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四三章 臨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

李東陽坐了下來,深邃的眼眸凝視沈溪,問道:“建議西北停止攻伐的奏本,謝於喬乃是採納你的提議?”

一句話,就讓沈溪意識到自己被謝遷“賣了”,心想:“謝老兒爲求自保,將責任都歸到我身上,讓我來扛這責任?”

西北戰事失利,定要有人出來擔責,謝遷不肯的話就需要別人來頂缸!在此之前很多人包括李東陽都採取中庸自保的做法,對於西北戰事不發表太過激烈的言論,在很多事情上附和皇帝,又或者是隨大流。

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如今有了成效,就算邊關出事也賴不到他們頭上。

面對李東陽咄咄逼人的質詢,沈溪道:“謝閣部上疏前,下官的確與謝閣部探討過,至於謝閣部在奏疏中有多少建議採納了下官的見解,學生不知。”

沈溪沒有把話說得太滿,他現在不清楚謝遷是怎麼跟李東陽說的,若謝遷沒說,李東陽來套他的話,和盤托出等於是自陷險境,只能儘量把話說得圓滑些……謝大學士是問過我意見,至於他上奏中是否採納,請問他本人,我可不會承認看過謝閣老上奏的奏本。

李東陽微微頷首:“謝於喬跟老夫說及你才華出衆,老夫還不信,但從你這句回答中,便能聽得出爲人處世滴水不露,的確非一個舞象之年士子所應該擁有的智慧!”

這話看似恭維,但沈溪怎麼聽都像是罵人……還智慧呢,說白了就是諷刺他善於敷衍,逢人只說三分話?

沈溪不是糊塗人,李東陽也不是,沈溪現在基本可以判斷謝遷向李東陽說了很多東西,或者已將事情悉數告知。

至於謝遷爲何如此信任李東陽,沈溪不得而知,但現在謝遷這種行爲,說明謝遷有了大麻煩,而李東陽很可能就是謝遷的救命稻草。

李東陽站起身,招呼道:“走吧。”

沈溪有些疑惑,這是要往何處去?

李東陽只是問了謝遷的奏本跟沈溪有沒有關係,緊接着就帶沈溪出門。沈溪暗自納悶兒……這是準備拉我去北鎮撫司拷問一番,問清楚與韃靼人是否暗中有勾連?否則爲何會未卜先知?

沈溪怎麼想都覺得事情不靠譜。

我好歹曾爲大明建功立業,先不論幾年前的榆溪之戰的功勞你們是否承認,就說泉州打佛郎機人、東南平匪,朝廷都是肯定我功績的,無憑無據爲什麼要拷問一個朝廷的正三品大臣?

出了文淵閣,李東陽沒有往午門方向去,而是繼續向北,看樣子是要去乾清宮,沈溪心想:“這是要帶我去面聖?”

如果是謝遷親自來,沈溪一定會問個究竟,可他跟李東陽不熟,李東陽雖然對他有過提點之恩,甚至是沈溪會試的主考官,不過會試的另一位主考官這會兒墳頭茅草已經幾尺深了,沈溪不會因此而感激李東陽什麼。

但不管怎麼樣,沈溪得承認,己未年禮部會試鬻題案中,李東陽的確曾幫過他。

天下的讀書人,對李東陽的崇敬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沈溪卻保留辯證的看法,認爲李東陽在很多事情上,並不能做到秉公論斷,諸如自家娘子謝韻兒家裡的劇變,便是李東陽用手上的權勢壓人。

至於說歷史上對李東陽在正德初年“忍辱負重”的評價,在沈溪看來是變相的“助紂爲虐”,李東陽在正德初年是保下了一些文官不被迫害,但那只是他同派系的人,一些爲他不容的大臣則被放棄,甚至是變相加害。

在劉瑾倒臺後,公論內閣中的“閹黨”是焦芳,但焦芳並非首輔,根本做不了主,真正的“閹黨”之首非李東陽莫屬。

只是時代需要英雄,需要一個清正廉明忍辱負重的楷模,所以李東陽纔會被歷史塑造成爲正直之臣,歷史記住了他的功績。

李東陽在前,沈溪在後,二人抵達乾清宮大殿,此時文武大臣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大殿內只剩下寥寥數人。

弘治皇帝甚至沒留常侍在身邊,太監中唯有蕭敬一人,燭光陰影中身形略顯佝僂的那位是謝遷,除此之外就只有張懋、劉健和張鶴齡陪同,連馬文升等六部尚書也都離開乾清宮,沈溪不知他們是到別處等候傳見,還是說已經回家。

“陛下,沈溪帶到。”

跟旁人稱呼沈溪“沈翰林”或者是“沈大人”不同,李東陽直呼沈溪之名,因爲李東陽曾是沈溪會試時的主考官,殿試時又擔任閱卷官,等於坐定沈溪師長的身份。

科舉中“座師”的身份相當崇高,沈溪見了李東陽必須得恭恭敬敬稱呼一聲“李先生”,但沈溪卻不想把自己歸爲李東陽一黨。

沈溪趕緊行禮問安:“微臣沈溪,參見陛下。”

這是沈溪第二次在議論國家大事的時候面聖,之前一次是在他領東南三省督撫出京前,那時是朝議,規格要比現在隆重許多。

如果只算面聖,次數那就多得連沈溪都快記不清了,畢竟他是東宮講官,以前還身兼日講官,曾出席過經筵日講,還有皇帝對太子的日常考校,或者是在擷芳殿見到朱祐樘夫婦去看兒子……

朱祐樘笑着點頭,臉上的笑容悽苦中帶着一點欣慰,擡手道:“沈卿家請起!”

皇帝如此和顏悅色,沈溪心中猜想,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皇帝沒必要跟他一個臣子客氣,公事公辦即可。如果皇帝對某個人禮遇有加,那一定是要讓人覺得皇恩浩蕩,接下來的節奏,就是安排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讓其完成。

朱祐樘沒說什麼,讚揚了一下沈溪的功績:“……沈卿家遠行東南,歸來後,恰逢朕身體不適,難以接見,近來朕病情剛有所好轉,又因西北戰事操勞,每日殫精竭慮……咳咳,實在是力不能支!”

這話說得非常淒涼,好像皇帝手底下無人,需要臣子主動站出來幫皇帝“分憂”。沈溪只能按照套路出牌,行禮道:“微臣願爲陛下效力。”

“不用不用,朕身邊,有張老公爺、劉少傅、李大學士、謝先生,還有國舅……”朱祐樘把在場的人都提了一遍,最後才記起張鶴齡也出席了……或許在弘治皇帝心目中,張鶴齡這個小舅子只是湊數的。

皇帝沒提蕭敬,因爲蕭敬屬於家奴,做得再好也不需要表揚。

沈溪心想,皇帝說他有這些人幫忙,你倒是讓他們爲你效力啊,爲何要讓我來?不用說,必然是這些人有幫不到你的地方,那就是出京辦差。

無論是張懋、劉健、李東陽、謝遷還是張鶴齡,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只能在京城爲皇帝效命,外調不合適,內閣大學士乃是皇帝的秘書和顧問,不會作爲在外執行皇命的欽差,張懋和張鶴齡或許可以,但皇帝需要張懋領五軍都督府穩定朝局,也需要小舅子張鶴齡領京營鉗制張懋。

沈溪心想:“聽這話的意思,我纔剛回京城不久,又要調我出京?如今朝廷最需要我的地方,不用說就是西北了,可西北局勢這麼亂,派我去,我又能做什麼?”

最後,朱祐樘道:“沈卿家,朕原本有意徵調你往三邊,領延綏巡撫,因而將你從東南任上徵調回京城,後保國公到朕面前主動請纓,朕才臨時做出更替,本是想利用他在軍中的威望……未曾料想……唉!”

沈溪對西北戰敗瞭解的情況不多,謝遷沒詳細解說,又或許就謝遷自己也不知道。此時沈溪分析了一下,這次戰敗的責任,多半是歸咎到保國公朱暉身上了。

臨陣不能易帥,無論劉大夏犯多大的錯誤,都需要他堅守三邊總督的位子,在戰敗必須有人背罪的原則下,由京城的謝遷來擔責必定令天下人不服,那就乾脆讓一向怯懦怕事的朱暉來承擔。

沈溪心想:“難道朱暉已經戰敗被殺,朝廷讓一個死人來擔罪?”就算他心中滿腹疑問,問題還是問不出口,除非是皇帝主動給他作出解釋。

沈溪繼續按照“規矩”說話,行禮道:“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朱祐樘滿面難色,道:“朕……本不想勞動沈卿家再往西北一行,但西北當前困局,總需要有人化解。”

“謝先生跟朕推薦,介紹沈卿家這些年來的豐功偉績,言及在兵法韜略上,朝中少有人能及。朕原本想任命張老公爺、國舅領京營兵馬往援三邊,但朕現在思及,沈卿家韜略出衆,或許纔是最好的人選,現臨危授命……請沈卿家領延綏巡撫,往三邊一行!”

沈溪聽到這種“命令式的請求”,心情只能用“呵呵”來形容,這西北戰事一塌糊塗的屁股,到頭來還得要自己來擦!

延綏巡撫這差事,命中註定逃不掉啊!

*************

ps:第四更到!

還別說,今晚真冷,天子打字的時候,手指都是僵硬的,而且似乎連腦子都凍住了,文思不暢啊!

不過好歹今天四更的承諾達成了,大家來一波訂閱和月票鼓勵下吧!

求訂閱!

求保底月票!

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第一六〇一章 一家團聚第三四九章 有力無腦(第六更)第一三五五章 不勞親自動手(求月票)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一五〇三章 幫忙和拆臺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八二三章 惠孃的新姐妹(第二更)第二二〇九章 等待已久第六一四章 謝韻兒進宮(第一更)第二四五九章 行蹤第一一五四章 活靶子第九十九章 會疼人的小姐姐第五三一章 衙內二世祖(第一更)第七二〇章 大人請自重第二〇四章 扣屎盆子(第五更)第一五六九章 功成北返第一二四九章 特殊的使節第一三一七章 弘治十七年第六九四章 老爺和夫人(第三更)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二一一一章 當官很容易第五四四章 欽差(第一更)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一五六六章 ****第三十四章 惠孃的危機第四二九章 降還是不降,這是個問題第一七九四章 孩童般天真第一七四二章 勢成第一三二〇章 南下之路(第四更)第一八五九章 死水微瀾第一七九〇章 理所當然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一一五九章 料敵機先第一一九五章 寢帳議事第一九〇七章 碰壁第五十六章 童言無忌第五五五章 假冒佛郎機使節的土著第二四一三章 新立後?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一三二一章 變着法送禮第二三七章 買田買屋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一八七三章 謝遷的樂觀第二三八六章 京城一盤棋第一九九四章 尋人第九五八章 還是被找到了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二四〇六章 所謂的堅持第一七〇九章 不借第三七八章 相見不見(第四更)第二五四九章 進退維谷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一八七七章 另請高明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五一六章 讓功(第四更)第三九八章 謝姨嫁人了(第八更)第一九三八章 事成第一一九一章 寒風中的火爐第八五四章 真正的目的(第三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六一九章 分憂第一六六一章 請誅奸賊第二二〇〇章 凡胎第七五八章 心很累(第二更)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一五九一章 初體驗第四一一章 杏榜(第一更)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二〇二三章 無從抵賴第一四九八章 精兵簡政第二〇七一章 不做愚忠第一二九〇章 入城儀式第一九六五章 新人事,新氣象第九〇七章 新官的魄力第二〇一一章 夜入豹房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進行時第一三四五章 政治危局第二三二六章 用意深遠第一六五七章 閹狗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一三七六章 釋疑第六九五章 終場換人(第四更)第四六〇章 御賜墨寶(第一更)第四六九章 經筵前的邀請(第三更)第二一六章 好事成三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一〇七六章 錯估形勢(第三更)第五七四章 回門(第十更,謝所有書友)第一五八九章 掌握帝王心第二五一五章 大衢山第二二八〇章 自私的做法第一四六五章 封號第六七九章 兄妹如浮雲第一五八三章 有忠有奸
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第一六〇一章 一家團聚第三四九章 有力無腦(第六更)第一三五五章 不勞親自動手(求月票)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一五〇三章 幫忙和拆臺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八二三章 惠孃的新姐妹(第二更)第二二〇九章 等待已久第六一四章 謝韻兒進宮(第一更)第二四五九章 行蹤第一一五四章 活靶子第九十九章 會疼人的小姐姐第五三一章 衙內二世祖(第一更)第七二〇章 大人請自重第二〇四章 扣屎盆子(第五更)第一五六九章 功成北返第一二四九章 特殊的使節第一三一七章 弘治十七年第六九四章 老爺和夫人(第三更)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二一一一章 當官很容易第五四四章 欽差(第一更)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一五六六章 ****第三十四章 惠孃的危機第四二九章 降還是不降,這是個問題第一七九四章 孩童般天真第一七四二章 勢成第一三二〇章 南下之路(第四更)第一八五九章 死水微瀾第一七九〇章 理所當然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一一五九章 料敵機先第一一九五章 寢帳議事第一九〇七章 碰壁第五十六章 童言無忌第五五五章 假冒佛郎機使節的土著第二四一三章 新立後?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一三二一章 變着法送禮第二三七章 買田買屋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一八七三章 謝遷的樂觀第二三八六章 京城一盤棋第一九九四章 尋人第九五八章 還是被找到了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二四〇六章 所謂的堅持第一七〇九章 不借第三七八章 相見不見(第四更)第二五四九章 進退維谷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一八七七章 另請高明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五一六章 讓功(第四更)第三九八章 謝姨嫁人了(第八更)第一九三八章 事成第一一九一章 寒風中的火爐第八五四章 真正的目的(第三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六一九章 分憂第一六六一章 請誅奸賊第二二〇〇章 凡胎第七五八章 心很累(第二更)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一五九一章 初體驗第四一一章 杏榜(第一更)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二〇二三章 無從抵賴第一四九八章 精兵簡政第二〇七一章 不做愚忠第一二九〇章 入城儀式第一九六五章 新人事,新氣象第九〇七章 新官的魄力第二〇一一章 夜入豹房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進行時第一三四五章 政治危局第二三二六章 用意深遠第一六五七章 閹狗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一三七六章 釋疑第六九五章 終場換人(第四更)第四六〇章 御賜墨寶(第一更)第四六九章 經筵前的邀請(第三更)第二一六章 好事成三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一〇七六章 錯估形勢(第三更)第五七四章 回門(第十更,謝所有書友)第一五八九章 掌握帝王心第二五一五章 大衢山第二二八〇章 自私的做法第一四六五章 封號第六七九章 兄妹如浮雲第一五八三章 有忠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