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夏天,對於北京城到塘沽官道一線的人來講,是有生以來最幸福的日子。
朝廷建設渤海大道,上百里路以三十丈的寬度,要從北京城修到塘沽。傳說那車道上平整得如鏡子,竟然纖塵不染。
傳說大道中間,還要建一個丈寬之綠化帶,那綠化帶的圍欄比地主家門前的石獅子還要漂亮。
如果僅僅是這樣,不過是朝廷的事兒,大家看個稀奇罷了。
大家之所以感到特別幸福,是因爲朝廷修路,要徵道路兩邊人家的勞力。
徵勞力有啥幸福呢?祖祖輩輩又不是沒被徵過,而且很多還是有死無生。譬如修長城,就死了很多人啊!
但這次是真的幸福!
那告示上不是講了麼,只要一個正常的勞動力,不論男女,認真勞動,不偷奸耍滑,每天不但有一日三餐管飽,男勞力還可獲得4斤米麪+1兩鹽或1兩糖,女勞力則可獲得3斤米麪+1兩鹽或1兩糖。
這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喲,當初自然有人不信。但當朝廷的衙役和村長等,將米麪鹽糖等運到村長家裡時,有膽子大的人決定去試試。
這一試,竟然成了!上工當天,不但吃到了三頓飽飯,中午一頓,竟然還有三片厚厚的肥肉,天啊肥肉啊,俺都好多年沒吃過了。
到了晚上回到村子裡,竟然還真的從村長家裡領到了4斤米麪,以及1兩鹽巴。至於那個糖,呃,還是先領點鹽巴吧。
好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一陣風一樣席捲着渤海大道兩側的數百個村莊。
只用了三日,幾乎不用動員,甚至有讀書的生員、秀才等也跑來參加築路勞動。
秀才與生員啊,當然不用直接去挖土運土了,而是直接將他們弄進了培訓班。培訓啥呢?培訓新式土石方丈量、計算法,培訓工程管理人員,教會他們現代小學四則混和運算。
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承擔最基礎的工程管理與技術工作。
這些秀才與生員,平時可驕傲得很,你如果去請他來學習,他絕對會說你那個叫“不務正業”,非聖賢書,他們堅決不讀。
但當他們迫於生計壓力,又看到每天有米麪的前途後,啥聖賢書的,皆不再言語。而且腦瓜子靈光的,竟然很快就上了手,沒用多久時間,竟然學會了比較複雜的運算方法。
這再一次證明,經濟利益的手段對於人來講,是最基本的刺激手段。
唯有在經濟利益或生存權問題解決之後,其他激勵措施纔會起作用。不然,那始終是表象,鏡中花,水中月。
……
靜海縣楊郭莊,農民陳老三家。
陳老三今年四十七歲,二十五歲那年娶了一門逃荒而來的媳婦,現養育有三兒一女,老大二十一歲,老二十九歲,老三十七歲,小的是個女子,今年也十三歲了。
老大二十一,在大明早就該娶媳婦了,可家裡除了三間草棚外,無任何餘財,看到下面還有兩個兄弟,也要等豐娶媳婦,哪怕是媒婆也不願意踏進這道門,這陳家幾年內要娶三房媳婦,這可是燒錢的事呢。
所以陳老三忍不住要打小女的主意,今年已經十三歲了,最遲明年就把小女給嫁出去,這樣好給老大把個人問題解決了。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自己當父親的,也深知這個責任。
但是,陳老三的主張,遭到了他三個兒子的集體反對。四兄妹,兄友弟恭,小妹嫺淑,一家人和和氣氣,怎麼能隨便找個人家給嫁了呢。
就在陳家因爲男大當婚問題,快要暴走的時候,村子裡貼出一告示,一名秀才在那裡歪頭歪腦地念着。
一邊念還一邊說,“這啥文告啊,全大白話,無一點文采!”
但是這大白話的告示,陳老三一家算是聽懂了。
“爹,我覺得這事兒可以一試。”老大陳棗說道。
“萬一去了就回不來呢?”陳老三沒少聽老一輩人講,朝廷徵勞役,從沒輕鬆過的。
“即使回不來,那也能帶回些米麪啊,你看這,還有鹽巴和糖呢。這可是新鮮事。”陳棗說道。
“好吧,你明天去看看。”陳老三覺得全家人老死在這個村子裡,也不是一個辦法。
參加渤海大道勞動,可以在村長處報名,也可以直接到工地上報名,但無論在哪裡報名,都要簽字畫押,認準自己的管事頭兒,以便勞動結束後領取報酬。
陳棗因爲當時沒看到村長,所以直接跑到十里外的工地上去了。他去的很早,天還沒亮就出發,到了工地時,正看到一羣人端着碗吃着飯,碗裡是白米粥或小米粥,每個人面前還放着一個小碗,小碗裡是鹹菜,筷子上還串着兩個大饅頭。
他一看到這一幕,就挪不動腳步了。
“兀那漢子,可是來修路的?”正在張羅的管事看到一個漢子望着自己的營地,一臉羨慕,他哪不知道,又有人來了。
至於管事,當然歡迎有人來他這兒上工了。因爲人愈多,他做的工程就愈多,他手下的工程就做得愈快,上面會根本這個給他獎勵。如果他做得又快又好,下一次有工程量,上面會首先聘用他。
“我,我,我……”陳棗第一次遇到這事兒,有些緊張。
“是來修路的,就過來簽字畫押,然後吃飯!”管事見陳棗炸不出個屁來,也就沒了耐心。
“是,是,是!”這一下,陳棗聽懂了,跑了過來。
管事見果然收到了一個勞力,當即問了姓名、住址、年齡,寫好後,讓其畫押按手印。完事後讓廚房給了他一大碗白粥和一小碗鹹菜,筷子上還串着兩個大饅頭。
“饅頭就兩個,白粥不夠還可以添。”廚房的人說道。
其實饅頭也是隨便吃。但剛來的人,只允許吃兩個。因爲怕他們突然吃多了出問題。
可以說,來自現代的朱碧華們,對這個時代的大明百姓,充滿着人性關懷。只是這種關懷有時候要鬧一些笑話而已。
譬如這時,陳棗就看到一個傢伙吃完手上的饅頭後,又跑進廚房抓了一個。
“掌櫃的,爲啥他吃完後還可以拿?”陳棗問道。這個,事關他的福祉,所以他要問清楚。
“這是上面的規定,新來的,怕你們聽撐着,所以只給兩個。待兩天後,你想吃多少都可以。”管事解釋這個,也很熟練,因爲他解釋過很多次了。
這天早晨,雖然陳棗只吃了兩個饅頭,但白米粥卻喝了三碗,上午幹活,也很賣力氣,而且這傢伙腦瓜子不笨,幹活時知道如何用巧勁。
“這小子,是個人才啊!”管事當即將其調整爲組長,也即帶五六個人成爲一個組,專事某件事。
“組長?啥組長?俺不會幹啊!”陳棗推辭道。
“組長每天要多領1斤米麪,你幹不幹?”管事沒那麼多耐心。
“我幹,我幹!”陳棗聽到可以多領一斤糧,哪有不幹的道理。至於會不會,看看別人的組是怎麼幹的,不就清楚了麼。
果然,下午的時候,陳棗擔任了組長,管事給他調來了幾人,合爲一個小組,專門給板車上土。
晚飯後,陳棗找到管事領取糧食,說家裡等着米麪下鍋呢。
管事自然沒意見,只是讓其次日準時來吃飯就行了,如果錯過了飯時,就只有餓着上工了。
“管事大人,我還有兩個兄弟,一個十九,一個十七,不知你這裡還要不要人?”手上提着糧食,陳棗突然有個想法。
“要啊,怎麼不要,再多的人我這裡都需要。你全部都喊來吧!”管事說道。
就這樣,楊郭莊的村民們,在看到陳家大兒子提回5斤米麪和1兩鹽巴後,包括陳家一家在內,一共有二十多人跟着陳棗上了工地。
至於陳家一共六人,包括陳棗的母親和小妹妹在內,則正好組成一個小組。
管事看到陳棗如此會來世,當即摸出了十多個銅子拍在他的手上,“小夥子,好好幹,朝廷不會虧待你的。”
其實這個管事,就是受過安天軍訓練,但最終沒有進入安天軍的人員,不過這樣的人,已經習慣了安天軍的管理方式,所以當時沒有進入安天軍的上千人,朱碧華並沒有將之淘汰,而是進行了有效安排。
確實可以想象,一個大明時空的人,接受過三個月的現代軍事紀律訓練,哪怕他是頭豬,在這個時代也該算個人才了吧。
沒有人知道,楊郭莊的陳老三家,從此開始了發跡的路子。
當天結束,他們家領到23斤米麪以及6兩鹽巴。這23斤米麪,在這個糧食極度缺乏的年代,差不多就要值一個大半個銀元了。
一個星期後,陳家除了領米麪和鹽巴外,陳棗做主,開始領一些布匹,讓母親給全家人縫製衣服。
同時陳家全家人也開始搬到工地上居住,以便每天多睡兩個小時。
一個月後,陳棗已經被提拔爲管事,每月可領8個大洋及100斤米麪了,陳家計算秋收之後,立即起地基建瓦房。
以這樣的掙錢速度,他們陳家到了秋收後,至少可以掙到100個大洋的財富。
這個過程中,也不是沒有危險與波折。
有一天,隔壁幾里路外的一個工地,遭到了附近土匪的搶劫。二十多個手拿兵器騎着高頭大馬的土匪,殺害了廚房守護財貨的值夜人員,但卻弄響了警報。
這羣土匪搶了數十袋米麪和半口袋銀元,正在席捲而去。結果卻遭到了管事的狙擊。
管事手持一支連發火銃,噠噠一梭子,就打下來幾個土匪,然後又是一梭子,又打下幾個土匪。
餘下的土匪見狀開逃,可管事也是會騎馬的人,當即騎上一匹戰馬,向着土匪追去。在追到大約五里路遠的時候,管事已經將二十幾個土匪全部擊斃,不但將全部的財貨搶了回來,還多出了50匹戰馬的戰利品!
次日,整個渤海大道工地上,都傳頌着這名管事的英雄事蹟,而那些遠近聞名的土匪杆子,不但沒敢再來搶劫築路工地,甚至還遠遠地撤離了這一片地區。
“大哥,我們不會有危險吧。”這事兒發生後,小妹陳小花有些緊張。
“你這丫頭,有啥危險。你沒聽說麼?我們的管事,與出事工地的管事,當時就是一個班的,而我們的管事,槍法可比那個管事還要好呢。”最後這句,自然是陳棗腦補上去的。
“這個年頭啊,這錢真還不好掙!”陳家老父陳老三感嘆道。
在這件事情之後,上面來人調查,找每個小組長了解情況,並問了各位組長對這事兒的態度。
“那羣土匪,想不勞而獲,該殺!”陳棗記得,他當時就是這樣說的。
一段時間之後,管事找到陳棗說,“我們晚上有個培訓班,是講工程管理的,不知你有沒有興趣聽聽?”
“可我不識字啊?”陳棗知道這是他的劣勢。
“不識字沒關係,我在幾個月前,也是一字不識,現在不是能寫能認千多字了?主要是,你願不願意學!”
“我願意!”陳棗當即表態道。
因爲陳棗感覺到,這對他來講,極可能是一次機會,如果抓住了,此後極可能像管事這樣,可以管數百人的大工地;如果沒抓住,或許在這個工地結束之後,就只有回老家過此前的那種生活了。
在那天之後,陳棗多了一項任務。
不過這項任務並不完全是在晚上進行,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也有講課識字。就這樣,陳棗最初以誠實打動了管事,後來以努力澆鑄着人生之基。
但這事,陳老三卻不太理解。
“你每天晚上飯後,去哪了?”陳老三問。
“我跟管事去培訓了,他們教我識字,再教我學習工程管理!”
“教你識字,學習工程管理,你別被別人給賣了吧!”陳老三不太看好陳棗的行爲,“我們小老百姓的,老老實實掙自己的錢就行,別去東想西想。”
陳老三這樣說,其實是聽到了一些傳言,說這條渤海大道,是啥安天軍主持修煉的。而安天軍是幹啥的呢,他們是從海外來的,來到大明後,專門搶劫大戶人家的財貨。聽說過晉商八大家麼?現在晉商八大家,所有的財貨都被搶了,所有的人都被抓了,還打死了幾千個家丁。
這個傳聞,其實是在大戶人家中流傳的,目的是激起大家對安天軍的反抗。但傳到陳老三這樣的人耳中後,自然就會走樣。這種專事搶劫大戶的作爲,是正常的作爲麼?這自古以來,就是殺頭的行徑啊!
“爸,你這樣說,叫親者痛仇者快!你忘了我們家最初的窮困樣子了麼,我們能過上今天的日子,是誰給我們的恩典?
我覺得管事有些話說得很好,一個人想要生活好,就得吃苦奮鬥努力,一個家庭想要生活好,就得團結齊心勁往一處使;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遠,就要明理讀書識字!
你可能不知道管事的過去吧?管事在過去也與我家一樣,是一個普通農民,空裡窮得揭不開鍋。
幾個月前,管事被招進安天軍,可訓練三個月後,綜合考覈卻在三千名後,無緣成爲安天軍士兵,但經過三個月培訓的他們,個個都是如龍似虎一般的人才,所以安天軍並沒有忘記他們,而是任用他們作爲管事,來管理這條路的修建。
管事可說了,只要這條路建好後,我們每個參與建這條路的人的名字,都會被收進一本書裡,永世紀念,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