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何謂風骨

不得不說,這個時候的文臣,還沒跟明末的那些軟骨頭一樣,頗還是有幾分氣節的。

眼見朱祁鈺動了真格的,先是最先動手的王竑站了出來,俯首認罪。

緊接着,隨着香頭一點點燃盡,一個又一個的年輕官員,雖面色蒼白,步履戰戰,但是卻依舊堅定地上前。

“臣監察御史朱紱……”

“臣兵科給事中葉盛……”

“臣掌道御史餘儼……”

直到香頭燃盡,一共出來了七個御史言官,拜伏在地,道。

“臣等於廷上毆殺大臣,無禮無狀,率衆臣於廷上大打出手,壞朝廷威儀典制,甘願認罪,懇請殿下寬宥,止罪於臣等主犯,莫罪朝廷羣臣。”

這幾個人的聲音不大,幾句話說得也不整齊,甚至有些人還帶着絲絲顫音,但是在這一刻,沒有人在意他們說話的語態。

望着跪倒在風中的七位風憲科道,羣臣皆是眼中含淚,抽泣不已。

朱祁鈺相信,過了今天,只要他們七個人不死,必然會名聲大噪,一夜成名。

然而這個代價,卻是有可能喪命!

科道風憲之臣啊……

朱祁鈺心中複雜不已,暗暗的嘆了口氣,起身將目光挨個在他們身上掃過,淡淡地道。

“還算有幾分風骨,既然你們七人站了出來,本王便當馬順等人是你七人所錘殺,來人,將這七人打入詔獄,其餘從者,一概罰俸三月,散朝!”

丟下這麼一句話,朱祁鈺便轉身回了宮中,隨侍的內侍宦官亦隨之而去。

待得朱祁鈺的身影消失在左順門後,盧忠帶着幾個小校上前兩步,走到一干九卿重臣的面前,拱了拱手,道。

“諸位老大人,下官奉命而爲,得罪!”

說罷,遣人將跪在地上的七名科道官綁縛起來,朝北鎮撫司方向行去,周圍戒備的數百錦衣衛和東廠番子,也都魚貫而收,退出了午門廣場,只留下日常守衛宮門的衛士。

偌大的午門廣場上,馬順等人的鮮血依舊殘留在青磚鋪成的地面上,尚寶司原本擺設的香案儀仗,在剛剛的一番廝打當中,七零八落的散在地上。

年紀大些的老大人們,在年輕官員的攙扶下艱難起身,環顧四周,只見原本儀表堂堂的朝廷衆臣,此刻滿身灰塵,蓬頭垢面,髮髻凌亂,衣衫褶皺不堪,顯得狼狽至極。

更有甚者,不少人依舊臉色蒼白,神態惶惶,被汗水溼透衣襟都緊緊的貼在身上,哪還有朝廷命官的儀表。

再望着被錦衣衛押送往詔獄的數個科道官,一干重臣各自對視一眼,心中皆是涌起一陣濃濃的蕭瑟之感。

何至於此啊!

明明是一場浩浩蕩蕩,轟轟烈烈的匡扶國本,正本清源的進諫,如何就鬧到了這等地步?

大多數的朝臣都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但是朱祁鈺在這裡,就會明白。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左順門事件,是大明開國以來,首次文臣發起的態度強硬的逼諫!

大明開國至今,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代先皇,有三位都是沙場天子,雄武威權不可一世,自然不可能有這種大規模的強硬進諫活動。

至於今上,鬧得最厲害的,也就是前些日子羣臣合力進諫,力勸天子不要親征之事。

但是就算是那一次,更多的也是勸告,而非強硬的逼諫。

這次進諫,文臣可謂聚集了天時地利人和。

一則,土木之役本就合該論罪,其他人或許有斟酌的餘地,但是王振一黨是板上釘釘的不赦之罪,羣臣佔着禮法大義,人心所向,其實是佔着理的。

其次,他們要逼諫的人,不是正牌的天子,而是一個威望勢力都十分薄弱的宗室親王,這就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壓力,尤其是,這位親王雖然勢力威望都不夠,但是有秉政詔書,並非真正的天子卻能代表皇權,可謂犯顏直諫的上好靶子。

最後,這次行動雖然是由文臣發起,但是由於土木之役的特殊性,勳戚武臣一脈,對於王振一黨亦是咬牙切齒,文武百官在這一點上,罕見地達成了一致。

這麼多的有利條件彙集到一起,最終才促成了朝臣們如此強硬瘋狂的態度。

本來覺得十拿九穩的事情,卻搞成了這個樣子……

一干大臣環顧四周,心中只餘悲涼憤懣之感。

國家危難若此,他們如此盡力而爲,卻反遭如此強力的鎮壓,朝廷社稷,國家神器,出路究竟在何方?

眼見場中瀰漫着低沉抑鬱的氣氛,于謙心中有些着急,忍不住開口道:“諸位同僚,不必消沉,此次進諫我等本爲匡正社稷,然羣情激奮之下,確有逾越禮制之處,郕王殿下雖一時盛怒,但也明白我等之心,否則豈會僅僅將王竑等幾位同僚下獄如此簡單?”

陳鎰也出言道:“於尚書所言甚是,我等爲朝廷命官,一心爲國,也當依照朝廷典制而行,我等今日所爲,雖情有可原,卻不足爲範,我等臺垣之臣,本就爲朝廷脊樑,諸位,難不成因此一事,便忘了朝廷之恩,禮法之義,惜身不前,憂鬱己身不成?”

兩個人一個唱紅臉寬慰大臣,另一個唱白臉斥責他們遇到一點挫折就惜身不前,拐着彎的鼓勵,這才總算是讓場中瀰漫的迷惘消沉氣氛消散了不少,然而還是有不少大臣忍不住道。

“大司馬和總憲大人所言,我等皆明白,身爲朝廷大臣,自不敢不爲國盡力,然則我等已然如此進諫,郕王殿下依舊不肯將土木之事定性,處置王振一黨,難不成真的要等迎回天子?”

軍報到京已經有數日了,也先屢屢索要財帛,出爾反爾的事情也漸漸傳開,羣臣雖不敢言,但是實際上,已經漸漸息了能夠在短時間內迎回皇帝的心,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選在在這個時候進諫。

“是啊,大司馬,土木之事和接下來的防衛之事息息相關,若朝廷遲遲沒有說法,軍民上下流言四起,恐難生同仇敵愾之意,此乃關係朝局社稷之大事,不可掉以輕心啊……”

能夠位列朝會的,基本上都是明眼人,對朝局敏感之極。

于謙雖是新晉尚書,但是眼下危難之時,兵部的地位本就高於平常,再加上于謙又新領了提督京營的差事,撇去資歷威望不談,單論實權,他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外朝之首。

再加上這等人心惶惶的時刻,于謙出言寬慰衆人,因此,在場的大多數朝臣,都下意識的將於謙當做了主心骨。

對於這種情況,原本資歷深厚的兩位老臣,王直和胡濙對視一眼,皆是默契地沒有說話。

爭權奪利也要看時候!

眼下是危難之時,本就需要能幹有力的大臣站出來主持大局,他們兩個年紀都太大了,威望足夠,但是自己的身體精力都跟不上。

爲大局計,也該合力保于謙上位!

低下頭默默地向後退了一步,王直的心中,忽然涌起一個奇怪的想法。

會不會,今天的局面,是郕王殿下有意爲之?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爲了讓于謙成爲朝局的核心,好方便接下來的大戰指揮?不然的話,如何解釋勳戚會突然舉薦于謙來提督京營……

思量了片刻,王直還是否認了這個想法,若說讓于謙提督京營,是郕王和勳戚提前商量好的,他還能理解,但是今天朝臣羣情激奮,錘殺大臣的局面,便是他也是始料未及,若說郕王連這一點都能算到,那才他是不信的。

主政至今,這位郕王殿下,已經給了他們太多的驚詫和意外,但是若說要策動這麼一場大型的事件,非在朝中有深厚的根基人脈不可。

王直在朝中多年,又是吏部執掌,朝中絕大多數的朝臣根底來歷,他都心知肚明,鮮少有和這位郕王殿下有交情的,更不要談是郕王的人。

或許,真的是巧合吧……

另一旁,于謙並不知道王直心中所想,但是面對羣臣的請告,他的眉毛擰了擰,亦是感到一陣爲難。

這些大臣說得不錯,他們之所以堅持要給土木之事定性,就是爲了統一朝廷上下的聲音。

現在朝中的大臣,固然是都認爲這場敗仗是王振所爲,但是一日沒有朝廷確定的決議出來,一日就不算安寧。

和這場大戰有關的人,自是提心吊膽,便是無關的人,也會議論紛紛,猜測種種,官軍上下更是會顧忌重重,不敢放手施爲。

所以給土木之事定性,不僅僅是羣臣的需要,也是在安天下百姓的心,宣誓朝廷誓死和瓦剌決戰的決心。

但是如今……

于謙也有些頭疼,這些道理,郕王殿下不會不懂,但是究竟爲何,他執意不肯處置王振一黨,給土木之事定性呢?

難道真的是顧及迎回天子之後的處境?

于謙有些拿不準主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左順門前這麼一鬧,再想提起此事,恐怕是不容易了。

誠如剛剛那些大臣所說,他們都已經如此合力進諫了,郕王還是執意不從,難不成真要在這午門外跪諫嗎?

正在此時,宮門口走出來一隊人馬,領頭者是金英。

他疾步來到羣臣面前,道。

“郕王殿下有命,諸臣聽令!”

第三十九章:敢!第893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193章 商稅第七百五十七章:天天捱罵於少保第1010章 于謙回京第七十六章:早定大計第七百六十五章:萬貞兒的未來第二百二十五章:母子夜話第一百二十三章:要他們死!第三百一十七章:王文的用處第八百六十章:原來本書還有主角啊……第五百三十三章:荒謬,但無奈!第五十八章:值或不值第1249章 大巧不工第五百九十一章:人從哪來?第1254章 聖心莫測第1183章 對策第一千零六十六章:戒急用忍第一百三十三章:你猜他傻不傻第三百七十七章:堵個正着第九十四章:喜事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1169章 張弛之道第七百六十一章:太上皇的優越感第三百三十九章:別亂動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步步緊逼第1014章 多管齊下第二百二十二章:舒公公回京了第七百四十七章:聚衆鬧事第五百八十六章:楊傑的道理第七百五十章: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最大贏家竟是……第二百一十章:圖窮匕見第七十七章:逼宮(上)第三百二十二章:百密必有一疏第七百五十八章:大巧若拙沈司徒第五十二章:後宮動向第四百一十六章:架子還是要拿一拿的第二百九十七章:歪樓划水第一名第887章 舒良的嘴第六百七十八章:當面一笑,背後一刀第五百二十六章:內閣的制度優勢第三十八章:于謙的質疑第二十七章:打的就是你第一百二十八章:利弊第991章 成國公的算計第1005章 局勢調轉第一百三十二章:人多且能說第934章 清流的未來第十一章:吳賢妃第四百八十九章:避嫌?第六百六十二章:這是一章鋪墊,又名:矛盾的太上皇第八百三十二章:鬧事與捱罵第三百零八章:大局已定第1178章 隱患與出路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1020章 劍指于謙第七百二十章:要人第三十四章:有人來勸第七十九章:宮內敘話(上)第1250章 奪門第四百六十七章:新的使團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七百二十一章:使團進京第八百六十五章:同心協力第六百二十章:倒扣的杯子第一百零六章:考校第五百零八章:規矩第975章 平安離開第一千零八十一章:勸不住的于謙第五百六十五章:舒公公的光輝事蹟第六百一十四章:父與子第四十七章:慈寧宮中第四百五十章:掙扎失敗第983章 仗勢欺人第七百一十一章:玩真的?第七百六十六章:聖母震怒第六百零八章:先生信否?第二百五十一章:天子謀私?第二百七十一章:你就別裝了第三十章:中場休息第五百六十九章:等啊……等……第一千一百二十章:江西旱災第四百零九章:門達與懷恩第六章:徐珵其人第六百七十章:所以這是交換?第七百五十七章:天天捱罵於少保第七百二十九章:一甲第六百五十九章:詔命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五百六十四章:徐元玉,必成大器!第三百七十三章:人在屋檐下第四百五十四章:認清自己第一百零七章:帶着鐐銬跳舞第三百三十八章:想一塊去了第五百零三章:論情緒的運用手法第三百七十八章:再等一等第六百八十六章:宿命論不可取第四百零一章:靈堂衝突第五百三十一章:投石問路
第三十九章:敢!第893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193章 商稅第七百五十七章:天天捱罵於少保第1010章 于謙回京第七十六章:早定大計第七百六十五章:萬貞兒的未來第二百二十五章:母子夜話第一百二十三章:要他們死!第三百一十七章:王文的用處第八百六十章:原來本書還有主角啊……第五百三十三章:荒謬,但無奈!第五十八章:值或不值第1249章 大巧不工第五百九十一章:人從哪來?第1254章 聖心莫測第1183章 對策第一千零六十六章:戒急用忍第一百三十三章:你猜他傻不傻第三百七十七章:堵個正着第九十四章:喜事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1169章 張弛之道第七百六十一章:太上皇的優越感第三百三十九章:別亂動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步步緊逼第1014章 多管齊下第二百二十二章:舒公公回京了第七百四十七章:聚衆鬧事第五百八十六章:楊傑的道理第七百五十章: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最大贏家竟是……第二百一十章:圖窮匕見第七十七章:逼宮(上)第三百二十二章:百密必有一疏第七百五十八章:大巧若拙沈司徒第五十二章:後宮動向第四百一十六章:架子還是要拿一拿的第二百九十七章:歪樓划水第一名第887章 舒良的嘴第六百七十八章:當面一笑,背後一刀第五百二十六章:內閣的制度優勢第三十八章:于謙的質疑第二十七章:打的就是你第一百二十八章:利弊第991章 成國公的算計第1005章 局勢調轉第一百三十二章:人多且能說第934章 清流的未來第十一章:吳賢妃第四百八十九章:避嫌?第六百六十二章:這是一章鋪墊,又名:矛盾的太上皇第八百三十二章:鬧事與捱罵第三百零八章:大局已定第1178章 隱患與出路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1020章 劍指于謙第七百二十章:要人第三十四章:有人來勸第七十九章:宮內敘話(上)第1250章 奪門第四百六十七章:新的使團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七百二十一章:使團進京第八百六十五章:同心協力第六百二十章:倒扣的杯子第一百零六章:考校第五百零八章:規矩第975章 平安離開第一千零八十一章:勸不住的于謙第五百六十五章:舒公公的光輝事蹟第六百一十四章:父與子第四十七章:慈寧宮中第四百五十章:掙扎失敗第983章 仗勢欺人第七百一十一章:玩真的?第七百六十六章:聖母震怒第六百零八章:先生信否?第二百五十一章:天子謀私?第二百七十一章:你就別裝了第三十章:中場休息第五百六十九章:等啊……等……第一千一百二十章:江西旱災第四百零九章:門達與懷恩第六章:徐珵其人第六百七十章:所以這是交換?第七百五十七章:天天捱罵於少保第七百二十九章:一甲第六百五十九章:詔命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五百六十四章:徐元玉,必成大器!第三百七十三章:人在屋檐下第四百五十四章:認清自己第一百零七章:帶着鐐銬跳舞第三百三十八章:想一塊去了第五百零三章:論情緒的運用手法第三百七十八章:再等一等第六百八十六章:宿命論不可取第四百零一章:靈堂衝突第五百三十一章: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