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九章 李大人的封賞爭議

對州縣官員的獎勵,一般情況下是臺憲具奏事蹟,內閣票擬,天子覈准,最後一面落實獎賞一面送到吏部考功司填注。

不過這次李佑不是日常政績,屬於特殊事件,又是河務方面的,所以太后諭示由工部敘功具奏,也是慣例。得了旨意,工部會同吏部、禮部翻經據典研究了五六天,也沒拿出獎勵方案。

不要以爲工部有意拖沓,這可是相當有技術含量的活計,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隨便的。而且大明官場上關於政績考覈方面規定的很具體,十分便於操作,但在敘功方面,條文不多,主觀性很強,變數也大。

例如同樣一件功勞,這位天子可能賞個伯爵,換個天子沒準賞賜世襲三品指揮使就打發了。現在慈聖宮對李大人的態度很微妙哪,給李佑敘功時必須要考慮到這點,所以工部和禮部、吏部很是頭疼。

畢竟李大人這個功績太特殊了,完全沒有先例,只能分條列縷的一項一項斟酌。

獎賞種類有行文褒獎、遣使勞慰、加俸增秩、封贈家人、恩蔭後代、賞賜物品、升職遷官等類型。

行文褒獎、遣使勞慰都道是應有之義,不須多談,而麻煩的細節就在於其他幾項。

這日,工部尚書胡都老大人、吏部考功司新任郎中潘翔、禮部儀制司員外郎朱放鶴人手一杯熱茶坐在工部後堂小廳內,主要議題便是爲李佑敘功。

老尚書長嘆一聲,這真是個燙手山芋。既要足夠虛榮,不能讓天下臣民議論朝廷小氣、冷落功臣,又不能太實在,免得惹火了皇太后。他估計吏部和禮部也曉得此事的內涵,派來會商的人選都很有意思。

考功司潘大人,曾與李佑共同號稱許次輔手下三大走狗之一,儀制司朱放鶴,既是宗室又是李佑的朋友。

可以看出,吏部尚書的意思是不能太虧待李佑。而禮部尚書的意思大概是要拿朱放鶴作爲擋箭牌,萬一李佑對賞賜心有不滿別記恨到禮部,自己與朱先生內部解決去。

矛盾歸矛盾,事情還得議,胡尚書先開口道:“今天務必要議出結果。本部先拋磚引玉,此次李佑功績,因爲也算死守不退和欲以身殉節,可比照文臣奮勇殺賊而小於救駕,如何?”

這點基本上是朝廷共識,朱放鶴點頭道:“先帝有過詔令,文臣殺賊者,兒子可世襲軍職。”

一般殺賊救駕這種功勞都是武職所得,但本朝有時出現縣令之類的文官在遇到叛亂時立下軍功,所以特意出了詔令,文官立軍功的,獎勵子孫世襲武官。

“若李大人是武官,便簡單得很了。”潘大人嘆息道。

武官與文官不同,有大功時超擢並不稀罕,五六品一躍爲二三品也是可以的,這樣獎勵起來很容易。

而治國文官就不能如此了,一個知縣功勞再大,也不可能提拔成尚書大學士,能跳一個品級就是非常特殊的天恩浩蕩了。所以給李大人敘功,首先要考慮到他的中低品級文官身份,又要比照軍功,相對較爲麻煩。

胡尚書想了想,決定先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加俸這項,奏請賜食一品祿,如何?”

潘、朱二人均點頭道:“可。”

俸祿多寡不涉及任何實際品級,在官本位裡無足輕重,別說賜食一品祿,就是賜十個一品祿又能怎樣?再說李佑功勞又大又虛,與賜一品祿這種獎賞相當般配,說出去好歹有一品兩個字。

朱放鶴忽然又冒出一句:“一品俸祿雖多,可惜李佑這兩年領不到啊。”

“官位品秩方面,潘部郎是吏部的,有何見教?”胡尚書問道。

潘大人早有腹稿道:“如此大功,至少要升一品,授正五品官職,非如此不能酬功。”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李大人在當六品官時立了這個大功還是挺吃虧的。若此時他已經是二三品的大員,那麼救下了祖陵龍脈後,估計朝廷在官位上賞無可賞,只能封伯爵酬功了。可惜啊…考慮起錢太后的態度,胡尚書皺眉沉思半晌,“李大人方至江都半年,不宜另遷。奏請授予正五品揚州府同知銜,其它仍兼原職如何?”

潘大人不置可否,朱放鶴插話道:“暫且如此奏請,到朝會上再議。”

正五品的基本盤定下,其它的勳位散階都好辦,勳修正庶尹,階奉議大夫,都是與正五品搭配的。

討論完李佑本人,還得繼續討論誥封恩蔭。各種封賞中,給官員本人的叫做授,給還健在的父母正妻的叫封,給故去的叫做贈,給子輩的叫蔭。詞各不相同,意義也不一樣,不能亂用的。

當然,這些賞賜中最核心的就是官員本人的品級,官員本人品級越高,封、贈、蔭的檔次也越高,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也。

李佑的正妻沒什麼可討論的,妻以夫貴,誥封爲宜人,在民間俗語裡可以稱作五品誥命夫人了。但關於對李佑長輩的封贈,又引起了不同意見,應該是誥封到父輩,還是追贈到祖輩?

最終朱放鶴一錘定音道:“李大人救了我高皇帝的祖父上三代陵寢,酬功也該追朔到他的祖父上三代,如此方顯皇家知恩!”

胡尚書和潘大人便都不反對了,接下來議論死人如何追贈,活人如何誥封。這方面禮部比較專業,朱部郎繼續發表意見:“若李輔世授正五品,以此爲準,故去祖先追贈品級應當升高,健在父母輩卻該照着五品下調。”

這倒是慣例,一方面照顧了死者爲大、祖先爲大的觀念。另一方面,已經死掉的即使追贈到一品又能有什麼實際影響?而活着的就該稍微壓一壓,留出去世後追贈的餘地。

潘大人身在吏部,自然對各種品級如數家珍,當即說出想法道:“可如此奏請,李大人高祖以下三代,追贈三品嘉議大夫。李大人之父可封正六品承直郎。”

嘉議大夫和承直郎都是文官相應品級的散階,而這些不具備實職意義的散階常常被拿出來當做追贈誥封名號。

朱放鶴提出異議道:“李大人之父不宜爲同文散階,不然李大人何以自處?換作六品兵馬指揮,左右只要有品級就可以了。”

胡尚書和潘大人對此很無所謂,虛銜是什麼名號並不重要,死了後一樣還要有追贈。

話說兵馬指揮也是個完全沒有實務的虛職,只用來當做榮銜的。不過有個特殊之處,按照習例駙馬的父親要被封爲兵馬指揮

朱部郎建議誥封李佑父親爲兵馬指揮,實話實說是某公主孕婦難得任性一次後傳出的意思,除了寄託她的小心思別無用處。

現在李大人的父祖輩們有了着落,自然母親和祖母們也少不了,各有各的稱號。於是又到了一個最關鍵也是最難定的項目上,那就是李佑的子輩如何封賞。

這比封贈父祖更加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李佑本人的封授還重要。畢竟傳宗接代觀念根深蒂固,一家一族的未來都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越優秀家族才能越興旺。

嚴格來說,到目前爲止李佑一家得到的封賞都是華而不實的,追贈誥封都僅僅是榮譽而已。而李佑本人限於自己的文官身份和官場規矩,只能升上一品,無法再得到更多。

若只有這些,那肯定配不上李佑的的大功,而不足之處都要從恩蔭上補回來。

胡尚書神情漸漸嚴肅,開口道:“若按文臣殺賊軍功論,以一子世襲軍職,本官奏請李大人恩蔭一子爲正五品千戶世職。”

“太低了!”朱部郎直言不諱道:“聽起來簡直是笑話!救護祖宗龍脈的功勞,不能封爵也罷,但只值得一個五品千戶麼?說出去叫人齒冷。”

胡尚書再次皺眉,六部中工部雖然實惠最大,但在地位上卻是最弱勢的一個部。如果說吏部類比於文官,禮部類比於讀書人,戶部類比於商人,兵部類比於武官,刑部類比於胥吏,而工部卻只能類比於匠人,這就是區別。所以他這個工部尚書沒有底氣去觸動太后的情緒。

錢太后對李佑的怨恨,滿朝皆知。別的獎賞項目高了那都是虛高,錢太后不會太在意。但這個恩蔭世襲纔是世世代代與國同休的硬通貨,若給李佑定的太高,錢太后會怎麼想?

到時他這個工部尚書很可能從此被錢太后惦記上啊。如果爲了未來,結好李佑也未必不可以,但他都這把年紀了,不指望繼續有什麼發展,只想安安穩穩的體面致仕而已。

想至此,胡尚書堅持道:“世襲五品,如此恩典已經不小了,朱大人眼界不要太高。”

“這不行。”朱放鶴也堅持己見道:“不能讓天下人笑話朝廷寡恩,以我之見,世襲三品錦衣衛指揮使方可彰顯朝廷氣度!”

三品指揮使,還是天子近侍錦衣衛的,這不是給太后添堵麼…胡尚書想也不想的就要否定。

半天沒有出聲的潘大人望了望窗外日頭,“如此爭吵也不是辦法,眼看日頭要落下,明日便是朝會。不如折中從之,敘爲正四品指揮僉事好了。”

“那便朝會上再議!”朱放鶴道。

熟知各項官職的潘大人不知爲何,感覺有什麼古怪,卻說不上來。

想了半天他忽然發現,如果李大人的父親成了兵馬指揮,兒子成了指揮僉事,這和駙馬的待遇一模一樣哪…本朝駙馬也是父親封兵馬指揮,兒子蔭指揮僉事,真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朱部郎又道:“還有一事,李大人身爲文官,其子卻以要軍功廕襲武職,這不合道統。還須加蔭一子纔好,應當奏請準其另一子坐監後蔭尚寶司或者光祿寺。”

胡老尚書頭皮發麻,加蔭一子也是一種恩賞,本來李佑是夠格的,但是…不由得埋怨道,這朱大人是宗室身份,不怕太后報復,他是爲友人仗義出頭了,可也不替別人着想。

朱放鶴見胡尚書不說話,於是退一步道:“那便將爭議之處都寫進奏本中,在朝會上裁決。”

次日是慈聖皇太后御武英殿聽政的日子,胡尚書將連夜寫好的奏章攜帶着,其中幾處與朱放鶴、潘大人意見不同的地方寫的更是詳詳細細、清清楚楚,誰是什麼觀點一目瞭然。

到了殿中,前頭諸事議畢,胡尚書便出列奏事,將自己的章本讀了一遍。

這引起了滿殿細細碎碎的雜音,衆人又是交頭接耳的自發議論起來。其他都是中規中矩,只有這恩蔭事項確實很有爭議。

該賞賜李佑恩蔭五品、四品、還是三品?不用普遍發表意見,只是三個選項,內閣大學士表態就足夠了。

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當先說道:“恩蔭本身就是厚賜,千戶世職足矣!”

許次輔針鋒相對道:“大功大德在前,五品何以服人心?必須三品。”

其他大學士中,對李大人有好感的文淵閣大學士楊閣老自然贊同許次輔,文華殿大學士袁閣老出於對李佑的恨意,拋棄了中立立場也支持五品。而東閣大學士金閣老卻和稀泥的提出四品最好。

現在支持三品的兩個,支持五品的兩個,四品打醬油一個,不知不覺李佑的封賞問題又成了內閣角力場。自從年初朝廷大變後,近半年來很少有如此尖銳的對立時候,沒想到不經意間又因爲李佑這個導火索引發了內閣大佬們直接對抗。

武英殿中其他人看在眼裡,不禁感慨道:“若無李佑,天下太平,李佑一出,雞犬不寧。”

此人在內閣不過短短半年,但留下的印記太深刻了,或者說給別人的創傷太深刻了…他離開京師至今已經有七八個月,可是現在僅僅一個名字出現奏本上,就能將彭閣老、袁閣老這些老官僚的情緒挑逗起來。也許,還有珠簾後面寶座上的那一位。

內閣六個大學士中,只有首輔徐嶽沒有說話,彭閣老滿懷期待的問自己盟友道:“元輔以爲如何?”

“李佑可以恩蔭正三品錦衣衛指揮使世職。”徐首輔緩緩說道。

彭閣老大驚,徐嶽怎麼會幫李佑說話?這不可能!雖然他與徐嶽不像過去那般親密無間,但也不至於讓徐首輔無原則的倒向李佑那邊啊。

別說彭閣老,整個武英殿裡包括錢太后都經異常吃驚。

徐首輔從袖中掏出一封奏本,“進殿之前,這封六百里加緊奏本傳到本官手中。有泗州流民首領穆某企圖謀反並佔據祖陵,被李佑與盱眙知縣合力剿滅…”

彭閣老無語,這李佑難道是有天命的人麼?

二百九十三章 區區知縣的排場五百三十六章 品格太卑劣了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四百八十一章 迷霧中的本原五百九十一章 真心話大冒險第182章 燈下黑的門路三百六十七章 成交二百七十五章 敢與本官比狠第49章 着書還爲稻粱謀二百九十四章 鹽課難題二百四十六章 去採風五百三十六章 品格太卑劣了五百二十二章 準備就緒第87章 令人惱火的陪嫁婢女第108章 小人物的交易第187章 痛着並快樂着二百二十九章 恩情如紙薄三百七十五章 欽差到五百一十三章 隨他去罷第208章 平靜的一天三百八十三章 李大人敗給銀子了第61章 人不可無志氣!二百八十四章 離別京城之前三百九十三章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六百三十章 貶低與捧殺下第20章 大明前衛女作家五百八十八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57章 念頭終於通達了第19章 八十兩銀子賠不起四百九十六章 認清大勢第30章 好重的一份禮物五百零八章 漁翁公主第152章 誰家有女初長成六百三十六章 金百萬的運籌學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第153章 兩次被當槍使四百三十一章 李佑此人很有意思五百五十七章 撲空五百四十章 這可是大事二百四十八章 李中書使詐救風塵二百八十章 三步曲三百八十一章 翁婿攤牌第4章 不抄枉作穿越人五百五十九章 一定要見四百二十六章 朝臣心中的李大人二百一十九章 被欺負的毫無還手之力第127章 一個接一個的震撼四百九十五章 開衙建署五百六十三章 誰的店鋪五百三十八章 各有籌謀三百三十章 小場面的詩詞比試第16章 李典史仗勢搶人一百三十六章 年終歲尾的瑣事四百六十五章 三套人馬第9章 收稅收了小姑娘第48章 滿船花醉三千客(下)四百二十五章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四百三十二章 春風十里揚州路二百五十章 誰先沉不住氣誰倒黴三百一十八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四百一十七章 橫生枝節四百三十一章 李佑此人很有意思五百章 並無人指使第35章 李大善人李閒人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第201章 這裡不是蘇州府第60章 父親瞞着兒子下聘四百零八章 兩淮鹽業公會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五百八十三章 這不可能二百八十九章 小竹的緣分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三百二十九章 話不投機半句多二百三十五章 寒夜裡汗如雨下五百九十八章 萬里閒難宰相才四百一十八章 內幕重重二百六十一章 爲國爲民二百三十一章 失態的大學士第8章 報復與反報復(下)三百二十六章 高郵州見聞六百二十一章 批示的奧妙二百一十三章 口舌之快的後果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第177章 史上最誇張的評價第83章 被禮賢下士了五百七十二章 誅心之言第30章 好重的一份禮物第90章 街頭訂下美人約四百六十章 祖制與變通四百六十一章 悲憤的李佑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五百五十三章 你禍事快上門了第61章 人不可無志氣!六百零六章 辦報難題三百七十七章 月下泛舟閒談第152章 誰家有女初長成三百九十九章 府衙春天如此短暫第16章 李典史仗勢搶人第168章 千算萬算不如一個漏算!六百三十四章 在哪裡都是個人物
二百九十三章 區區知縣的排場五百三十六章 品格太卑劣了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四百八十一章 迷霧中的本原五百九十一章 真心話大冒險第182章 燈下黑的門路三百六十七章 成交二百七十五章 敢與本官比狠第49章 着書還爲稻粱謀二百九十四章 鹽課難題二百四十六章 去採風五百三十六章 品格太卑劣了五百二十二章 準備就緒第87章 令人惱火的陪嫁婢女第108章 小人物的交易第187章 痛着並快樂着二百二十九章 恩情如紙薄三百七十五章 欽差到五百一十三章 隨他去罷第208章 平靜的一天三百八十三章 李大人敗給銀子了第61章 人不可無志氣!二百八十四章 離別京城之前三百九十三章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六百三十章 貶低與捧殺下第20章 大明前衛女作家五百八十八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57章 念頭終於通達了第19章 八十兩銀子賠不起四百九十六章 認清大勢第30章 好重的一份禮物五百零八章 漁翁公主第152章 誰家有女初長成六百三十六章 金百萬的運籌學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第153章 兩次被當槍使四百三十一章 李佑此人很有意思五百五十七章 撲空五百四十章 這可是大事二百四十八章 李中書使詐救風塵二百八十章 三步曲三百八十一章 翁婿攤牌第4章 不抄枉作穿越人五百五十九章 一定要見四百二十六章 朝臣心中的李大人二百一十九章 被欺負的毫無還手之力第127章 一個接一個的震撼四百九十五章 開衙建署五百六十三章 誰的店鋪五百三十八章 各有籌謀三百三十章 小場面的詩詞比試第16章 李典史仗勢搶人一百三十六章 年終歲尾的瑣事四百六十五章 三套人馬第9章 收稅收了小姑娘第48章 滿船花醉三千客(下)四百二十五章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四百三十二章 春風十里揚州路二百五十章 誰先沉不住氣誰倒黴三百一十八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四百一十七章 橫生枝節四百三十一章 李佑此人很有意思五百章 並無人指使第35章 李大善人李閒人二百九十一章 姓李名佑字輔世第201章 這裡不是蘇州府第60章 父親瞞着兒子下聘四百零八章 兩淮鹽業公會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五百八十三章 這不可能二百八十九章 小竹的緣分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三百二十九章 話不投機半句多二百三十五章 寒夜裡汗如雨下五百九十八章 萬里閒難宰相才四百一十八章 內幕重重二百六十一章 爲國爲民二百三十一章 失態的大學士第8章 報復與反報復(下)三百二十六章 高郵州見聞六百二十一章 批示的奧妙二百一十三章 口舌之快的後果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第177章 史上最誇張的評價第83章 被禮賢下士了五百七十二章 誅心之言第30章 好重的一份禮物第90章 街頭訂下美人約四百六十章 祖制與變通四百六十一章 悲憤的李佑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五百五十三章 你禍事快上門了第61章 人不可無志氣!六百零六章 辦報難題三百七十七章 月下泛舟閒談第152章 誰家有女初長成三百九十九章 府衙春天如此短暫第16章 李典史仗勢搶人第168章 千算萬算不如一個漏算!六百三十四章 在哪裡都是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