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棗的話,不是瞎說。
渤海大道,作爲大明一號工程,代表現代時空理念,朱碧華早有建好後紀念之想法。而最有效的紀念方法,莫過於立碑制冊。
立碑,說明工程起源、過程;制冊,將所有參加此項工程之人員按籍貫、村落分名列入,並永世保存於大明皇家圖書館,供後人永世紀念。
渤海大道,里程不過百餘里,但工程之浩大與複雜,卻是有史以來之最。
僅是前期的配套工程,就讓沒什麼現代工程經驗的大明有些雞飛狗跳。當然大明也是有過大型工程的,譬如早期修建長城,後來疏浚黃河,但那種施工方法是傳統似的、農業似的。而渤海大道,則是工業化的。
雖然工程基本層面,還是以手工人力爲主,但是在運輸環節,卻正好使用了農用運輸車;在材料環節,雖然也在使用石頭,但石頭主要用於裝飾雕刻,主要材料水泥、鋼筋、河沙等,皆以工業手段備制。
爲了保證渤海大道工程的順利推進,同時也是保證塘沽經濟開發區的順利開工,安天軍最先建設的,就是水泥廠。
而且這水泥廠,一建就是四座。
當然這個水泥廠是非常小型的,朱碧華的時空商人載具,只能運載100噸以下的機器,水泥廠的各種備件,也只能是符合這個要求。
特別是,這個水泥廠的工藝水平,還不能太先進,因爲一遇到電子設備等,在大明就有些運輸不了,最後專家團隊把大明初期的水泥生產廠定義在1900年的水平。
水泥在種花家早期被稱爲“洋灰”,1886年,廣東商人在澳門青州島創辦了一家水泥廠,這是種花家已知最早的水泥廠,距離水泥誕生的1824年,只不過才62年。1889年,李鴻章批准由開平礦物局總辦唐廷樞在唐山創辦水泥廠,1892年建成投產,日產量不足30噸,年產量不足1萬噸。
定位爲1900年代水泥工藝,大體上相當於這個時期,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已經是機械化,但相當多的配套工藝,卻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與人手。
在大明建水泥廠,朱碧華也沒有貪大求洋,當然由於已知技術與工藝的支撐,朱碧華也不會再去建啥年產量萬噸的袖珍工廠,而是每爐可產60噸,每廠8座爐具煉製,平均每天可生產240噸的正規工廠。
平均每天生產240噸,每年至少可生產8萬噸。這個數字,在21世紀自然是小水泥廠甚至是淘汰的產能,但它在20世紀80年代,卻是全國各地方國營的骨幹企業。
每個工廠生產8萬噸,四個工廠年產32萬噸。這個數字,三年內基本可供塘沽建設的需要。
還是那句老話,朱碧華髮展這些產業,技術不缺,錢不缺,設備不缺,最缺的就是人才。大明有燒窯的人才,但卻缺少燒水泥的人才,而且水泥廠已經是社會分工和機械化生產程度較高的產業,特別是其生產工藝,必須是儀表監測、標準控制,而不是大明制窯的經驗燒製。
沒辦法,朱碧華只得在民國時空,請來了幾個水泥工程師,利用最早建成的水泥廠,讓他們手把手地,培訓水泥生產人員。
安天軍這種白手起家,辛苦培訓人員的做法,後來也成了批判儒家學說的有力武器。
儒家學說,重視動口輕視動手,認爲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造成了整個社會無視技術,輕視技術,工匠地位低下,生產技術停止不前的惡果。
明明種花家人民在宋末就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有了很多機械發明,可在社會中卻得不到應用。
……
渤海大道、塘沽經濟開發區開工,李自成手下大將集體去現代時空參加“明史學習班”培訓,讓大明這具病體,開始注入了一線生機。
在這幾件事之後,朱碧華才靜下心來,處理張獻忠集團。
無疑,張獻忠比李自成,更梟雄一些,更心狠手辣一些。李自成儘管事業做得大一些,但其手法與政治主張上,卻有“親民”意識,至於張獻忠的做法,百分百是成王敗寇那種。
所以清朝人撰寫的明史,說張獻忠在四川殺了很多人,“八大王,剿四川”。固然有爲清軍入川殺人洗脫罪孽的成分,但張獻忠胡亂殺人,也確有其事。
對於這樣的人,如以後世的律法,只有判處死刑纔對得起死去的冤魂。但處理一個張獻忠很好辦,要殺他也是罪有應得,可整個大西軍,難道也殺了?如果那樣,豈不是以殺止殺,朱碧華所謂的歷史正義又在哪裡?
所以,張獻忠可以死,但大西軍卻不能一殺了事。
而且大明末期全國人口,只有不到6000萬,張獻忠手下就有幾十萬,這殺了,豈不可惜?
也即最初定下的改造這支隊伍的策略,並沒有改變。
但是這支隊伍卻比李自成的大順軍還難改造。因爲大西軍最能打的四員將領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都是張獻忠的義子。
此外大西軍的中軍王尚禮、前軍王定國、後軍馮雙禮、左軍馬元利、右軍張化龍等,都是張獻忠最得力的手下。
這一點,大西軍與大順軍區別很大。譬如大順軍的劉宗敏,就可以同李自成叫板,佔領北京城後,李自成叫劉宗敏帶兵去山海關打吳三桂和清軍,劉宗敏竟然敢說“要去你去”,於是李自成只好親自提兵去山海關,後來還是劉宗敏發現這樣也不對,才提本部人馬跟上。
這種情況,在張獻忠的大西軍,絕對不會出現。
也就是說,張獻忠是大西軍絕對的主宰與領袖,如果誰有劉宗敏那麼不曉事,張獻忠手下頭號大將孫可望,絕對會揮刀砍下其人頭。
當然這或許也是張獻忠勢力一直沒有超過李自成的原因。只用近親之人,其他有將之才就會疏離。
鑑於張獻忠集團這種情況,除李定國之外,安天軍仔細思考後,並請星時空提了很多多參考意見,決定反向安排張獻忠集團。
所謂反向,那就是與大順軍完全相反。
朝廷對大順軍進行分離,至少分離爲三部或四部,且將帥全部打散;但對大西軍,除李定國另有他用外,其餘軍隊則繼續由張獻忠統領。
朝廷對大順軍能戰之部的安排,一般是改編後投放到澳洲與美洲,作海外殖民之先鋒;但對大西軍的安排,則準備讓其向西北,向中亞,向歐洲挺進。
所以在給張獻忠等人的歷史資料中,很自然地含有此前的歷史資料。
1502年,莫斯科大公國在“伊凡大帝”領導下,滅掉了蒙古人的“金帳漢國”;1552年的遠征之戰中,莫斯科大公國滅掉了喀山汗國,使得羅斯人第一次超過了蒙古韃靼人的勢力,從而導致了其向東方擴張的趨勢。
1598年,俄軍打敗庫楚母汗,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汗國,到崇禎年間,俄國的勢力已經超過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與大順軍談判,朱碧華可以欺其方,把李自成與手下弄到一起談判,並造成劉宗敏衝動的機會。
與大西軍談判,朱碧華卻採取了另外的方式,則與張獻忠一個人秘密談判。因爲在談判中,有朱碧華對張獻忠個人的承諾。
如果張獻忠按照朱碧華的理念,達到地圖上某一地區並建立政權,朱碧華則承諾給大西國提供最先進的裝備、技術、設備等,並派給張獻忠不少於100萬人的民衆。
當然,張獻忠的任務也不會輕,他需要沿途掃蕩各種勢力的據點,對於敢膽反抗者及拒不投降者,一律格殺勿論!
爲了保證不讓大西軍去當炮灰,朱碧華承認給張獻忠的大西軍派遣不低於16門60迫火炮的炮兵隊伍。
很自然地,這支炮兵隊伍的炮彈供給,將會由朱碧華親自送貨上門。
“你是要讓大西軍去爲你當炮灰?”聽完朱碧華的主張,張獻忠一眼就看出了朱碧華的目的。
“大西王,你好歹也是一個梟雄。你難道看不出,這對你來講就是一個賭麼?而這個賭,比你當年在米脂自稱八大王時,可不是要強多了?
而且,我還要派100人的隊伍跟隨你一起前進,而且100人中,還有我從天上人間國帶來的5名指揮官呢,難道,我能讓那些人去犧牲?
我承認,我是想利用你,爲俺種花家打出萬事江山,可如果你這次事業成功,豈不是同樣史垂青史?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你行軍作戰時,與我派來的炮兵行走在一起,保證你沿途作戰的人生安全!”
“這些羅斯人,如此兇惡,我怕不是對手啊!”張獻忠又想到一個問題。
“他們不過善於騎馬作戰罷了。所以你到了準葛爾後,在那裡呆兩年,訓練出5萬騎兵,然後我給你準備1000以快槍,一鼓作氣,兩年就可打到歐洲!”
“按你說的,我要和你簽訂一份契約!如果你騙了我,我要讓你遺臭萬年!”張獻忠咬牙切齒地說道。
“籤契約?好,籤就籤!如果你真的成了皇帝,可別忘了我的存在啊!”朱碧華爽快地說道。
如果能夠在崇禎年間,給歐洲人添些堵,這是朱碧華絕對樂意看到的。
讓張獻忠去歐洲,並不是要去做啥種族滅絕之事。
遏制俄羅斯人的勢頭,將莫斯科拿來打一打,是必然的。同時在進軍路上把一些不聽話的角色給撥掉,大明在那裡重新建立政權,也是必須的。
當然,如果能夠在黑海與裡海一線,給歐洲人心頭上紮根刺,這絕對是朱碧華特別意願做到的。
雙方簽好協議,安天軍協助大西軍進行整編。
整編第一項,是對大西軍進行分流。
大西軍以其說是個軍事組織,還不如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的組織,因爲他身邊除了能戰之士外,還有“老營”與“女營”。
注意,老營雖然是張獻忠他們的父老鄉親所在,作戰也亡命得很,但畢竟年紀大了,不太適合當兵。
所以朱碧華建議其50以上的老人,無條件地分流爲當地的百姓,以耕種爲生;
36歲至50歲的中年人,全部進入輜重、後勤及生產製作領域,或負責站崗放哨等相對輕鬆之事,作戰衝鋒,是斷斷不能用他們的。
17歲至35歲之間的青年,爲大西軍主力,建議其以現代的軍爲單位,每軍編制3-5萬人。
16歲及以下的少年,編制爲少年營,上學讀書與軍事訓練,各佔一半。在西進途中,也要保證上學讀書之基本時間。
此外則是女營。女營一律作輜重營或生產營,負責爲全軍生產衣被之物。
當然這個分流,朱碧華只作建議,具體決定不拿。畢竟此去西邊,中途遙遠,而且朱碧華絕對不會跟隨前進,讓大西軍擁有自主權,也是應該的。
根據大西軍的實際情況,總人數60萬人的大西軍,僅分流爲當地百姓的就有20餘萬人。後勤、輜重、女營等有近20萬人;而真正的能戰之兵,還不足20萬人。
好吧,對這個龐大的隊伍,朱碧華也不想說啥了。不帶女人去西方,貌似也很麻煩。算了,就帶上吧,反正他們到了歐洲,可以自動組建家庭。
此去歐洲,40萬人,可能沿途會有戰死,但更有補充。所以其總數是不少的。
這支隊伍,如果要保證供給,以每人每天消耗2斤糧食計算,僅糧食每天就需要80萬斤;以每人每天1兩肉食計算,就需要4萬斤肉食。
當然80萬斤糧食摺合成噸數,也就不高了,不過400噸罷了,但如果讓朱碧華每天爲大西軍送四趟糧食的話,那還是把大西軍就地消滅了更好。
因此在協議之中,朱碧華每月給大西軍的糧食是300萬斤,大約是大西軍正常消耗的八分之一,其餘的部分,要麼向商家買,要麼以戰養戰。
不過朱碧華向張獻忠建議,拿出一些錢來,組建一支商隊,專事從大明販運貨物到西方,既保證本軍之供給,又能爲此生錢財。
張獻忠深以爲然。
第二項是立軍紀。
此前,大西軍就是一支打家劫舍的土匪隊伍,如果說有軍紀,也是對內部將士的。對於外部百姓,基本上都是隨性處理,燒殺搶掠淫,可謂無所不作。
立軍紀,張獻忠感覺很難。兄弟們活不下去了,纔拿刀造反,圖的就是一個快活,你現在要立軍紀,這讓兄弟們作何想?
當然張獻忠這話,不表示不立軍紀,而只是在陳述困難,儘可能多地爲兄弟們爭得利益。他也知道,安天軍來到大明後,這大勢已經變了。如果不好好整編一下,大西軍也就是安天軍一個衝鋒的事。甚至,別人不衝鋒,只用炮就把大西軍給滅了。
但朱碧華給大西軍所立軍紀,最終也得到了張獻忠的同意。
不得對大明普通百姓燒殺搶掠,對於地主的作戰行動,可靈活掌握,但求儘量少殺,可將其掠至西方,讓其向西人傳遞孔孟之道。
大西軍內部啥十殺令,太嚇人了。那個最好只針對作戰本身,其他違令,其危害有輕有重,其處分也應有輕有重,而不是一律殺頭。
第三項是確立戰功評定體系。
此前大西軍作戰,也有戰功評定體系,但大多注重其功,而忽略了犧牲。戰功評定體系,理應包括戰死之人,給予哀榮與獎賞,以激勵活着者繼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