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

接到這封回信,高俊一下子就回到當年在德興的歲月,想起了他在嬀川縣的校場上認識靖安民的一幕幕。自己的大槍法還是靖安民教的,在雞鳴山上,如若不是他義氣深重,自己、何志也、郭延嗣、僧虔也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在這封信中,靖安民呼高俊爲賢弟,得知高俊已經做到泰安州刺史這樣的高官時,也不由得心生羨慕。“早料賢弟池中龍物,非尋常人可比,愚兄自愧不如。”

眼下靖安民還在山北地區率領義軍和蒙古人作戰,山北與山南隔着巨大的燕山山脈,聯繫不便,而離蒙古人的老家卻很近,戰鬥非常艱難,山北義軍的處境已經近乎絕望,靖安民前不久和苗道潤聯繫過,準備率軍南下與苗道潤相匯合,這就不得不拋棄家鄉,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棄家產,去祖塋,仰人鼻息,委身籬下,直買得一個不髡髮,爲家國桑梓計,亦不悔也。”

在去信裡,高俊提出要保靖安民做官,靖安民在這裡婉言謝絕,表示並非是有意和賢弟爲難,而是因爲他已經和苗道潤有所商議,準備一起向金廷請封。這讓高俊心裡有些寬慰,據他所知,歷史上苗道潤請封之後,完顏伯嘉勸諫金宣宗“雖三公何惜之”,完顏珣因而下定決心,足足在河北封了九個“宣力忠臣”。

讓高俊有些感慨的是,從野狐嶺之後就一直和中原內地失去聯繫的靖安民根本不瞭解金朝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在信中還興致勃勃的問高俊,是否和楊安兒、李全等山東豪傑打過交道,如果有的話,也別忘了捎帶說一說自己這位愚兄。

時過境遷,世事迥異,高俊此時除了一聲長嘆,也實在很難表達自己的心情。

到達河間府之後,幾位將領就去見了苗道潤,此人現在還是河北義軍的頭項,不過高俊知道,他很快就要被完顏珣加封爲中都經略使,在救援中都失敗,河北振動的日子裡,加封苗道潤就是金朝的姿態:“不拋棄河北(至少表面上不拋棄)。”

苗道潤手下的河北義軍已經收復了許多州城,戰力也算不俗。苗道潤此人是河北豪強,自小便愛演練武藝,在鄉間頗有聲望,他也是個重交情的人,雖然眼下各路金軍有些狼狽,但是苗道潤絕沒有出言譏諷,反而將幾位大大稱讚了一番,連呼相見恨晚。

在座的諸位當年都算得上是一方豪傑,江湖道上的事情都熟,說起這些來一個個都是眉飛色舞,倒很有些水泊梁山聚會的感覺。

苗道潤對聞名遐邇的郭大相公很是尊敬,對於運河轉戰的高俊、師靖也以禮相待。尤其是看到這支軍隊所帶的蒙古人頭時,苗道潤瞪圓了眼睛,自從與蒙古開戰以來,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蒙古人頭,不由得對高俊刮目相看。

過了河間府差不多就算安全了,蒙古覘騎不大可能跨過整個苗道潤的控制區繼續偵查高俊,這樣風險很大,而且也缺乏意義。

到這之後,各軍開始聯繫其他方面的情況,還要向開封朝廷奏報眼下的形勢,並且申請返回駐地,謹守城池,重新招兵買馬。

郭仲元、高俊等將領以聯名的名義寫了上表之外,還各自寫了一份札子彙報情況。

行不幾日,至獻州,又至武強縣後不久,消息就來到了,不過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蒙古軍襲擊了汊口剛剛在那裡聚集起來的金軍,各路潰軍這次真的被蒙古人徹底擊敗,蒙古人一路追亡逐北,將糧船盡數繳獲。高俊雖然覺得可惜,但是到這份上也不冤枉,從整體來看,自己的反擊戰已經給了汊口的金軍絕好的整頓機會,然而他們依舊沒能把握住,被蒙古人隨即而來的打擊弄了個措手不及,以至於全線潰敗。

據說金軍各部已經逃至清州,在那裡關閉城門,憂心忡忡的等待蒙古人的進攻。不過清州城防堅固糧草充足,而且附近都是窮鄉僻壤,沒有劫掠的價值,想來蒙軍不大會下死力攻打這座城池。

但是霸州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蒙軍隨即派出一支偏師進攻霸州,僅僅是一千名蒙古騎兵就徹底瓦解了金軍的抵抗,霸州失陷。

保州的河北西路軍馬在保州城北金臺驛被蒙軍擊敗,永錫率軍潰退。

其他將領面色都不大好看,但是高俊心裡倒是很清楚,這只是表面文章,眼下朝廷說的算的首先還是皇帝,其次是逐術虎高琪,完顏珣對自己還是頗爲看重,也知此事並不能怨他。而術虎高琪本身就不指望救援中都,心裡頭說不定還對高俊有所感激,此時對高俊輕拿輕放,有利於告訴其他金軍將領放心大膽的摸魚。

最重要的是高俊有一堆蒙古人頭作證,這是最好的辯駁。

給完顏珣的札子裡面,高俊詳細錄述了蘆葦蕩反擊戰的過程,對此開封朝廷是將信將疑。高俊說得詳盡細緻,不像是編造的事蹟,但是一氣兒在野戰中拿下近千人頭,與蒙古開戰以來還未曾有過,所以這次朝廷也派來一位官員檢查此事。

本來高俊是準備了一點兒好處的,雖然不太清楚金末官場的風氣,但是有備無患總是沒錯,可是當他知道來人的姓名之後,就知道自己這份禮物算是不用交了,此人就是金末有名的梗臣——馮璧。

第二十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尾聲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三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上)第八章 願(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三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八章 血鐵(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一章 羊(上)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二章 定風波(下)第十九章 警備騎兵(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尾聲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尾聲第一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上)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八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下)第十七章 人口(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十三章 邢州的結局(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六章 左翼壘(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八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五章 行路難(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十三章 狂夫瞿瞿(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二章 風雨欲來(下)第十九章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尾聲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九章 北院(上)
第二十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尾聲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三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上)第八章 願(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三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八章 血鐵(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一章 羊(上)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二章 定風波(下)第十九章 警備騎兵(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尾聲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尾聲第一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上)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八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下)第十七章 人口(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十三章 邢州的結局(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六章 左翼壘(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八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五章 行路難(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十三章 狂夫瞿瞿(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二章 風雨欲來(下)第十九章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尾聲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九章 北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