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弘農

蓋俊自從來到錦繡關中,遍嘗美酒,可說無一日不醉。到了弘農地界,不敢再胡飲,一至華陰縣更是滴酒不沾。倒非他收斂了本性,蓋因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張然明十年前從敦煌搬家至此,作爲同鄉晚輩路過此處合該登門拜訪,他若敢一嘴酒氣前去,免不了被亂棍打將出來。

清早,蓋俊換身大袖翩翩的袍服,趿上青絲翹頭履獨自前往張宅。實話實說,履不如韋沓合腳,韋沓即皮靴,但皮靴舒服是舒服,卻上不得檯面,像拜訪長者這樣鄭重的事必須穿履才行。

張宅背山臨水,附近深林茂木,白日成昏,與外面炎炎相比清涼多了。

向大門口的蒼頭遞上名刺,不一會兒便被接引而入,穿廊過院來到一座大堂前。這座大堂非常高,也頗廣,裡面洋洋灑灑數百人分列數排,靜靜聽着臺上張奐講課,最後幾排偶有人回頭看見他也沒在意,只以爲是來求學的。

兩年未見,張奐背彎了不少,明顯見老。他講的是五經之一的《尚書》,他少師從故太尉朱壟學習《歐陽尚書》。《歐陽尚書》屬今文經學,蓋俊細細聽來,和伯父蓋衝相比無甚新奇之處,便開始打量四周。

張奐長子張芝在僕人的引領下來到大堂口,望着蓋俊挺拔的背影心中不免感慨萬千,誰能想到當年皇甫規墓前的童子已成長爲名震天下的少年郎。走上前說道:“大人講課還需一個時辰,尊侯與其枯等何不隨我來?”

尊侯?你這是誇我呢還是罵我呢?蓋俊急忙行晚輩禮:“什麼尊侯,區區關內侯,讓人聽見還不貽笑大方?世叔萬萬不可如此稱呼。出行前家父已爲俊取字子英,世叔喚我子英即可。”頓了一下,又說道:“常聞世叔善草書,俊亦喜愛,可否一睹爲快?”

張芝欣然同意,領着他向自己住處行去。

入得書房,看了張芝作品,蓋俊下巴都快驚掉了,父親話語成真,他……真超越了大書法家崔瑗。

當今之章草寫法乃橫勢運筆、字態橫向、字單一而不相連,然而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也是血脈不斷。

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張芝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書體。

開宗立派!

一代宗師!

蓋俊當下沒有一絲遲疑,厚着臉皮向他討要字帖。

他堪稱激烈的反應令張芝哭笑不得,以往即使有人對他的作品很動心也只會在離開前含蓄地提出,哪像他這般直接,不過他倒並不反感蓋俊這種率真的行爲,大方送給他一貼。

蓋俊得了字帖還不算,開始討教起書法心得。

不知不覺一個時辰轉瞬即逝,有蒼頭來報張奐講課完畢,蓋俊這才意猶未盡地止住話語。

許是張奐年長,牙口不好,張家的餐宴很是簡樸,多見素菜,蓋俊並未在意,對他來說只要有酒就夠了。

張奐考慮到他父子二人年紀頗長,怕蓋俊放不開,命人喚來小兒子張猛。張猛約十三、四,小小年紀卻長得高大健壯,神風俊朗。張奐膝下不是沒有和張猛年齡相近的兒子,偏偏叫他來,可見對他的喜愛。目下張奐諸子中成就最高者毋庸置疑,乃是長子張芝,可他文才有餘,武略不足,稍顯不美。張猛更像他,老子歷來喜愛肖似自己的兒子,不足爲怪。

古代講求食不言寢不語,宴中無話。

飯後四人閒談,張奐頻頻提及家鄉之事物,不時陷入回憶,令蓋俊不由感慨張然明真的老了。眼見老人精神似乎不佳,當即起身告辭。

華陰縣往東,爲三百里桃林,稱桃林塞。傳說夸父逐日,渴飲河渭之水,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夸父化作了一道山,山在弘農,他所棄的杖就是桃林。又有傳言黃帝鑄鼎後在此乘龍昇天。武王伐紂,天下既定,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桃樹成林,美則美矣,可惜巍峰插天,絕谷深委,峻阪紆迴,實在難行。

灰頭土臉到達弘農,蓋俊望着殘破城牆暗暗感慨。弘農乃舊(秦)函谷關,若由關中控扼此處,則少許兵力即可守住不失,而專注提升國力,戰國時無論六國伐秦或五國討嬴,皆潰於函谷關下,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而秦攻中原,卻勢如泰山壓頂,防無可防。反之,若中原得了此處,則取八百里秦川,如探囊取物,守無可守。

有這麼一種說法,傳流頗廣:西漢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爲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蓋俊頗讀兵史,自知此論爲大謬矣。

漢高祖當年定都長安,理由是關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漢初分封異姓王,國有大患,後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以親王鎮守國土,孰料又有七國之亂。漢初的亂局根源就在於朝廷只能控制關中。漢武帝一世雄才,自然有所思量。漢朝之本在關中,關中與關東分界在函谷關,因此,關界東遷三百里就是擴邊關中。另,武帝時已非戰國格局,大漢國享有九州大地,再無需憑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而守,反而需要加強對關東的控制,距離洛陽僅數十里的新函谷關便是爲此而生。

奈何口口相傳,舉世積訛,漢武帝頗具戰略意義的舉動反成就了楊僕的臉面。

過弘農繼續東行,烈日之下走進重岡疊阜、連綿不絕的崤函古道,竟頗覺涼意。

古道號稱“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由此可知路之險惡。行了足足數日才殺將出來,遠遠望見一座高十餘丈,北接黃河,南連宜陽,越山跨水不知多少裡的城關,此漢函谷關無疑,由此處再行幾十裡,即京師雒陽。

----------------

蒼頭即奴僕,因頭包裹青巾,號爲蒼頭。

大人爲父親的尊稱。

函谷關一段摘自“上書房行走”的函谷關系列。

第423章 夜深第445章 長安事敗,北地風起第277章 朋友……第147章 平定黃巾第319章 江東雙壁第165章 大勝第258章 豫州刺史孫堅第103章 瘋子二百一十一章 兩敗俱傷第105章 半渡而擊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187章 陣亡第190章 先鋒戰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71章 北地之戰(三)第13張 盧水胡第322章 徒邊、豐年第97章 羌人來襲第154章 二虎相爭第240章 後院起火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395章 宋立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125章 功虧一簣第22章 野心?二百一十一章 兩敗俱傷第306章 決定第148章 羽林第181章 北地第202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373章 三路並進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17章 蝗災第363章 梟雄之死第130章 赴死之戰第192章 連戰第424章 登岸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445章 長安事敗,北地風起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460章 接駕第358章 戰略第213章 謀逆第80章 再贈刀第97章 羌人來襲第28章 同鄉酒會第53章 巔峰之戰第185章 涼州風再起第328章 救災第136章 旬日定兗州第459章 自刎第8章 琴與人第81章 返程第361章 策反第84章 聲望第160章 局勢第4張 經學第89章 入宮爲郎第260章 困獸猶鬥第89章 入宮爲郎第105章 半渡而擊第50章 刺殺第239章 再相見第329章 河東第39章 襄陽蔡家第196章 勝第209章 軟柿子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369章 驚聞第249章 袁術領荊州第419章 伏擊第131章 斬波才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331章 使者第116章 豪傑來歸第461章 面聖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79章 迎親第123章 許縣之戰(下)第14章 皇甫墓前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9章 福禍?第282章 財富第79章 迎親第131章 斬波才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129章 激戰第314章 北返第87章 洞房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204章 幷州三傑第256章 薤露行第327章 獄第393章 外援第196章 勝
第423章 夜深第445章 長安事敗,北地風起第277章 朋友……第147章 平定黃巾第319章 江東雙壁第165章 大勝第258章 豫州刺史孫堅第103章 瘋子二百一十一章 兩敗俱傷第105章 半渡而擊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187章 陣亡第190章 先鋒戰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71章 北地之戰(三)第13張 盧水胡第322章 徒邊、豐年第97章 羌人來襲第154章 二虎相爭第240章 後院起火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395章 宋立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125章 功虧一簣第22章 野心?二百一十一章 兩敗俱傷第306章 決定第148章 羽林第181章 北地第202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373章 三路並進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17章 蝗災第363章 梟雄之死第130章 赴死之戰第192章 連戰第424章 登岸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445章 長安事敗,北地風起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460章 接駕第358章 戰略第213章 謀逆第80章 再贈刀第97章 羌人來襲第28章 同鄉酒會第53章 巔峰之戰第185章 涼州風再起第328章 救災第136章 旬日定兗州第459章 自刎第8章 琴與人第81章 返程第361章 策反第84章 聲望第160章 局勢第4張 經學第89章 入宮爲郎第260章 困獸猶鬥第89章 入宮爲郎第105章 半渡而擊第50章 刺殺第239章 再相見第329章 河東第39章 襄陽蔡家第196章 勝第209章 軟柿子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369章 驚聞第249章 袁術領荊州第419章 伏擊第131章 斬波才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331章 使者第116章 豪傑來歸第461章 面聖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79章 迎親第123章 許縣之戰(下)第14章 皇甫墓前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9章 福禍?第282章 財富第79章 迎親第131章 斬波才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129章 激戰第314章 北返第87章 洞房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204章 幷州三傑第256章 薤露行第327章 獄第393章 外援第196章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