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

海商,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都是很有錢,他們一次出海,就能夠賺到很多很多錢,特別是來到北宋的這些海商們,他們展現了無數的奇珍異寶。

可是大海是充滿了危險的,哪怕如同亞洲這樣,通過一個個的港口和補給點相連,最多離開岸邊二三十里的樣子。

哪怕是這樣,在沒有測距手段,在沒有遠程通訊手段的前提下,這依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航程,幾乎每年,都有沉船的消息,一般的海商,能夠堅持到10年以上的,微乎其微,要麼是賺夠了,要麼是沉入海灣。

在廣闊的中國沿海,還有廣闊的印度洋的,阿拉伯海的海底,多年的時間之中,不知道多少沉船,沉沒在哪裡。

風浪,迷航,火拼,甚至是海盜,這些都是海商們必須要經過的關卡,這些關卡,任何一個闖不過去,就是死亡的結局。

就算是闖過了一個個的難關,要想獲得高額的利潤,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季風。

任何一個海商,都必須要受到季風的影響,在風帆時代,船是依靠風來推動的,固定的季風季節,讓長時間的航行成爲了可能,他可以連續很長時間,提供的同樣的風,讓船隻向一個方向航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連續向一個方向航行風,對於順風而言,是美好的,可是對於逆風而言,是噩夢,海商們受到季風的影響,在三角帆這樣,可以逆風行船的利器,他們都必須按照季風來開船的。

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爲季風。

這種季風最鮮明的就是,夏冬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季風季節,對於行船隻能夠需要風力的時代,這是無上的利器,順風行船跟逆風行船,完全是兩碼事,這中間耗費時間和精力也是完全不同。

在非季風季節,或許短暫的航行可以,甚至可以用人力,可是長期,會要命的,哪怕是再怎麼龐大的海船,也只能夠老老實實的按照季風,在季風向北宋這邊的時候,向北宋來,開船過來,在季風向着另外一邊的時候,開船離開。

無論是來自東南亞,印度,還是阿拉伯的海商,他們都必須要保持這個規律,好在哪怕是這個時代的翻船速度,每小時4節的速度,在季風季節,一天也可以達到40節左右,那就是70多公里,亞洲的航程,不會超過5000公里,也就是說,兩個多月的時間,算上中間停泊和浪費,最多航船時間是3個月。

可是季風,半年才變動一次,也就是說,就算是位於阿拉伯的海商,他們來到北宋,也有3個月空閒期,最近的東南亞,可能有5個月的空閒期。

當然了,東南亞的海商,暫時是不存在,在東南亞,在11世紀,中南半島附近,還有幾個統一的國家,他們非常的弱小,他們甚至也是在整個北宋的影響之下,這才擁有了文明,建立了城市。

可是他們非常弱小,哪怕是在中南半島這樣的島嶼上面,也沒有能力向外發展。

可是在後世印尼的區域,那是一片部落和小國家組成一系列的島嶼,在東方文明沒有把科技和文明,傳播到東南亞的島嶼之前,他們也就是一批史前的野人。

有人會說了,這個空閒期,可以晚一點出發,那不就行了,這樣把航行的時間,控制在一定的時間,等到達了北宋之後,賣掉了商品,再買到商品之後,就可以迴歸了,這樣不耽誤時間。

相對於在北宋停留很長的時間,在自己的家裡,應該會安逸一點的,畢竟是待在自己的家裡。

聽起來是非常有道理,並且可行的,可是實際上,在這個時代,不可抗力太多了,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一定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越過季風,越過萬里海疆,抵達北宋。

在季風的季節,順利的情況下可以,一旦不順利呢,當在某些時候,遇到了風暴,哪怕船隻不沉沒,也必須靠岸躲避風暴。

在熱帶風暴一個接一個的時候,很可能,連續十幾天,甚至一二十天,都是驚濤駭浪,在這樣的前提下,出海幾乎就是送死,是肯定不可能出海的,那麼就只能夠等了。

等待風浪平靜,這樣才能夠出海,誰也不敢估算,這個風浪到底有多少的時間,如果選擇極限的話,那麼等到多長的時間,就必須要耽誤多少的時間,可能就差一點點的時候,可能十幾天,二十天的航程,季風變換了怎麼辦?

在風帆時代,在沒有三角帆這樣,可以逆風航行的時代,逆風就代表着噩夢,短距離,比如說,一兩天的距離,還可以逆風趕到,再長,那就是根本不可能,真的要是強行的航行的話,會死人的。

成熟的海商大多數,都會預留足夠的餘地,最起碼,要提前個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出發,這樣保證遇到一些風浪,也會在季風結束的時間到來。

可是對於一些老練的海商而言,他們會在季風改變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發,這樣下來,他們抵達北宋之後,少則3個月,多則四五個月,這個時間段,一般被用於銷售產品。

可是海商們的大部分產品,都是比較稀缺的產品,一般而言,銷售的速度都非常快,只有一些非常高檔寶石,纔會銷售的比較慢。

這些寶石,不用海商們每天盯着,時間長的海商,他們在海港這邊,都會有固定的店鋪,往往東西,都送過來,放在店鋪之中,他們就鬆懈下來。

一部分富豪的海商,他們甚至會在北宋的港口購買物業,置辦家業,有的甚至在北宋,還成家,生兒育女。

不是說他們不想,是因爲季風這個不可抗力的存在,他們沒有辦法,

可是現在,多了一個選擇,哪怕每一次運輸費用不大,可是積少成多之下,也非常可觀。

木材,這個是任何地方都有的,船材雖然有所選擇,卻不多,只要沿海一個港口,然後通過河道,收集木材,到這裡裝船,然後定海軍,最近的一個點,可能只要幾百裡。

這些海船,他們的裝載量大,哪怕會有一點點的逆風,畢竟,季風不變的話,肯定會有一段逆風,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克服,海船上,都有一定的輔助裝備,槳篙之類,他們的速度不快,比起順風,速度慢很多,可是路程不太遠的前提下,15天的時間打一個來回,不說運送木材的收穫,趙信許出的利益不高,可是他在別的方面,提出了很多。

爲了吸引這些人給定海軍運送木材,沒有單一的提升木材的價格,相對於木材的,就算是價格提升到很高,也不可能比某些產品高,吸引不到足夠多的人。

這也是趙信大規模的興建船塢時候,手下人反對的焦點,沒有足夠多的船材,興建出來龐大的船塢也沒用啊。

趙信利用的是後世的方法,木材這種東西,附加值不高,提升價格也有一個極限,目前定海軍侷限於運力不足,無法大規模的運送,也不可能給它開出一個天價。

可是不能給它開出一個天價,那就用配額來吸引商人,在21世紀,對於緊俏的商品來說,要麼加錢提貨,要麼,就要負擔一些條件,只要不太過分,都是可以接受的,對方在衡量這個條件之中的好處,必然會做出選擇。

定海軍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的緊俏商品,無論是酵母,還是玻璃,水泥,甚至是各種普通的鋼鐵產品,這些東西在整個北宋深入人心,銷量範圍很廣。

趙信把木材跟定海軍的一些優勢貨物給捆綁了,比如說,高端的玻璃鏡,高端的各種玻璃製品,還有其他的一些高端材料,這些定海軍刻意控制,減少銷售,爲的是保持他們的價格,物以稀爲貴。

現在,爲了木頭,可以敞開一個口子,可以通過運來的木頭,來佔用比例,哪怕一船木材,只是讓他們獲得十分之一船的這些高檔產品,可是產生的利潤,已經足以讓他們瘋狂了。

單純定海軍的購買,支撐的船隊,有多少的量,可是因此吸引的江南的那些大海商前來,那就不一樣了,除了一些江南的宗族之外,還有一些來自外國的海商。

在歷史上,航運發達的,就是北宋,因爲京杭大運河連接的中國五大河流作爲的生命線,經過了疏浚,開鑿的,讓北宋的航運非常發達,藉助發達的航運網絡,將整個北宋的各個城市聯合到一個整體。

北宋擁有的最多的,就是各種的漕船,各種在內河行駛的船舶,可是海船也有。

因爲沒有多少利益,且危險巨大的關係,整個北宋沒有多少家族做海上貿易。

對日貿易的高潮,實際上是在明代,那是因爲石見銀山的開採,在此之前,中國的商品,到了日本是暢銷品,日本的產品到了北宋,那就真的沒有多大作用了。

北宋船舶製造,在整個亞洲,甚至是世界上,都是技術領先,世家大族之中,也有一些,對於這方面比較看重,他們哪怕不走海商,卻也會留下一兩艘船,偶爾向北方運送一點商品,比如說糧食什麼,或者轉運一些物資。

一下子,吸引了這些世家大族,大的船,小的船,有些,可以通過河運運送到海州,然後轉成海運過來,這個,定海軍也是認的,只不過這個比例,不如直接運送到定海軍。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更別說,還有衆多大型海商的船,實際上,在定下這個之後,並且派人廣泛的宣揚了之後,趙信纔算是最終明白,整個北宋到底擁有多大的海船。

單純來到定海軍,幫助定海軍運送各種的物資和木材的,居然有12艘超過了3萬料的大型海船,這樣的海船,換算成噸位的話,高的1000噸以上,更別說大量900噸,800噸的各色船隻。

難怪海商支撐的起整個江南龐大茶葉,絲綢和瓷器的銷售,這可不是以一家一戶的,而是整個國家。

定海軍之前收購的那些船隻,在這麼龐大的運力面前,不算什麼,甚至如果單純運送木頭,這個木頭的總量,有些超過了定海軍使用的極限了。

要知道,一艘3萬料船隻,可能運送的貨物,就超過了3萬料,也就是說,這麼一艘船,就可以再出3艘,甚至是4,5艘萬料風帆,這樣的船,不止一艘,更別說,800噸,900噸,還有大量1萬到2萬之間的那些。

好在,趙信非常清楚這一點,主要的運力是在海商上面,他們一艘船,幾乎頂的上別的三四艘,數量還衆多。

在深入的瞭解了之後,趙信還發現了一個問題,海商們,掌握了數量不菲資金,看這些船隻,就知道他們的身家,他們在北宋,畢竟不是地頭蛇,拿到的木頭,一次兩次還可以,長期就有些困難,反倒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都是在地方上面影響力很高,不過是一些木材,他們可以長期持續的供貨。

這些海商們,他們獲得的,是經過了幾次盤剝之後,最終到他們的手中的,利潤已經是比較微薄,甚至賠錢,這就會影響到他們的主觀性。

趙信在他們靠近北宋的這段時間,可以通過僱傭他們,獲得大量的運力了,從原材料,到各種的產品,有了他們,定海軍無論是獲得原料,還是各種的商品,運送到北宋各個港口,都可以獲得巨大的支持。

對於海商而言,這樣的短程運輸,利潤並不高,趙信給出的價格,也只是按照河運的普通價格來,比起海運,是高了一點,可是對比一下海商的龐大利益,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可是這是短程的運輸,最近的一段航程,只有7天,最遠的,也不過是15天左右,哪怕是按照海商們最短的停留時間,也可以進行10次左右的運輸,按照來回給的運力,幾乎比得上三分之一的海貿收益了。

這個收益,哪怕對於海商而言,也是巨大的,在整個中國的海域,不用深入到大海的深處,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保證,同時,這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這對於任何海商而言,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

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四百零六章 資金效率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一百八十五章 推倒重建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
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四百零六章 資金效率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一百八十五章 推倒重建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