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

食鹽問題初步解決,高俊、何志也、殷去寒三個人看着暢通無阻的路,堆積如山的鹽,何志也忍不住笑對高俊:“高郎君聲明可是世人皆知了,蓋山東半邊天。”

“人怕出名豬怕壯啊,現在完顏珣已經跑去開封了,中都失陷也就是一年半載的事兒,你猜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時候,想不想找我的麻煩?”高俊忍不住苦笑。

殷去寒有些擔心的看了高俊一眼:“俊,所以你還要去打仗?”

“是的,我必須這麼做。”高俊看着遠方:“現在山東已經打成一鍋粥,如果再不迅速平定,忍將山東打成白地的話,當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時候,我們只有束手就擒、爲奴爲僕的份了——一個月內,必須再次出征!”

殷去寒看着遠方,似乎若有所思。

很快,軍兵、少年兵開始了緊張的夏季整頓。

趙昉作爲太學生,但是身體素質卻也不錯,沒有和其他太學生一樣進入民政系統,反而跟在高俊身後,代替陳秉彝作爲全軍長史——這一點也沒有人有意見,趙昉死諫,當初在中都也是轟動四方的人物——而陳秉彝作爲佐史,輔助他工作,此時兩個人正在擬寫整訓命令。

夏季整頓的目標,是理順全軍的關係,讓高俊帶來的陝西勇敢和乣軍們融入整個高家軍的集體,使全軍變成一支能夠打出去的力量,爲此,還要進行很多的整訓任務。

在中都之旅之前,高俊已經擁有了十五個都、三個營,這次又添了數百陝西勇敢軍和乣軍,再加上各縣的治安力量,武裝部隊總人數已經超過了3000人,但是體系混亂,指揮不便,權責不明。

亂麻就要用快刀斬,高俊粗暴的推翻了以前的不少體系,以都爲單位重新調整,廢除以往的三個營,確立了營——旗——都的新體制。

高俊只設立一個營,自任營指揮使(完顏珣給高俊的官位是東平府兵馬司都副指揮使,高俊謙虛的認爲,這是自己給自己降了半級官),老將孫庭、新銳潘正二人任副指揮使。

趙昉、陳秉彝擔任長史、佐史,主管軍紀、文書、組織工作。

樓升擔任通判、又舉薦一人爲助判,主管後勤等工作。

這些軍官以下,有軍情、合議、警備、營寨、行軍、訓練、騎兵、作戰八位參軍;軍法、拆發、教導、地政、保衛五位典史;輜重、器械、車馬、厚生、食水五位判官。

營部還有六承局、六押官、十二什將、十二公使。

兩位副指揮使各有兩位傔從;

高俊本人則終於享受到了上位者的待遇:自己有了一位裨將帶着四位傔從負責護衛、一位司吏帶着四位書手幫助處理雜務和文字工作。裨將自然是蒙古人斡脫,而司吏,高俊卻相中了原來壽張縣的教諭程闢——當年,在楊鉉教員的葬禮上,高俊見到了這位管學的負責人,一直覺得這位負責人確實是個很負責的人——可惜軟弱了一點,當校長不合適,倒不如給自己處理一下文字。

郭延嗣曾經跑來,表示願意什麼官都不做,給高俊當個裨將,氣的高俊差點一巴掌糊過去。

四名傔從倒是很有意思——兩名是從野狐嶺就跟隨高俊的軍兵,一個是在壽張縣收來的農民兵,還有一個是呂和——高俊都沒想起來這個人是誰,還是潘正提醒他,這位是當初清剿文太公一黨時立下功勞的老實人呂和。

全營下轄四個正軍旗和兩個貼軍旗,四個正軍旗的指揮分別是馮達、李銘、樓升、溫迪罕僧虔,兩個貼軍旗的指揮分別是郭延嗣、裴真。

每個旗有一名旗指揮、一名副指揮、一名典史、一名判官、傔從、公使、書手各兩人。而每個旗下轄四個都,旗指揮兼任第一都的軍使。

戴慶、張大春、蒲察勇、路哲、範有田依舊擔任軍使,阿里哲孛部的首領桑真也成了軍使,和他搭檔當軍典是個苦差,偏偏落在沐白頭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少年軍都和一個主計運輸都,前者都頭是李驍奇,後者是蒲察阿虎。

升職後的軍官們有點興奮,但也有些擔心,倒是高俊去安慰:

“我對你們放心,所以都升了官,但是你們都還兼任着軍使,這個職務你們熟,要好好幹。”

高俊尤其強調:

“一個營怎麼帶?抓軍使!軍使們過硬,都就過硬,都是最基本的單位,不拆分,都裡要是一條心,擺開陣來就能廝殺。”

軍官們都能明白高俊的意思,只有範有田聽見“抓軍使”嚇了一跳,以爲自己向黑韃求饒的事兒被路哲泄露了。

新任的軍使們也親自聆聽高俊的教導:

“一個都要怎麼帶?抓隊正!從隊正以上都是軍官,軍官最重要,你們要是靠得住,讓軍兵子弟們信得過,仗就打得贏!”

除此之外,原有的五個隊也擴編爲八個隊,每隊十人。

教導隊,負責全軍教育;

醫隊,負責全軍醫療,醫監就是中都過來的陳郎中;

軍樂隊,負責號角軍樂,樂監劉德;

旗隊,負責營建旗幟;

材官隊,負責山澤堪輿;

斥候隊,負責偵查;

軍法隊,負責檢查和執行軍紀;

力畜隊,負責軍隊的牛馬驢騾,目前的隊正是段景住。

三十名繡工被選中,成爲了真正的隨軍繡工——繡工已經成了護士的代替詞,繡工長是潘正的愛人白卉。

趙昉寫得一手好魏碑字,所以由他負責謄寫高家軍新的條例和告示,並要求新的指揮關係儘快理順。然而很多職位卻沒有添上名字——高俊這次是大搞封官許願,之後的戰鬥誰打的好,誰就有機會升官,現在什麼都缺,職位不缺!眼下這些職責暫時由別人兼任。

擴編以後,高俊這個營有了四個正軍旗、兩個貼軍旗、一個少年軍都、一個主計運輸都、八個隊,齊裝滿編,總人數2825人。

表面上來看,高俊的人馬並沒有增加多少,但是經過幾次優中選優和整訓裁汰,軍兵們個個健壯有力,富於戰鬥經驗,放眼整個山東,也是不多見的精兵。

除此之外,這次高俊帶回來的各項物資補充了軍隊,現在的高俊軍兵盔明甲亮。想當年轉戰運河的時候,高俊的軍兵們都只能穿兩編甲裙的一件五片甲,而現在的正軍們都可以穿上鐵甲披膊,甲裙也高達五片,還有頭盔,可預計的兩個月內還可以給全軍都武裝上項頓、甲板軍靴、護肘和籠手,這樣的話,士兵們就只有眼睛露着了。

士兵們扔掉了不合手的長槍,換上了統一的白蠟樺木杆的鴉項槍;扔掉了收不進刀鞘的戰刀,換上了小鐔的直刃長戰刀;弓箭手們也扔掉了已經老化的木弓,換上了牛角弓。

當然,高俊也沒混到可以大手大腳過日子的地步,正軍扔下的武器給貼軍和少年兵;軍兵們扔掉了武器給民兵;民兵們換下來的武器給治安隊員。

榮軍農場是無家可歸的傷殘軍人的居住處,種大豆的活相對而言輕鬆一些,而且也沒有生產的硬指標要求,無論豐歉都有高俊兜底,只要能給戰馬添點草料就行。

軍糧生產所,以及一系列的類似單位由鄭迎鄭大廚負責,源源不斷的爲高俊提供軍糧和其他器械。

八月一日,爲期十天的整訓正式開始。

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六章 範汝增的火銃(下)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十三章 也古(上)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尾聲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八章 郭延嗣(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十四章 火燒臨安城(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尾聲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三章 歸(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一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上)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無標題章節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五章 工廠(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三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十七章 故(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一章 陸娘(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
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六章 範汝增的火銃(下)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十八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下)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十三章 也古(上)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尾聲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八章 郭延嗣(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十四章 火燒臨安城(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尾聲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三章 歸(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一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上)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無標題章節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五章 工廠(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三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十七章 故(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一章 陸娘(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