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

對於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侯大勇,楊繼業和折賽花的故事絕對是一個傳奇,關於楊、折的婚事也是一段傳奇,侯大勇在另一個世界的青春蔭動期,無意見看過這個故事,還很是幻想了一番。

故事大意如下:相傳五代時的後漢朝,楊家將鎮守麟、折家軍府州,兩軍不免發生摩擦,經常小動干戈,爭鬥不止。有一次雙方又發生了矛盾,麟州楊家將出馬的是小將楊繼業,府州折家軍上陣的是女將折賽花。這兩位青年英雄武藝超羣,雙方大戰數十回合,仍不分勝負。眼看着天色近晚,折賽花心生一計,便賣了一個破綻,佯裝敗下陣來,拖槍騎馬而逃。楊繼業年輕好勝,一心想生擒對方,便窮追不捨,說時遲,那時快,兩人一前一後到了七星廟,折賽花下馬進了殿內,繼業不知是計,下馬進去擒拿,不想折賽花在門後,反而一下子把他掀倒,捆了個結實。

這時夜色已晚,不辨道路,兩人便在殿內等候天亮。折賽花早已聽說楊繼業的英名,就有意攀談。楊繼業也早知府州節度使折德展有個愛女叫折賽花,不但才貌出衆,而且武藝高強,不想今日交戰後又相遇於荒郊古廟,併成了她的手下俘虜。雙方愛慕之心早已有之,攀談之間,漸漸情投意合,只恨相見太晚。後來折賽花親自爲楊繼業鬆了綁,兩人就在七星廟中對着神像訂交了百年之好。

從此,楊、折兩家罷了干戈,共同割據西北,大周崛起之後,又雙雙投了大周,只有改爲劉姓的劉繼業,抱着對劉崇的知遇之恩,成爲了大周朝的勁敵。

流傳廣泛的古典戲劇《十塘關》。就是表演的這出戰場成親的傳奇。後來的一道著名的摺子戲,就叫做《七星廟招親》。從來不看摺子戲地少年侯大勇,無意間看了一場《七星廟招親》,夢裡居然扮了一回楊繼業。

如今因差陽錯地來到了這一個新世界,侯大勇權傾天下,他從內心深處卻並不想讓這個傳奇就此消失,如果因爲他的到來,歷史傳奇中少了一個楊家將。則不免有些讓人遺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趙匡胤位高權重,有能力威脅政權,是侯大勇的主要政治對手,不除掉不足以一統河山,而楊繼業只是敵方的一員勇將而已,留下來無損大局。

所以,經過磁州之戰後,侯大勇仍然準備收降劉繼業。

折德展不可能知道侯大勇腦海中轉過如此豐富的資訊和念頭,聽聞侯大勇問起了女兒。知道這種事情根本瞞不住一國宰相。便痛快地承認道:“折賽花是我的女兒,北漢侍衛新軍都虞侯劉繼業是我的女婿,他們於後漢乾佑二年結爲夫妻。劉繼業與大周爲敵,臣實在有愧。”

侯大勇早知此情,見折德展承認得極爲乾脆,便笑道:“磁州一役,劉繼業率軍突破了中軍,真是一員勇將,只可惜功敗垂成,還傷了一隻眼睛,可惜。”

“劉少郎勇武,雖然折了一隻眼睛。可是前不久他還帶兵出擊契丹打草谷的人馬。”

折德展見侯大勇並無惡意,沉穩地道:“當年麟州刺史楊信爲了接近河東節度使劉崇,將兒子楊重貴送到了太原,楊重貴年少英武,驍勇過人,很受劉崇看重,就收楊重貴爲養孫,改名爲劉繼業,乾佑二年。劉繼業與我女兒成親,當時一個十八歲,一個十七歲,後漢亡後,楊信投了大周,劉繼業則留在了北漢,他常年率軍在邊境與契丹人作戰。”

“劉繼業是軍人,此次他南下北漢,只是奉命而已。”

侯大勇聽懂了折德展地話外之意:有三層意思,一是劉繼業歸附北漢時,北漢劉崇還是後漢節鎮,這一點來說,劉繼業和其父楊信都沒有過錯;二是大周建國以後,楊信投附了大周,劉繼業繼續在北漢爲將,可以說是各爲其主,不算是叛逆;三是此次北漢軍南下,劉繼業只是執行軍令而已。

侯大勇讚許地看了折德展一眼,心道:“就憑着折德展剛纔這一番陳述,足以證明折德展見識不凡,膽子不小,難怪折家能在党項、契丹和北漢的縫隙中生存。”

侯大勇明確表態道:“折節度大可放心,劉繼業行爲只是他的個人行爲,與折家與楊家都沒有關係,我不會爲此事爲難楊家和折家,劉繼業是一個弟弟叫做楊崇勳,在朝中任職,陛下已經下旨,令楊崇勳爲麟州刺史,繼承其父職責。”

“聖恩浩蕩,讓臣下感激涕零。”

折德展聞聽此言,一路上懸着的心終於放了下去,他站起身來,規矩地行了一個軍禮,鄭重地道:“侯相生明大義,末將無以回報,唯有守住府州,護得一方平安。”

見侯大勇如此大度,折德展又道:“臣有一事,不知當說不當說。”

“但講無妨。”

“臣與黨項李氏素有仇怨,在侯相面前說此話,實有小人嫌疑,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折德展頓了頓,道:“党項拓跋李彝殷擁有精兵數萬,佔有夏、綏、育、銀四州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中原之令其實難以在四州通行,李彝殷爲人狡詐,野心勃勃,時間長了,李氏羽翼豐滿就難以控制了。”

在另一個世界裡,党項拓跋人建立了輝煌一時的西夏王朝,西夏、遼和宋,形成了更大範圍、更多矛盾的三國對峙,只可惜歷史上只有一個羅貫中,這一段精彩紛呈的三國演義就遠遠遜以於曹操、劉備、孫權的故事,這一段蕩氣迴腸的大三國曆史,竟漸漸讓人遺忘了。

折德展見識不凡,敢於冒小人之名直言,侯大勇心中不由得高看折德展一籌,但是,有些事、有些話並不能說透,就道:“國家初定,內部穩定最爲重要,李彝殷鎮守四州亦有功。此話不必再提。”

折德展聞言臉色不變,緊接着又道:“北漢是中原強敵,屢次勾結契丹人南下,今年五月,我率兒郎們從其左翼出擊,佔了沙谷砦,斬首五百,北漢軍調集了重兵西來。兒郎們這才退走。北漢賦稅過重,百姓貧困不堪,從此役可見其虛弱,只要侯相兵發北漢,臣就率府州兵從側翼牽制北漢軍,破北漢易如是反掌也。”

“先帝在世之時,曾訂下過先北、後南、再北之計,先北即取幽燕十八州,再南下掃平南唐、西蜀等國,等到南方平定。就能集全國之力。與北方強敵契丹殊死一戰。”

“契丹是大周朝最大的強敵,北漢純粹是跳樑小醜,隨時可滅。現在暫且留下北漢,主要目地是讓大周和契丹之間有一個緩衝之地,以利於大周軍全力南征。”

折德展臉上露出一絲激動之色:侯大勇將國之大策悉數告之,這些何等地信任,何等的榮耀。

侯大勇正色道:“南征之時,府州位置極爲重要,折節度肩上的擔子重如泰山,不過,你也並非孤立無援,黑雕軍一部已經佔據了烏樑素海。開始着手修建永久性堡壘,若府州遇敵,烏樑素海地黑雕軍可以迅速來援。”

“太好了,如果黑雕軍能在烏樑素海策應府州,胡人再歷害十倍,我也不懼,臣就耐心地等着侯相蕩平南方之日。”

侯大勇如此誠懇地交待國事,正是爲了將折氏這種勢力雄厚的大族團結在身邊。

兩人聊了一會西北軍事,要結束談話之時。侯大勇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晚唐到如今,中原已經分裂了百餘年,也到了天下一統地時候,等到那個時候,我要調劉繼業到黑雕軍中來,和契丹人較量,劉繼業可是行家裡手。”說着話的時候,侯大勇充滿了自信,顯得格外地神采飛揚。

折德展在一個月離開了大梁。

從大梁到府州現在兩條路,一條是通過党項拓跋人所佔據的夏州,党項拓跋李家與折家有世仇,所以折家經過夏州之時,一方面擔心安全,另一方面要受到党項拓跋人的刁難,所以,折德展不是迫不得已,不會經過党項拓跋人的地盤。

另一條路上是先到河中府,順着洛水到鹽州,再到靈州,然後通過河套之地到達府州,這一條路是黑雕軍佔據了河套之地纔打通的,雖然說比前一條路要多行近數百里,可是沿途十分安全,更不用看党項拓跋人的臉色,折德展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一條路。

一路上,折德展總會浮現起和侯大勇最後一次談話的情景,特別是侯大勇視天下如探囊取物般地豪情,深深地印在了折德展的內心深處,這次見面,將對以後的戰局產生關鍵影響,這裡暫且不提。

送走了折德展,時間到了巳時,侯大勇原想到中書門下,可是走過主院時,聽到符英隱隱的斥責聲,便停下了腳步,來到符英主院。

侯大勇進了屋,符英忍住怒氣,強帶着笑容道:“阿郎,折節度走了。”侯大勇已瞧出符英臉色不對,就走了過去,攬着符英略顯豐諛的腰身,臉貼着濃密的頭髮,“小英,什麼事情惹你生氣。”

這是符英極喜歡的親密姿勢。符英感受了侯大勇強健的身體,頭微微後仰,靠在侯大勇的胸膛之上,胸中地怒氣似乎也消減了不少,“沒什麼,都是一些小事情,阿郎就不要管了。”

自從符小妹被圈禁以來,符英就變得有些敏感而憂鬱,她數次想進宮去看這一對可憐地母子,可是數次都走到宮牆外面,她地勇氣就煙消雲散了,符小妹和柴宗刮,就是符英心中最大的陰影,不時會在最歡樂的時候涌出來,讓情緒從高峰降到深谷。

今天之事卻不是由符小妹引起,符英想起了那個成天在侯府惹事生飛地頑劣少兒,禁不住又有些怒氣。

侯大勇和符英成婚多年,對符英的性格知之甚深,嗅着其身上的菊花香味,道:“小事,只怕未必吧,讓我猜猜,能讓小英煩心之事是什麼?”

“富家商鋪出了什麼問題?”“不是。”

“宗林惹着你了。”“嗯,不是。”

“大名府的事情?”

符英嘆了嘆氣,道:“別猜了,是侯虎把宗林砸傷了。”

“原來是小孩子的事情,這事又什麼值得煩憂,傷得歷害嗎,我們去看看。”

來到了隔壁的偏房,侯宗林已經睡着了,牀頭一本打開的書,侯大勇有些好奇地看了看封面,居然是一本《虯髯客傳》,侯大勇有些好奇地看了符英一眼,符英解釋道:“宗林最喜歡唐人的傳奇故事,我已經給他讀了三遍了。”

侯大勇注意到侯宗林額頭上包着繃布,上面還有血絲,看來傷得還不清,就問道:“這是怎麼一回事。”符英有些怒意地道:“還不是侯虎乾的好事,前幾天,他還將宗林摔在地上,這一次更過分。”

問清楚了緣由,侯大勇不禁笑了起來,原來侯虎帶着侯宗林在院子裡玩,侯虎看到院子樹上有一隻叫不出名字的小鳥,就和侯宗林商量着打鳥,兩人從花園裡找了一塊石頭,侯虎年齡大一些,力氣也大些,他拿起石頭朝天上一扔,想把樹上小鳥砸下來,結果,石塊沒有砸中樹上小鳥,落地之時,卻將正擡頭觀看地侯宗林砸了一個滿頭開花。

見到滿臉鮮血,又不知是否破相,難怪一貫大度的符英很有些惱怒。更令符英惱怒的是侯虎母親居然沒有過來陪罪。

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7章 怪人王樸第17章 路過大梁第177章 廟堂之高(四)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章 山雨欲來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295章 南下之路(十)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46章 獅熊爭霸(三)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8章 節度三州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7章 富貴生活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159章 爭奪河套(二十四)第1章 飛機失事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章 飛機失事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6章 激戰馬賊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14章 再襲敵軍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64章 大戰過後(一)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24章 手紙問題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9章 何去何從第4章 惜惜相別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149章 爭奪河套(十四)第196章 廟堂之高(二十六)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2章 攻心爲上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
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7章 怪人王樸第17章 路過大梁第177章 廟堂之高(四)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章 山雨欲來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295章 南下之路(十)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46章 獅熊爭霸(三)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8章 節度三州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7章 富貴生活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159章 爭奪河套(二十四)第1章 飛機失事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章 飛機失事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6章 激戰馬賊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10章 商隊北行(三)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14章 再襲敵軍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64章 大戰過後(一)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24章 手紙問題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9章 何去何從第4章 惜惜相別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149章 爭奪河套(十四)第196章 廟堂之高(二十六)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2章 攻心爲上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