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利令智昏

進入六月,歐洲再度被戰爭陰雲籠罩。

六月一日上午,法國當局宣佈進行軍事動員,八十萬法軍將在兩天之內集結完畢,準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必須承認,法軍的動員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

問題是,動員軍人是軍事動員中最容易的一環,而最麻煩的是軍隊部署、以及物資的調運與儲備。

別說法國,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需要花一個月以上,才能完成全部備戰工作。

事實上,這也是德皇爲什麼給了法國一個月期限的主要原因。

說得簡單一些,在德皇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軍事動員,成爲理所當然的事情,不會引起法國警覺,最多被看成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向法國施壓的手段,因此法國不大可能同時進行軍事動員。事實也確實如此,即在五月份,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出面斡旋之後,法國並沒有進行軍事動員,甚至沒有爲即將開始的戰爭做準備。在這一個月內,德軍已經完成了全部備戰工作,而法軍到六月一日纔開始行動,已經比德軍晚了一個月,顯然失去了先機。

當然,政治家與外交家並沒有放棄爭取和平的努力。

六月一日,羅斯福給威廉二世發了一封電報,提到他將親自出面,促成法國接受德皇發出的最後通牒,即把正規軍裁減到五十萬、拆毀邊境地區的軍事設施,但是希望德皇能夠在時間上寬容一些,畢竟法國不可能在幾天之內裁減掉數十萬軍人,更不可能拆毀所有軍事設施。

威廉二世界給羅斯福回了電報,提出已經給了法國一個月,沒有理由給更多的時間。

六月二日,美國駐德大使前往波茨坦,結果被德皇的侍衛擋在了皇宮外面,僅在當天下午見到了帝國外交大臣赫爾岑多夫。有趣的是,赫爾岑多夫告訴美國大使,德皇已經去了東普魯士的皇家莊園,也許去了別的地方,沒有在柏林,他現在聯繫不上德皇,甚至找不到德皇的近身侍從。

在巴黎,美國外交官也在進行積極努力。

不同的是,美國外交官並沒勸說法國做出讓步,也沒勸說法國停止軍事動員,而是讓法國無論如何也不能打第一槍。

顯然,美國外交官在巴黎的活動取得了成功。

這個時候,法國最不能失去的就是美國的支持,也就不能與美國對着幹,自然得對美國言聽計從。

六月三日,馮承乾在青島收到了魯登道夫發來的電報。

德軍將在六月六日凌晨發起進攻。

當天下午,馮承乾給派往那霸港進行訓練的特混艦隊下了一道命令,讓三艘艦隊航母與隨行的護航戰艦返回膠州灣。

此舉,主要就是爲了集中海軍兵力,準備與日本開戰。

問題是,馮承乾忽略了部署在那霸的主力艦。

中日戰爭結束之後,琉球王國把那霸港、連同周圍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租借給了中國海軍。經過五年的緊張建設,在一九三九年初,那霸成爲規模僅次於青島的、中國海軍的第二大軍港。更重要的是,那霸港直接面向西太平洋,而且位於日本南面,所以在當年就成爲特混艦隊母港。

一九四零年二月,馮承乾訪德回國之後,特混艦隊正式進駐那霸港。

把特混艦隊部署到那霸港,正是馮承乾的主意,而他的意圖也很明確,即在開戰後立即採取攻勢,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日本海軍,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然後集中兵力對付遠道而來的美國海軍。

顯然,馮承乾高估了美國的參戰決心。

事實上,當時美國根本沒有理由參戰,而且美國國會與美國民衆也沒有太過強烈的參戰**。

說白了,就算中國把日本打殘了,美國都不見得會參戰。

當然,這不能怪馮承乾犯了錯,畢竟現在的世界格局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完全不同,他的預見性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在軍事上,馮承乾最應該防範的是美國,而不是日本。

別的不說,日本是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而且離中國並不遠,因此只需要幾次勝利就能打垮日本。美國卻不一樣,美國不但有着廣袤的國土、還有太平洋做屏障,以及擁有全球第一的工業實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幾個月內戰敗,甚至不會因爲輸掉了制海權而迅速戰敗。

打日本,就是一場突然襲擊。

打美國,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苦戰。

這種格局,讓馮承乾別無選擇。中國海軍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擊敗日本海軍,纔有能力與美國海軍決戰。

正是如此,中國海軍就必須在開戰後打得積極一些。

顯然,把特混艦隊部署在那霸,要比部署在青島更加有利。

別的不說,特混艦隊從那霸出發,三天後就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五天後就能切斷日本到美國的航線。如果特混艦隊從青島出發,三天後只能到達九州島附近,七天後才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十天後才能對日本進行戰略封鎖。

更重要的是,特混艦隊如果從青島出發,就得從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

別忘了,在中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放棄了讓日本割讓大隅諸島的要求,因此大隅海峽並不完全在中國海軍控制之下。此外,大隅海峽離九州島非常近,在戰術戰鬥機的打擊範圍之內,如果特混艦隊經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很容易遭到日本岸基航空兵襲擊,危險性非常大。

這樣一來,特混艦隊就只能向南繞行。

⊙ttκǎ n⊙¢ ○

如果從琉球羣島進入西太平洋,那麼特混艦隊需要十天才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比從那霸出發多花七天。

這意味着什麼?

多出七天,日本海軍不但能夠有條不紊的完成動員,還能集中全部主力艦,組建一支實力遠超特混艦隊的聯合艦隊。

要知道,在和平時期,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只是個空架子,即只有指揮機構。只有到了戰爭時期,日本海軍纔會把分散在各支區域艦隊裡的戰艦集中到一起,組建與敵進行決戰的聯合艦隊。

也就是說,日本海軍需要幾天進行動員。

這樣一來,三天與十天就有天壤之別了。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中國艦隊能在三天之內到達戰區,日本海軍就無法完成動員,將失去主動權。如果中國艦隊需要十天才能到達戰區,那麼面對的將是規模超過自己的日本聯合艦隊。

有這麼多原因,馮承乾自然不會有第二種選擇。

問題是,那霸港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

雖然經過了五年的緊張建設,但是那霸港依然比不上青島,甚至跟上海的黃埔港、廣州的南港與臺灣的高雄港相比,都有很多欠缺。比如那霸港只能爲萬噸級以下的戰艦提供維修服務,所有大型戰艦的日常維修都得返回青島進行。又比如,那霸港北面的普天間機場只有一條長度不足一千五百米的跑道,而且質量不是很好,加上港口與機場間的公路並沒有拓寬加固,所以平常只能供艦載戰鬥機停留,如果艦載航空兵需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還得飛回本土。

正是如此,那霸並不適合特混艦隊長期駐紮。

當時,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促使馮承乾讓特混艦隊返回青島。這就是,日本海軍的四支地區艦隊已經在五月二十日離港,而且新上任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在五月二十七日離開海軍本部。

這些跡象,讓馮承乾意識到,日本海軍已經有所防備。

顯然,突襲日本海軍肯定辦不到了。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至少已經讓艦隊完成了動員工作,肯定能在戰爭爆發後立即組建聯合艦隊。如此一來,特混艦隊能否及時到達戰區,已經無關緊要了。

問題是,這個時候,馮承乾並沒想到,日本海軍會主動出擊。

事實上,當時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日本會主動發起戰爭。原因很簡單,日本與歐洲的紛爭沒有直接關係,至少在表面上沒有關係,因爲日本與法俄只締結了秘密同盟條約,並不是法俄的公開盟友。

更重要的是,日本沒有理由主動發起戰爭。

別忘了,日本是中日戰爭的戰敗國,上海和約對日本有明確限制,因此日本主動攻擊中國將被視爲發動戰爭。

在美國爲和平做努力的時候,日本會做出破壞和平的事情嗎?

可以說,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日本要想戰勝中國,最不能缺的就是美國的支持。說白了,就算日本能夠在戰爭初期偷襲得手,如果因此喪失了道義支持,得不到美國的援助,日本也不可能徹底擊敗中國,甚至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勝。

只要日本政治家稍微理智一點,就應該知道,得讓中國打第一槍。

可惜的是,在戰爭陰雲飄來的時候,日本上下都不夠理智。更重要的是,掌權的日本軍國主義集團,把這場戰爭看成了復仇的大好機會,更把這場戰爭看成日本再次登上亞洲大陸的絕佳機會。

面對難以抵擋的誘惑,任何人都難免會做出蠢事。

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45章 選擇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26章 熱身活動第623章 核試驗第474章 各有所第586章 服軟第600章 馬歇爾第117章 僞裝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20章 強者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304章 大意輕敵第35章 逼談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29章 驟起波瀾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7章 軍事行動第582章 立場第343章 惡仗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95章 偶然遭遇第89章 借刀殺人第623章 核試驗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264章 次要價值第159章 主動權第8章 三權第448章 糧草先行第38章 自我犧牲第93章 各有千秋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6章 熱身活動第210章 章 撲朔迷離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44章 新興強國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499章 一鼓作氣第94章 航空力量第61章 下馬威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169章 轉移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43章 農場第86章 隱患第77章 創造機會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5章 八國侵俄第91章 轉攻爲守第145章 搜尋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26章 女記者的心思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9章 送上門來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102章 搶先一步第486章 預警機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47章 民族的裂縫第3章 帝國之路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1章 越境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36章 叢林求生第55章 虛與委蛇第266章 煙霧彈第191章 大工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364章 性價比第20章 強者第202章 防範與控制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6章 坐收漁利第437章 快節奏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29章 驟起波瀾第56章 利令智昏第246章 交戰前夜
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45章 選擇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26章 熱身活動第623章 核試驗第474章 各有所第586章 服軟第600章 馬歇爾第117章 僞裝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20章 強者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304章 大意輕敵第35章 逼談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29章 驟起波瀾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7章 軍事行動第582章 立場第343章 惡仗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95章 偶然遭遇第89章 借刀殺人第623章 核試驗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264章 次要價值第159章 主動權第8章 三權第448章 糧草先行第38章 自我犧牲第93章 各有千秋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6章 熱身活動第210章 章 撲朔迷離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44章 新興強國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499章 一鼓作氣第94章 航空力量第61章 下馬威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169章 轉移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43章 農場第86章 隱患第77章 創造機會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5章 八國侵俄第91章 轉攻爲守第145章 搜尋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26章 女記者的心思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19章 送上門來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102章 搶先一步第486章 預警機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47章 民族的裂縫第3章 帝國之路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1章 越境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36章 叢林求生第55章 虛與委蛇第266章 煙霧彈第191章 大工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364章 性價比第20章 強者第202章 防範與控制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6章 坐收漁利第437章 快節奏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29章 驟起波瀾第56章 利令智昏第246章 交戰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