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

莊庸到漢川后,就帶着營造院的工官、匠師,在王萱之前所設想的千汊浦圍垸方案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簡單的說,就是針對千汊浦地勢低陷,受諸水環繞,汛季洪水氾濫要遠比漢川北部更爲嚴峻的特點,先分點修造十數座乃至數十座小型垸堤,然而修造大型垸堤,分片將小型垸堤圍護起來。

小垸內修建定居點,在小垸與大垸之間的灘淤地開墾糧田。

而最終的目標,則還是要在荊江北岸與漢水東岸以及沿天門河、溳水、鎖龍湖、東西汊湖等溪湖之間修造大堤,與漢川北部、漢陽東部地方斷斷續續修建的堤壩銜接起來。

傳統的小垸,都是儘可能將內部垸地填高,溝渠河巷環垸而過,不需要考慮垸內的排澇問題,但千汊浦這次計劃舉建的大垸,佔地動輒十數裡方圓,不僅需要考慮抗洪,還需要考慮及時將內部的淹水、積澇排出。

這就需要有溝渠河巷從垸內通過,需要在這些溝渠、河巷之上建造水閘隔絕內外。

爲挖掘桐柏山的耕地潛力,開採礦石,以及打造堅固的淮上防線,楚山這些年所實施的諸多大型工造,要比在千汊浦圍垸墾殖複雜得多,技術上完全不存在障礙,也隨時能調更多的工官、匠師過來——

爲保障圍垸之事快速推進,史軫更是主張直接從楚山徵調一批青壯南下,甚至南蔡縣的第一批移民,直接將桐柏山遷徙一批民衆過來,而不是直接招攬流民。

前期除了圍垸建城外,還要戒備洞庭湖寇隨時可能從漢水、荊江之中發起的侵襲,僅僅招攬流民是不夠的,何況招攬流民過來,要以籍貫編寨,要甄別混雜進來的奸細,要先進行安置,都需要一個過程。

而徐懷卻是連一刻都不想耽擱。

接下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錢糧。

朝廷要是還能擠出更多的錢糧,就不會開這個口子,允許楚山從鄂北挖走一塊地設立僑縣招攬流民遙領,但楚山維持當前的戰備已經是極其捉襟見肘,今年能擠出十數二十萬貫錢糧就已經是極限了,明年甚至更緊張。

然而楚山年底之前,就想着在小鶴嶺以南修造第一座大垸,在此基礎上修建新蔡城,建造衙署、兵營、渡口碼頭、貨棧等建築,並完成三五萬畝規模的糧田開墾,再精打細算,將一切不必要的水份擠乾淨,低於五十萬貫錢糧的投入,是壓根就沒有希望完成的。

千汊浦的淤地要容易開墾,也輪不到楚山介入。

在天宣年間,漢川、漢陽等地的地價每畝僅約三五貫,汴梁淪陷後,數以百萬計的民衆南遷,漢川、漢陽等地的地價飈漲到十數二十貫。即便大規模開墾淺淤灘地,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倘若不是足夠艱難,倘若不是前期投入靡費巨大,絕對不會缺席先行者。

大越立朝一百五十餘年,除了小鶴嶺以北建起一座座垸寨外,也不斷有人進入小鶴嶺以南進行小規模的墾殖,但都遭到挫敗。

只是沒有人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嘗試,畢竟需要投入的錢糧太多了。

以江漢熟地當下如此之高的田價,楚山前期投入也是沒有辦法產生“盈餘”的,但史軫極力鼓動徐懷推進這事,前期更重要的是看重這個位於江漢之交的“立足點”,對楚山擴大在荊湖大地的影響力太重要了。

至於徐懷承諾朝廷能全部承擔對楚山的錢糧拔付之後,隨時可以將南蔡縣劃歸荊湖北路及鄂州府,史軫只是笑而置之。

敵我雙方沿秦嶺-淮河一線維持的兵備只會隨來隨龐大,除非獲得對赤扈人的關鍵性戰役勝利,或者將赤扈人驅逐出中原,又或者赤扈人放棄渡淮南下的野心,與大越劃淮而治,要不然,戰爭將像無底洞一樣吞噬着大越捉襟見肘的中樞財賦,而不會有絲毫的寬裕。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楚山如何籌措到開墾千汊浦的錢糧。

“……早年民衆遷到漢川縣墾殖、修造垸寨,多以族長爲首,或大宗出面牽頭,籌措錢糧,所圍垸田,也是以各家所出錢糧分配,陸續促成一座座圍垸建成,”史軫留在漢川坐鎮二十餘日,諸事都有權衡,說道,“楚山或可使勵鋒堂出面,在南蔡設立堂口,以楚山後續所出的精鐵、炒茶等大宗貨物以及南蔡所能開墾的田地作爲抵押及償還物,向荊湖境內的商賈籌措錢糧。朝廷不是使荊北路司及鄂州府衙監管僑置之事嗎?楚山當不能叫他們白白監管,這事他們當要出力……”

大越立朝雖然承襲歷代以來的重農抑商之策,但已徹底打破前朝嚴格的市坊制,取消市集貿易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推動商業的繁榮。

而大越立朝不抑兼併,耕地大規模集中到大小地主手裡,中小地主掌握絕大多數富餘的農產品,促促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商貿活動。

商業的繁榮也促進借貸業的發展。

大越立朝以來,除了各地的寺廟大肆開辦長生庫、無盡藏院進行放貸,地主、商賈也紛紛開設質庫、典鋪,官方還設立抵擋所、抵擋庫向民間放貸。

隨着商貿借貸規模的擴大,同業競爭加強,譬如建繼帝在襄陽登基即位時,城中大小質庫總計多達百餘家——荊湖等地的錢息也從前朝動輒“倍償”,下降到天宣年間的二成以下。

比起民間錢息驚人的高利貸相比,大越百餘年間得到大規模發展的質庫,其典型的特徵就是需要有質押物,例如房屋、耕地以及農具、牛羊牲口、衣物、首飾等等。

圍垸造田,楚山可以先從汝蔡徵調一批青壯南下,將前期工作先做起來,將招攬流民之事稍稍放後一些,錢糧之籌措,史軫則將目光放鄂州等地由商賈辦設的質庫頭上。

不過,即便官方早就設立抵擋所(庫)向民間放貸,卻暫時還沒有官府反過來向民間質庫借貸的先例發生。

史軫便想着以這兩年已經在荊湖打下名號、背後有楚山支撐的勵鋒堂出面籌措錢糧。

勵鋒堂此時也拿不出質押物,只能以未來所出的精鐵、炒茶、桐油等大宗貨物以及南蔡將開墾的田地進行信用抵押;甚至考慮到有些工作並不好做,還需要荊湖北路監司、鄂州府出面撮合。

一直以來,勵鋒堂都是以襄陽當作楚山大宗貨物販售荊湖的中轉基地,但現在僑置南蔡縣,無論從哪個角度,勵鋒堂勢必要在南蔡開設楚山之外規模最大以及最爲核心的堂口。

除了籌措錢款,於新置南蔡僑縣大規模圍垸墾殖,所需糧食等物資也不可能都從楚山運來,還是要儘可能從周邊州縣採買。

這些事當然也都交由勵鋒堂負責。

相比較之下,驅逐千汊浦內部盤據的賊軍,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

一方面賊軍突襲漢川受挫,漢水以東、荊江以北的漢川、黃陂等地以及荊江南岸的鄂州府城江夏,都贏得極其難得的緩衝之機,及時集結鄉兵寨勇加強了防禦。

雖說千汊浦的漁民船戶以及滯留的饑民,約有十數萬計受洞庭湖寇蠱惑而躁動,洗掠漢川、黃陂等地大大小小的村寨,卻沒能攻得下一座城池。

另一方面,從淮南迴撤的荊北兵馬,並沒有都從樅陽等地渡江前往江夏,主要還是沿着淮陽山南麓,經樅陽、蘄春,進駐到黃州西部的黃岡、麻城、黃陂等地,擊敗在這些地區流竄的賊軍。

還有就是千汊浦汛季水域極廣,但汛季過後,通過漢水、荊江的水口,卻主要集中於小鶴嶺南部的鎖龍湖西河汊以及溳水入荊江的河口。

荊湖北路水軍力量不強,楚山能調過來的水軍更是僅有五六百人馬,遠不足以在荊江之上,與架乘成千上萬艘漁舟的洞庭湖寇爭勝,特別是據傳洞湖庭寇還在其下沚江口附近的老巢建造大船,但在汛季過後,在步卒的配合下,封鎖千汊浦與荊江、漢水相接的水口,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也就是,待千汊浦水勢進一步消退,賊軍還不從千汊浦撤走,楚山就會聯手荊北兵馬封鎖水口,清剿千汊浦內的賊軍——至於漢水以西更爲勢衆的賊軍,那是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的職責,楚山沒有辦法承擔更多……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十一章 節制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十六章 交接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十章 去淮川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五十章 誘餌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十五章 大營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二百章 京中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章 京師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十五章 大營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五章 駐與戍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三十九章 捉人熱鬧事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四章 景王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十一章 節制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十六章 交接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十章 去淮川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五十章 誘餌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十五章 大營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二百章 京中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章 京師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十五章 大營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五章 駐與戍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三十九章 捉人熱鬧事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四章 景王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