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 明朝歷史消失的四年

明朝的經筵在紫禁城東南角的文華殿舉行,雖然文華殿在規模上不及奉天殿、華蓋殿這些位於皇宮中軸線上的主殿,但卻是弘治皇帝最常光顧的便殿,這裡距離內閣大堂最近,隨時可以召喚大學士諮詢政務,平日裡弘治皇帝批閱奏本幾乎都在文華殿內。

沈溪隨衆翰林院、詹事府同僚來到文華殿前。

從外表看,文華殿在宮裡算不得顯眼,但頗爲精巧雅緻,在諸多大紅宮殿中獨樹一幟。

在沈溪等人抵達前,司禮監太監已經陳設四書經史各一冊於金鑾寶座前的御案上,稍後弘治皇帝出席後,若有什麼疑問,便可自行查閱。

與此同時,堂下左右兩張講案上,各列一冊供經筵講官比對……當然,日講官需要自己撰寫講義,務求做到生動,吸引包括弘治皇帝在內的聽衆的注意力。

經筵上,有專門負責講的,自然也會有聽衆。

平日經筵聽衆除了皇帝和出閣的太子之外,王公貴胄和七卿也會出席,同時六部和各寺司也會有官員受到邀請,同時有專人在旁記錄和學習……這就是詹事府和翰林院的一干官員。

這次經筵因爲是弘治十二年春天的第一場經筵,還有可能是入夏前最後一場,所以受邀前來的翰林官和詹事府的官員非常多,在大殿後面的地席上坐了黑壓壓一片。

經筵講官分爲知經筵事、同知經筵事,一般由翰林侍讀、侍講學士來充任,除此之外還有日講官、展書官、侍官人員各不定,分爲東西兩班,人數多寡全看經筵的規模和事前的安排。

沈溪就算身爲從六品的翰林院史官修撰,卻沒資格充任經筵官,最多是個陪坐末席,拿着筆記錄,用心學習揣摩的翰林小官。但從規矩上來說,未來的經筵官必然會出自今日旁聽的一衆翰林之中,所以沈溪權當是爲未來給皇帝講經做功課。

弘治皇帝朱佑樘的鑾駕抵達時,沈溪已經等了約莫半個時辰,隨着弘治皇帝到來,先是升座儀式,沈溪和其他參加經筵的文武大臣、講官、旁聽等一起,在丹陛上行五拜三叩頭,回到座位,經筵終於開始。

果然不出所料,這次經筵的總講官正是謝遷,司儀則由鴻臚寺卿主持。

儀式開始,鴻臚寺卿宣佈“進講”,一名講官從東班出,另一名講官從西班而出,到了講案前北向而立,先行師禮鞠躬,再行叩拜天子之禮叩頭。隨後,展書官上前把經史、講官講義展開,經筵便正式開始。

講官講經筵的順序,是先四書後經史,四書講官在東,經史講官在西,連同經筵官分爲東西兩班列在一邊,等待前一人講解結束,後續跟上作講。

這就好像是一次演講活動,所有要演講的人要排序而來,一次上去兩個,等二人相繼講完,然後再換下兩人。

經筵講官穿着大紅袍,至於展書官以下的侍官則是身着青綠色錦繡服,給事中、御史和侍儀官共六人分別列於講案的東西兩側,負責監督經筵講官的禮節和體統,若有不合時宜者,就會遭到上書彈劾。

畢竟這是給皇帝和太子講文學、禮法和經史時,任何人不能在禮數上有任何錯漏,否則就有大不敬之嫌。這一次經筵,弘治皇帝擔心太子朱厚照病情剛愈,乾脆沒有讓太子出席,而本身弘治皇帝又有在經筵上提建文舊事的打算,在事情沒有公論之前,讓太子接受新觀點有些不合時宜。

除了弘治皇帝外,皇家再無人出席,外戚中卻有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一個是壽寧侯、一個是建昌伯,不過比他們地位更加尊崇的還有英國公張懋,至於其他勳貴,並不在此次經筵邀請之列。

凡文武大臣參加經筵,無論文武,一律要以文士儒袍進宮聽講,而且要虛心受教,在經筵上不能有任何喧譁之事,凡皇帝有疑問,就連武將也不能以“不知”來回答,要根據自己的想法如實稟告。

這就好似一次考試,皇帝不容許你有迴避的機會,所以必須要認真聽講,若在經筵時應答天子提問,出現答非所問離題萬里的情況,會讓人覺得你沒有認真,輕則訓斥,重則可能會降職罰奉。

沈溪作爲旁聽者,在翰林官中負責記錄便可,他身前有朱希周和王瓚給他擋着弘治皇帝的視線,照理說就算他偷個懶也沒人會發覺,不過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經筵,更多的是要積累經驗,尚不至於在其位不謀其政。

更何況沈溪心裡非常清楚,弘治皇帝舉行經筵主要是想在經史上提出“建文年號”之事,而這件事的“起因”,正是謝遷脅迫他寫的那份因修《大明會典》發現諸多問題而上呈的奏本,可以說他自己也算得上是這次經筵的主人公。

這個時候便連朱希周等人對此事也是一無所知,沈溪揣度,清楚箇中隱秘的不過弘治皇帝、謝遷、王鏊等寥寥數人,而且弘治皇帝只是隱晦地表明此事,並未確切表現出恢復建文年號的決心和態度。

經筵正式開始,先前行一系列繁瑣禮節的講官恭敬退下,展書官和侍官隱入殿後。

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李傑出來講四書中的《大學》,而後是大學士謝遷講經史,這次講的卻是《新唐書》,其中重點提到唐太宗爭位的典故。

對別人來說,不會有太多意外,本來經史就那麼多,既然說到《新唐書》,講唐太宗,難免會提到玄武門之變。

沈溪卻知道,這是在爲弘治皇帝提出成祖爭位之事埋下伏筆。

謝遷之後,是焦芳出來講《中庸》,不得不說,在那麼多掛職的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中,今年已經六十五歲的焦芳屬於才學出類拔萃的那類人,若非他********削尖了腦袋往上鑽,同時詆南譽北,爲很多官員所不喜,他的威望至少會在王鏊和李傑之上。

但問題就是焦芳太懂得迎合上意了,連弘治皇帝都覺得這個人不怎麼靠譜,在建文舊事上連焦芳這個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都沒有通知,他在那兒傻愣愣講中庸之道,自以爲精彩絕倫,能得到天子的欣賞。

實際上,按照歷史發展,焦芳的確靠其善於經營而入閣,迎合的卻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和大太監劉瑾,沈溪並不會因此對焦芳有所偏見,因爲權力場上很多事情無法用對錯來評價,不能說焦芳隨波逐流迎合了劉瑾,便否定其在學術和爲官上的造詣,但對於其“對南方人刻薄”的名聲,心存顧忌,打定主意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焦芳之後,是幾位左、右春坊的日講官,他們所講的仍舊爲經史子集中的內容,所涉及的大抵是禮部會試和殿試中經常考到的,弘治皇帝一直沒有發問,因爲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史籍文章,都屬於老生常談,根本沒什麼好問的。

最後一講,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鏊,而他所講的內容,則是因修《大明會典》所衍生出來的本朝史料問題。

當王鏊從洪武年開講,在場便有人察覺有異,尤其是提前收到風聲之人,包括近來被弘治皇帝和壽寧侯兩次提到洪武、永樂舊事的翰林院衆屬官。

當王鏊提到太宗繼太祖之後頒佈《教民榜文》時,弘治皇帝的臉色變化了一下,但他沒有打斷王鏊的話,等王鏊將太宗一朝所頒佈的典規大致說完之後,弘治皇帝纔開始發問。

“爲何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之間,朝廷並未頒佈典章?”朱祐樘看着王鏊,“王愛卿,你可知曉?”

此時謝遷走出來,跪地進呈一份奏本,道:“回陛下,翰林院主撰《會典》之時,與史料修撰中多有錯漏之處,奏本至內閣,尚未有定論,懇請陛下複閱。”

朱祐樘伸出手對司禮監道:“呈上來。”

在場有大臣雖不明就裡,但都覺得事情有些不太對頭,今天是經筵日,並非朝會,弘治皇帝平日裡不可能會在這種場合“複閱”奏本,就算弘治皇帝本人屬於臨時起意,但謝遷作爲內閣大學士卻不可能不知曉這規矩。

在非常注重禮法的經筵上,謝遷居然如此“僭越”,這是想被給事中和御史彈劾嗎?

此時給事中、御史那邊卻裝聾作啞,好像並沒有發覺謝遷在經筵上進呈奏本有何不妥之處。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謝遷上奏是弘治皇帝有意安排,而今日經筵所議之事,也應該與謝遷所進呈的奏本有關,而王鏊恰好講到洪武和永樂朝的舊事,那不用說,問題的關鍵就在那“史料記錄上消失的四年”。

這時候沈溪心中五味雜陳,他本來還希望張鶴齡出來答策問,把他這份奏本給暫時掩蓋過去,可誰料到謝遷的進呈會這麼直接,看劉健和李東陽的態度,這兩位弘治皇帝應該提前通過氣了,否則斷無可能如此淡定。

沈溪心想:“下一步不會就說這是我提出來的吧?”

弘治皇帝裝模作樣,仔細將奏本中內容看過,放下奏本後,微微嘆道:“我太祖皇帝受命於天,開大明千秋萬世之基業,至太宗,四海昇平,實乃人間萬象之幸。然洪武末之事,波譎雲詭,卻不知哪位臣工可爲朕心頭解惑?”

弘治皇帝說完這話,臉上滿是滄桑之色,似乎亟待有人出來接茬。

因爲沒有問具體之人,在場的大臣不愧是儒門中出類拔萃的精英代表,俱都完美地表現出儒家的“中庸之道”……事關重大,只要沒問到我頭上,休想讓我回一句。

就在弘治皇帝面色稍微有變時,壽寧侯張鶴齡從席位上起來,走到正殿中央,朝弘治皇帝下跪行禮,恭敬地道:“回陛下,臣之前偶翻史書,略有心得,或可爲陛下解惑。”

**********

ps:第一更送上!

寫這段情節主要是爲小沈溪升遷打伏筆,如果沒有功勞,總不會讓沈溪在翰林院一蟄伏就是三年五載吧?

請大家多給點兒耐心!

另外,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祝福各位大小朋友,童心永在,健康幸福!

最後,征戰六月的風雲榜從此刻正式開始,天子承諾,依然堅持每天爆發,讓大家看個爽!今天保底兩更,爲書友們加更一章,慶賀上月取得佳績再來一章,最後一章則視成績而定,訂閱、、和越多,更新越多哦!

加油!

第一四八一章 講官難當第一八三九章 留劉瑾第一〇七章 年畫(求收藏)第八七二章 唐寅染相思病第六十二章 新鋪子的選擇第四四七章 古方(第四更,獻給所有書友)第一六二一章 得力助手第二二七一章 一條道走到黑第四五八章 王瓊告狀(第七更,獻書友)第六一五章 草木皆兵的皇宮(第二更)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一九五八章 夜抄劉府第二五七八章 改革第一三七七章 堵不如疏第四〇三章 又進囚牢(第一更)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九六三章 招安第二六六四章 嘗試第一五〇八章 無法掌控第一八八〇章 藉田禮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九八二章 最後的釘子(第二更)第一五〇七章 送糧第九四五章 贈婢第二五六二章 千里派謀士第九三二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第二二五一章 搶位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二一三二章 總歸一家人第八三〇章 瘟神莫再來(第一更)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一二七八章 大小潑婦第二二四九章 棋子第一〇三三章 一片赤誠第一六七八章 賄賂第七八五章 謝沈兩家的婚事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一一四〇章 冰火兩重天第一五四一章 蹊蹺第六三二章 知情不舉(第四更)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惡客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二〇四五章 太監之爭第一九三八章 事成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一七四〇章 主動權第二六五九章 這是什麼操作?第一一五五章 莫名的援兵第九五六章 太子失蹤了第六一一章 皇宮考覈(下)第二三六一章 買賣第一六五九章 君臣博弈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第一一四四章 棟樑之才第八〇六章 老爺回府了(第四更)第二二〇三章 保一人第一〇九二章 並非只有火炮第四九一章 老宅迎客(第四更)第六五二章 危機重重第五十八章 家書值萬金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一六六九章 你退我進第一五五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二三三四章 直諫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一四七一章 分家在即第一二〇七章 師兄,真是你啊?第一九一章 發案(第十二更!)第一二四一章 城破在即第二一〇一章 換個姿勢進言第五六八章 狀元娘和狀元奶奶(第四更)第七五三章 活受罪(第四更)第七十一章 上元燈節第一〇一六章 無處安置(第二更)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三八三章 小卒子第五八三章 沒有原則的蔡鎮守(第三更)第九七三章 託孤第四十五章 光源氏計劃第一六一八章 便宜行事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二六六六章 總會掉鏈子第一四四一章 兩份文書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七七一章 生孩子的問題第二一五二章 信任問題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六三五章 六炮定國威(第二更)第二〇八二章 分化離間第六一〇章 皇宮考覈(上)第九五六章 太子失蹤了第九九九章 奉調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二三一五章 顏面第一
第一四八一章 講官難當第一八三九章 留劉瑾第一〇七章 年畫(求收藏)第八七二章 唐寅染相思病第六十二章 新鋪子的選擇第四四七章 古方(第四更,獻給所有書友)第一六二一章 得力助手第二二七一章 一條道走到黑第四五八章 王瓊告狀(第七更,獻書友)第六一五章 草木皆兵的皇宮(第二更)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一九五八章 夜抄劉府第二五七八章 改革第一三七七章 堵不如疏第四〇三章 又進囚牢(第一更)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九六三章 招安第二六六四章 嘗試第一五〇八章 無法掌控第一八八〇章 藉田禮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九八二章 最後的釘子(第二更)第一五〇七章 送糧第九四五章 贈婢第二五六二章 千里派謀士第九三二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第二二五一章 搶位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二一三二章 總歸一家人第八三〇章 瘟神莫再來(第一更)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一二七八章 大小潑婦第二二四九章 棋子第一〇三三章 一片赤誠第一六七八章 賄賂第七八五章 謝沈兩家的婚事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一一四〇章 冰火兩重天第一五四一章 蹊蹺第六三二章 知情不舉(第四更)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惡客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二〇四五章 太監之爭第一九三八章 事成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一七四〇章 主動權第二六五九章 這是什麼操作?第一一五五章 莫名的援兵第九五六章 太子失蹤了第六一一章 皇宮考覈(下)第二三六一章 買賣第一六五九章 君臣博弈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第一一四四章 棟樑之才第八〇六章 老爺回府了(第四更)第二二〇三章 保一人第一〇九二章 並非只有火炮第四九一章 老宅迎客(第四更)第六五二章 危機重重第五十八章 家書值萬金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一六六九章 你退我進第一五五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二三三四章 直諫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一四七一章 分家在即第一二〇七章 師兄,真是你啊?第一九一章 發案(第十二更!)第一二四一章 城破在即第二一〇一章 換個姿勢進言第五六八章 狀元娘和狀元奶奶(第四更)第七五三章 活受罪(第四更)第七十一章 上元燈節第一〇一六章 無處安置(第二更)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三八三章 小卒子第五八三章 沒有原則的蔡鎮守(第三更)第九七三章 託孤第四十五章 光源氏計劃第一六一八章 便宜行事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二六六六章 總會掉鏈子第一四四一章 兩份文書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七七一章 生孩子的問題第二一五二章 信任問題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六三五章 六炮定國威(第二更)第二〇八二章 分化離間第六一〇章 皇宮考覈(上)第九五六章 太子失蹤了第九九九章 奉調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二三一五章 顏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