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

拒馬河南線戰事進展得極爲順利,或者說,比預想中還要順利得多,大周北伐軍先鋒鐵騎軍抵近瓦橋關以後,守將姚內斌沒有猶豫,立刻選擇了開門投降。

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落入了大周禁軍手中以後,瓦橋關更南端的莫州和瀛州就徹底與契丹人失去了聯繫,成爲懸於周軍的孤島,已經失去了所有退路。不等周軍前鋒逼近莫州和瀛州,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延輝主動派人來到了瓦橋關,幾乎是同時獻表歸降。

韓通率領的控鶴軍,任務是奪取益津關東邊的淤口關,淤口關的守將原是漢將,但是關內的契丹軍士,發起突然襲擊,殺掉了漢將,奪取了關內的指揮權,他命令守軍死守城池,戰鬥進行了兩天,當契丹守將被牀弩擊斃以後,淤口關漢軍一擁而入,把數量不多的契丹人全部殺掉,然後開門投降。

大周禁軍奪取淤口關以後,拒馬河南岸,只有遠在東北方向的易州,還是由契丹漢軍所控,其餘皆由大周軍控制。

四月二十七日上午,易州守軍就如往常一樣,在城牆上嚴陣以待,李延壽帶着衆將巡視着城牆。

李侍力神情有些緊張,道:“派出的三批探子,只有兩人探回消息,看來其餘探子恐怕都被周兵抓獲了。現在瓦橋關和益律關已經丟失,周軍似是傾巢出動,一場大戰已經難以避免了。”李侍力從軍以來,也打過不少硬仗,可對於一場如此大規模的戰鬥,心中不由有些慌張。

李延壽神色自若,當週軍騎兵出現在易州城下之時,他已經知道了這個結果,他有意讓契丹兵出城送死,若有五百契丹兵在城內,是戰是降就有許多的變數。也不能完全由他來控制。

極目遠眺,有些許白髮的李延壽似乎透過時間和空間,重新看到了大梁城裡的大街小巷,現在是到了給李侍力交底的時候了。

李延壽緩緩地道:“老夫二十歲時,曾是大晉皇帝石重貴的御前軍校,耶律德光攻入大梁之時,陛下被俘,我就逃回了幽州。我的第一任妻子就死在了契丹人刀下。”

李延壽祖籍幽州,當年在大梁城,曾經娶了一名面容姣好的杭州女子,育有一個小孩,一家人在大梁城,也算得上其樂融融。契丹人攻入了大梁,李延壽地妻兒皆也喪生了契丹人的刀下,無家可歸、心灰意冷的李延壽就回到了幽州,不久以後,契丹軍開始徵召漢人投軍。李延壽咬咬牙就投入了契丹漢軍。他本是後晉軍中勇武的軍校,在契丹漢軍中屢立功勳,慢慢地官居易州刺史。

李延壽坐鎮易州以後。常和私鹽販子們打交道,一來可以享用溫柔漂亮的南唐女子,二來可以從私鹽販子口中得到中原各個政權的詳情,因此,李延壽的信息極爲準確,他對於大周的情況也是有所瞭解。

“古人有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老夫等待這一天,已有二十多年了。”李延壽一字一句地說道。並用腳踢了踢牆垛,牆垛極爲結實,只有一些細微地粉塵落下。

幾天來,李侍力總覺得李延壽的言行舉止有些奇怪,在周軍極有可能設伏的情況下,仍然命令契丹騎兵追擊周軍,致使契丹騎兵全軍覆沒,李侍力徹底明白過來:派契丹兵出城完全是李延壽有預謀的行動,他要借周軍之手消滅掉這一股駐紮在易縣的契丹騎兵。

“將軍。難道真的要降周軍。”李侍力出生之時,幽州已歸契丹人,李侍力雖是漢人,可是潛意識中仍把周軍當成自己的敵人,得知李延壽的心思以後,反而覺得特別疑懼。

“這次征戰不同尋常,周軍禁軍精銳盡出,已奪得益津關和瓦橋關兩個險關,莫州和瀛州已被周軍斷了退路,我估計劉楚信和高延暉這兩位將軍很快就會投降。”

李侍力有些不相信地道:“劉楚信和高延暉都是兩員能征慣戰的勇將,未經一戰就投降了大周,恐怕一輩子都要背上怯懦之名。”

李延壽拍了拍李侍力的肩膀,道:“幽州雖然被契丹人佔了許多年,我們也變成了契丹人地將軍,但是大遼永遠都是契丹人地江山,絕大多數的漢人只能在契丹人的馬鞭上生活,如我等這樣富貴之人,又能有幾個,劉楚信和高延暉都曾是晉軍軍校,只要周軍實力夠強,他們一定會倒戈一擊。”

“劉、高兩位將軍都曾是晉軍軍校?”李侍力雖然長期跟隨李延壽,可是李延壽對於過去之事很少提及,此時,李侍力已經明白,李延壽已定然要降大周,要不然也不會跟他說這些事情。

李延壽似乎沉浸在另一種氛圍之中,他輕聲道:“大周和大遼兩強相遇,這易州城恐怕就要沒有寧日了。”

易州是邊境城池,也是一個重要地軍事重鎮,城外被契丹人佔去了不少好地,往日的農田就成了牧場,地少人多的易州百姓生活頗爲艱難,好在契丹軍力強大,大小戰事主要集中在大周境內,易州反而躲過了戰火的摧殘,老百姓也勉強獲得了安全的生存空間。

李延壽正準備走下城牆,只聽到外面沉重的馬蹄轟響,他連忙來到城牆邊,從東面捲來一部騎兵,人數並不多,約有三千多人。騎兵來到城牆下,一名騎兵軍官走出陣列,張弓搭箭,對着易州城上的旗杆就是一箭。

李延壽距離旗杆很近,他聽得“噗”一聲,一隻利箭插在了旗杆正中間。易州漢軍受契丹軍隊影響很深,其中有許多用箭好手,這一箭,準頭和力量都極爲驚人,有些軍士情不自禁的低聲喝了一彩。反而是城牆下的周軍,見慣了馬仁璃的神乎其神地箭技,對於射旗杆這種事,反倒覺得平平常常。

箭上有信,信自然是勸降信,而且是大周陛下柴榮的親筆信。

城牆下有一名粗豪的聲音道:“李兄,我是楚信,大周軍天威難擋。寧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莫州、瀛州全部歸降了大周,易州軍難以抗拒天兵。大周陛下禮賢下士,言而有信,歸順之後,你就是大周的將軍,我們都是漢家子弟,不要再爲契丹人賣命了。”李延壽和劉楚信兩人在後晉軍中就是好友,幾年來一直互通聲息。因此,劉楚信知道李延壽十有八九會投降大周,他自高奮勇請求勸降李延壽,也是爲了在新主人面前掙些功勞。

李延壽其實心中早有定見,劉楚信喊聲剛落,就下令道:“開門,向周軍投降。”

至此,北伐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北伐軍從四月出兵,不到一個月,拒馬河以南地寧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莫州、瀛州和易州數百里的土地。全部收歸大周所有。大周的領土就由滄州到定州一線,一直向北推進到拒馬河岸了。第二階段的作戰目標是幽州,幽州爲遼五京中地南京。是大遼的軍事重鎮,城內有契丹軍四萬人,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在瓦橋關內,柴榮建起了一座簡易行營,說是行營,只不過是大一些的帳篷而已。

柴榮把一份相當簡陋的粗紙遞給範質,範質看完之後,滿臉凝重,又把紙條遞給了身旁地侯大勇。範質、王薄、魏仁浦和侯大勇四位宰相之中,只有侯大勇是軍事將領出身,而且現在又接替王樸擔任了樞密使,有重大的軍事情報,範質看過之後,總是自然而然由侯大勇來看,這個順序已經成爲了一種慣例,雖說沒有明文規定,卻也成了四位宰相心中的潛規則。

在四位宰相之下。還有鐵騎營都指揮使趙匡胤、汴河水師都指揮使李繼勳、控鶴都指揮使韓通等禁軍大將。

侯大勇看完紙條後,把紙條遞給了身邊的魏仁浦,四位宰相輪流看完了紙條,又遞給各位將軍。

衆人都看完紙條後,擡頭望着柴榮。柴榮冷冷一笑道:“拒馬河以南全部險關要地都丟掉了,耶律小兒才從七鷹山回來,現在開始調兵遺將,反應也真是遲緩。”

這張紙條是大周派往幽州的細作送回來的,此人隱藏在幽州蕭思溫身邊,是一位消息靈便的參軍,這名細作叫陳東,幽州人,在廣順年間,柴榮還在鎮守澶州時,陳東成爲了柴榮部下,柴榮目光早就盯上了幽州,就讓陳東回到幽州爲內應,陳東潛回幽州以後,投入了幽州漢軍之中,在幽州漢軍之中,陳東官運亨通,居然成爲了蕭思溫十分信任的參軍。

當大周攻下益津關時,幽州留守蕭思溫這纔得到了消息,大驚失色之下,他一面組織防禦,一面向七鷹山的遼主耶律述律報告軍情。耶律述律得到蕭思溫的報告之後,這才下令調集精銳之師來幽州北邊,準備在幽州和大周軍決戰。

柴榮得到這個情報之後,立刻單獨召見了侯大勇,堅定了北進信心之後,柴榮這才召集羣臣商議。

魏仁浦是老成持重之人,他有些憂慮地道:“遼主耶律述律親調精兵增援幽州,我軍貿然在幽州和遼軍主力決戰,一旦失利,北漢定然會聞風而動,只怕到時想退軍也難。”

盛唐之時,唐軍征服了東突厥,附屬於東突厥地契丹族自然也歸附於唐朝,唐太宗徵高麗之時,曾經調用了契丹人從軍作戰,並用其首領窟哥爲右武衛將軍,契丹人性情強悍,雖然部分歸化中國,被編爲羈縻州府,卻叛服無常,成爲盛唐在東北地一項困擾和負擔。唐朝衰弱之後,契丹漸漸強大起來,等到耶律阿保機橫空出世,不過短短二十年的時間,不僅統一了契丹各部,而且滅掉了勃海國,奪取了中原大片土地,制定了契丹文字、法律,使契丹一躍而成爲一個幅員廣闊、人口衆多的強國。

魏仁浦雖然對於具體地軍事指揮並不內行,但是他深知兩國實力對比,此時契丹雖然內亂不止、遼主昏庸,可契丹無論從人口、地域、軍隊等多方面來說,實力都在大周之上,大周此時和契丹騎兵決戰,勝則慘勝,敗則無法收拾。

魏仁浦看過紙條以後,第一個提出了相反的意見。決戰之前,柴榮最不喜歡聽見反對意見,他心中有些怒意,看了一眼滿臉是深深皺紋的魏仁浦。

趙匡胤雖然在內心深入同意魏仁浦的意見,但是他深知柴榮的性格,當日高平之戰時,柴榮不顧衆臣反對,下定決心親征,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柴榮進言,似圖勸阻親征。柴榮爲之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有了前車之鑑,趙匡胤也不敢勸阻柴榮,他上前一步道:“現在契丹軍隊還沒有集聚,按照常理推測,耶律述律從七鷹山趕到幽州,至少也是五月中旬,現在聚集在幽州的騎兵定然不會太多,速度是取勝的關鍵,誰先到達幽州,誰就能取得戰鬥的主動權。”

侯大勇暗自讚歎:衆臣之中,最能摸準柴榮心思的,還是這位方面大耳、面相忠厚的趙匡胤。

果然,柴榮聞言大喜,他也不想讓羣臣再議,決斷道:“此事不必再議,現在十萬禁軍已陸續到了益津關和瓦橋關,而契丹主力還在調集之中,沒有十天到十五天地時間,契丹軍根本無法集結,這是天賜良機,若是失掉了這個機會,以後要想收復幽州,就難上加難。”

大周軍北伐是由侯大勇全權策劃,準備得十分充分,特別是以原侍衛軍統帥李重進爲西南行營都招討使,把攻打西蜀的架式做得十足,又暗通永濟渠八五八書房,加快了運兵的速度,保障了後勤供應。

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運作,北伐大軍才做到了出其不意,雖然是在契丹控制區域內,但是周軍的集結速度反而明顯快於向來以機動靈活見長的契丹軍。

柴榮下令道:“龍捷都指揮使袁彥聽令,你部迅速搶佔拒馬河上的固安渡口,架起浮橋,確保禁軍主力過河。”

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0章 澶州城外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0章 借刀殺人第279章 鹿死誰手(四十二)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11章 商隊南行第185章 廟堂之高(十三)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10章 借刀殺人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16章 酒樓餞行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8章 確定名分第1章 侯府話別第279章 鹿死誰手(四十二)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241章 鹿死誰手(三)第185章 廟堂之高(十三)第15章 接管劉府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4章 射殺住持第7章 怪人王樸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236章 決戰幽雲(二十七)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20章 郭府壽宴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291章 南下之路(六)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15章 接管劉府第4章 黃牛軍寨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7章 智破命案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3章 鋒芒初露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章 首戰告捷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20章 決戰幽雲(十一)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9章 疑雲重重第47章 回鶻大軍(一)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7章 黑雕軍營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
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0章 澶州城外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0章 借刀殺人第279章 鹿死誰手(四十二)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11章 商隊南行第185章 廟堂之高(十三)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327章 蕩盡羣雄(四)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10章 借刀殺人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16章 酒樓餞行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8章 確定名分第1章 侯府話別第279章 鹿死誰手(四十二)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241章 鹿死誰手(三)第185章 廟堂之高(十三)第15章 接管劉府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4章 射殺住持第7章 怪人王樸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236章 決戰幽雲(二十七)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20章 郭府壽宴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291章 南下之路(六)第366章 蕩盡羣雄(四十四)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15章 接管劉府第4章 黃牛軍寨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7章 智破命案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3章 鋒芒初露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14章 再襲敵軍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章 首戰告捷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13章 大軍奇襲第220章 決戰幽雲(十一)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9章 疑雲重重第47章 回鶻大軍(一)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7章 黑雕軍營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