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八章 朝議(第八更)

明朝百官上朝,通常提前一天就要做準備,朝議前一晚不能回家,而要暫時居住於東、西長安街的官宅內,諸如每朝必臨的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以及六部尚書等大員,在東、西長安街都有自己特定的居所。

臨朝當日,上朝官員,稱之爲朝參官、京朝官,佩牙牌,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宮。

午門乃紫禁城正門,闢有三闕,中爲御道,不常啓。左右二闕供當直將軍及宿衛執杖旗校人等出入。左右兩掖各開一門,稱爲左、右掖門,爲百官入朝之門。午門上樓名“五鳳樓”,設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

進宮門,並不會馬上入闕門朝見。

弘治年間的朝會,多是午朝,上午巳時之後纔會進行,百官進宮後等候入朝,稱之爲“待漏”。

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謂之“待漏院”,各官在此按品級坐立,以便近臣待漏入朝。

“近侍衙門,端門內各有直房”。右闕門南,是錦衣衛直房;下三間爲翰林直房,候朝時,大學士居北楹,衆學士中楹,餘者南楹;另外端門內左側有直房五間,又名“板房”,是詹事府、左右春坊及司經局官候朝之所。

遇到大朝會,進宮的文武官員多,百官需要在各自所屬的“待漏院”內等候,朝議通常在奉天殿外升御座,以大禮之後再行朝議。

但弘治皇帝勤勉,只要身體沒問題,每天必開朝會,相對應的便是一些繁文縟節省去不少。除大朝會外,弘治皇帝聽政基本在乾清宮內,凡有不能商榷的奏本或上疏,召內閣大學士及六部九卿屬官等人,共同商討。

但凡遇到皇帝在乾清宮朝議,入宮上朝人等,皆在翰林直房內等候。

“待漏院”翰林直房內,等候上朝的官員嚴格按照品階劃分而坐。沈溪作爲翰林官入宮聽朝,由於他官品不高,只能陪坐末席。而他前面之人,多是六部大員,至於三位內閣大學士及六部七卿,並不在翰林直房,直接在文淵閣等候,這也是弘治皇帝給他青睞大臣的一種特權。

沈溪認識的人不多,除了禮部幾個官員認識外,其餘的,也就兵部左侍郎熊繡跟他有過照面,但也是之前跟馬文升一起時見過。至於別的人,連招呼都不跟沈溪打,他坐在角落有些尷尬。

一直到巳時,司禮監纔派人過來通傳,百官入朝。

說是百官,但其實本次入朝覲見的官員不到三十人,這在弘治末期已經算是不小的朝會。隨着身體逐漸不支,弘治皇帝如今臨朝,很多時候只是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左都御史及幾名勳臣召到乾清宮議事,連六部侍郎都沒有資格參加。

在奉天殿外舉行的大朝應分爲文武兩班,但今日午朝因基本都是文臣,無須分兩班入宮。

明朝以左爲尊,文官入宮須走左掖門,過金水橋,一路往乾清宮外,須在皇帝抵達之前,稍作等候。

根據品階,內閣大學士與七卿先進內,而後是九寺正卿、六部堂官及隨衆人等,沈溪官品最低,又排了個最後。

洪武、永樂年間,內閣大學士只是作爲皇帝顧問或者秘書入直宮中,在皇帝批閱奏本時提供參謀,很多閣臣都是正五品,地位不高,更無法跟正二品的七卿地位相提並論。但在正統年間三楊輔政後,內閣大學士地位逐漸凸顯,再經成化、弘治兩朝對內閣大學士的優待,到如今內閣大學士已經比七卿高那麼一籌。

上朝時,左側是三位內閣大學士居首,身後是禮部、工部和左都御史,另一側則是英國公張懋居首,身後是吏部、兵部、戶部、刑部尚書。

至於九寺正卿、京兆府尹、侍郎、少卿等人則站在後面,基本一邊是翰林體系出身的官員,另一邊則是非翰林體系出身官員,涇渭分明。

沈溪作爲翰林院出身,新晉的正五品右庶子,站在劉健這一列的最後,老老實實把頭低了下來,等候弘治皇帝到來。

剛滿十六歲已位列朝班,在皇帝上朝時可以在人羣后面仰慕天顏,這在別人看來是無比的榮光,但對沈溪來說卻是煎熬,因爲現在的他光有參加的權力,卻沒有話語權,也是很遭罪的事情。

朝議上別人的觀點無論好壞,他都沒資格搭茬。

沈溪這次上朝,並不是參政議政,只是在朝議結束後,弘治皇帝會留下他,可能還會有幾個大臣,詢問他關於東南沿海平定盜匪和倭寇的事情,相當於一次策問,沈溪準備了好幾天,就爲面對皇帝提問時可以對答如流。

謝遷之前讓沈溪所擬奏本,直接上奏弘治皇帝,並沒有竊取沈溪的功勞。如此一來,沈溪今天面對的,是回答之前奏本中提到的一些平匪輯要的細節,諸如如何整頓吏治、募兵、募糧等事宜。

沈溪相信,皇帝看到一份主動請戰,但不跟朝廷要錢糧和兵馬的奏本,心裡會很高興,只是不免心裡打鼓,這小子什麼都不要,還想打勝仗,靠譜嗎?

很快,弘治皇帝升鑾乾清宮。

既是上朝,哪怕只是最普通的日朝,百官也需行叩首之禮數,三跪九叩之後,弘治皇帝一擺手,道:“衆卿平身。”

弘治皇帝落座,百官起身,各自回位,開始進行朝議。

朝議之中,先是就之前奏本中所提,一些懸而未決的事情進行商議,其次是百官各自上奏,跟“有事啓奏無事退朝”的原則類似。

這天朝議的第一項內容,是通政使司彈劾二十四監官員在修建宮殿時,有私自剋扣的情況。

奏本由內閣上呈,司禮監遲遲未曾批覆,通政使司怕皇帝留中不發,於是當着朝議之時,把問題提出來。

沈溪從弘治皇帝那難看的臉色,就知道天子不是不知曉此事,而是不想大動干戈。

明擺着的事情,二十四監是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裡面供職的太監相當於皇帝的家奴。內廷花多少銀子,有沒有私自剋扣,屬於皇家的內部事項,你通政使司揪着這個問題不放,明顯是不給皇帝臺階下。

通政使司通政使沈祿,明顯不會辦事,他雖然跟沈溪是本家,都姓沈,但沈溪卻發覺這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人物。

這沈祿在朝廷中並不怎麼出名,連個進士都不是,只是個舉人,娶了個夫人,姓張,是張皇后的姑姑,也就是前壽寧侯張巒的妹妹,等於是國舅爺張氏兄弟的姑丈。

徐瓊致仕後,皇帝爲了體現對張氏一族的優待,把名不見經傳的沈祿提拔爲通政使,還讓他當了壬戌年殿試的讀卷官,讓一個舉人去當殿試主考官,也算是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可偏偏這種事,素有賢名的弘治皇帝就做得出來。

而沈祿爲人憨厚,別人說什麼,他就做什麼,有人想借着他的身份攻訐張氏一門,他作爲張氏姻親,居然被人利用了都不知曉。

沈祿在大殿上侃侃而談關於內府剋扣錢糧的問題,沈溪聽了直起雞皮疙瘩。弘治皇帝分明是提拔了個傻子,伸出巴掌打皇家和張氏的臉。你沈祿缺心眼也算是缺到家了,沈溪心想,幸好我到京城後,沒因爲你姓沈而去巴結你。

當着朝議把問題提出來,就算弘治皇帝臉色再難看,這問題也要議論一下,可上到內閣大學士,下到九寺正卿、京兆府尹、侍郎、少卿等官員,沒一個願意對此事發表意見。

明擺着的事情,有人利用沈祿把內府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誰出來說話,就代表誰是背後給沈祿指手畫腳的那人……主動跳出來承認,那豈不是自找麻煩?

“諸位卿家以爲呢?”

弘治皇帝見遲遲沒人出來說話,語氣轉而變得冷淡,目光掃過在場官員,好像在說,你們哪個人跟通政使沈祿說了這些鬼話,讓他挖皇家的牆角?

首輔劉健道:“陛下,朝中尚有大事要議,此事不妨交由工部詳查,容後再議。”

朱祐樘看了劉健一眼,勉強點頭。

劉健主動站出來,目的是緩和大殿裡的尷尬氣氛,沈祿上來說了不該說的話,讓弘治皇帝丟了面子,這會兒朱佑樘也希望能岔開話題,當下道:“着工部魯尚書前去徹查。”

此時工部尚書魯鑑跟吃了蒼蠅屎一樣難受……我當工部尚書沒多久,好事沒讓我攤上,麻煩事倒一件接着一件,這頭還催着鑄炮,那頭就要去查內府營造剋扣,我這是閒得沒事幹了?

但既然皇帝已經吩咐下來了,魯鑑還是趕緊行禮道:“臣遵旨。”

因爲有沈祿上來開了個不好的頭,這次朝議氛圍有些壓抑。

接下來幾件事,無非是哪個地方受了什麼災,損失有多大,需要撥錢糧賑濟,同時安撫無家可歸的災民。

事情跟沈溪無關,他也就在後面聽個熱鬧。

各部的人,包括內閣大學士都發表議論,重點都在於給朝廷省錢,這倒也符合弘治皇帝的心意。

朝議到了中段,終於說出一件跟沈溪有點兒關係的事情,就是工部鑄炮的進展。

兵部尚書劉大夏之前提出爲九邊再鑄造兩百門佛郎機炮,朝廷從去年開年就進行籌備,十月正式開鑄,一直到今年三月,兩百門炮鑄造完畢,但質量參次不齊,合格率尚不到六成。這讓劉大夏頗爲不滿,劉大夏認爲工部在鑄炮之事上有所怠慢和敷衍。

沈溪聽出來了,所謂朝議,也不過是朝廷各職司衙門在朝堂上扯皮。他這種芝麻綠豆官,在旁邊聽個大概意思就行了。

***********

ps:第八章到!

啦啦啦,天子努力啦,請大家多多支持,來一波訂閱、和鼓勵哦!謝謝您的支持!

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二一三〇章 不搞特殊第一六〇六章 臭小子壞我好事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一〇二四章 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五七六章 分家伊始(第一更)第七三八章 藥方救人第一九七三章 誰欺負誰第一七二四章 謠言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見佳人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一七八二章 百口莫辯第一六四〇章 讓他回不了京城第七二五章 蠟槍頭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一四五七章 沈家軍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二三九〇章 懸而不決第二〇七六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四五〇章 失心瘋(第三更)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九十六章 惠孃的牽絆第二〇一〇章 事態擴大第二四一章 求勝心切(第五更)第二〇九四章 體制內第二四四八章 同爲狀元第一六三六章 換個總制第一〇六九章 徵調(第一更)第六一三章 宴無好宴(第五更,再謝書友)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四四五章 主帥與監軍第五三四章 假綁架,真獻策(第四更)第一四三五章 權臣、奸臣(第二更!)第一九六六章 讓他入閣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一〇〇章 白雪公主第二〇四二章 賜宴第九八一章 效果最大化(第一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八七五章 秉筆太監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第七八〇章 共商票擬第二四五八章 有情無情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體第四二六章 三份疑難雜卷(第一更)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六五三章 小丫頭不懂事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兒第五九二章 戶部可是苦衙門第二四三〇章 妻管嚴第一六二四章 君王不朝第六八二章 鄉試主考第一四二章 來自京城的謝家千金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六四〇章 官升品不升(第三更)第二一五四章 幾時出兵?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難卻第九二四章 困難第一四七六章 突起大火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一二八八章 微妙的變化第六四九章 夜路難行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五九七章 中了心學的毒(第三更)第二五九章 打死都不認(第三更)第一〇七九章 進兵,撤兵第六六二章 牛車陣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二十六章 蒙學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一二四四章 曠世奇才第二五一五章 大衢山第七一九章 門庭若市(第八更)第九二〇章 酒色財氣不可少(第一更)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一八三〇章 落井下石第四八五章 勞有所償第九〇四章 誰說這是行賄?第一一〇八章 潑婦對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二三一九章 靠山第一二〇〇章 練兵第三九八章 謝姨嫁人了(第八更)第一二二九章 城門之戰第八三七章 大人聽岔了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五二五章 代言(第十三更,獻所有書友)第二三二七章 宴無好宴第二二〇一章 羣狼第五九四章 偷樑換柱(第四更,謝書友)第五八五章 功過賞罰(第五更,賀llhz掌門)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二三三六章 禍福難料第五〇〇章 新官上任右中允(第十三更)第九八九章 針鋒相對(第二更)第二二九五章 救駕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〇九七章 矛盾重重
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二一三〇章 不搞特殊第一六〇六章 臭小子壞我好事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一〇二四章 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一二五章驚魂旅途第五七六章 分家伊始(第一更)第七三八章 藥方救人第一九七三章 誰欺負誰第一七二四章 謠言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見佳人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一七八二章 百口莫辯第一六四〇章 讓他回不了京城第七二五章 蠟槍頭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一四五七章 沈家軍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二三九〇章 懸而不決第二〇七六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四五〇章 失心瘋(第三更)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九十六章 惠孃的牽絆第二〇一〇章 事態擴大第二四一章 求勝心切(第五更)第二〇九四章 體制內第二四四八章 同爲狀元第一六三六章 換個總制第一〇六九章 徵調(第一更)第六一三章 宴無好宴(第五更,再謝書友)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四四五章 主帥與監軍第五三四章 假綁架,真獻策(第四更)第一四三五章 權臣、奸臣(第二更!)第一九六六章 讓他入閣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一〇〇章 白雪公主第二〇四二章 賜宴第九八一章 效果最大化(第一更)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八七五章 秉筆太監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第七八〇章 共商票擬第二四五八章 有情無情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體第四二六章 三份疑難雜卷(第一更)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六五三章 小丫頭不懂事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兒第五九二章 戶部可是苦衙門第二四三〇章 妻管嚴第一六二四章 君王不朝第六八二章 鄉試主考第一四二章 來自京城的謝家千金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六四〇章 官升品不升(第三更)第二一五四章 幾時出兵?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難卻第九二四章 困難第一四七六章 突起大火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一二八八章 微妙的變化第六四九章 夜路難行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五九七章 中了心學的毒(第三更)第二五九章 打死都不認(第三更)第一〇七九章 進兵,撤兵第六六二章 牛車陣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二十六章 蒙學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一二四四章 曠世奇才第二五一五章 大衢山第七一九章 門庭若市(第八更)第九二〇章 酒色財氣不可少(第一更)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一八三〇章 落井下石第四八五章 勞有所償第九〇四章 誰說這是行賄?第一一〇八章 潑婦對毒舌(第二更,求月票)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二三一九章 靠山第一二〇〇章 練兵第三九八章 謝姨嫁人了(第八更)第一二二九章 城門之戰第八三七章 大人聽岔了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五二五章 代言(第十三更,獻所有書友)第二三二七章 宴無好宴第二二〇一章 羣狼第五九四章 偷樑換柱(第四更,謝書友)第五八五章 功過賞罰(第五更,賀llhz掌門)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二三三六章 禍福難料第五〇〇章 新官上任右中允(第十三更)第九八九章 針鋒相對(第二更)第二二九五章 救駕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〇九七章 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