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徵接過行文,隨便掃了一眼,便即放置於一邊。
行文上說,李自成直接穿汾州入太原,沿途又是一番裹脅,如今聚衆數十萬,已經連破數縣,太原全府震動,要求李徵立即起兵往援。
對於這個要求,李徵根本嗤之以鼻,寧武那邊山西明軍數量還是有不少的,就算無法短時間內擊敗李闖裹脅的數萬雜兵,力保太原卻是綽綽有餘的。
說李闖又聚集了數十萬人,那根本就是騙小三小兒的,也許遠在天邊的崇禎或許會相信,但對於李徵來說,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說到底,太原府還是接到了介休或者周邊其他城池的告急消息,變着方法想要救範家一命,只是如今木已成舟,李徵根本就沒有收手的打算。
李徵已經行文高平書院,派遣結業學子入平陽府的命令已經在路上了,想必很快就會有消息傳至。
學院如今已經有小學與學院兩處地方,所教授的也從識文斷字,到地方管理的跨越。
相比於後世那繁雜的管理體系,這個時代的地方管理卻簡單的多,只要懂得行文迴文,再加上熟練的算學基礎,地方上的事情就能弄個七七八八。
如今李徵也不打算明目張膽的另起爐竈,所謂地方上的管理也就是他的私田管理,只要懂得算學,知道如何收佃就可以了。
學院中不只是文院,還有武院,畢竟上過學的都知道,學院裡不僅僅有學霸,更有惡霸,這些人文不行,但惹事的本事很行。
這些刺頭在這種不倫不類的半軍事化學院中,也能練就一身的本身,再加上年輕氣盛,讓他們去招呼舊軍隊那再合適不過。
隨着李徵地盤越來越大,他需要的已經不單單是精兵了,還需要大量的戰力不高的地方守備部隊。
這些地方守備部隊,潞州軍內的立功人員是一萬個不樂意去的,那完全就是明升暗降,但初出茅廬的學校刺頭們,卻沒有其他選擇。
這些人忠誠足夠,讓他們帶領迫降的舊軍,一是可以將這些舊軍掌握在手,另一個也是可以讓這些毛頭小子們,有一個從容鍛鍊的地方。
畢竟真實的戰場,對於這些剛剛離開學校,完全不明白什麼叫做殘酷的年輕人來說,實在太過於血腥了一些。
有了這些人的安插,再加上糧餉的按時發放,舊軍隊的管控力度必然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之前俘虜的闖軍銳兵,還有各城投降流寇的舊軍將領們,已經被李徵清洗了一遍,也方便這些少年們可以較爲順利的接手。
至於地方的文官,李徵當然不會自己安排,有願意回去做縣太爺的,李徵也不會反對。
不過在軍事與文事都被架空之後,縣太爺每日間也會有更多時間可以處理訴訟,審判案件了。
當然對於不服管的傢伙,李徵也不介意進行人道主義毀滅,反正在這個平陽府大亂的時候,任何意外情況都會發現不是嗎?
李徵就是要趁着李闖大規模清洗平陽府的時機,徹底的對平陽府進行洗牌,將一切都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
至於太原府,李徵還無意去碰觸,人的胃口是有限的,慾望纔是無限的。
一次性吃的太多,要麼會消化不良,要麼就會直接被撐死。
新生的力量總是充滿朝氣和活力,在李徵坐鎮下的介休,事情更是辦的極爲從容和迅捷。
三天時間不到,整個介休城已經被搜刮一空。
第一批罪民已經被提前一步押解着,向着潞州府而去,等待着他們的將是遙遙無期的礦工生涯,想要重新恢復平民身份,將要付出的代價極爲巨大。
第二批則是被強行帶走的介休商賈們,他們的南遷是不情不願的,但是刀架在脖子上時,卻是無人敢於反對。
他們在潞州那邊‘長住’之下,自然而然就會再次出現一個商業中心,就算他們內心抗拒,李徵也能‘說服’並通過他們的人脈財力,向全國購買糧食物資,充實自己的老巢。
第三批就是錢財與糧食,這也是最重要的收入,將會與李徵一道被押送着進入平陽府。
糧食是賑濟平陽府,收復民心的不二法門,李徵也不打算帶這麼多的東西返回潞州。
至於銀子,李徵當然是要帶老巢之中,做爲戰略儲備。
在靈石口駐紮了兩千潞州軍扼止太原可能出現的明軍後,李徵便帶着五千餘潞州軍,向着平陽府府城臨汾城而去。
有了無數的錢糧物資,李徵返回平陽府的速度,已經無可避免的緩慢起來。
十數日之後,長長的行軍隊伍這才重新踏入臨汾城。
臨汾城兩次易手,原本富庶繁華的臨汾城,如今已經處處殘幣段緣,街道上看不到行人,更看不到有開業的商鋪。
縣衙已經被燒成了白地,城中的大戶人家根本就沒有任何還有完整房子的,甚至連人都剩不下幾個。
當時的李自成幾乎是在餓瘋了的狀態之中,對於這座第一個攻下的城池,自然是進行了瘋狂的攫奪,幾乎可以說是直接給洗了城。
大戶人家除了一些躲在暗室之中,並且還能在熊熊烈火中僥倖沒被烤死的幸運兒之外,全部殉難在這一場浩劫之中。
在已經暫時完全失去做爲府城價值的臨汾城,李徵並沒有停留多長時間,短暫休息了一夜之後,便繼續順着汾水南下。
不過所有物資都已經留在了汾州城,這裡處於平陽府中心地帶,從這裡可以通過水路輻射四方,方便對平陽府進行賑濟。
只要消息傳出去,自然會有無數餓紅眼的流民前來就食,到時就可以讓他們以工代賑,好好清理一番臨汾城,讓她重新恢復榮光。
不過在到達襄汾城之時,李徵卻是收到了加急的情報,讓他本來良好的心情也多了一份陰霾。
在襄汾城,李徵分出一千人‘護送’介休商賈們折而向東,前往澤州府,他則是統馭大軍,折而向西,向着絳州河津方向急急而去。
因爲三日前,陝西洪承疇突然率領兩萬大軍,直接越過黃河到達河津城下,雖然還未交戰,但雙方已經開始形成對峙局面。
無論派人詢問,還是派人要求對方撤出本方防區,洪承疇的陝西兵都毫無反應,只是慢慢的圍攏過來,並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河津城中只有數百守軍,但卻都是潞州軍本部人馬,在沒有李徵命令之前,更沒有人肯後退一步,只是敵衆我寡的支撐着,正急切等待援軍的到來。
兩千騎兵已經先一步呼嘯而去,李徵一邊帶領剩下三千餘步軍強行軍向前,另一邊也發出急令,命令澤潞二州開始全面動員,做好了一切戰爭的準備!
但無論如何,洪承疇的到來,也算是捅破了李徵與大明朝廷之間最後一層窗戶紙,連天大戰似乎已經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