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勢在必行

中午,坤寧宮。

張家父子在這裡跟朱祐樘小夫妻倆一起吃了頓午飯。

朱祐樘還邀請金氏來日入宮見張玗,等於說是讓丈母孃到皇宮內苑來跟妻子會面。

等吃過中午飯,另一邊清寧宮又派人來請張巒過去。

張巒本來不想年前去見他大姑,可是就連朱祐樘都勸他過去一趟,最後張巒只能無奈前往,只留下張延齡在坤寧宮內繼續做客。

“延齡,你再跟我說說那些火器的事吧。”

朱祐樘本想問問張延齡有關火器的設計和改進思路。

但張延齡還是把話題帶到了鹽政改革的問題上,因爲這纔是張家目前直面的朝中最大壓力來處。

皇帝出於絕對的信任,把大明鹽政改革的重擔落在張巒這個戶部右侍郎身上,如此一來反倒讓張家成爲了衆矢之的,必須要優先解決這個困擾。

儒官因循守舊,最不喜歡改革,哪怕是在某些問題上的確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以至於如今鹽法都快要徹底崩壞了,儒官所想仍舊不是改弦易轍,甚至連縫縫補補他們都不願意去做。

朱祐樘道:“其實我也不明白,爲什麼近年來,鹽政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致使西北既沒有足夠多的軍糧供給,朝廷也沒有拿到任何鹽稅款項,而鹽商又說自己沒賺到錢,無法經營下去。

“再看市面上,官鹽騰貴,百姓也沒得到實惠,連懷大伴都說,正是因爲鹽政出了問題,才導致很容易吃壞人的私鹽日益氾濫。

“延齡,你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嗎?”

張延齡瞬間感覺到,正處於青少年求知慾旺盛期的朱祐樘,很希望瞭解事情的內在原因。

但可惜的是,作爲皇帝的姐夫,活在一個封鎖嚴密的信息繭房中。

只有人告訴朱祐樘鹽政崩壞的結果,卻沒人解釋成因,更不會認真跟他剖開來好好分析,導致朱祐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張延齡也在想,這大概就是身爲封建王朝皇帝的悲哀吧?

張延齡道:“陛下,其實納糧開中之法,從設計伊始就存在一些弊端,只是因爲最初施行時效果很好,才把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給掩飾了過去,並沒有人意識到其長久危害。”

朱祐樘點頭道:“你說說看。”

張延齡道:“納糧開中,鹽商需要把糧食運到西北各軍鎮,或是在西北就地進行商屯,或是從內陸運糧過去,折換成鹽引,再把鹽引拿到各大鹽場去兌鹽,再把產出的鹽運到市面上進行變賣,這是一整套流程。”

“有什麼不對嗎?”

朱祐樘問道。

“姐夫,你想啊,這一套流程走下來,怎麼也得半年以上時間吧?”

張延齡微笑着說,“從產糧區購買糧食運輸北上,送到邊關,到最後把鹽運輸到各地,批發給坐商,這都還不算銷售的過程,說半年時間都是少的。”

朱祐樘仔細想了想,點頭道:“既要往邊疆運,還得去鹽場支鹽,程序是有些繁瑣。”

張延齡道:“所以鹽商纔會抱怨,說什麼‘遠赴邊疆納糧,價少而路遠,多有不便’。總的來說,這一整套流程被人爲分爲了三部分,由不同的人在做。”

“三部分?”

朱祐樘臉色帶着不解。

張延齡點頭道:“第一部分,有人專門負責往西北運送糧食,然後把糧食賣給那些等着兌換鹽引的人;

“第二部分,拿着商賈賣來的糧食,由專門的人將其變成鹽引,然後把鹽引拿去鹽場兌換,或者是直接轉手賣給他人,讓他們去鹽場兌換官鹽;

“第三部分,從鹽場支到鹽後,運到官府指定的銷售區域,賣給當地的坐商,由他們負責進行變賣。

“如此一圈下來,一張鹽引要經過四道手,纔會真正變成百姓家中的食鹽。”

“這麼麻煩嗎?”

朱祐樘大吃一驚。

他研究了半天鹽法,也沒想過鹽巴兌換和銷售過程竟這麼複雜。

張延齡道:“經此輾轉,敢問姐夫,那剛出產的鹽價是多少,流到百姓手中又是多少?鹽價還能看嗎?

“官鹽騰貴,百姓還能買得起嗎?絲毫沒有質量保證的私鹽不就得氾濫?而私鹽一氾濫,官鹽就更不好賣了,然後次第打擊上游鹽商,影響他們買糧兌鹽的積極性,這根本就是個惡性循環。”

朱祐樘聽到這裡,無奈點頭:“經你這一說,我才知道,原來納糧開中,竟有這麼多弊端。其實他們一直跟我說,老祖宗的規矩不能更改,否則西北沒了商囤,會嚴重影響大明邊塞的穩定。”

張延齡聽到這裡,終於理解到,爲什麼葉淇變法到後世會飽受爭議,甚至被認爲是大明滅亡的根源。

其實葉淇不過是因爲糧開中之法已徹底崩壞,不得不被動做出改變,結果卻成了背黑鍋之人。

wωw ▪Tтkǎ n ▪c o

張延齡解釋道:“陛下,西北將士的軍糧獲取,其實主要來自於軍屯,商屯在邊屯中不過佔少數,往往連兩成都不到。

“如果單純說靠商屯就能撐起大明邊儲,其損失或許比那兩成商屯本身更大,因爲大明犧牲的是所有鹽稅收成,而這往往是歷朝歷代朝廷財政收入中最爲重要的一環。”

在張延齡看來。

大明所有鹽稅收入卻只換取邊疆將士兩成軍糧調度,最後還讓老百姓吃不上鹽,社會秩序陷入混亂,損失得有多大?

你不改革,導致的結果就是九邊將士吃不上糧,怪朝廷。鹽商販運官鹽得不到好處,還是怪朝廷。

百姓吃不上便宜鹽,也覺得是朝廷法度崩壞的結果……最後黑鍋全都扣在朝廷頭上了。

張延齡道:“鹽引本質上就是一種財貨票據,因爲發放鹽引是在邊鎮,而支取鹽卻在各處鹽場,導致鹽引發放跟鹽場支取形不成呼應。

“說白了,就是發放鹽引的人,根本就不管鹽場能產多少鹽,只管濫發鹽引,導致鹽商即便能兌換到鹽引,也經常要守支數年而不得,如此能帶來鹽政的良性發展嗎?”

朱祐樘道:“那就是說,非得更改不可嗎?”

“是的。”

張延齡道,“姐夫,先前我在說開中法弊端時,還沒說,其實最大的一個弊端來自於佔窩。以後就算改了銀開中,也就是折色法後,仍舊會有佔窩的現象,但好歹鹽引的發放能全面掌握在朝廷手上,鹽稅收入能直接裝入國庫,由朝廷來分配。”

朱祐樘問道:“那鹽引到了支取的時候,如果鹽場不能產出那麼多鹽的話,不還是得守支嗎?”

“是。”

張延齡道,“所以姐夫,我認爲下一步就要提高鹽場的鹽巴產量,這樣才能保證鹽政良性發展。”

朱祐樘感慨道:“對於這一點,我也問過懷大伴,他說,大明竈戶因爲煮鹽產量低下,且經常出現逃戶,導致各鹽場現在日子過得也緊巴巴的。朝廷就算想增加鹽產量,也不太容易啊。”

張延齡笑道:“那就得改變生產鹽的方式方法。姐夫,竈戶現在產鹽,基本上都是以柴薪煮鹽,如果改成曬鹽法的話,那不就能提高產量了嗎?”

“曬鹽法?”

朱祐樘皺眉。

顯然他並不懂鹽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張延齡道:“是的,傳統的煮鹽法,雖然行之有效,但問題是受材料限制,一次所煮的鹽量太少,耗費大且非常辛苦。

“而以往想以日頭曬鹽,因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結果也很不理想。在我看來,只有全部鹽場都採用新的曬鹽法,才能提高產量。”

“這……行得通嗎?”

朱祐樘將信將疑。

張延齡微笑着點了點頭。

作爲一個知悉華夏曆史的人,張延齡很清楚,曬鹽這件事,古來有之。

但華夏鹽場真正開始以曬鹽爲主要產鹽模式,肇始於1522年的長蘆鹽場,一名福建人帶來三段滷水階梯曬鹽的灘曬法,後來又經過幾百年改良,一直到十九世紀,在增加風車引水,又在二十世紀中葉增加趕滷等手段後,曬鹽纔算是進入黃金時代。

而在嘉靖朝之前,大明任何一個鹽場,任何一粒生產出來的鹽,都是通過煮鹽所得。

不然也不會稱鹽戶爲竈戶,正是因爲他們真就是成天跟柴薪和鍋竈打交道。

只有這種方式才能產出鹽。

張延齡道:“姐夫,其實大明鹽政存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於鹽場產量不足,導致官鹽價格剛生產出來便居高不下,再加上繁瑣流程增加的附加值,使得價格高企,根本就無法扼制民間出產的私鹽,進而導致鹽稅旁落……

“只有從上游增大官鹽產量,讓官鹽價格持續下跌,才能讓私鹽斷絕,如此既保證了鹽商的利益,又保證百姓用鹽安全,這樣也能一舉增加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可說是一舉多得。

“而在改變鹽場產鹽效能之前,任何改革對邊儲的促進都是杯水車薪。不過眼下朝廷收入銳減,不得不靠鹽稅改革來增加財政收入,以保證大明各項開銷用度,所以……鹽稅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朱祐樘聽到這裡,神情顯得很振奮:“延齡,我沒想到,你居然會了解這麼多知識……你都是跟誰學的?”

張延齡聳聳肩道:“瞎琢磨的。”

“我看你是深藏不露啊,難怪連岳父也總說靠你。”朱祐樘笑道,“之前我說過,要給你個官職,你想好了沒有?”

“暫時還沒想到,姐夫……我可不想去什麼衙門受到束縛。”

張延齡解釋道,“我現在就想好好把手頭的事情做好……這不是還得改進一下鹽場曬鹽法嗎?爭取來年大明各大鹽場的鹽產量能增加一倍,到時候,鹽商收入高了,百姓也能吃得起鹽,朝廷收入多起來,就算我沒白忙活。”

朱祐樘問道:“你現在跟誰讀書?”

“我有個先生……”

張延齡聽到讀書就頭疼。

我一個再世爲人的博士,讓我重新去讀書?哪怕學的東西跟前世不一樣,我也不想再做無謂的努力。

朱祐樘琢磨了一下,道:“這樣吧,先安排你進國子監,讓你有個監生的名頭。至於你去不去……由你自行選擇。如此,也能讓你得到一些認同。”

283.第283章 看戲第630章 出人意料385.第385章 跑不掉(求保底月票)第421章 總有更不靠譜的第711章 贏得人心第471章 杞人憂天未雨綢繆第747章 名正才能言順第576章 張巒的“朋友”94.第94章 只欠一關第538章 動機第443章 一身狗皮(求月票)389.第389章 裝逼的岳父(求月票)第42章 投機取巧第665章 旗幟不倒107.第107章 人中龍鳳(求訂閱)第700章 打着旗號唱反調第613章 當個閣老,也不是不行第212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求訂閱)370.第370章 只相信自己第522章 眼沒瞎271.第271章 難題(求票)399.第399章 大明柱樑第422章 皇宮是我家325.第325章 紛爭(求保底月票)第696章 學問第699章 稱職的幕賓301.第301章 有病不能治95.第95章 一路鋪到東宮101.第101章 撥弄人心(求訂閱)第492章 瞠目結舌第689章 誰更重要?第32章 真相大白131.第131章 器重與利用第710章 不得不低頭第703章 用人不疑第428章 選址第544章 考驗開始179.第179章 愚者(求票)92.第92章 從快從權第404章 關鍵時當忠臣301.第301章 有病不能治343.第343章 翁婿之間178.第178章 改弦更張256.第256章 都是姓李的陰謀第523章 一脈相承第600章 驢脾氣343.第343章 翁婿之間第734章 無人送寒衣238.第238章 與人爲善第705章 格局172.第172章 納采問名第597章 錦瑟和諧第711章 贏得人心225.第225章 立個人設第694章 神人也有栽的時候131.第131章 器重與利用113.第113章 算計(求訂閱)第37章 手眼通天第561章 算誰的(求月票)281.第281章 我辦事你放心312.第312章 到了分黑鍋時239.第239章 秉燭夜讀364.第364章 帝王心術第12章 夢想照進現實251.第251章 夾帶私貨第466章 保護費398.第398章 一錘定音103.第103章 競爭對手(第四更求訂閱)176.第176章 遠見卓識第509章 通情達理(求月票)第700章 打着旗號唱反調第420章 小家雀第195章 難得糊塗(求月票)第602章 一舉多得第403章 都在等110.第110章 送選如送嫁(第四更求月票)161.第161章 揣摩上意(求月票)第705章 格局385.第385章 跑不掉(求保底月票)第676章 天機不可測第28章 疑惑322.第322章 兩宮之爭(求月票)290.第290章 意欲何爲第514章 受益匪淺第404章 關鍵時當忠臣362.第362章 瑣事(求月票)第619章 原形畢露102.第102章 金鉤獨釣(求訂閱)第624章 出門事事難153.第153章 事到臨頭第600章 驢脾氣第188章 瞧這一家子(求票)393.第393章 站一邊(求月票)第630章 出人意料82.第82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708章 先斬後奏316.第316章 買辦和講官第749章 不足與謀第440章 無須當事人(求月票)第22章 誤會
283.第283章 看戲第630章 出人意料385.第385章 跑不掉(求保底月票)第421章 總有更不靠譜的第711章 贏得人心第471章 杞人憂天未雨綢繆第747章 名正才能言順第576章 張巒的“朋友”94.第94章 只欠一關第538章 動機第443章 一身狗皮(求月票)389.第389章 裝逼的岳父(求月票)第42章 投機取巧第665章 旗幟不倒107.第107章 人中龍鳳(求訂閱)第700章 打着旗號唱反調第613章 當個閣老,也不是不行第212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求訂閱)370.第370章 只相信自己第522章 眼沒瞎271.第271章 難題(求票)399.第399章 大明柱樑第422章 皇宮是我家325.第325章 紛爭(求保底月票)第696章 學問第699章 稱職的幕賓301.第301章 有病不能治95.第95章 一路鋪到東宮101.第101章 撥弄人心(求訂閱)第492章 瞠目結舌第689章 誰更重要?第32章 真相大白131.第131章 器重與利用第710章 不得不低頭第703章 用人不疑第428章 選址第544章 考驗開始179.第179章 愚者(求票)92.第92章 從快從權第404章 關鍵時當忠臣301.第301章 有病不能治343.第343章 翁婿之間178.第178章 改弦更張256.第256章 都是姓李的陰謀第523章 一脈相承第600章 驢脾氣343.第343章 翁婿之間第734章 無人送寒衣238.第238章 與人爲善第705章 格局172.第172章 納采問名第597章 錦瑟和諧第711章 贏得人心225.第225章 立個人設第694章 神人也有栽的時候131.第131章 器重與利用113.第113章 算計(求訂閱)第37章 手眼通天第561章 算誰的(求月票)281.第281章 我辦事你放心312.第312章 到了分黑鍋時239.第239章 秉燭夜讀364.第364章 帝王心術第12章 夢想照進現實251.第251章 夾帶私貨第466章 保護費398.第398章 一錘定音103.第103章 競爭對手(第四更求訂閱)176.第176章 遠見卓識第509章 通情達理(求月票)第700章 打着旗號唱反調第420章 小家雀第195章 難得糊塗(求月票)第602章 一舉多得第403章 都在等110.第110章 送選如送嫁(第四更求月票)161.第161章 揣摩上意(求月票)第705章 格局385.第385章 跑不掉(求保底月票)第676章 天機不可測第28章 疑惑322.第322章 兩宮之爭(求月票)290.第290章 意欲何爲第514章 受益匪淺第404章 關鍵時當忠臣362.第362章 瑣事(求月票)第619章 原形畢露102.第102章 金鉤獨釣(求訂閱)第624章 出門事事難153.第153章 事到臨頭第600章 驢脾氣第188章 瞧這一家子(求票)393.第393章 站一邊(求月票)第630章 出人意料82.第82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708章 先斬後奏316.第316章 買辦和講官第749章 不足與謀第440章 無須當事人(求月票)第22章 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