黑夜,亦或者揮墨,寫上幾副字,自個欣賞。

今個天氣好,他將自己的書畫拿出來曬曬,南方潮溼,雨水又多,過一個多月,又得是梅雨天氣了,再不曬就晚了。

“恩?怎麼了?”田晗聽到有人叫自己,將書畫小心的放下,這才轉身問道。

“老祭酒,皇帝派人來了!”學丞連忙快步而來,將田晗攙扶住,興高采烈地說道。

“皇帝派人作甚?難道要開進講了?”田晗驚喜地說道。

進講,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爲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專爲爲皇帝進行講解儒家經典,勸誡,以及帝王教育的制度,也稱作經誕。

爲皇帝上課,一向是文臣的榮譽,也是儒臣們賴以爲之的德化皇帝,使之成爲聖君。

可以說作爲國子祭酒,田晗也不知道巴望了多時了,自從大唐復立,皇帝就從來沒有開過一次講進,他深以爲憾。

“下官也不知,但反正是有大事了!”學丞搖頭說道。

隨即,果然就見一宦官,穿戴整齊,施施然地進了門,吊嗓,高聲問道:“國子祭酒田晗可在?”

“微臣在呢!”田晗連忙跪下,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今皇子年歲大了,作爲皇家子嗣,讀書認字是免不了的,這是人倫大事,所以朕也不敢耽誤,乃令國子監選各老師與宮廷,教導皇子蒙學之事……”

宦官看了一眼白髮蒼蒼的祭酒,宣讀結束後,看着其跪立不起,忙問道:“田祭酒,怎麼不謝恩領旨呢?”

“臣,臣年老糊塗,天使可曾讀錯了,幾百年來,聖旨開頭,不是中書門下制曰嗎?”

田晗跪下不起,擡起頭,沉聲問道,一臉茫然失措的狀態。

其實聖旨用白話講,他並不以爲意,完全憑靠着皇帝的喜好來,當然一般都是中書舍人草擬,文采自然沒得說,如今滿口大白話,他也無所謂。

但,幾百年來,聖旨的中書門下沒了,這就讓他有些難以接受了,幾百年的傳統,怎麼說沒就沒了?

況且,書名中書門下,並不是幾個字罷了,而是政事堂對於皇帝隱晦的制約,這是政治傳統問題,馬虎不得。

“老祭酒老糊塗了!”宦官不以爲意,笑道:“幾年前就改了,您放心,這聖旨是皇帝親發的,就是爲了給幾個皇子招蒙學老師!”

“如此,這般,政事堂沒話說?”田晗很意外,連忙問道。

“陛下一言九鼎,宰相們自然也無話!”

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1237章第1214章遺民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七百一十四章第八百一十二章田氏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學第1350章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1367章窺伺唐法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一百五十章久別重逢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番外2——觸目驚心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太上皇李維特別編——越南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1357章人選第五百一十四章舟山島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1104章幽州營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1308章諸王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三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五百五十四章打探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1155章改變第1354章規矩第兩百三十六章大興科舉(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五十五章陣法與邕布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1315章水師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八百七十一章村上天皇第1233章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一千零八章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六百八十一章爭奪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四百二十六章使團第1390章治河第八百七十五章突兀第1169章第四百六十三章吃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1255章驚詫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十一章雜事繁多(上)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七百五十五章第1408章孝順第八百四十五章文會(上)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無題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1350章第1399章大動作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1155章改變第1210章夏王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六百四十六章拿下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1160章幽州營第九百七十章漸漸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1233章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九百四十九章軍心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1375章傳響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
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1237章第1214章遺民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七百一十四章第八百一十二章田氏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學第1350章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1367章窺伺唐法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一百五十章久別重逢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番外2——觸目驚心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太上皇李維特別編——越南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1357章人選第五百一十四章舟山島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1104章幽州營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1308章諸王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三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五百五十四章打探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1155章改變第1354章規矩第兩百三十六章大興科舉(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五十五章陣法與邕布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1315章水師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八百七十一章村上天皇第1233章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一千零八章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六百八十一章爭奪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四百二十六章使團第1390章治河第八百七十五章突兀第1169章第四百六十三章吃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1255章驚詫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十一章雜事繁多(上)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七百五十五章第1408章孝順第八百四十五章文會(上)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無題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1350章第1399章大動作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1155章改變第1210章夏王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六百四十六章拿下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1160章幽州營第九百七十章漸漸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1233章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九百四十九章軍心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1375章傳響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