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四章 經筵議事(第二更)

張鶴齡屬於外戚封爵,以他的學問,在大明連個秀才都考不上,經筵舉行時,周圍旁聽記錄的都是翰林,平日這位侯爵大人何來插嘴的資格?

可今天張鶴齡卻在衆目睽睽之下,出面要爲弘治皇帝解惑,着實讓那些不明就裡的文武大臣心頭帶着幾分驚詫。

或許就連朱祐樘也未料是他這個沒多少才學底蘊的小舅子挺身而出,愣了一下才道:“壽寧侯,你若不知,退下就是。”

朱祐樘多少有些看不起張鶴齡的才學,倒不是他要當衆下張鶴齡的面子,是他不想因爲張鶴齡在這種嚴肅的場合“胡說八道”而影響皇家的聲望。朱祐樘的想法是:“就算你真的知道,以你的水平也無法提出正確的觀點,朕現在要的是一種溫婉的方式說出這件事有所不妥,讓大臣們展開討論。”

但張鶴齡已從臣班中走出來,想爲皇帝解惑分憂卻不被允,這麼灰溜溜地縮回去面子可就真丟大發了。

張鶴齡硬着頭皮道:“陛下,臣的確是偶有所得。”

朱祐樘這才點頭。

張鶴齡被羣臣打量,面色有些漲紅,卻還是正身恭謹道,“回陛下,臣據所查,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薨,太祖久未立太子,時太宗征戰於北方,鎮守疆土,爲太祖所重,然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之時,留詔以太宗爲皇嗣,繼承大統,卻有賊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以太宗鎮邊不得歸,擁佐懿文太子之子繼位,違太祖皇位‘兄終弟及’之命。至洪武三十五年,太宗皇帝在朝中賢明輔佐之下靖難,於應天繼皇帝位,誅奸臣定國策,是爲開創大明萬世之基業,因而賊逆所頒詔之僞章典籍,一律廢止,方於四年之內,無大統之法典所出。”

張鶴齡話說得不快,但卻抑揚頓挫非常富有節奏,雖然把大致情況給說明白了,卻明顯忽略了幾個關鍵問題。

張鶴齡提到了“靖難”,這已是一個突破,而且朱棣繼位之後,的確將建文年間所頒佈的新政法典一律廢止,一切恢復到洪武時的舊制。

這是他尊重史實的表現。

但張鶴齡這番話中沒提太祖冊立“皇太孫”,卻說太祖以遺詔傳位太宗,說及太祖所提皇位傳承之“兄終弟及”,卻選擇性忽略了太子朱標的二弟和三弟,也就是當時的秦王和晉王。

這也是歷來朱棣合法繼位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太祖朱元璋是覺得這個四兒子有本事,但基本的祖制在,而大明朝以前可沒有後來清朝以遺詔選賢而廢長立幼的傳統,就算“兄終弟及”,也應該傳位給秦王和晉王,而非燕王。

沈溪聽了張鶴齡這番話,心裡有些犯怵。

張鶴齡沒有按照他昨日所寫的內容來說,看來壽寧侯府的門客給他仔細分析過利弊,認爲把事情提得太過明顯,容易被弘治皇帝和百官抓到把柄,所以纔給他整理出這麼一份不倫不類的說辭。

這樣一來,張鶴齡說完後,在場的文武大臣連連搖頭。

無論是支持恢復建文年號的人,還是不支持的,都覺得張鶴齡的話不可取。

朱祐樘聽完後,臉色陰沉得可怕,顯然小舅子的話並不符合他的心意,朱祐樘擡頭環視在場大臣,問道:“衆卿家,壽寧侯所言可屬實?”

這問題可就不好回答了!

張鶴齡明顯是胡說八道,但公開站出來反駁,就代表要將其中不合史實的部分給挑出來,違背了大明自太宗已降歷代皇帝定下的基調,很容易招惹禍端,而且這麼直接否認壽寧侯,令其顏面無存,也容易遭到外戚的記恨報復。

一干朝臣,就連那些素來以正直著稱的翰林學士,也沒誰敢站出來駁斥,當然也沒人予以肯定。

沈溪一看這狀況……有些冷場啊!

當然若繼續冷下去或許是好事,弘治皇帝可能會將奏本擱置,不再深究探討,那自己就可以矇混過關了。

可弘治皇帝朱佑樘顯然沒這麼容易死心,他將奏本重新拿起,讓司禮太監交給謝遷:“謝少保,你將此奏本宣讀。”

“遵旨。”謝遷接過沈溪所上奏本,站起身來,回頭面向在場的文武官員……既不是以講官的身份宣讀,他也就不需要回到講案旁,只需如同宣讀聖旨一樣,將手中的奏本照本宣科讀出來便可。

好在謝遷沒將沈溪的名字讀出,只是將沈溪所奏,關於建文新政的一些舊制提了出來。

沈溪在奏本最後,懇請弘治皇帝示下,到底是否要將這些新政列於《大明會典》上,其實是在問弘治皇帝,到底要不要正視建文年號存在過的史實。

當然,沈溪不會傻到提出要天子爲建文帝上廟號,肯定這個皇帝存在過,因爲他知道自永樂之後,終止於崇禎皇帝,大明朝的正統從來沒肯定過朱允文的帝位,就連萬曆撥亂反正恢復建文年號,也是建立在要修史的基礎上。

明惠帝的廟號,直到南明時期纔有,後由清朝統治者所肯定。

等謝遷將奏本宣讀完畢,在場大臣,臉色都不太好看,人羣中有稍許議論之聲。

連一向脾氣很好的朱希周,也在小聲嘀咕:“誰如此不識相,進呈這般奏本?莫不是我翰林院中人?”

王瓚拉了他一把,朱希周這纔沒有繼續說下去。

這問題其實是肯定的,上奏本的明顯是修《大明會典》之人,而這項任務一向都是翰林院負責。

但朱希周的抱怨並不是針對同僚,而是針對“上官”,在朱希周以及翰林院這些官員看來,這種涉及皇嗣正統的奏本,不是一般官員敢提出來,謝遷有意沒宣讀是誰上呈,很顯然是有意“包庇”此人,免得他招致輿論攻擊。

而這份奏本中用詞和呈句的老辣,遠非一般翰林能及,整篇都在說建文舊事,卻沒參雜一絲一毫主觀看法,更無任何建議,所提所請聽起來都合情合理,其實卻是在爲弘治皇帝出難題。

若是平時,這種給皇帝出難題的奏本,根本就是自找麻煩,要麼爲皇帝下旨訓斥,要麼留中不發。

但今天弘治皇帝既然從一開始就選擇將這個問題拿到經筵上來探討,自然希望這奏本中的問題越深刻越好,只有如此纔有讓羣臣議論的價值。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寫奏本的人深諳爲臣之道,知道什麼時候奏何等奏本。

翰林院中人,以及在場大臣都在猜測這奏本是由誰所呈奏,見劉健、李東陽等人正襟危坐,料想能寫出這份奏本的人不超過六人,那就是:劉健、李東陽、謝遷、王鏊、吳寬、徐瓊。

前三人自不用說,都是內閣大學士,與弘治皇帝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向來是“同氣連枝”。

王鏊是翰林學士,如今掌翰林院事,在《大明會典》副總裁官程敏政下獄、謝遷無暇兼顧修書時,《大明會典》修稿的最後審覈將在他這裡完成,以其學問和爲官經驗,這奏本倒是很像他的風格。

第五人吳寬是詹事府詹事,去年剛丁憂歸來,入東閣教太子讀書,如今又掌誥敕,是未來七卿的不二人選。

本來以徐瓊如今尷尬的身份,別人或許不會想到他,但他既作爲弘治皇帝的“連襟”,弘治皇帝一向有什麼大禮和大統問題都會主動找他商談,若弘治皇帝真的有意要找人上奏,也有可能會擇人代擬,再由禮部尚書進呈,算是合情合理。

此時不會有人想到,這份老辣到滴水不漏的奏本,居然出自朝中名不見經傳的翰林院史官修撰沈溪之手。

人羣中的聒噪聲很快平息,整個大殿內恢復了安靜。

朱祐樘道:“朕繼位以來,所修之典籍,不過《憲宗實錄》與《會典》兩部,朕常思己過,要以史爲鑑,令百姓安康富足……《會典》修撰之事,出現偏差,朕幾日來心緒不寧,諸位卿家以爲何?”

禮部尚書徐瓊從人羣中走出來,行禮道:“回陛下,臣以爲舊朝之所行法典,既已廢止,當不必記錄於典籍之冊,太祖之舊制,乃爲大明立國之根本,太宗皇帝所行,乃承《皇明祖訓》,是爲大明法典之正朔,不容違背。請陛下將此上書者治罪,以正視聽。”

在別人都沒發表意見前,徐瓊先跳出來奠定一個反對基調,提出要治上奏之人的罪責。

治罪尚屬其次,其實徐瓊是主動跟羣臣表明:上奏的這個人不是我,而且我也沒接受皇帝任何授意,我自己也很反對這件事,必須要站出來維護太宗皇帝皇位的合法性。

沈溪聽了這番話,並沒有太過緊張,因爲徐瓊的側重點不在於其提出的要治自己的罪,而是前半段,要說徐瓊跟張鶴齡的基調基本相同,都否認太宗是篡位的事實……或許張鶴齡今日的發言,便是跟徐瓊商議後的結果。

沈溪稍微有些不解:“徐瓊或者老成持重,不太喜歡迎合上意,可張氏兄弟簡直是弘治皇帝的應聲蟲,如今弘治皇帝明顯有恢復建文年號的打算,別人反對也就罷了,張鶴齡跳出來反對是爲哪般?”

朱祐樘聽到這番勸誡的話,大有事情到此爲止之意,但他還是有些不死心。

定法統之事,皇帝既然開了金口就不好收場,不然會影響天子的聲望,但本身朱祐樘又是個優柔寡斷之人,非常注重別人的意見,聽徐瓊上奏如此誠懇,而別人又沒提出反對意見,照他以往的習慣,很容易點頭便應了。

就在場面略顯凝滯之時,一向老成持重的馬文升突然問了一句:“五代皇帝少有賢明者,那《五代史》就不修了?”

**********

ps:第二更送上!

目前咱們的書風雲榜暫時名列第二十九位,但前面都只有幾票的差距,很容易就上去了,兄弟們務必幫忙頂起來啊!

泣血求保底!

第二一一二章 進內廷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二四三七章 評理第一五六四章 選後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一五一六章 兜兜轉轉第七九八章 朝議(第八更)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六五四章 預兆第一一〇八章 潑婦對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九〇〇章 秉燭夜話第一七五三章 君臣對壘第一五二三章 裝神弄鬼第二三七九章 壓不住第一二九一章 檢閱三軍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當時第八九〇章 兵不血刃第三〇三章 胖牛郎,刁織女(第三更)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第二二五四章 各有打算第二三一七章 體諒第九六九章 練兵第七八三章 是劉瑾,還是張苑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九六六章 交心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一六四九章 老鼠見到貓第一六六四章 最後的對策第一一三六章 臨戰的一天(第二更)第二十五章 報仇了第三六一章 帶女眷上京(上)第一八一四章 見風使舵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兒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一六九一章 飯桌交鋒第一六八一章 初來貴地第一五九四章 救高家唯一之人第一三七九章 希望與失望第一〇二〇章 老懷安慰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弔唁第一一二二章 暫時平安(第四更,求月票)第九四七章 佯攻南澳島第一二三章 最後幸福夜第二二二章 風花問月(上)第二一一五章 不論身份只論朋友第一二一九章 回師居庸關第一〇三二章 先見之明第一四二七章 伯樂第二三九九章 夜訪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七九五章 爭取外調(第五更)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二〇五一章 明眼人第一三一六章 提攜第三五三章 小解元公(第十更)第七七四章 楊廷和第一二四章 上路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賄賂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一三三八章 鬧心事第一六〇二章 爲官不易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九九八章 根基第一三七三章 同遊第一五四四章 引敵來戰第一一七章 合作難第九七六章 收買拉攏第一九五七章 定局第一七八三章 無人替代第二六七一章 保佞臣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二一九四章 聯名第二一七五章 戰情難測第一九八四章 上位第一九六三章 誰是奸臣第一〇八五章 戰爭財(第一更,求月票)第一八九二章 各有立場第一七七八章 身邊人第九三七章 陸路行軍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辭第一六七七章 樂得清靜第一九四二章 膽大包天第二八九章 受傷的女賊(第八更)第二一五九章 底氣第五九九章 晉升的機會(第二更)第二五八一章 權臣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二六三〇章 只爲夢想第二三六七章 升遷第六二五章 探親風波(第五更,謝書友)第一八一三章 面熟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二六一三章 寧得罪閻王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一〇九六章 戰事趨緩第一三四九章 撕破臉第一七六二章 損招
第二一一二章 進內廷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二四三七章 評理第一五六四章 選後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一五一六章 兜兜轉轉第七九八章 朝議(第八更)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六五四章 預兆第一一〇八章 潑婦對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九〇〇章 秉燭夜話第一七五三章 君臣對壘第一五二三章 裝神弄鬼第二三七九章 壓不住第一二九一章 檢閱三軍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當時第八九〇章 兵不血刃第三〇三章 胖牛郎,刁織女(第三更)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第二二五四章 各有打算第二三一七章 體諒第九六九章 練兵第七八三章 是劉瑾,還是張苑第五十三章 死而復活第九六六章 交心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一六四九章 老鼠見到貓第一六六四章 最後的對策第一一三六章 臨戰的一天(第二更)第二十五章 報仇了第三六一章 帶女眷上京(上)第一八一四章 見風使舵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兒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一六九一章 飯桌交鋒第一六八一章 初來貴地第一五九四章 救高家唯一之人第一三七九章 希望與失望第一〇二〇章 老懷安慰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弔唁第一一二二章 暫時平安(第四更,求月票)第九四七章 佯攻南澳島第一二三章 最後幸福夜第二二二章 風花問月(上)第二一一五章 不論身份只論朋友第一二一九章 回師居庸關第一〇三二章 先見之明第一四二七章 伯樂第二三九九章 夜訪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七九五章 爭取外調(第五更)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二〇五一章 明眼人第一三一六章 提攜第三五三章 小解元公(第十更)第七七四章 楊廷和第一二四章 上路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賄賂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一三三八章 鬧心事第一六〇二章 爲官不易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九九八章 根基第一三七三章 同遊第一五四四章 引敵來戰第一一七章 合作難第九七六章 收買拉攏第一九五七章 定局第一七八三章 無人替代第二六七一章 保佞臣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二一九四章 聯名第二一七五章 戰情難測第一九八四章 上位第一九六三章 誰是奸臣第一〇八五章 戰爭財(第一更,求月票)第一八九二章 各有立場第一七七八章 身邊人第九三七章 陸路行軍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辭第一六七七章 樂得清靜第一九四二章 膽大包天第二八九章 受傷的女賊(第八更)第二一五九章 底氣第五九九章 晉升的機會(第二更)第二五八一章 權臣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二六三〇章 只爲夢想第二三六七章 升遷第六二五章 探親風波(第五更,謝書友)第一八一三章 面熟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二六一三章 寧得罪閻王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一〇九六章 戰事趨緩第一三四九章 撕破臉第一七六二章 損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