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兩黃金,五十萬兩的白銀,還有二十兩石的糧食,還有十萬丁口,多爾袞給的十分痛快。
並不是他信任李徵的爲人,而是他終於握到了李徵的把柄和弱點,相比於這點錢糧,他對於抓到李徵的弱點更加的感興趣。
但弱點並不是致命缺陷,他相信李徵能混到如今的位置,必然不會是一個婦人之仁之輩。
所以他不會賴掉這筆帳,十年來寄人籬下的日子,也讓他學會了洞穿人心,不會踩過別人的底線。
李徵千里征戰而來,若是一點好處都沒有,那根本就不可能善罷干休,與其到時鬧的灰頭土臉,大家都一點好處都拿不到,還不如拿些小錢打發了他,來日再清算這筆舊帳也不晚。
這筆錢糧當然不可能當着兩軍面前交易,多爾袞安排好一隻數千人雜牌軍押送,然後無意中被潞州軍偵騎看到。
接下來便是順理成章的潞州軍劫獲了這批物資,多爾袞順理成章的清理了幾個突然被空降在這支隊伍裡面,充當領軍之人,也是他不想再看見之人。
潞州軍拿到好處之後,反應也很是合理,派出大量軍隊保護這批物資丁口緩緩退入大軍之中。
受這批物資的拖累,潞州軍的行軍速度自然而然的急劇下降。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停步不前,否則就是自己找虐了。
大清鐵騎就算放風箏都能玩死他們,事實上潞州軍很上道也很有自知之明,拿到東西后便慢慢的距離滿清大軍越來越遠,兩軍終於在七日後脫離了接觸,各自收兵回家。
崇禎十年十一月初,滿清這場聲勢浩大的入寇終於結束,千里不請自來的找事的潞州軍也開始踏上返程之路。
沿途,李徵也將所有丁口全部放開,去留隨意,九成以上的百姓選擇離去。
對此,雖然下面人意見不小,但李徵沒有什麼可惜的,他是一個懂得尊重別人之人。
在回程之路,各部傷亡也不斷匯聚而來。
此次出征,潞州軍合共出兵二萬二千三百人,一共十個步兵營,外加一個騎兵營。
回來之時,卻是隻剩下一萬六千不到的士兵,六千餘官兵戰死沙場,密集的骨灰包堆滿了十數輛大車。
騎兵營損失了兩千餘騎,基本上已經完全失去了建制,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恢復過來,沒個一年半截是不太可能了。
長子營狀況最爲悽慘,整個營基本上是被全殲了,只留下百多種子,這些人中,還有少數重傷的,每日都有新的陣亡將士產生。
徐勇右翼的韓店營傷亡過半,也處於被打殘的邊緣,急需休整補充。
其他各營減員都不少,最好的情況也是損失百多人。
重傷者以及傷殘者,零零碎碎報上來的人數,至少也有千多人之多,觸目驚心。
至於輕傷者則是不計其數,可以說各營都有不少,整支大軍已經基本上到了崩潰的邊緣,戰鬥力已經急劇下降。
這一次大戰建奴,至少殲滅對方近萬,擊傷對方更是無算!
如果再考慮到潞州軍完全是與數倍之敵大戰,這場戰鬥完全可以算是一場輝煌的勝利,但是充斥在潞州軍上空的,並不是戰勝的喜悅,反而是處處都化不開的哀傷。
陣亡六千餘,這在潞州軍建軍以來,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之事。
別說陣亡近三分之一,就算傷亡總和達到三分之一的戰鬥,潞州軍都沒有遇到過一次。
他們每每遇敵,無不是摧枯拉朽,就算偶有失利,那也能且戰且退,敵方的傷亡更會遠遠高於自己。
但這一次與建奴一戰,傷亡之衆令他們心中蒙上一層陰影的同時,更是充斥着一股不服氣的憤懣。
儘管他們一次次戰勝對方,但卻總是無法將之擊潰,更加沒有出現過一次殲滅戰。
對方靈活無比的騎兵戰術,也讓他們處處位於主動位置,勝則狂飆猛進,敗則可以迅速擺脫追殺。
就算是魚腩一般的漢八旗,大敗之下也可以通過騎兵突襲牽制,讓他們無法得建全功,只能一次次的防守反擊,卻始終無法給對方一次致命的打擊。
儘管追殺敵人是騎兵營的任務,但是沒有人會將作戰不力這個罪名送給他們,騎兵營一路征戰則來,人數減半也從來沒有退縮過,他們已經盡力了,在數萬敵騎的壓迫下,人力是有限的。
因此,在李徵要求將領們上報總結戰場心得之時,對於加強騎兵營規模的建議,幾乎是每個將領都在不斷提及之事。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騎兵營至少應該擴大至萬騎以上,才能保證與滿清的戰鬥時,不會再出現之前尷尬情景。
對此,李徵卻是有些不置可否,在他那個時代,騎兵已經脫離主力位置兩百餘年了。
因爲有這種前瞻思維在,李徵始終對於擴大騎兵沒有太大的興趣,當火器化軍隊出現之後,騎兵的威懾力已經日薄西山。
雖然他也承認就算在後世二戰之時,騎兵依舊還能活路在一些科技並不發達的戰場之上,其中也必然有其的道理。
好吧,實際情況是,李徵根本負擔不起太大規模的騎兵隊伍,這已經不是銀子的問題,而是糧食問題。
一萬騎兵需要糧草,可能組建十萬步兵都不成問題,有這十萬步兵,李徵還怕他滿清個屁,無論誰來,都會在這股鋼鐵洪流面前碰個頭破血流!
這個問題根本還是在大明朝廷身上,若非當年袁都督擅自停了蒙古人獵殺建奴一級五十兩的賞銀,蒙古人只怕現在還在與建奴開戰。
若非當年林丹汗與建奴血戰之時,大明一直提供精神支持,卻絲毫不願拿出任何干貨武裝林丹汗,估計遼東如今還處在一片硝煙之中。
若是大明當年在林丹汗與土默特蒙古人開戰之時,能夠態度堅決一些,集結九邊精兵爲土默特人撐腰,讓他們能夠不開戰,估計現在建奴還在與林丹汗與土默特人征戰之路,怎麼可能一次次入寇卻絲毫無阻?
太多太多的失誤,崇禎皇帝每次都避開了的有正確答案,在所有正確答案之路,拼命找到一個最爲錯誤的,然後拼了命的執行下去,這才爲滿清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滿清沒有徵服蒙古人之前,與大明交戰,就如同下象棋之時,一方車馬炮齊全,另一方天生沒有雙車,這種差距不可以道理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