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守慎

嶽海樓作爲大楚樞密使,許州、陳州、潁州、蔡州節度使,要兼顧四州軍政事務以及整個淮上防線的兵馬調度,沒有辦法時刻在前線盯着,因此需要一名前軍主將作爲戰場指揮。

不過,仲長卿如此保守,嶽海樓卻還要用仲長卿爲前軍主將,馮世兆等將就有些不樂意了,都朝摩黎忽看向,希望他能另薦他人。

“二皇子常說曹師雄、曹師利是漢臣裡少有的豪傑人物,我起初也是小視之,其在徐懷手中,也確實屢屢損兵折將,曹師利更是身敗人亡,怎麼能談得上豪傑?宗王府很多將領也對曹師雄不滿,太原之役失利,不少人都主張免去曹師雄嵐州刺史、清順軍節度使之職。二皇子召集諸將,反覆推敲嵐州、太原諸戰種種細節,卻並無查出曹師雄在嵐州應對有何不妥之處,我當時率命率部馳援太原,卻在太原北損兵折將,爲楚山兵馬擊退,最後還以有功論賞,”

摩黎忽將諸將神色都看在眼底,微微皺緊眉頭,跟嶽海樓說道,

“二皇子使嶽帥督戰淮上,只是擔憂諸將躁進,仲將軍有此持重之言,可以當前軍主將!”

第一次南征,摩黎忽率部隨諸降附軍南下,便有監軍之義,對嶽海樓、蕭幹、曹師雄等人及其部將都有很深的接觸。

因爲有清順軍的底子,曹師雄所部原本戰鬥力最強,嶽海樓所部戰鬥力最弱,偏偏曹師雄所部幾次遭遇的都是楚山精銳,連遭重創,曹師利等大將也身授命隕;

蕭幹所部穩紮穩打,連年征戰,此時卻是能拉出三四萬能戰之兵,年中之後也連續攻陷滎陽、虎牢等重鎮,從東翼威脅洛陽。

嶽海樓初時都沒有嫡系兵馬,還是在第一次南征時收編被南朝驅爲苦役的應州漢軍,實力也是最弱。

然而,南征北戰兩年多,嶽海樓所立戰功卻是最著,而嶽海樓爲南征之事出謀劃策屢屢得中,論功乃諸漢將之首,才委以重任,出任汴梁樞密使,統領汴梁楚軍。

而嶽海樓麾下諸將之中,仲長卿看上去根基最薄,出身不過是桐柏山匪首,受南朝招安赴嵐州初任營指揮使,之後又在州司擔任尋常武吏,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

倘若不是嶽海樓特意將他延攬麾下,天下誰能注意到這麼一個角色的存在?

然而仲長卿附於嶽海樓麾下,卻最是能謀善戰,其人作戰也極勇猛。

焦陂一役,也是仲長卿意識到劉獻、傅潛等人好功貪進,以其部爲餌,誘宣威軍主力北上會戰,摩黎忽纔有機會率部掩殺其後,一舉解決東翼戰事。

換作其他軍將,這時候難免會滋生驕逸之氣,縱兵渡淮,以襲潢州、光山、羅山、信陽擴大戰果,都是順理成章之事。

摩黎忽他自己都很是猶豫不決,卻是二皇子及木赤寫信過來,要他注意淮汝地形及水情變化,督促嶽海樓編練水軍,切莫急於求成。

這叫他更

覺得仲長卿此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更爲難得。

而此際除了東路平燕宗王府主攻淮南外,鎮南宗王府在淮上之外,還有平陸、鞏縣及渭北三處戰場戰事正烈。

這也需要淮上持重守穩,牽制、消耗南朝之敵,靜待其他戰事陸續取得戰果之後,能集結更多精銳兵馬,再強行撕開南朝在桐柏山一帶的堅固防線,纔是上策。

嶽海樓、摩黎忽都屬意仲長卿任前軍主將,諸將也就無話可說,只是憂仲長卿之策,除了耗時耗力,對物資的消耗太巨,非許陳潁蔡四州殘破所能承擔。

“許陳潁蔡四州,皆已殘破,民衆不足盛時十之二三,此時所能徵集的糧秣養六萬兵馬都尚且困難。”見摩黎忽也贊同仲長卿的進築連營之策,嶽海樓則開始訴苦了……

嶽海樓作爲大楚樞密使,名義上地位要比摩黎忽高得多,但汴梁此時窘迫得一塌糊塗,嶽海樓幾次派人前往汴梁催討,汴梁那邊都是一毛不拔。

嶽海這時候除了寄望宗王府能對汴梁施壓外,同時從河東等地調拔一些物資南下,但這時候他說話,就未必有摩黎忽好使了。

“二皇子想嶽帥戒急用忍,會考慮糧秣籌措困難!”摩黎忽答應與嶽海樓一併上書宗王府,請求從汴梁、河東等地調運一批糧秣、鐵料等物資增援過來。

說來也是可恨,若非徐懷出現,他們第一時間掩襲淮川得手,除了城中十萬軍民皆爲魚肉外,宣威軍在淮川所儲備的巨量物資,也能叫嶽海樓所部抵用三五個月。

當然,雖說看着楚山兵馬,將一船船物資從淮川運走,心裡恨得牙癢癢的,摩黎忽也知道沒有充分準備之前,去強攻由楚山精銳所守的城池,是極其愚蠢之舉。

他也發現,此時的楚山精銳除了驍勇善戰,兵甲要比嶽海樓所部精良得多,看得出來,南朝還有極大的軍事潛力可以挖掘,並非拿下河淮,就能令南朝兵馬聞風喪膽、望風而降的,接下來還有很多場艱苦的戰事要好。

見摩黎忽答應得如此乾脆,嶽海樓緊接着又提出許陳蔡潁四州,除了糧草、騾馬、鐵料等物資緊缺外,還缺少工匠。

赤扈極其重視對工匠的擄奪,第一次南征就從河淮等地擄走數萬名熟練工匠,分置雲州、燕州等地;而在第二次南征攻陷汴梁之後,則將汴梁城裡各色工匠十萬人擄往太原、薊州等地,僅給汴梁留下不到一萬名工匠。

嶽海樓佔得許陳蔡潁四州之地,大部工匠都已南逃;特別是許州,早就被胡楷颳得一滴油星子都不見。

蔡州更不用說,陳、潁兩州稍好一些,嶽海樓也僅網羅四五千工匠而已。

然而不管是打造戰械、鑄制兵甲、鋪造道路、橋樑、城池,以及此時要在上蔡打造戰船、編練水軍,都需要大量的工匠。

沒有這些,嶽海樓麾下的將卒,哪怕經歷一場場血戰,作戰經驗再豐富,又如何是兵甲裝備日益完善的楚山精銳的對手?

仲長卿在真陽、確山

要行進築連營之策,除了要徵用數萬苦役外,又怎麼能少了善營造、能鑄造各種戰械的能工巧匠?

…………

…………

曠野皆是白霜,薄霧在凋零的草木間飄蕩,一隊騎兵離開師溪河南岸,由北往南緩緩而行。

光山、潢川等地民衆大部已經疏散往荊北境內,但是羅山往東到壽春府固始城之間兩百里地,徐懷也不可能輕易就叫虜兵佔去。

徐懷在光山、潢川等地設置六座巡檢寨,歸羅山都巡檢司所轄,各駐少量兵馬。

倘若小股虜兵渡河來襲,則緊守城寨不出;倘若淮水冰封之後,敵軍調大隊步騎進入南岸,守軍則可以放棄城寨,往南面淮陽山中撤退。

徐懷部署好東線防務,此時才動身前往羅山縣南九里關。

九里關又名黃峴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關隘幽深綿長而得名,與西側武勝(陽)關、平靖關成犄角之勢。

然而,大越立朝一百多年來,中原地區大體上還算國泰民安,隸屬於荊湖北路安州禮山縣的九里關,也早就廢棄不用,安州在此設立一座巡檢軍寨緝私捕盜,防範流匪竄走州縣。

宣威軍主力潰滅,淮上東翼形勢盡壞,九里關則成爲屏護荊湖的第一道防線;平靖、武勝關居九里關之西、信陽城之外,有羅山、信陽屏護外翼,相對要安全得多。

徐懷策馬行於前往九里關的驛道之上,驛道夾於靈山黃毛嶺、觀陣山、陡寶山之間,形成長達三十里、險如喉道的布袋長峽;九里關巡檢司軍寨,位於長峽的南口,南臨安州境內的峴山,又名峴關。

負責守禦九里關的陳子簫,出山來迎徐懷,陪徐懷策馬緩行,說道:“羅山舊城原本位於北峽口九里外,數十年前爲山洪沖毀,才移至師溪河東南的現址現在形勢一時半會好不了,看來有必要在舊址修造一座新城啊!”

“這事你現在就得給我做起來,要人要糧,我都給你,”徐懷點點頭,說道,“現在嶽海樓據真陽、確山兩城,在明溪河以東挑選二十餘座塢寨進行加築,擺明了是要跟我們長期對峙、封鎖,我們也得準備得更充分一些。”

羅山舊城的位置,剛好將九里關峽的北口擋住,同時也更好擋住從師溪河南岸西進武勝關、平靖關的通道。

在被山洪沖毀之後,新建城池北移約三十里,一方面新城無險可守,也使得羅山與九里關之間出現較大的空隙。

而九里關軍塞現址又位於長峽南側,將數千兵馬駐紮那裡太深了,很難有效與羅山、信陽形成犄角之勢,但凡有什麼事,要從調九里關調兵,穿過長峽就要浪費小半天的時間。

以往楚山錢糧緊缺,進入戰備之後就無力去做別的事情,現在襄陽不僅每年加拔五十萬貫錢糧給楚山支用,宣威軍所遣留在淮川、潢川、光山的物資也夠楚山撐過這個冬季。

在羅山舊址之上新築一城,徐懷也覺得很有必要即刻實施……

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二十章 舊吏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九十章 說服第三章 難民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六章 獻策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十七章 換血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三十三章 殊途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十四章 調令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瀆第四十八章 小雀崗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十二章 北城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
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二十章 舊吏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九十章 說服第三章 難民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六章 獻策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十七章 換血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三十三章 殊途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十四章 調令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瀆第四十八章 小雀崗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十二章 北城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