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同心協力

這話一出,衆人都望向了于謙。

但是,看見他也是一副疑惑的樣子,才稍稍放下了心,如今無論是國庫的狀況,還是民間的狀況,都經不起再打一場大仗了。

如果說要開戰,無論如何也是避不開于謙這個兵部尚書的,既然于謙也並不知內情,那麼,大約便可以排除掉這個可能了。

不過,若非是邊境生變,又會是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天子焦慮至此呢?

聽到胡濙的問話,朱祁玉總算是擡起了頭,不過,罕見的,他臉上卻掠過了一絲爲難的神色,躊躇片刻後,他方開口道。

“諸位先生放心,目前來看,邊境尚無大事,瓦剌韃靼相互攻伐,內耗頗多,就算是最後哪一方勝了,恐怕也無力南下。”

“不過……”

說着話,朱祁玉的臉色變得肅然起來,道。

“雖然邊境無事,但是,朕恐怕要跟諸位先生透個實底,那就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朝廷只怕要經歷一場不亞於大戰的艱難了。”

這一句話,讓剛剛放下心來的諸大臣,頓時又懸起了心。

不過,他們想來想去,也沒想到除了戰事之外,還有什麼能夠讓天子說的如此嚴重。

見此狀況,朱祁玉嘆了口氣,道。

“昨日欽天監來稟,說星象有變,恐擾京師,朕原本覺得此說太過迷信,但是欽天監堅稱京師月餘之內必定有地龍翻身之禍,並列舉了許多跡象,加之朕近幾日以來,的確時有夢魔,晝夜難安,不知何故。”

“得欽天監稟奏之後,朕連夜命錦衣衛及東廠查探,發現果然屬實。”

“連日以來,京中有數口井水莫名變得渾濁不堪,又有驚鳥無故亂飛,老鼠頻繁活動,如此種種,皆爲欽天監中古書所載地震之兆。”

“如今此事雖尚難確定,但是京師重地,若出此禍,必是大災,故而,朕纔會憂思深重。”

真正的事實當然不是這樣。

景泰二年七月癸丑夜,京師大震,自北而南,地龍翻身,死傷者過百人,這本是朱祁玉前世就經歷過的事情。

旁的事情,或許因爲他的重生會發生改變,但是天地偉力,只怕非爲人願所動。

算算日子,距離京師地震的時間,已經不到十日了。

前世的時候,朱祁玉不知道也就算了,但是如今既然早就已經清楚了,自然要提前防範。

但是,如何對大臣們說,卻是一個難題。

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直接預測,謊稱是祖宗託夢什麼的,都可以,反正只要能夠應驗,對於朱祁玉的威望只會有增無減。

可是,朱祁玉卻並不想這麼做。

因爲,如果他的猜測屬實,他前世所經歷的這些天災仍然會如期降臨的話,那麼就說明,所謂的天人感應,完全是無稽之談。

所謂帝王失德引動天罰,也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他若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告知大臣們即將有災變的事,那麼,只會強化他們心裡的這種觀念。

這並不是朱祁玉想要的。

他希望這些大臣和百姓,崇敬的是能夠讓社稷穩固,國家富強的天子,而不是虛無縹緲的鬼神之說。

所以,他就需要有一個足夠可信的理由,來說服這些大臣。

欽天監,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機構帶着神秘色彩,平素和其他的衙門交往也不多,而且負責觀測星象曆法,拿欽天監來當由頭,是最合理的。

但是,即便是欽天監,要是預測的太準了,也難免會陷入朱祁玉所擔心的狀況當中。

所以,他這兩日日夜不停的翻閱了諸多的古書,總算是找到了一些地震前的預兆。

命錦衣衛和東廠前去核實之後,有些徵兆的確出現了,但是,也有些沒有出現。

不過無論如何,總算是一個理由,當然,這個理由在一衆大臣看來,着實是讓他們有些哭笑不得……

就這?

老大人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片刻之後,陳循上前道。

“陛下,天災難測,欽天監觀星象曆法,至多隻是猜測而已,陛下聖德昭然,勵精圖治,豈會無故有地龍翻身之事,若因一時猜測,擾動國政,恐非好事,還請陛下三思。”

作爲正統的儒家子弟,陳循向來信奉敬鬼神而遠之,何況,要論博覽羣書,陳循在諸臣當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

歷朝以來,方士假借星象之名,招搖撞騙,自稱能夠預測天災的數不勝數,但是真正能夠預測成功的,幾乎沒有一次。

所以,哪怕朱祁玉列出了一些證據,還是難以說服這些大臣。

畢竟,看天子的這副架勢,又是要盤點國庫,又是要停罷工程,已經算是影響到了整個朝政大方向的走向。

僅僅是一個預測,未免有些過於小題大做了。

話音落下,其他諸臣也紛紛附和。

不過,衆人當中,倒是胡濙若有所思,上前道。

“陛下,自古地龍翻身,時常有見,京師雖少,但也並非沒有可能,欽天監既有預測,臣以爲多加防範,也不爲過。”

“但是,僅是一場地龍翻身,何至於令陛下如此重視,陛下向來運籌帷幄,此舉必有緣由,臣愚鈍,斗膽請陛下明示!”

要麼得說薑還是老得辣呢!

胡濙這麼一說,便算是給朱祁玉遞了話頭,沉吟片刻,朱祁玉開口道。

“諸位先生,此處沒有旁人,朕也便對諸位實話實說。”

“此次欽天監的預測,只是一個引子,朕之所以會如此緊張,更重要的是自去歲以來,各地呈報上來的災害越來越多。”

“朕查閱了過往數十年的記錄,發現近幾年以來,各地的災變在陸續增多,只不過,因爲朝廷國力富足,且各地陸續有叛亂需平,所以少有人注意到之後。”

“近幾日以來,朕除了查閱古書,還翻出了各地呈報上來的關於氣候的奏疏,看過之後,朕便發現,雖然很多地方尚無災情,但是卻已然隱隱有所跡象。”

“欽天監這邊,除了稟奏了星象之外,還呈遞上來了近段時間各地的異常之時,自正統八年以來,各地時有久雨,嚴寒,夏日漸長,雷雨增多,冬日漸冷,暴雪不止……”

“這種趨勢如果延續下去的話,各地必然會演變出大的天災,朕不知道這災變何時會來,但是,朕不能拿天下萬民來冒險。”

應該說,這番理由倒是說的過去。

但是,畢竟沒有實打實的證據,因爲這個,轉變大的施政方針,對於一衆大臣來說,仍然有些難以接受。

不過,天子的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他們再莽,也不能直接勸。

因此,片刻之後,內閣俞士悅上前,開口道。

“陛下仁愛萬民之心,誠社稷之福也,朝廷大戰方止,自當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但是朝廷政務千頭萬緒,一時若要轉變,恐生動盪。”

“故而,臣以爲可以徐徐轉變,漸次停罷諸不急之務,朝廷已定當定之大政,仍需推行,除此之外,倡導軍民官吏勤儉養德,朝廷隨時準備應對各項災情,臨機應變便是。”

這話說的委婉,但是實際上的意思就是,陛下您沒有必要這麼小題大做,該做的事還是得做,攤子鋪的這麼大,想調整也得慢慢來。

朱祁玉嘆了口氣,他何嘗不想慢慢來呢……

但是問題是,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給他了。

即將到來的地震,給他提了個醒,幾乎是從這次地震開始,大明各地的旱災,蝗災,雪災,雨災,洪災,幾乎是接踵而至。

這也是他這兩年,急着要修築大渠,整飭軍屯的原因所在,一旦耽擱了太久,他的精力勢必要轉移到應對這些災害上。

不過,看着底下一衆大臣紛紛對俞士悅的建議深以爲然的樣子,朱祁玉情知沒有真正的事實擺在眼前,是無法說服他們的。

沉吟片刻,他也就點了點頭,道。

“次輔所言有理,不過,該準備的還是要準備的,朕剛剛吩咐的事情,戶部和工部還是要盡心準備,不得懈怠。”

“除此之外,兵部整飭軍屯的進度,也得加快了……”

說着話,朱祁玉將目光落在了于謙的身上,道。

“於少保……”

“臣在!”

應該說,要論對天子的瞭解,在這殿中,于謙算得上是最出色的那一批,尤其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磨合,二人在政治上的步調,堪稱是心有靈犀。

雖然于謙也不知道,天子爲何突然如此不安,但是母庸置疑的是,既然天子有了這種感覺,就必然會採取措施。

如今朝廷上,牽扯精力最大的就是整飭軍屯的政務,如果天子所說的艱難處境,真的即將到來的話,那麼朝廷就必須要儘快解決軍屯之事,全力以赴的應對即將到來的大災。

現在全國各地的軍屯清算,正在穩步推進,這是一個水磨工夫,如果說要加快進度的話,除了加派更多的人手,更重要的就是,要快刀斬亂麻,以威臨之!

這個職責,除了他之外,別無他選!

“整飭軍屯乃國之重政,現如今各地方已然到了最艱難的階段,朕欲派遣朝廷重臣親赴河南,浙江,山東等地督之,於少保,可願前往?”

果不其然,天子的口氣鄭重,開口問道。

于謙深吸一口氣,拱手上前,同樣肅然道。

“職責所在,臣願爲陛下赴湯蹈火!”

“好,朕便命你總理整飭軍屯一應事務,親赴河南等地巡視,若欲阻攔整飭軍屯之政者,三品以下,允便宜行事,三品以上及宗室所涉,可先行羈押,覆奏後再行審訊。”

“臣領旨!”

三品以下便宜行事,已經屬於極大的權力了,除了都察院派出巡視的副都御史,以及地方上的布政使,提督大臣之外,幾乎可以說是任由處置,可見天子的決心之堅定。

一衆大臣看着于謙堅毅的神色,心中知道,只怕這次,各地方上,是要鬧個地動山搖了……

但是,這還不夠!

緊隨其後,天子想了想,又點了都察院的名,道。

“總憲,整飭軍屯一事,仍需加派人手,朕已經下旨給錦衣衛,調撥官軍五千人,分赴各地,以爲護衛,爲了配合兵部推進,都察院至少要再調撥三十名御史,供於少保調遣。”

前頭說過,都察院的人數雖多,但是滿打滿算,也就一百多人,如今已經有一小半,都撒了出去。

如今的人手,維持各道日常的運轉,都有些困難,更遑論天子一張口,就要這麼多人。

原本這種情況,陳鎰肯定是要推拒一番的。

但是,面對着天子不容置疑的口吻,他躊躇了片刻,還是沒有直接反對,而是道。

“陛下,都察院現有人手不足,若要按陛下旨意抽調人手,恐怕尚需吏部配合,否則臺憲不穩,亦恐朝局有失,請陛下恩准。”

“大冢宰?”

天子顯然也知道,陳鎰並非在推脫,看了一眼一旁的王文,這位天官大人雖然脾氣倔,但是這個時候,顯然也是知輕重的,直接了當道。

“陛下放心,臣回去之後,即刻着手增補科道官員,保證在都察院抽調御史出京之前,將名單遞上御前。”

“好!”

天子微微頷首,衆人本以爲事情差不多了,卻沒想到,接下來,天子點了王翱的名,問道。

“首輔,如今翰林院狀況如何?”

“回陛下,新科進士的考選已經接近尾聲,此次試卷由臣及次輔,陳尚書共同閱卷,共選出庶吉士十二人,請陛下御覽。”

蕭鎡到現在爲止,還病在府中,所以,翰林院的一應事務,都由王翱暫代,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考選庶吉士一事了。

王翱本以爲,天子會揪着這一點繼續問下去,但是,卻沒想到,天子接下來便道。

“如此便好,翰林院中多飽學之士,欽天監所奏雖有古籍爲證,但是,仍需繼續考察,今日回去之後,首輔從翰林院中,擇通曉地理氣象之變者十人,分赴各地,實地考察,調閱近十年間的氣候典籍,以半年爲期,務要將近幾年之情況梳理清楚,編纂成冊,以爲朝廷參考。”

“是!”

這倒不是什麼難事,王翱沒怎麼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朱祁玉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他知道,眼下的理由還說服不了所有人,但是他看過百年之後,非常清楚,很多的天災,只要肯去找,其實是有可能找得到規律的。

趁此機會,他要編纂一部這方面的典籍,不僅僅是爲了之後即將到來的災年做準備,更重要的是,也要爲後世留下參考。

深深吸了一口氣,朱祁玉從御座上站起來,居高臨下,肅然道。

“國家多艱,正是需要諸位先生同心協力,度過難關之時,自今日起,各部,院,寺,監需嚴明綱紀,不得懈怠疏忽,各衙門傾力配合,不得有誤。”

“當此之際,若有敢亂朝綱者,朕定重懲不宥!”

應該說,自從天子登基以來,一向以寬宏待人,似是這等殺氣騰騰的話,還是首次被說出來。

於是,所有的大臣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哪怕心中仍然有不信的,卻也不敢輕忽,齊齊點頭,道。

“臣等遵旨。”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陛下真是個菩薩第七百八十四章:文武交鋒第二百六十五章:濟哥的病第一百零六章:考校第八百五十三章:隱秘戰線立奇功第六十二章:該當何罪?第六百九十七章:道不同,不相爲謀!第1270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二)第一千零六十章:端倪與分歧第四百五十五章:九邊之議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遊說伊王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913章 真正目的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請罪與請功第六百六十六章:各懷鬼胎第971章 楊傑現身第三百三十六章:後院起火第七百七十六章:召見阿速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八百六十九章:伴君如伴虎第二百八十四章:以退爲進第八百三十章:這不就來填坑了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代王進京第一千零六十六章:戒急用忍第五百八十五章:面癱與戲精第八百一十四章:謎語人重出江湖第1240章 于謙的去處第1188章 朝堂論辯第八百零一章:楊傑?楊傑!第三百五十九章:衝動少年人第888章 兩個背鍋俠第二百零四章:奇怪的旨意第1150章 無非代價而已第五百一十六章:老薑第四百七十四章:虛虛實實第892章 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邪……第1166章 謎語人去死第1166章 謎語人去死第一百零八章:尊號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七百九十五章:想辦法第三百六十一章:陳總憲的背刺第三百六十六章:積極的于謙第五百四十章:我,唯我爾!第六百七十三章:朱·大忽悠·儀第七百八十五章:矛盾升級第六百六十五章:臥底的第一素質第1201章 大實話不好聽第二百八十二章:大明賢王第四十一章:處理政務第五百九十九章:典制與成例第1245章 風起第二百二十四章:金英出京第五百二十六章:內閣的制度優勢第902章 陳尚書的手段第935章 宋文毅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自首?第八百零三章:舒公公的遺憾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相互算計第七百章:捨得一身剮第三百五十三章:第二個籃子第1010章 于謙回京第906章 首輔大人的定力第二百二十三章:金英的信第924章 陳循的盤算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破財免災?第三百三十三章:輕拿輕放?第218章 怕他們不成第五百一十八章:東宮出閣第1273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五)第一百五十九章:攻陽和第1275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七)第五十一章:爲社稷計第四百四十二章:太后駕到第三百四十章:使團進京與邊事第1013章 錢錢錢第六百一十八章:各取所需第六百七十七章:任你奸似鬼第一百七十三章:吳太后的提點第三百一十五章:天官入宮第六十五章:又被坑了第一千零八十九章:火上澆油第一千零七十二章:想法萌芽第1268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第六十六章:賭!第一千零四十九章:人要多思考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986章 談條件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924章 陳循的盤算第一百五十章:爭論第一百三十三章:你猜他傻不傻第七百二十七章:胡老大人的摸魚術第1198章 兄妹再見第1267章 尾聲:東宮之爭(九)第218章 怕他們不成第1020章 劍指于謙第五百一十一章:收拾手尾與祭臺第四百三十七章:俯首認罪第1203章 長亭送別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陛下真是個菩薩第七百八十四章:文武交鋒第二百六十五章:濟哥的病第一百零六章:考校第八百五十三章:隱秘戰線立奇功第六十二章:該當何罪?第六百九十七章:道不同,不相爲謀!第1270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二)第一千零六十章:端倪與分歧第四百五十五章:九邊之議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遊說伊王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913章 真正目的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請罪與請功第六百六十六章:各懷鬼胎第971章 楊傑現身第三百三十六章:後院起火第七百七十六章:召見阿速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八百六十九章:伴君如伴虎第二百八十四章:以退爲進第八百三十章:這不就來填坑了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代王進京第一千零六十六章:戒急用忍第五百八十五章:面癱與戲精第八百一十四章:謎語人重出江湖第1240章 于謙的去處第1188章 朝堂論辯第八百零一章:楊傑?楊傑!第三百五十九章:衝動少年人第888章 兩個背鍋俠第二百零四章:奇怪的旨意第1150章 無非代價而已第五百一十六章:老薑第四百七十四章:虛虛實實第892章 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邪……第1166章 謎語人去死第1166章 謎語人去死第一百零八章:尊號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七百九十五章:想辦法第三百六十一章:陳總憲的背刺第三百六十六章:積極的于謙第五百四十章:我,唯我爾!第六百七十三章:朱·大忽悠·儀第七百八十五章:矛盾升級第六百六十五章:臥底的第一素質第1201章 大實話不好聽第二百八十二章:大明賢王第四十一章:處理政務第五百九十九章:典制與成例第1245章 風起第二百二十四章:金英出京第五百二十六章:內閣的制度優勢第902章 陳尚書的手段第935章 宋文毅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自首?第八百零三章:舒公公的遺憾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相互算計第七百章:捨得一身剮第三百五十三章:第二個籃子第1010章 于謙回京第906章 首輔大人的定力第二百二十三章:金英的信第924章 陳循的盤算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破財免災?第三百三十三章:輕拿輕放?第218章 怕他們不成第五百一十八章:東宮出閣第1273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五)第一百五十九章:攻陽和第1275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七)第五十一章:爲社稷計第四百四十二章:太后駕到第三百四十章:使團進京與邊事第1013章 錢錢錢第六百一十八章:各取所需第六百七十七章:任你奸似鬼第一百七十三章:吳太后的提點第三百一十五章:天官入宮第六十五章:又被坑了第一千零八十九章:火上澆油第一千零七十二章:想法萌芽第1268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第六十六章:賭!第一千零四十九章:人要多思考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986章 談條件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924章 陳循的盤算第一百五十章:爭論第一百三十三章:你猜他傻不傻第七百二十七章:胡老大人的摸魚術第1198章 兄妹再見第1267章 尾聲:東宮之爭(九)第218章 怕他們不成第1020章 劍指于謙第五百一十一章:收拾手尾與祭臺第四百三十七章:俯首認罪第1203章 長亭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