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大紅

進了臘月,後宮女眷們聚在一起的機會也就增多了。臘八那天早上,御膳房進奉了好幾罈子臘八粥,徐循令年紀最小的趙昭容出面,和幾個侍女一起,給永安宮的各處花草都澆了一勺子上去,大家這才聚在一起,由徐循帶着去了皇后那裡,又由皇后帶着一起去了清寧宮,後宮的女眷們全都聚在一起吃粥。

今時不同往日,不是逢年過節,新進的妃嬪們是很少能見到太后的——太后年歲雖然不高,但素好清靜,閒着沒事也不會和底層嬪妾們攪合在一起。所以一干新人都很興奮、很謹慎,話也不敢多說一句的。倒是徐循等人要自在得多了,四個人都是笑意盈盈的,圍着太后說吉祥話。

太后見了這麼多真心實意的笑臉,心裡也舒坦啊,先問,“給家裡人的臘八粥都賞了吧?”

聽說是都賞出去了,就點了點頭,說道,“這一次就不費腦筋了,光賞個粥就行。”

大家都笑了起來:往年賞臘八粥,都是費盡心思,要給孃家表現出自己在宮裡的平安康樂,又想着怎麼低調地給點實惠的東西,今年卻是不必了,反正臘月初十起,各宮親眷隔了幾個月都可入宮請安的,見了面要賞點什麼,那就方便得多了。這是一個,再一個,也可以和多年不見的家人好好地說說話了,這纔是各人心裡都深深盼望的呢。

焦昭儀等新晉人士臉上也都是藏不住的羨慕:這都是妃級別的待遇了,他們這些新人可沒有這麼好的運氣,老老實實熬成妃嬪了,再想着親人入覲的事吧。

不過,現在都還沒想到這麼遠了,皇帝近來也就是再臨幸了一個吳婕妤,臨幸完就沒下文了。這批人想的更多的還是怎麼在宮裡立足下來,不要還無寵,就已經失寵。

因爲昭皇帝的週年還沒過,今年宮裡是不佈置,不過年的,吃個臘八粥其實都是有點犯忌諱的。宮裡當然也就沒扎燈山了,這麼多人在一處,也沒什麼體己話可說,過了一會兒太后就露出倦容,衆人一見,紛紛起身告辭,太后也沒留,就獨獨把徐循留下了,笑道,“咱們一道去看文廟貴妃娘娘去。”

太宗張貴妃對徐循一向另眼相看,是宮裡老人人盡皆知的事實,她現在一個人在清寧宮羣落裡的一處宮殿居住,和李賢太妃、張敬太妃做伴。今兒兩位太妃都出來了,就太宗張貴妃沒出來,可見是懶得和小輩們應酬,太后把徐循留下去看她也是情理中的事兒。不論是皇后還是孫貴妃都不覺得如何,何惠妃就更是無所謂了,只是幾個新人不瞭解情況,一時看徐循的眼神都變了幾分。

徐循也不會去介意這個,她也早想去看望太宗張貴妃了。只是清寧宮這裡,她不好來得太勤快,怎麼都得把着個度,別越過了皇后去。上次和太宗張貴妃見面都還是一個月前的事,也就是略坐坐那就走了。

太宗張貴妃是有了小恙——婦人的病,不喜歡起身,所以纔沒出來湊熱鬧,見到徐循和太后一起來探她,也十分開心,她要起來,卻被太后按住了,祖孫三代女眷圍坐在暖閣子裡說閒話。說起來就說到了妃嬪家人進來探視的事,太宗張貴妃嘆道,“這都是太后的德政,從前我們在文皇帝后宮的時候,哪有這樣的好事,我是運氣好,家裡還有些體面,有些妃嬪進來了以後,二十多年都沒見過家裡人。”

太后的兄弟也都是有本事的人,家裡體面也重,彭城伯夫人也是能經常進來探視的,她也嘆道,“可不是呢,就說賢太妃吧,這都進宮多少年了,硬是沒有和家裡人見過一面。如今定例能幾個月進來一次,我們也跟着沾光。”

徐循忙捧場地笑起來,太宗張貴妃指着她笑道,“這孩子,笑得這麼假,假得倒可愛。”

太后說笑話,誰能不捧場?只是徐循確實沒被觸到笑點,隨便笑笑,兩個長輩哪能看不出來,太后也覺得她嬌憨,摸了摸徐循的臉頰,笑道,“真是憨人有憨福,就是這個憨勁得了大郎的喜歡。”

她頓了頓,又看似不經意地問道,“這一陣子,大郎在你跟前還有服丹藥沒有?”

徐循忙如實回道,“偶有用藥,都是太醫院開的丹藥方子。”

太后這才滿意,一邊太宗張貴妃問道,“怎麼,皇帝身子時常不好?”

“換季時候常常有些頭疼腦熱的。”徐循道,“吃些驗方就好了,大哥很注意養生,時常出去跑馬的,也就是這一陣子國事忙碌,大禮儀又多,纔有點吃不住。我前回過去的時候瞧着他臉色有些不好,不過這幾天沒聽說傳太醫,料來也是無妨的。”

太后滿意的點了點頭:徐循對皇帝的身體,還是很上心的。這孩子服侍皇帝的確謹慎用心,卻又不會多事打聽,倒是可圈可點。

“還是傳了的,不過沒什麼大礙。只是頭疼而已,”雖然居住在清寧宮,但太后的消息卻要比徐循靈通很多倍。——這也是自然的,她到現在都保持了派人查問皇帝起居的習慣。“定期服些調理的驗方罷了。”

張貴妃眼底閃過一絲深思之色,卻是沒有多問,只拿些過年過節的閒話大家談着,過了一刻,太后起身去了淨房,張貴妃便笑對徐循道,“能見家裡人,開心了吧?”

徐循提到這事就是一臉的笑,“盼了有好幾年了,上回見面,還是……”

她轉了口,“還是入宮前了!”

張貴妃嘆了口氣,望着徐循的眼神裡也多了幾分溫存:自從文皇帝過身以後,除了親侄女張敬妃以外,就屬徐循最常來給她請安,每到清寧宮必定都要過來的。比起從前的威風八面,現在門庭冷落車馬稀的退休生活,自然更容易培養出感情。

“能見家裡人,的確是好事。”她拍了拍徐循的手,“卻也不要都把時間用在說家常上了,多問問家裡人的前程,家裡人能立起來,能有個營生,把基業穩住了。那才叫真的拉拔起來了,浮財那都是過眼的雲煙……”

她嘆了口氣,“還有一件事,我也就是白囑咐你,從前你沒起來也罷了,如今你起來了,又是如此得寵,家裡人可要約束好了。不然,他們在外面犯錯,你在宮裡也沒臉,尤其是你,又特別需要更謹慎些。”

在這宮裡,有誰會如此直言不諱地教導、提醒她徐循?從前徐循還位卑職小的時候,這種人不少,可現在她一步一步起來了,身邊會這樣和她說話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這變化,並不是徐循本人能夠控制的,而也使得她越發珍惜張貴妃的教導。她慎重地點了點頭,“一定好生囑咐家裡人,我們能有如今的地步,已是前世積德,若是還有不足,真是天都不容。”

張貴妃脣邊便漫起了淡淡的笑容,她忽然感慨了一句,“高皇帝真是高瞻遠矚啊,小戶選秀,不知少了多少麻煩……”

徐循有絲不解,不過此時太后也回來了,便掩下此事不提,三人再談一陣,太后便起身帶徐循回了清寧宮正殿。

“難得過來一趟,今兒就在我這裡吃飯吧。”太后隨口吩咐徐循,“我這裡沒什麼好東西,只怕是委屈了你。”

徐循時常過來,也有被留飯的殊榮,說實話,她也的確不是很愛在清寧宮吃飯。口味合不合是一回事,關鍵是她作爲晚輩妃子,得先站着服侍太后,等她吃飽了自己再吃。別人吃着你看着,很有趣嗎?

不過太后都這麼說了,她難道還能推拒?只好笑道,“是我偏了娘娘的份例呢。”

正說着,一聲通報,皇帝也進了清寧宮——今兒臘八,宮裡卻沒開宴,皇帝早上出去辦事,中午肯定要回來拜見一下母親的。

見到徐循在這裡,皇帝也很高興,“又來貪着母后的點心了,入宮多少年了,還是這麼貪吃。”

甜食房和光祿寺、小廚房等等,反正只要是宮裡有的好東西,都得先盡着太后。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太后宮中也的確是有很多稀罕的吃食,不過,徐循屋裡也不見得就少了,所差的只是分量而已。她笑着說,“是呀,早上過來的時候就想着要蹭飯呢,臘八粥都少喝了一碗。”

說着,便親自從膳桌上拿過一小碗臘八粥,放到皇帝手上,“這是太后娘娘賞您的,可要喝完呀。”

皇帝敲了她的手一下,輕責道,“就會拿母后來壓我,我可沒見母后發話。”

徐循笑道,“大哥你曉得什麼,娘娘看了我一眼,我就知道娘娘的意思了。”

兩人一唱一和,逗得太后發笑連連。皇帝用完了一碗特地加料細作的臘八粥,也站起來和徐循一起服侍太后用飯,等老人家吃完了起身出去,徐循還要伺候皇帝呢,皇帝擺手道,“別做作了,快坐下來一道吃了吧。”

自然有人換過膳桌,承上了早預備好的新菜,徐循饒是和皇帝並坐,也沒怎麼吃好,時不時起身給皇帝佈菜,見皇帝吃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草草吃兩口也沒了胃口,便和皇帝一起出去陪太后說話。

才吃完飯,太后一般並不午睡,而是會在當院閒步,如今天氣冷,她在屋裡遛遛彎也就是了,等皇帝來了,大家剛好坐下泡茶說話。皇帝遂說起了雲南旱災的事,“現在各處口徑都不統一,也不知該減幾成錢糧好。”

早在仁宗皇帝年間,軍國大事,太后就多有參與了。如今皇帝新登基不久,心裡多少還有點虛,自然也找母后商量。太后聽了還沒說話,徐循有點坐不住了——也是因爲妃嬪不得干政,也是因爲她實在不懂,聽得好無聊。

還沒動彈呢,皇帝從袖子裡掏出幾份奏摺就遞給徐循了,“你來念唸吧。別念裡頭內容,就把幾分節略念給母后聽。”

徐循沒敢動,先看太后,見太后含笑點頭,方纔接過了奏摺,清脆念道,“戶部雲南清吏司王三德謹奏雲南今歲錢糧事……”

幾份奏摺念下來,她也是明白了:今年雲南肯定有災,但是災情如何卻不好判斷。戶部和當地布政使都是一致的,報的大歉收甚至是絕收,內閣態度是以爲布政使哭窮跑災,戶部清吏司也有問題,沒下到基層不明情況,居然配合布政使在那鬧着要大減免,其實當地只是鬧了點小災,甚至是無災。而云南錦衣衛衛所報上來的情況是當地歉收情況有,但不嚴重,還不到絕收的地步。

單只是念節略,徐循的頭都要大了,皇帝和太后卻都是若無其事。太后聽過原委,沉吟片刻,道,“小循,你把錦衣衛的摺子細讀給我們聽聽。”

徐循只好又把幾千字很詳實的報告讀給太后聽了,這裡面卻無甚春秋筆法,只是羅列了許多基層見聞,饒是如此,徐循也是幾番有些色變了。——雲南秋後,街頭賣兒鬻女之輩雖不少了,但按錦衣衛的說法,比起前些年大旱時民衆‘易子而食’的慘狀,這還算是輕的。城中物價,一石米也還才只要三兩銀子,這個米價還不算是太浮誇。

徐循在孃家的時候也不是不當家的千金小姐,她對徐家家事還是蠻清楚的,徐先生的糧食賣去米鋪,一石是二錢銀子,這還是貴价的了,一般人拿去都是一錢五分。雲南當地一石就要三兩,這裡面是差出了二十倍啊!徐家佃戶一年的純收入,就夠買這一石米的了。

青黃不接,說的是每年夏天舊糧將盡新糧還沒上的那一段日子,很多佃戶那時候家裡是沒米吃的,若是主家不仁慈不能賒米,就只有去米鋪裡買。所以這米鋪的價錢也是隨行就市,每年冬低夏高,現在才臘月就是這個價錢了,到明年夏天那還了得!不賣兒賣女,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甚至圖的都不是賣身的價錢,而是家裡養不了這張吃飯的口。

太后聽得也是直嘆氣,卻沒有和徐循一樣動感情,“內閣死咬着不肯減錢糧,也是有苦衷的吧。”

“國庫確實是有點支應不上了。”皇帝沉吟了一下,“雲南災情還不算太過,若是開了這個口子,只怕荒得要更厲害。”

“文皇帝年間,錢財流出的速度太快了。”太后也是有些憂心忡忡,“現在庫裡是沒銀又沒糧,這個口子是不好開。”

徐循根本都聽不懂皇帝和太后在商議什麼,兩人也無意解釋給她聽,商議了一番,終是定下來減徵二成。太后又道,“我聽說有人重提下西洋之事,皇帝可別聽信了,好歹也省點錢吧。次次下西洋,花出去的是錢,帶回來的都是些於民生無用的東西,還不如把這些錢省在咱們國朝裡花。”

皇帝點頭稱是,“總是要照顧到民力。母后放心,這我心裡清楚。”

太后又就國事訓導皇帝,“現在天下,看似安定,實則隱患處處。北邊的異族雖然傷了元氣,邊患卻未根除,雲南、廣西一帶常起民亂。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天下雖誇盛世,民間百姓卻多有輾轉呻.吟者,皇帝可不能懈怠了。國朝基業,萬萬不能弱在了咱們母子手中。”

皇帝起身束手聽了太后的教導,點頭稱是,“兒子一定謹記在心。”

又坐下來和太后商量,“明年開春以後,兒子想……”

徐循在一旁陪坐得很無聊,用心也聽不懂,熬了半個下午,好容易皇帝才從清寧宮告辭,順帶着也把她給帶出去了,兩人並肩走在甬道上的時候,皇帝就笑着問她,“剛纔那些話,你聽懂了沒有?”

徐循想也不想就一個勁搖頭,倒是把皇帝逗樂了,“傻丫頭,你也不多學着點,以後好在我身邊參贊參贊。”

“這又不是我該管的事兒。”徐循理直氣壯地說,“太祖高皇帝《女誡》都說了……”

她磕絆了一下,一下結巴了說不下去,皇帝被逗得更樂了,“太祖怎麼說來着?”

太祖高皇帝說的是: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這明顯和張太后的做法是南轅北轍的,徐循這時候說出來不是自己作死嗎?她結巴了一會,只好含恨承認,“我不記得了……您看我腦子多笨?這些事,我就是想學也學不會。”

皇帝笑得都快走不動路了,拉着徐循上了他乘的御車,車輪轔轔中,一道往內宮方向去了。“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你會什麼。”

徐循惱了,索性伏在皇帝胸前,惡嗲惡嗲地衝他死命眨眼,把媚眼當火炮彈來拋,手向下一拿,“我會服侍您呀,大哥,您說我服侍得好不好?”

皇帝的眼色頓時就深濃了起來,他嘶聲投降了,“好了好了,別亂來——在外頭呢。你服侍得好,很好,行了嗎?”

徐循其實也不敢在車子裡怎麼地,這要傳出去,她的名聲可就全毀了。她鬆了手,沒頭沒腦地又提起了雲南的事,“我沒本事,不能幫着他們,就是讀着奏摺,心裡怪難受的。大哥您本事大,您說我有什麼辦法能幫幫那些災民麼?”

皇帝的興致也冷卻了下來,他撫了撫徐循的臉頰,嘆了口氣,“就是我都沒有辦法,又何況是你?”

徐循有點不解——連皇帝都能沒辦法?

“我還真沒辦法,”皇帝看出了徐循的疑惑,“大哥少了朝廷,也就是個孤家寡人,我有多少錢?我能差得動多少人?你覺得災民可憐,我也覺得災民可憐。小循,世上比他們更可憐的人,有得是呢。可一旦要牽扯進朝廷的時候……朝廷的事,卻也不能任性而爲,國庫缺糧,雲南災情不重,也未釀成民亂,夠不上放糧賑濟的標準就絕不能放糧。甚至連責令當地官員改進都不行,雲南是老問題了,當地情況很複雜,能維持住現在的局面已屬不易……哎,這些事,和你說了你也不明白,治國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的……”

徐循是真的被皇帝給說暈了,她又一次感覺到了自己和皇帝之間的差距。若說初見時她對皇帝那種基於身份的天然敬畏,隨着時間的流逝漸漸有所褪色的話,現在,隨着她漸漸瞭解到皇帝這個職位的內涵,徐循對皇帝卻是漸漸地又越來越崇拜了起來。——她沒敢把皇帝算作她的男人,她沒這個身份,只能說,她覺得她伺候的這個男人好有本事,能把他服侍好了,也算是自己爲國朝做了奉獻。

比起剛纔徐循和皇帝賭氣賣嗲時的表現,現在她閃亮亮的眼神,可就要真誠得多了。皇帝被看得也有點飄飄然,車駕纔到乾清宮,就迫不及待地把徐循給拉進了裡屋。

徐循今天運動量大啊,一大早起來先忙着自己宮裡的事,又去皇后那裡,完了以後到清寧宮一頓折騰,飯也沒好生吃,站了足有半個時辰,皇帝和太后商討國家大事的時候她也得跟着端茶倒水的。現在還要被皇帝折騰,皇帝進來不一會,徐循就不行了,腰痠,沒法配合,被皇帝折騰得只能輕輕地叫。

天下大事盡在掌控,懷中玉人滿心愛敬,一杆銀槍所向無敵……皇帝只要和徐循在一塊,就覺得自己特別偉大,他越是覺得自己偉大就越要折騰徐循。徐循累啊,今天不能和他抗衡,什麼絕技都被折騰光了,到最後哭着求了饒都不好使,被漸漸學了許多御女功夫的皇帝給搞得,都不知道是昏還是睡,反正就黑甜過去了。

醒來的時候天都黑透了,皇帝在外頭聽人念奏摺呢,徐循悄悄地下了牀,“什麼時辰了。”

已經是打過初更的梆子了,皇帝開過了晚飯。徐循還想回永安宮去呢,青兒、紫兒去後乾清宮的大宮女石榴進來了。“啓稟娘娘,皇爺爺令娘娘先行梳洗,小廚房這會兒已經給您預備晚點了,不知娘娘想用點什麼?”

徐循一聽說就知道自己走不了了,她伸了個懶腰,揉着眼睛道,“口重的不想吃,給上一碗雞火面,再配幾口鹹菜就行了。”

說着,便進了乾清宮特別修建的大澡房,那裡是早預備好了騰騰的熱水,徐循洗浴過出來,臉上妝也沒了,她懶得再畫,真的只是打了辮子,穿着家常的桃紅比甲,淺黃色撒腿褲,腰間繫着墨綠色汗巾,坐在臨窗炕上等着自個兒的晚飯。卻不料皇帝聽到裡頭的動靜,走進來看她,見她這樣,倒笑了,“你嬤嬤們說得不錯,這麼打扮,就和個小丫頭似的,上了肩輿也不像娘娘。到乾清宮門口,未必進得來。”

徐循笑着說,“那我倒好了,想出宮的時候,就打扮成丫頭出宮去玩,想回宮了,再打扮成娘娘去神武門叫門。”

皇帝果然被逗樂了,“且不說別的,妃嬪回宮怎麼從神武門走?那是護軍宮女出入的地方——傻樣,扯大話都扯不圓。”

說話間,晚膳已經被端了上來,小廚房送了一海碗的雞火面,寬湯少面,面和髮絲了似的整整齊齊碼在一起,上頭擺了幾片火腿,雞火面,雞湯火腿嘛,雞肉那都是要濾掉的,火腿才能薦盤。還送了二十多樣花式鹹菜、涼拌並小炒,都拿梅花碟子盛着,一樣就是兩三筷子,另附兩個乳餅一碟小饅首,簡單得炕桌上就能擺得下。

皇帝看了,眉頭一皺,“就拿這個來打發你?”

徐循瞧着卻覺得滿意,“這就是我點的嘛。”

她要吃飯,就趕皇帝出去,“大哥看着我吃,我吃也不香。”

誰知道皇帝看她吃了兩口,聞見香味也覺得好,就在徐循手上喝了一口湯,果然鮮鹹可口,尤爲可喜是沒有一點油星兒,再吃小菜,酸甜鹹辣都有,倒是胃口大開,硬是把徐循碗裡的面都奪了一半走——這還不算,還讓徐循喂他。

徐循有什麼辦法?只好將就吃了剩下半碗麪,又搭配了半個饅頭。吃完了皇帝就讓她給念奏摺,不要王瑾、金英服侍了。徐循唸了半天,才發覺都是年下上的請安摺子,基本都是些套話——皇帝就是想聽她的聲音。

週年沒過不能娛樂,皇帝就特別愛作弄她,徐循也是無奈,不好認真和他置氣的。好在念了半天也已夜深了,皇帝也作弄夠了,兩人這才睡下。第二天皇帝也沒叫內閣開會,亦無朝儀,早起吃過早飯,便拉着徐循下棋看書,到了下午才繼續批改他永遠也批不完的家庭作業。

要不是臘月初十家裡人要進來請安,徐循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從乾清宮裡出來,饒是如此,臘月初十一大早上,她還是廢了一番‘口舌’功夫才能脫身,徐循回宮的時候心裡又在打小鼓——不過這小鼓的鼓點也沒以前那麼快了。一個,是已經適應了自己寵妃的身份,還有一個,是她實在很着急回去打扮打扮等着家裡人入覲,別的事可不想管這麼多。

其實呢,家裡人是等吃過午飯才進來的,徐循趕早了回去也無事。倒是幾個嬤嬤看她回來了,便忙告訴她:就臘八、臘九兩天,趙昭容、曹寶林、焦昭儀、吳婕妤全都陸陸續續來永安宮給她請安了,只是她在乾清宮裡沒回來,倒累得她們全撲了空。

徐循就算是再無心它事,也有點納悶了,想了一會也不知道她們是來幹嘛的。倒是花兒抱着衣服走過來的時候一撇嘴給道破了,“娘娘提拔李美人、王美人侍寢的事,不是早傳開了?怕是本來就想來了,娘娘這又是被太后娘娘單獨留下來去看望太宗張貴妃娘娘,她們怎麼不來?這會兒又被皇爺叫到乾清宮,一去就是兩天的。這事要被她們知道了,她們肯定趕着來。”

也是,又有寵,又有太后的緣法,和皇后也貼心,又肯拉拔底下人,誰不想和徐莊妃做個貼心人啊?這時候徐循手大啊,若是善了她,手縫裡漏一點,都夠別人吃一輩子了。若是惡了她,反手一壓,這輩子何時能出頭?這些底層妃嬪們就算不敲她的鐘,也得來奉承一番,免得讓莊妃娘娘誤會了不是?

徐循想通了也是有些啞然失笑,“我自己心裡還戰戰兢兢的呢,別人竟把我想得這麼好,真是沒話說了。”

說着算算時間,還有充足的時間打扮,便先不着急試衣服,而是囑咐幾個嬤嬤,“快去傳膳,各式愛吃的菜都要,從臘八到現在,我沒吃一頓飽飯!”

幾個嬤嬤都驚,“這哪能呢?您跟着太后娘娘和皇爺,還能吃不飽飯?”

徐循心裡流着寬麪條淚呢:怎麼不能啊,跟着這倆主子的時候,我就沒怎麼吃過飽飯……

可憐的徐娘娘好容易飽餐了一頓,就忙着裝點起來了,妃嬪見家眷,頭一次總是慎重點,她穿了常服,披掛了狄髻頭面,比哪一次朝賀都要上心。才過中午,連坐都坐不住了,在屋裡來回繞圈圈。不過半個時辰,連着派出去五六撥人打探消息,好容易終於等來了一句話:錦衣衛指揮使徐夫人,已經入宮去坤寧宮請安了。

這下是誰也攔不住徐循了,她一定要站在宮門口去等,幾個嬤嬤誰說也沒有用,還是柳知恩說了一句,“娘娘,太失態了,恐怕招來議論啊。人紅是非多,真被人說起來當個故事,下回太夫人可不知道何時入宮了。”

生拉硬扯的毫無邏輯性,可徐循就愣是聽信了,她現在基本已沒智商可言,被柳知恩一嚇就嚇住了。乖乖地在屋子裡,和個困獸似的走來走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外頭傳來了沉穩的腳步聲——宮裡做事都是有規矩的,昭皇帝週年沒過呢,就是笑那都得小點聲。

徐循一聽,差點沒直撲出去,可到了這會兒她又冷靜下來了,這該死的宮禮宮規,明確規定了妃嬪的舉止儀態,尤其徐師母又是外戚,徐循在她跟前,就更不能失態了。

她努力壓着直往鼻端冒的酸水兒,在模糊的淚眼中一步步莊重地上了永安宮主殿,在寶椅上安坐了下來,擺出了國朝妃嬪的儀態,莊重地等待着母親的到來。

可這一切努力,在見到母親的那一剎那全都化爲烏有,徐循的眼淚再忍耐不住,從眼角迸發了出來,她輕呼了一聲,“娘!”,便乳燕投林一般,撲入了徐夫人懷裡。

多少年的委屈與害怕,在這熟悉而陌生的懷中彷彿都得到了慰藉,莊妃娘娘抱着徐夫人的脖子,哭得就像個孩子……

其實寫到最後,想想小循這幾年的路,也覺得小姑娘不太容易……

寫起來小循受寵就高興,只是這一章劇情比較平,估計留言會少,哎,小女兒留言多啊……大女兒的讀者們也要多留留言!

PS今天先寫大女兒,等會吃完飯去寫小女兒哈。

第235章 輝映內幕變化第301章 餘韻第190章 帶勁65 難測28 寵愛第233章 失敗51 喜事第164章 神展36 和睦95 分封第273章 心思44 行李第181章 妙人第282章 胡鬧84 震撼第156章 正確第278章 佳媳冊立第183章 晉封第148章 踏實48 同居29 福運第161章 回宮93 逼宮39 委屈第175章 封妃85 升職第177章 未眠第202章 番外:童夢第300章 安靜71 大殺第245章 聯手第264章 移情第156章 正確63 體面第202章 番外:童夢第198章 態度第175章 封妃初見第272章 接班第156章 正確第263章 意志第257章 學習第277章 快意第144章 猜疑116 和好正文208好命69 死人第266章 攝政89 微妙第174章 評委21 疼嗎第288章 逼宮82 駕崩64 提點第228章 中年101 暴發第254章 尷尬第293章 丟人118 喜訊101 暴發31 本分第295章 醬油第244章 尋死第200章 呵呵初見第188章 進言136 忠奸35 端平第161章 回宮第163章 涸魚第153章 回去賞賜第284章 作死第166章 恭讓第144章 猜疑第219章 苦果97 衝突76 操心破瓜45 疼寵132 龍鳳第189章 誠實第285章 繼承第159章 真愛第195章 檢討118 喜訊第189章 誠實第179章 喜事第163章 涸魚太孫第147章 情義33 有喜第263章 意志135 掌權第245章 聯手23 複雜
第235章 輝映內幕變化第301章 餘韻第190章 帶勁65 難測28 寵愛第233章 失敗51 喜事第164章 神展36 和睦95 分封第273章 心思44 行李第181章 妙人第282章 胡鬧84 震撼第156章 正確第278章 佳媳冊立第183章 晉封第148章 踏實48 同居29 福運第161章 回宮93 逼宮39 委屈第175章 封妃85 升職第177章 未眠第202章 番外:童夢第300章 安靜71 大殺第245章 聯手第264章 移情第156章 正確63 體面第202章 番外:童夢第198章 態度第175章 封妃初見第272章 接班第156章 正確第263章 意志第257章 學習第277章 快意第144章 猜疑116 和好正文208好命69 死人第266章 攝政89 微妙第174章 評委21 疼嗎第288章 逼宮82 駕崩64 提點第228章 中年101 暴發第254章 尷尬第293章 丟人118 喜訊101 暴發31 本分第295章 醬油第244章 尋死第200章 呵呵初見第188章 進言136 忠奸35 端平第161章 回宮第163章 涸魚第153章 回去賞賜第284章 作死第166章 恭讓第144章 猜疑第219章 苦果97 衝突76 操心破瓜45 疼寵132 龍鳳第189章 誠實第285章 繼承第159章 真愛第195章 檢討118 喜訊第189章 誠實第179章 喜事第163章 涸魚太孫第147章 情義33 有喜第263章 意志135 掌權第245章 聯手23 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