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

九里關北側的長峽,南北兩端的出入口狹小,易守難攻,縱深處卻稍稍開闊一些。

騎隊進入長峽,兩側山巒起伏,崖險峰峭,雪花紛紛揚揚而下。

長峽之中還有不少難民淹留,在驛道兩側搭建大大小小的窩棚,面黃肌瘦,在寒風之中瑟瑟發抖。

徐懷與孟節、許亢等人商議,也主要在九里關及峴山以南設置粥場,賑濟南下難民,但依舊有人故土難離,奢望能很快收復失地重歸故土。

這兩年來,從河東、河淮經南陽、安州南下逃避戰亂的民衆,多達三四百萬人,還主要都停頓在荊湖北路。

這麼多難民要有棲身之地,要吃飯,要掙扎着生存下來,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越立朝以來,荊湖北路開發較爲充分,但也絕不可能一下子容納將近自身人口近一半的難民,只能將難民繼續往荊湖南路、往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往兩浙路疏散。

對絕大部分難民,背井離鄉的逃難之旅都苦不堪言。

當世民衆,普通身體孱弱,數千裡奔走,體弱多病者可能就直接倒斃途中。

而即便最終能到江淮、荊南等地,依舊存在跟當地人爭田爭地的激烈矛盾。

大量難民南下,對土地兼併嚴重、此際以佃耕爲主的江淮、荊湖地區民衆猶是極大的衝擊。

一方面,土地主能獲得更爲廉價的勞動力,必然會將佃租擡得更高。

另一方面,戰事仍頻,需要不斷的加強賦稅才能維持巨量的消耗,與胡虜對抗,而所加徵的絕大部分賦稅又必然會轉嫁到佃農、自耕農的頭上,使他們更加的處境雪上加霜。

當然,徐懷此時也沒有精力去顧及太多的事情,但因爲有這種種考慮,有一部分鄉民不願意南下,淹留野地,他也不會強行驅趕。

九里關舊關城早成廢墟,此時仍用的巡檢司寨僅是一座三百步見方都不到的小城,兩側各有一道里許長的夯土護牆抵住崖壁。

虜兵真要大舉擁來,這樣的防禦是遠遠不夠的。

收編宣威軍殘部及淮川、潢川、光山地方守軍,淘弱留強,總計有三千兵馬編爲天雄軍第六廂,加上部分家小隨軍,叫這點大的巡檢司寨擁擠不堪。

不過,這時候在軍寨北側的長峽口,上千青壯正冒雪修築一道城牆,與兩邊的崖壁連接起來,將與南側的軍寨合圍成一座真正的關城。

舊寨太擁擠,在寨城牆北側,新建城牆以南,有兩座新修的營寨。

陳子簫平時就率兵馬駐守在這兩座營寨裡,而使一部分將卒家小暫時住進軍寨之中,以防操練時互有干擾。

徐懷在陳子簫的陪同下,往其中一座營寨走去,看到校場數隊兵卒正在營寨前的校場上操練,其中就有徐憚的身影。

徐懷駐足校場邊緣觀看操練。

徐懷使陳子簫收編、統領宣威軍殘部,當然不會叫他一人承下所有的擔子。

徐懷不僅將杜仲、徐憚等一批桐柏山的年輕將領拔給陳子簫麾下擔任都將、指揮,還將以杜武爲營指揮使的一營精銳,編入第六廂作爲定海神針。

荊湖北路及原宣威軍的將吏此時也都各有安排、各奔前程。

孟節、許亢、程嘯等人本身就是荊北監司中高層官員,在淮川守衛戰之後就返回荊湖北路了。

韓奇文作爲淮川知縣,是建繼帝在襄陽即位之後,才臨時劃歸荊湖北路,實際上與荊北監司沒有什麼關係。

他又是正而八經科舉出仕,就直接前往襄陽聽候選派。

原淮川縣尉許凌雖然也已得官身,但他是武吏出身,自知前往襄陽候選,也不過是在縣尉、巡檢使等底層官職之間流轉,難有出頭之日。

而他曾任汝淮巡檢使,雖然數年前汝淮巡檢司也就有幾條小船,不到兩百兵卒,在淮水上游、汝水下游緝拿、打擊水匪澤寇,但矮子裡拔將軍,許淩統領水軍總要比楚山衆人更有經驗一些。

而許凌瞭解淮水上游的水情,也是在汝淮巡檢使任上有些功績,才得授淮川縣尉的。

大越立朝之初,縣尉多以武吏擔任,但一百多年過去,武吏能任縣尉者已經很罕見了。

徐懷特意將許凌挽留在楚山,特意在行營司馬院之下新設水營曹司,使許凌兼領參軍事,替楚山負責編練一營水軍。

從焦陂戰場逃歸的兩千殘卒裡,軍吏武將比例相當高,差不多有四百多人。節級隊卒等基層兵目軍吏,徐懷也不跟他們講什麼人權,統統先送到武士齋舍訓導三個月。

不過,都將、營指揮使已經進入軍將階層,都得授武職官銜,理論上樞密院都可以直接選派調遣,徐懷就沒有辦法強行挽留,便給他們自行選擇。

大部分軍將經歷此戰,也是被殺得魂飛魄散。

何況他們在軍中地位也不算多低,都不願意留在楚山,選擇重歸荊湖北路都部署司聽候處置。

當然,他們還不知道襄陽對荊湖北路都部署司及諸州軍的調整。

不過,傅樑、陳肅二將以及十數都將選擇編入天雄軍。

數十名傅家子弟這次都隨都統制傅潛戰死焦陂戰場之上。

雖說襄陽對已經戰死的傅潛還算寬厚,追贈陵水侯,傅樑他自己也僥倖逃過一劫,但他也不知道回去,要如何面對傅家那麼多的孤兒寡母。

陳肅及其他選擇留下來的軍將,也差不多如此。

徐懷使傅樑、陳肅以及一部分都將,歸於陳子簫麾下,繼續統領宣威軍殘部。

走進營帳,待陳子簫將諸將召來,徐懷就直接使衆人商議在長峽北口新建羅山城之事。

徐懷希望陳子簫能以最快的速度,先在北口建一座軍寨,但凡這個冬季沒有大股虜兵渡過淮河,他們就可以在軍寨的基礎之上,利用這個冬天將外圍城牆先建起來。

還是要考慮其他戰場隨時有可能會惡化,會使更多的虜兵能騰出手來南下。

羅山新城倘若能借這個時間窗口建成,陳子簫就可以率天雄軍第六廂兵馬移駐北峽口,與羅山舊城及信陽互爲犄角,以擋有可能大舉渡淮南下的虜兵。

徐懷在九里關住了兩天,與諸將談論攻守之事,談淮上當前所面臨的局勢,討論僞楚軍此時在確山、真陽一帶的作爲及意圖,待到離開九里關,返回楚山城之時,得信新上任的荊湖北路兵馬都部署王番已到安州禮山。

徐懷作爲領軍在外之主帥,按律制不得輕離戍地,便遣人趕往禮山傳信。

一日之後,王番與盧雄、鄭壽、王孔等人,在孟節等官員的陪同下,趕到九里關與徐懷見面。

“你人在九里關正好,卻省得我跑一趟楚山了!”

自劉獻之後,荊湖北路不再設經略安撫使執掌軍政,以受樞密院直轄的兵馬都部署執領都部署司,總領荊湖北路諸州兵馬,權勢及地位已不如經略安撫使,但入已監司主官之列。

不過,宣威軍主力潰滅,仍留在荊湖北路的餘部將與戰鬥力孱弱的諸州軍混編,這是一項極爲艱鉅的任務。

王番也沒有初得重任的春風得意,而是滿面倦色。

他履新之後,就趕到安州,也是要緊急將安州兵馬完成整編,再分批遣往楚山接受徐懷的節制,參加對僞楚軍的防禦。

既然知道徐懷就在九里關,他自然是帶着安州兵馬都監司的將吏趕來,商議協助防禦之事。

“這事簡單,潢川等地民衆雖已疏散,但不可能將這些城寨就此拋棄掉,而我估計這個冬季,虜兵大舉渡淮南下的可能性不大,遂在羅山以東新設五個巡檢司,安州兵馬,以營爲單位,進入這個巡檢司軍寨協防即可……”徐懷直截了當的說道。

赤扈騎兵馳騁天下無敵,難道一個個就是三頭六臂?

無非是得幸有一批傑出的將帥,在其率領征戰三四十年,積累大量的精銳將卒罷了。

以往大越以文御武、以文制武,嚴重缺乏統兵作戰經驗的士臣統領兵馬,多讀了幾本兵書,多一些官場歷練,就以爲看透一切,就自恃能指點江山了。

然而這些士臣並無與將卒共甘同苦的經歷,對行軍作戰的諸多細節性的實務缺乏足夠的瞭解,更多是想當然的紙上談書,又壓制有豐富經驗的武將參與戰略決策,過度干涉戰場指揮,怎麼可能是合格的軍事統帥?

兼之承平之年,軍中舞弊嚴重,兵卒來源雜駁不齊,又地位低下,大越兵馬戰鬥力怎麼可能不低下?

然而大越就一定出不了強軍嗎?

汴梁淪陷,河東、河北陷落敵手,河淮皆成殘地,也不是全無抵抗之志士。

而哪怕一路丟盔棄甲、不知道吃了多少敗仗,從河東、河北撤出來的兵馬,也在一次次的接敵中成長、淬鍊。

淮王府韓時良部戰鬥力就不弱。

葛氏葛懷聰那一代將領隨前天雄軍的潰滅、瓦解而身敗名裂,但葛鈺新一代年輕將領,在追隨淮王趙觀期間,卻表現出將門子弟應有的戰鬥素養。

這一次葛鈺率部走水路突圍,表現也算可圈可點。

而鄭懷忠之子鄭聰、侄鄭晉卿率兵馬守平陸,也已經與降附軍曹師雄部、陰超部打了大半年。

高峻陽、顧繼遷兩部兵馬,也有一些軍將表現不俗。

安州兵馬想要提高戰鬥力,徐懷沒有太多的精力兼顧,還不如直接丟掉外圍的巡檢司軍寨,讓他們先有機會跟小股虜兵打照面。

至少等見到虜兵不心慌打顫,纔能有基本的戰鬥力保證……

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十二章 北城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五十章 誘餌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一百五十七章 籌備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三章 難民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五十章 楚山有名甲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十一章 刀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十九章 相邀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七章 臘月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百章 死士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
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十二章 北城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五十章 誘餌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一百五十七章 籌備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三章 難民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五十章 楚山有名甲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十一章 刀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十九章 相邀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七章 臘月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百章 死士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