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麥(上)

整個信安氣氛壓抑,南面戰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整個地區,高俊神色不佳,整個太平軍上下愁雲慘淡。

屋漏偏逢連夜雨,很快,高俊又得知消息,由於長時間沒有維護,運河已經嚴重淤塞,不可能再承擔大宗糧食運輸的任務,連唯一的運糧渠道都沒有了。

這個打擊比上一個還要致命,如果運河不通暢,山東的糧食就無法運到河北前線,以陸路運輸的話,維持兩萬人在前線的開銷足以讓整個山東根據地精疲力竭,這樣的話,高俊就必須立刻決定是把籌碼全部押上,還是趁着沒有巨大損耗之前趕緊撤出。

儘管初戰成績不佳,但是義軍們依舊殷勤的爲高俊規劃路線。

新安縣以北的直沽寨,當地的守軍統領樑佐已經規劃好了進京道路,盛情邀請高俊趕快與他合兵一處,爭取光復中都。

甚至於,就在這幾天的功夫之內,就連開封小朝廷都得知了高俊進軍的事情,完顏珣也申飭高俊,讓他經略中都各處,力保此地不失,以圖恢復。

但高俊還是在考慮了一下午之後恢復了冷靜,從南線的戰況來看,太平軍還不足以跟敵軍相抗衡,騎兵缺少,野戰能力不足,後勤不暢,這時冒失的衝進中都,就算是能夠得手,也不過是落得一個黃巢的下場。

到那個時候,蒙古鐵蹄踏破空虛的山東,也就易如反掌,沒什麼值得考慮的了,必須儘快撤退。

得知太平軍要走,河北義軍一片譁然,不少人立刻表示了憤慨和失望,找到高俊,請求他一定要以河北萬千生民的性命爲要,留在河北繼續抗敵。

在這種情況下,做出主力撤離的決定是十分痛苦的,高俊只能一再向大家保證,等到明年,明年高俊練出了五六千騎兵來,就能夠與蒙古人爭勝於河北,到那個時候,他一定會再次率領大軍前來,用鐵犁徹底碾碎所有的蒙古軍隊。

隨即,高俊在太平軍內部的軍事會議上公佈了撤退的方針,絕大部分隊伍跟隨高俊,沿着來時的路線返回,只有馮達帶着他們那個營的兵力依舊堅持在河北中部。高俊全權任命他爲此處的負責人,並且要着手在當地建立類似山東根據地的軍政機關,做落地生根,持久作戰的打算。

軍隊開始進行撤退的準備,包括從當地收購糧食,補充新的兵員,尤其是善於做騎兵的人,高俊跟張甫做了一個交換,用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換取了四百名訓練有素,只是沒有馬的騎兵。

這筆交易雙方是各取所需,張甫的馬比高俊要少得多,並且,他所處的環境也沒有讓騎兵驅馳的條件,這些精銳騎兵留在他這裡,也只能充當步兵使用,是一種浪費。而換來了大量軍資之後,張甫反而戰鬥力更強,高俊也爲自己增添了一批新的騎兵種子。

其他義軍隊伍當中也有不少擅於馳騁騎射的人,高俊對其優先安撫,並希望他們與自己回山東,在謹慎選擇之後,高俊帶回了一千餘人。

雖然帶走了不少人,但高俊留下了大量的軍器和糧食,尤其是帶來了繼續作戰的信心,此番太平軍挾雷霆之威,一連擊潰敵軍三個軍團,雖然後面偶有小敗,但河北義軍依舊爲此鬥志昂揚,準備下一階段的戰鬥。

徵集糧食的工作辦得很快,此時正值夏收季節,河北的農民們剛剛割了麥子,高俊大把的錢花出去,確實買了不少糧食,在河北不同於在山東,用的都是真金白銀,以便於安撫當地民衆。

錢花的多,高俊也有些肉痛,不過在他騎馬出去巡視的時候,卻發現在信安縣各處河道以外的地方不少農田卻沒有人收割,任由沉甸甸的莊稼隨風搖盪,這讓他非常奇怪:“這些田地都是誰的?主人家爲何還不收糧?”

有通曉當地情況的河北義軍士兵告訴高俊,這些田地的要麼是蒙古那顏們跑馬佔圈得到的,要麼就是依附於蒙古人的土豪自家的莊園田地。這些人在義軍到來之後都到蒙古人掌控的大城市中避難去了,鄉親們害怕他們回來之後報復大家,所以誰也不敢拿他們的糧食。

在過去一兩年之中,蒙古人和義軍今天這個來,明天那個走,讓百姓們惶惶不可終日,誰也不敢輕易得罪,儘管忍飢挨餓,卻眼睜睜的看着大片大片的糧食倒在田地裡,誰也不敢去偷一個穀穗。

“既然如此,這個人情還是由我來做吧,通知軍兵們,把長槍先放起來,拿鐮刀,收莊稼,分給百姓們!”高俊頓時有了主意,意氣風發的下令:“一個營負責一個縣,幾天之內給我幹完,糧食三成歸我們,七成給百姓。

這些漢奸走狗的田地不分白不分,記得留下木牌條子,就說糧食是咱們太平軍拿的,有本事就找咱們來要糧!”

一聲令下,軍兵們立刻行動起來,連續兩三天的時間內,軍兵帶頭,農民們也壯起膽子,抄起鐮刀,一個縣又一個縣,很快就把周邊七八個縣的田地收割一空,得糧數萬石,這下子高俊終於有了一點北伐收穫,心情好了不少。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高興,韓武平就憂心忡忡的來找高俊,提出他的看法:短時間內確實是借花獻佛,讓百姓們得了實惠,但是太平軍一走,蒙古人十有八九要捲土重來,到時候,那幫逃走的漢奸走狗們知道自家田地被割,定然不會善罷甘休,不能找太平軍要糧,難道還不能找老百姓撒氣嗎?到那個時候,恐怕本地百姓受到的盤剝還會更加嚴重。

這也是王惠對高俊提出的計策之一,高俊本來也不想做得太過陰謀,但是此時此刻,他倒是坦然了:糧食確實是自己發的,他也知道蒙古人肯定要報復百姓,但這個錯誤是蒙古人的,是那些土豪漢奸的,看着瀕臨餓死的人們,高俊並不覺得自己違背了良心。

一堆一堆的糧食分了出去,百姓們對高俊的印象一下子又好了許多,得知太平軍要走,百姓們依依不捨,信安以南各縣的士民爭相給高俊進言,希望他能夠留在本地。

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九章 劫(上)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二十一章 山巒回(上)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尾聲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十二章 雄州的屠殺(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一章 血紅色的曙光(上)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五章 倍則分之(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八章 願(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一章 赤紅血(上)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六章 人情難做(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二十一章 痛苦的頭領(上)第一章 欺騙(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四章 身前身後事莫猜(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八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下)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六章 河橋爭奪戰(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六章 柳暗花明(下)第一章 武學(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
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九章 劫(上)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二十一章 山巒回(上)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尾聲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十二章 雄州的屠殺(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一章 血紅色的曙光(上)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五章 倍則分之(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八章 願(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一章 赤紅血(上)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六章 人情難做(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二十一章 痛苦的頭領(上)第一章 欺騙(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四章 身前身後事莫猜(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八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下)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六章 河橋爭奪戰(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六章 柳暗花明(下)第一章 武學(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