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

(本章繼續挖抗鋪墊,準備拉支線了。)

大漢初立時,曆法本沿襲秦制,採顓頊歷,以十月爲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後九月。

因着大漢與民生息的國策,十月秋收之際讓各地王侯和官員入京朝賀着實不宜,到得文帝朝後期就已對曆法進行部分修改,依舊採陰陽曆,但是歲首取寅月,謂之建寅,即正月爲每歲的一月。

史上漢武帝下令改定的太初曆,也是在此基礎上繼續修改的,就不贅述了。

陰陽曆以朔望月爲基準,月分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小劉沐降生於三月廿五的穀雨之日,百日禮則恰恰落在七月初七。

七夕之日,月逢七,日逢七,乃是天人相通的重日,亦爲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婺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的節日。

更讓皇帝劉徹犯愁的是,今歲的初伏爲六月廿一,末伏爲七月廿一。

小劉沐的百日禮恰恰卡在三伏休朝期的中段,着實太尷尬了。

漢人不會擺甚麼滿月酒,但對百日禮卻是格外重視,百日又名百歲、百晬,即祈願孩子長命百歲之意,還要由長輩賜名。

小劉沐的名字雖早由太上皇劉啓起好,但尚在百日禮上要正式的頒旨賜下,對大漢臣民宣告的。

劉沐的百日禮,劉徹這當爹的或可缺席,但阿嬌卻是萬萬不能不露面的。

今歲再想躲到南山河谷避暑,門都沒有啊!

然到得三伏天,長安城就跟蒸籠似的,真不能再呆,大人受得了,劉沐這小嬰兒卻着實受不住,熱得嗷嗷亂嚎,大嗓門晝夜響徹椒房殿。

於是乎,今歲三伏的渭水北岸是車如流水馬如龍,擁塞於道,冠蓋不絕。

大漢天家齊聚甘泉宮,非但太皇太后,太上皇和太后,皇帝和皇后,便連諸位親王和公主,也都得了準允,攜家眷入了甘泉宮。

劉氏宗親和諸多世家權貴也未前往南山腳下的避暑山莊,而是緊隨而來,將甘泉山周邊的行邸和館舍住得滿滿當當,甚至有不少權貴住到了南面的淳化和雲陽兩縣。

他們非但不覺着辛苦,反倒顏面有光,蓋因皇后已給他們府上宗婦賜下請柬,邀七夕入甘泉宮觀禮。

除卻各家宗婦,順帶府中嫡女也得了帖子,賜下的不是皇后,而是更尊貴的太后。

世家貴女們得了帖子,可在七夕入甘泉宮,與泰安公主一道乞巧祈福。

泰安公主已虛年九歲,已到了該彰顯存在的年歲,正如皇子年幼時要召世家子弟爲伴讀,公主幼時也要找年歲相仿的玩伴。

不光是爲陪着嬉戲玩鬧,也是爲了積攢人脈,融入整個貴女圈子,爲日後出宮開府早做準備,這些貴女將來必多爲世家大族的宗婦,彼此間的交際往來是少不了的。

若能成爲公主的玩伴,甚或成爲知心的閨蜜,能時時出入宮闈,好處實是不小的,至少能在天家混個臉熟,日後有甚麼好事多能落在頭上。

畢竟泰安公主是皇帝的胞妹,比諸位親王都更親,太上皇對她的寵溺更是勝過陽信公主和南宮公主。

說得稍遠些,作爲公主發小的貴女出嫁後,若是遭了夫家欺負,好歹還能找公主出面幫着評評理,說和說和;若家人犯事,也能請公主幫着向陛下求求情,多少留些情面,看能否從輕發落。

泰安公主是條好門路,真若走通了,好處很大的。

遇事纔想着抱大腿是沒用的,早點搞好關係,從小玩到大的交情才靠得住。

天家實也曉得權貴們的心思,非但樂見其成,更會主動替公主邀約年歲相仿的貴女入宮陪伴她,譬如此番七夕的乞巧祈福。

人活在世,必須懂得人情世故,公主更要自幼學着如何與貴女和宗婦打交道,多聽多看多想,免得日後被人輕易的忽悠算計。

泰安公主向來貪嘴,因着皇后嫂嫂懷孕和坐月子,她沾了口福,日日都能蹭吃蹭喝,太后管都管不住。

即便已然胖成小肉球,她仍抵禦不住美食的誘惑,每每吃完便後悔得嚎啕大哭,哭餓了卻又再埋頭苦吃。

直到阿嬌出了月子,小泰安見得皇嫂身形沒半點走樣,依舊嬌俏可人,再看着銀鏡中圓滾滾的自個,方纔大徹大悟,決意痛改前非。

兩個月來,她真是化悲憤爲力量,非但管住了嘴,更是依照皇帝兄長的建議,四處活蹦亂跳,以圖燃燒脂肪。

她確是瘦了不少,再度變得眉清目秀,腰肢纖細,可長樂宮和太壽宮皆被她鬧騰得雞飛狗跳,現下雖來了甘泉宮避暑,也沒半分消停的。

長輩們拿她沒辦法,着實沒精力陪她瞎折騰,也就只能爲她挑些貴女作爲玩伴了。

七夕之日,甘泉宮席開三處。

正殿處,太上皇和皇帝大開宮宴,召劉氏王侯和權貴們飲宴。

畢竟他們都跟了來,不少更是不遠數千裡入京朝賀,生生等到今日,不請頓飯着實說不過去。

偏殿處,太后和皇后主持了小劉沐的百日禮,太皇太后自也列席,親王妃,公主和各世家宗婦皆來觀禮,隨後共郷盛宴。

後苑處,貴女們陪着泰安公主擺了桌案,祭拜婺女、乞巧祈福。

因着皆是年歲不大的少女,席面倒不是尋常的宮宴,而是近似後世的自助餐會,各式精美吃食皆擺在數十張長桌上,讓貴女們隨意取用。

近年來,此等源出大漢宮廷的宴會方式已爲各世家廣爲接受,貴女們並不陌生,反倒覺得比尋常宮宴更自在些。

太后王娡怕小泰安應付不來,特意囑咐陽信公主在偏殿觀禮後,便來後苑教着小泰安如何與貴女們交際談笑。

至於莽頭莽腦的南宮公主就免了,自幼就阿嬌和楋跋子兩個閨蜜,會甚麼交際?

若非出身尊貴,換了是尋常世家的貴女,早讓人吃得連骨頭都不剩了。

她不添亂惹禍,王娡這做母后的就該謝天謝地。

小劉沐的百日禮雖是由太后和皇后主持,但真正打理的自然是長秋詹事和長春詹事。

大長秋卓文君倒是輕省,皇后阿嬌因感念近年多受她指點和輔佐,方坐穩後位,更得了不少賢名,特意讓她也列席爲賓客,而非是皇后屬官的身份。

席間,阿嬌更是頻頻舉樽,向卓文君敬酒,瞧得各家宗婦既訝異又豔羨。

安西候夫人劉婧則是眸色暗沉,心中頗不是滋味。

秦立先前因西征立下大功,被賜爵列候,故若非朝官或軍中將領,人多尊稱他安西候,而非中壘校尉。

劉婧嫁給秦立後,自也就成了候府夫人,得以前來觀禮。

她看得卓文君對皇后謙恭的態度,總覺得心裡堵得慌,昔日那清高隨性的文君先生,竟也這般趨炎附勢。

何況卓文君已年過三旬,尚未覓得良人再嫁,生生在宮裡耽誤了大好年華,日後可不要孤獨終老,真是白瞎那風華絕代的才貌。

着實可悲可憐!

劉婧用眼角餘光掃了掃卓文君,視線又不經意的掠過滿臉得色的皇后陳阿嬌,擡起袍袖掩面,仰頭飲盡酒樽中的果釀。

坐在側席的王嫣見狀,好意提醒道:“婧兒姐,這果釀後勁大,可別喝太急。”

按理說,王嫣是尚未成婚的貴女,本不會得了請柬來觀禮的。

但事有例外,且不說王嫣是內史王軒府中嫡長女,光是她未來的夫婿陳誠背景就夠硬。

兩人自幼就定了親,皇帝還特意下旨賜婚,本是打算今歲春季便正婚,豈料撞上兩位親王正婚。

陳誠出身少府陳氏,現今又是少府丞,要參與操辦親王正婚的籌備事宜,反倒把自個的婚事耽擱下了。陳氏爲顯出對王嫣的看重,也沒打算倉促應付,便將婚期延到秋祭之後,再大肆操辦。

天家感念少府陳氏多年的忠心,又爲彌補陳誠和王嫣,便由太后下了懿旨,爲王嫣賜爵鄉君,皇后又賞下不少聯合制衣的份子。

因而王嫣今日乃是以鄉君的身份前來觀禮,倒非尋常的貴女。

若撇去侯府夫人的身份,無女爵在身的劉婧,還真不如王嫣地位高,也坐不得王嫣的上席。

劉婧微是偏頭看了看王嫣,緩緩頜首,卻沒說話。

王嫣有些愣怔,只覺婧兒姐近來心思有些重,且與她愈發疏遠,再不似昔日般無話不談了。

她雖心下失落,卻也不願深究。

王嫣畢竟出身世家大族,無論父族還是母族皆是權貴豪門,未來更要將入少府陳氏,乃是劉氏皇族最信重的累世家臣,是最爲堅定的保皇派。

劉婧嫁入的秦氏則在漢軍中擁有極大的威望,其祖父劉舍在朝爲官多年,門人子弟衆多,即便已卸任了御史大夫,但對大漢朝堂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用後世的說法,秦氏和劉舍一族乃是既得利益者,自是堅定的站在保守派陣營裡。

王嫣和劉婧雖是發小閨蜜,但出嫁後的立場必是不同的,着實不宜私交過密。

她們都是世家嫡女,對此自然都有清醒的認知,心中是無奈,是不甘,還是有其它心思,就只有自身知曉了。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