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

高俊對朝堂上的風雲已經不怎麼關心了,太平軍進展神速,左右兩翼完全合圍,擊潰了蒙古騎兵。敵軍向西狂奔十數裡之後重新集結,再一次的被太平軍追兵所擊敗,連續幾天之內,太平軍七戰七捷,斬獲無算,蒙古人驚慌失措,四處逃亡,個別殘兵甚至被當地百姓所捕獲,拉到高俊這裡來邀功請賞。

在這裡,高俊又接到了山東的來信,這次彙報的是江南的情況,據消息,淮南江北地區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民衆起義,由於去年期貨貿易爆雷,淮南糧荒持續近一年,但朝廷又無糧賑災,百姓不堪飢餓,決心揭竿而起,這些義軍們模仿紅襖軍的裝束,往往以紅巾裹頭,因而被稱爲紅軍或者是紅巾軍。

高俊看完之後久久沒有聲響,王澮知道,高俊還牽掛着在贊皇縣的彭義斌的情況。

“贊皇縣戰況如何,現在有最新消息嗎?”

“並沒有,咱們的人主要安插在各路世侯軍隊當中,而攻打贊皇縣的都是蒙古本軍。”左鐵郎搖搖頭,而高俊只是一聲嘆息一下,又拿起了信紙。

這裡是從淮南地區送來的當地情報,其中一封抄錄倒是讓高俊頗感興趣。

“此是清溪餘孽,而今狗命垂亡。高郵興化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

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下面有小字註釋,這是正在鎮壓起義軍的宋軍軍官所作,據說還引起了一片讚賞,稱是武夫當中少有的佳作。而在這篇作品裡,那個末路窮途的叛賊是起義軍的重要領袖之一梅洛行,他所率領的紅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一支,前不久圍攻泰州城,引起了巨大轟動。雖然沒能成功,被從鎮江趕來的宋軍殺散,但根據彙報來時的確切消息,梅洛行還活着,並且正組織手下軍馬與宋軍周旋。

“清溪餘孽,清溪指的不是方臘嗎?怎麼,紅軍打出的旗號跟方臘有關係嗎?”

“好像沒有特別的關係,但是,紅巾軍當中確實有不少人受到宗教影響,詳細材料都在這裡。”趙昉抽出兩份文件送到高俊面前,確實,正如他所說,儘管起義軍沒有明確的表現出他們的宗教特性,但是不少義軍都是被些奇奇怪怪的佛教變種所吸引的,高俊沒有研究過這方面的內容,但依然可以看出白蓮教的痕跡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軍認爲這些人是清溪餘孽,倒也不算是讓方臘背鍋。畢竟想要在這個生產力落後,人們對政治認識不足的時代,藉助宗教起義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必一概以愚昧落後觀之。被宗教鼓動起來的樸素貧困的農民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相比於一大羣虐民有術治國無方,甚至於爭先恐後賣國的官宦比起來,真可以說是國家良心了。

最後一篇材料倒是有點意思,這是殷去寒所作的叛軍行動紀實,詳細的描述了淮東各路叛軍的規模大小,首領情況,戰術戰法,以及他們過去一兩個月之間的行動路線,所記內容非常詳實,讓高俊簡直懷疑她是在哪裡得到的情報。

“該不會是結合了大量想象吧,看上去不像啊。”高俊嘴上嘟囔了一句。畢竟殷去寒沒受過專業的公文寫作訓練,很有可能在文章中抒發了她才女的情誼,加入了大量自己腦補的內容,這也是本時代文人的通病,不足爲奇。最後,這篇材料並沒有受到高俊的過多重視。

可能連高俊自己都不會想到,殷去寒現在已經同時身兼三種身份:宋軍將領司忠信的座上賓,在江南做生意的女商人,以及農民軍的骨幹成員。

當她回到淮南的時候,就知道所謂的賑災基本上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弄來的那點杯水車薪根本澆不滅這沖天烈焰,在這個時候,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行動。

賑災,賑災,災民是賑不完的,倒是,義軍們的行動短時間內確實讓大家吃飽了飯,改變世道反而更有可行性。殷去寒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她本人在司忠信的營中,依舊每日幫高俊打點在江南的生意,但是卻秘密派出心腹可靠的人去與義軍聯繫,將原本用於賑災的糧食轉交給義軍,作爲交換,義軍也要對司忠信的人馬退避三舍,儘量不與之產生糾紛。

淮南的形勢越發混亂,殷去寒每天從早忙碌到晚,三頓加起來吃不了一兩米,日漸消瘦。

司忠信都有些過意不去,變着發的叫人給殷去寒做點好東西吃,讓她趕緊恢復休息一下,如果真的餓壞了身子,漆社的人都饒不了自己。

“我不吃,我不吃這些。”殷去寒的眼窩已經深深塌陷下去,但依舊每日忙碌不停,對於淮南災情的原因,她心如明鏡,這是高俊搞期貨造的孽,事到如今,她不能指責高俊什麼,後者也有它的大戰略要考慮。但是,自己不能對眼下的災難無動於衷,既然她已經和高俊結爲同心,那自然要雙方一體,高俊的責任,她也要幫忙擔起來。

在她的支持之下,義軍越來越發展壯大,根據他給高俊彙報的統計,目前淮東地區紅巾軍總人數應該在四萬人以上,而淮西地區也有兩萬以上,分別隸屬於十二三個隊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沒有加入紅軍,但是對他們熱烈支持的普通民衆,這其中不少人就是紅軍士兵的家屬,留在當地冒充順民而已,只要紅軍部隊經過,他們就會拿出僅存的食物來歡迎。

根據殷去寒的調查,淮南地區的不少士紳也同情義軍隊伍,這些人同樣遭遇了大災荒,在期貨造成的全面生產衰退之中無人可以倖免,當地富裕人家也非常同情百姓遭遇,稍有良知的人也願意和義軍達成默契,甚至有不少頗具才智的讀書人加入義軍,幫助義軍首領們指點作戰方針。

這也導致了宋軍的平叛行動步履維艱,儘管他們寫出的西江月把對手描繪成了小丑,但是,宋軍一敗於高郵湖,二敗於老鴨河,三敗於白沙行營,損兵數百,卻沒能捉到紅軍大小一個頭目。

殷去寒不知道的是,因爲自己才成立的組織:漆社在紅軍起義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漆社本就是在方臘誓師起義的地方成立的,本身對目前的紅巾軍就頗具好感,對南宋朝廷失望透頂,眼下他們正急匆匆的在各處幫忙煽風點火,幫助義軍攻城略地。

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二章 赤血(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一章 紅襖起(上)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尾聲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十八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尾聲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七章 牛(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四章 伏(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尾聲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二十章 勢窮力竭(下)關於金朝中後期軍事制度的介紹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二十一章 軍語法令(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二章 攻與防(下)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十章 國子監(下)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十九章 掙不脫的鎖鏈(上)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三章 商業(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
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二章 赤血(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一章 紅襖起(上)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尾聲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十八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尾聲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七章 牛(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四章 伏(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尾聲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二十章 勢窮力竭(下)關於金朝中後期軍事制度的介紹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二十一章 軍語法令(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七章 親軍司(上)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二章 攻與防(下)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十章 國子監(下)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十九章 掙不脫的鎖鏈(上)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三章 商業(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五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